2000年的年貨VS2020年的年貨:整整二十年,你家裡的年貨發生了什麼變化?

王老哥W


說實話吧,在前20年,我在打工,我家是花錢買年貨,年貨也較簡單,能應付招待親戚朋友就行。從2014年起,不打工了,在家搞生態種植、養殖試驗,就不花錢買年貨了。

因為每年殺年豬時,親戚朋友們都把年貨帶來了。在盡兩年居然還在我家慶年會,今年又在我家聚年會呢。

回家時,豬肉、雞、鴨、魚,蔬菜雜糧隨便帶走。

我家不花一分錢,照樣過熱鬧年。


用戶戀土


二十年,年貨沒有發生多大變化。

只是,買年貨的人發生了變化。

原來是母親置辦年貨,現在是我置辦年貨。因為母親離開了我。

正如“春江花月夜”所寫的: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年是永恆的,從古到今,年年過。

正如王安石寫的:

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新的對聯換舊的對聯,對聯沒有變,但貼對聯的人,從古代貼到今代。

貼對聯的人,走馬觀花的換。

也不知換到什麼時候。




諾亞方舟蕩乾坤


題主提到2ooo年的年貨∧S2o20年的年貨:整整20年,你家裡年貨發生了那些變化?

改革開放41年,城鄉居民的生活水準普遍提高,前20年解決了溫飽,2020年後的人們講究是生活質量,追求生活檔次,衣食住行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以我們家的年貨為例發生了巨大變化,如!

1,市場商品品種增多了,商品檔次也更上一層樓,如過去低檔保健品,什麼西洋參,蜂蝗槳都退出市場,連腦白金都不吃香了。買回的知名企業的奶產品。

2,餐桌上過去都是地方一點老土產品,現在能買全國各地知名土特產,過去過年喝在20元上下已不錯了,現在過年喝的都是七八十元,甚至上百元一瓶的酒,20年前,抽菸十幾元一包已不錯了,現在過年最起碼30元以上煙,大中華煙已進入普通百姓家庭。

3,過去拜年,臘月把禮品買好放在家中,現在走到那裡買到那裡,只要準備鈔票就行。

4,過去拜年禮品很輕,由當年10元上下,到近幾年拜年禮品很重少則幾百元,多則上千元。


蔣山老徐


每當春節臨近,最早動起來的,就是人們置辦年貨的腳步。因為,春節是一種記憶,有了買年貨的熱鬧,記憶才不會褪色。

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年貨或許就是一桌難得吃上的好菜,而現在提到的年貨,幾乎包含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傳統意義上的年貨正在悄然發生改變,數碼家電、家用汽車、休閒旅遊等等都被列入年貨“清單”。中國近幾十年來的年貨變化,由最初的簡單到現在的豐富,都記錄著時代變遷的點滴,都承載著社會進步的美好。

站在公元2018年的年輪座標上,本報特別推出“好年貨 幸福年”系列報道,帶領大家一起回望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年貨變遷史”,觸摸漸行漸遠的“年貨故事”,重拾那早已逝去的年味。而最重要的,你將看到本報記者為你搜羅的實惠又美好的各色年貨。

在傳統意義上的年味兒日漸淡化和被解構的當下,年貨的地位已然今不如昔,人們也早已過了為吃到雞鴨魚肉而幸福感“爆棚”的時代。然而,作為一種超越消費行為的精神運動,在未來已來的社會語境下,備年貨也被賦予了更多嶄新的意義。就像吳曉波在著作《激盪十年,水大魚大》中寫的:“有人嘆息青春散場,歷史已經結束了……但是更多的人開始吟唱世界如此之新,一切尚未命名。”

心裡的年貨清單,你備好了嗎?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

關鍵詞:肉蛋、新衣、“老三件”

/ “氣候”變了,年貨來了 /

20世紀80年代的第一個春天,為了讓全國人民過好80年代的第一個春節,商業部在1980年1月18日專門下發通知,要求各大城市敞開供應豬肉。又過了幾天,國務院下達文件,允許“雞蛋可以季節性差價”……這樣的文件還將不厭其煩地下發十來年,沒有人覺得很突兀,國家始終像一個大保姆,細心地照管著人民的衣食住行。

在兩年前的1978年11月27日,中國科學院計算所34歲的工程技術員柳傳志在當天的《人民日報》上看到一則教人科學養豬的新聞,感慨“氣候要變了!”要知道,在當時,養雞、種菜、私自賣東西全被看成是“資本主義尾巴”,是要被“割掉”的。而像柳傳志這樣的人(日後他創辦了赫赫有名的聯想集團),“春江水暖鴨先知”,他們在這個寒意料峭的早冬,感覺到了季節和時代的變遷。

也就是在1980年的春節,十四冶建設集團雲南第三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下稱三公司)34歲的的女職工趙鳳仙一家,在位於昆明羊仙坡的公司食堂裡,領了“年夜飯”,他們驚喜地發現,飯碗裡比平時多了很多肉類和雞蛋。

彼時的國營和集體企業都是一些龐然大物,很多大型國有工廠幾乎具備一切的社會功能,一個工作崗位可以“世襲”。企業對於一個家庭來說,重要得像“一個更大的家庭”。

“那時候買什麼都要靠票,糧票、油票、布票……去定點供應的地方買。”趙鳳仙說,她和丈夫都是三公司的職工,結婚分房後,兩個孩子也出生在這裡,吃飯有食堂,打開水有水房,洗澡有澡房……總之吃喝拉撒都在“廠礦”這個大家庭裡。過年時幾乎沒有多餘的“票”去外面購置年貨,就連年夜飯也都是在食堂“打”。

這種情況在此後的幾年有了很大的改觀。改革開放後,因為政策的鬆動,中國市場上的物資逐漸豐富。魚和肉都可以比較方便地購買了。

1984年,美國《時代週刊》有一期封面是一位中國年輕人拿著可樂站在長城上,封面標題是《中國的新面孔》。這一年,中國開始了城市體制改革,中國的馬路上出現了很多的廣告牌,出現可口可樂,出現越來越多的個體戶、民營企業,越來越多的商品和年貨……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手錶、自行車、收音機“老三件”是最流行的。到了80年代初,中國從日本引進了黑白電視機,成為普通人家日盼夜盼的“大件”。由於貨源少,電視機最初都是憑票供應的。那時想買電視機之類的大件,不僅要有錢,還要有關係,搞到幾張“工業品券”,才能將電視機抱回家。

始於80年代中期的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成為大家過年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年三十闔家一起看春晚成了中國眾多普通家庭最歡樂的時刻。將彩電作為家裡置辦的重點年貨也成了當時一道別致的風景線。而在那個年代,將買電視作為年貨可以說是“土豪”行為,畢竟它是那個年代真正的奢侈品。

在憑票時代將要結束,但商品供應還沒有足夠豐富的過渡時期,內地還多次出現皮鞋、西服、冰箱等物資的搶購潮。今年40多歲的胡英說,1983年春節,家裡只購買了一臺收錄機,但全家都非常激動,為了慶祝,一家人都在家裡跳舞。“每年春節添一樣,跟上當時的潮流步伐。”她說。而到1989年春節她家裡的“三大件”已經齊全:一臺黑白電視機、一臺冰箱和一臺單缸洗衣機。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

關鍵詞:大白兔、麥乳精、呼機拜年

/ 生機盎然,春天的故事 /

1990年10月,麥當勞在深圳開出中國大陸第一家快餐店。匆忙開店,是因為其無法忍受一個事實:比它早進來三年的肯德基早已賺得缽滿盆滿了。中國人甚至在過年時候都選擇去嚐嚐“洋快餐”。

在中國,曾經讓人們無限憧憬的90年代,就這樣出乎預料地展露出全民商業化的面貌。甚至有歌謠唱道:“擺個小攤,勝過縣官;喇叭一響,不做省長!”

人們變得越來越實際,如何發財致富享受生活,成為了一個公開而榮耀的話題。幾年前還被視為靡靡之音而遭到禁止的臺灣歌手鄧麗君,成了當時最受歡迎的流行偶像。這一切還體現在過年上,“吃”雖然還是年貨中的主角,但年夜飯的餐桌上,雞鴨魚肉已屬平常,不再是中國人置辦年貨中最“燒錢”的了。

“那時候過年的零食也比以前多了起來,我們特別愛吃大白兔奶糖和麥乳精。”70後的昆明高先生說。

32歲的大理姑娘王豔同樣喜食麥乳精。她說,家在農村,零食特別少,特別“饞”,就會去偷吃別人來家裡拜年送的麥乳精,就著裡面的小勺舀一勺放在手心裡,一顆一顆慢慢吃,“香香甜甜的,以後多少奶粉奶糖都找不到那個味道了。”王豔說,那時雖然物資還不是很豐富,但是農村年味很濃。一到過年,家裡會殺年豬,半個村子的人都來吃殺豬飯。媽媽要去炒米花做米花糖、花生糖,奶奶會蒸豆瓣年糕,爺爺寫春聯。

可以說前半生,王豔眼中的過年就是爺爺寫春聯的身影和奶奶蒸豆瓣年糕的香氣。而隨著爺爺離世,奶奶年事已高,這些再也不能實現了。

20世紀90年代末

關鍵詞:柯達、VCD、大哥大

/ 你看你看 年貨的臉 /

1998年3月23日,在美國羅切斯特柯達總部,柯達總裁裴學德宣佈:柯達以10億美元收購中國膠捲全行業的協議定局。這個協議在當時看起來有點“瘋狂”,意味這中國膠捲業的7個企業將全部與柯達合資。這個被認為彰顯中國政府“國退民進”決心的協議轟動國際商業界,被稱為“98協議”。

於是,在90年代末期的中國一二線城市街頭,隨處可見打著黃底紅字的柯達沖印店,膠捲則是裡面最搶手的商品。對於普通家庭來說,在90年代末,過年時買上一個柯達的彩色膠捲,相當於置辦必須的年貨。

在偏遠的四川綿陽,一家名叫長虹機器廠的軍工企業突然躍升為全國最大的彩電製造企業。到了90年代末,彩電已經開始步入家家戶戶的家裡。

在雲南,煙、酒、茶成過年送禮的“黃金組合”,“紅塔山”、“阿詩瑪”,這些雲南人引以為傲的香菸,出現在普通老百姓年貨的清單中。1997年,在傳奇人物褚時健的帶領下,“紅塔山”的無形資產達到353億元,在中國所有品牌中位居榜首。

在深圳,中國第一家沃爾瑪購物廣場於1996年開設。此後各種“超市”在全國遍地開花,顛覆了人們的消費習慣。年關一到,人們就會不由自主地湧進超市,挑選五花八門的年貨,順道感慨物資從未有過的豐富。

幾乎同時,政府開始主導各大城市的市區和城區開始創辦大型年貨街,吸引了不少市民。昆明早一些的年貨街有農展館、關街年貨街等等。72歲的趙鳳仙說,自己很喜歡去逛年貨街,可以買到平時買不到的好東西,價格還便宜。一進到集市裡,宣威火腿、大理乳扇、蒙自年糕、玉溪雜糖、德宏乾巴……各種土特產、乾貨、零食一應俱全。

這個時期,還有一個突出的變化是送保健品開始蔚然成風。那時有三種保健品特別流行:太陽神、青春寶、花旗西洋參。這三種保健品如今已不聞蹤跡,太陽神被質疑只不過是“糖+水”,當年吃了青春寶的人也沒能真的逆生長。不過,這說明人們對生活的追求已經從滿足基本需要轉變為要更年輕、更健康,而大人們提著三大盒補品走親訪友的情形,大概也成為80後印象最深的過年場景。

“那個時期,年輕人最鍾愛的年貨恐怕就是VCD和音響了。”35歲的陳先生說,1997年春節,他印象特深,因為那年我們家的年貨特別豐富——一臺VCD、一臺空調、一輛摩托車、一部“大哥大”,爸爸給的壓歲錢也非常厚實。

21世紀00年代

關鍵詞:手機、電腦、春運大軍

/ 候鳥歸巢 回家的禮物 /

2015年春節,一部農民工騎著摩托車回家過年的紀錄片讓億萬中國人為之動容。為避開春運大軍,這些異鄉“刨食者”從打工的城市出發,踏著冰雪的道路,騎行1000多公里回到農村的家中。碩大的包裹裡帶著給孩子和老人的新衣服、玩具、文具、零食……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無論貧富、無論階層,年可以過得一樣幸福。

據統計,中國目前約有2.3億農民工,有超過6000萬的留守兒童。許多經濟學家認為,改革開放40年,第一個需要致敬的就是農民工。一火車一火車農民工被從西部運到了東部,於是高樓大廈一棟一棟建起來了,經濟發展了。他們以“不真實”的身份進入到城市裡面,成為中國城市化建設的主力軍。

早在2008年,雲南省文山州丘北縣的張曉玉和丈夫就騎著摩托車回家過年。那年,他們在浙江打工已經8年了,5歲的孩子一直由老家的爺爺奶奶帶。張曉玉說,春節時火車票難買,而且兩個人就要花1000多元錢,他們選擇騎行可以省下錢來,給孩子多買兩套衣服。

2007年春節,在北京工作兩年的王猛回賓川老家過年,給妹妹帶回一臺聯想筆記本電腦,給父親帶回一部諾基亞手機。他說,過年了,給辛苦了一輩子的老父親也用上好一點的手機。

這時期的年貨,除了傳統的糖果、菸酒茶、肉類製品等“老三篇”,像王猛一樣置辦“3C產品”(指計算機(Computer)、通信(Communication)和消費類電子產品(ConsumerElectronics))當年貨的市民也越來越多。

同時,在那個“人手一機”的時代,短信拜年成了春節的“保留節目”。數據顯示,2000年中國手機短信息量突破10億條;2001年達到189億條;2002年,數字飛漲到900億條。到了2010年,全國各類短信發送量達到8317億條。此時的白領們估計都有這樣的體驗:一到除夕晚上,總是要絞盡腦汁編輯短信祝福語發給親朋好友、領導,一發不可收拾,同時,自己也會收到一大堆群發的短信。

直到進入2010年之後,隨著微信、微博、飛信等“微拜年”的盛行,語音、視頻、卡通、動畫、輕應用等拜年手段齊上陣,短信才開始逐漸下滑。

21世紀10年代

關鍵詞:網購、旅遊、3D年畫

/ 未來已來 嶄新的“年味” /

2017年11月12日,阿里巴巴集團官方數據披露,在剛剛過去的“天貓雙十一全球狂歡節”上,交易額衝破1682億元。

可見,電商正在迅速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而中國人最看重的過年,自然也是電商們的搶戰焦點。

海淘網站和跨境電商平臺的興起,讓各種洋年貨走進了大眾視野,很多用戶都喜歡在過年期間添置一些新的化妝產品和衣物。雅詩蘭黛小棕瓶、AHC眼霜、SK-II神仙水、UGG雪地靴、LV、COACH包包,都是國人最愛剁手的商品。甚至奶粉、尿褲、車釐子、牛油果等都成了年貨“新寵”。

此時再回首四十年,恍如隔世。1978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全佔球1.8%,當時的中國是一個極其貧窮和微不足道的國家。今年中國是全球的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佔到全球14.8%。1978年,全中國人民一樣窮。中產階層在1978年是一個要被鎮壓和被鄙視的名詞。今天中國中產階級數量從0增加到2.3億人口。

人們驚呼:“原來1998年已經是20年前了!”時代在加速度奔跑,地球越變越小,科技日新月異。在沙特阿拉伯,一個機器人已經取得了合法公民的身份。未來已來。

今年春節,市民不光能看3D電影和3D電視,還能貼3D年畫。以“狗”為主題的紅包、年畫、燈籠等年貨走俏,其中不少新型年貨還打出了“3D高清”、“環保”等高科技噱頭。同時,個性化電子賀卡、VR賀卡成為最潮的春節禮物。這個年代,過年送禮已經沒有啥標準了,基本上看到好東西就可以送。

前幾天,在昆明上班的曹女士報了旅行團,準備春節和朋友到越南去玩。“平時也沒有時間,趁著春節這個時間,可以好好休息下。”

據中國旅行社協會等幾家機構預測,2018年春節期間,旅遊消費將持續升溫,旅遊過年、出國過年將成為人們的主流選擇。而從價格來看,2018年春節出境旅遊價格綜合指數達近年來的最高值。

這些年,很多人感慨,年味淡了。過年的幸福感早已分散在日常生活中,生日、父親母親節、情人節、聖誕節、網購節……“平日裡想買的都買了,備點什麼過年也就顯得沒那麼特殊了。”可是,除了傳統的年味,中國人的春節、年貨又承載了新的東西。在這樣一個物質不再匱乏的年代,年貨在滿足口腹之慾之外,凸現出更為廣泛的功能來。它們折射著一個偉大時代的燦爛光芒,而這個時代,遠沒有結束。

你的關注和點的每個贊,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櫻桃番茄GO


二十年過去了,年貨變化不大。因為年貨是一個相對固定的範疇。如果說有變化的話,在質量上,在花費上是有變化的。

在花費上,2O00年我的工資是千元左右,現在高了不少。在2000年,3至50O或千月就可以辦下來,現在10000到20000才能辦到哪水平。沒準還要突破。

在質量上,吃的質不如前,穿的過而不及,其它用品有所提升,如通訊工具,交通工具,裝飾品,花卉等。

在物資品種上,比以前豐富多了,但由於消費水平難以跟上,往往會捉襟見肘。但是,可以滿足不同消費人群的需求。


秋水華章


2000年年貨是肉多

2020年年貨是菜多


影視好大的片


豬肉少了,海鮮多了


昇華546


沒什麼變化,就是因為現在錢多了,可以買更多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