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人物誌之郭鬆齡--張學良的左膀右臂和導師

郭松齡反奉,是民國軍閥混戰中一場非常獨特的一場戰爭,不僅讓張作霖的奉系元氣大傷,而且為張作霖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埋下了伏筆,也對張學良東北易幟有重大影響。可是郭松齡本人在性格上卻有著重大缺陷,也造就了他自己的人生悲劇。

民國人物誌之郭松齡--張學良的左膀右臂和導師

郭松齡,奉天人。據傳為唐代名將郭子儀之後。年輕時投軍,入奉天陸軍學堂學習,接觸民主革命思想。隨朱慶瀾部入川鎮守,加入同盟會。四川的保路運動爆發,至武昌起義,四川外籍軍官被驅除出境回到奉天。

在奉天因參與密謀起義,被仍為滿清統治的東北總督趙而巽抓捕,判為斬刑。被行刑當日,一女子高舉剛剛登出清帝退位詔書的報紙,攔下行刑隊伍,辯稱郭松齡是其未婚夫,官府錯抓人了。恰逢時變,郭松齡又是趙而巽之弟趙爾豐的舊屬,遂於釋放。郭松齡不久與救下他的女子韓淑秀成婚,成就一段傳奇佳話。

民國人物誌之郭松齡--張學良的左膀右臂和導師

郭松齡夫婦

1913年,郭松齡考入中國陸軍大學,畢業後在北京講武堂任教官。1917年,護法運動開始,郭松齡南下投奔孫中山,任廣東警衛軍營長,後任韶關講武堂教官。護法運動失敗,回到奉天入東三省講武堂任教官。

東三省講武堂是張作霖為培養奉軍軍事人才而建立的軍校,作為張作霖接班人培養的張學良也在學校中接受訓練。對這個“太子爺”,各教官自然多有關照,可郭松齡這個戰術教官卻對張學良嚴加管教,絕不寬容。張學良入軍校本就想爭一口氣,不被人看做紈絝子弟,郭松齡的嚴格要求正對了張學良的脾氣,對郭松齡的軍事能力更是非常佩服。東三省偏處關外,很少有人瞭解革命、民主、共和等觀念,而郭松齡卻是極少數參加同盟會,親歷南方護法運動的東北人。授課之餘,對正處“熱血青年”期的張學良思想上有巨大影響,張學良將郭松齡依為良師益友。

張學良畢業後,被任命為衛隊旅旅長,他將郭松齡要到身邊任他的參謀長。郭松齡身材高大,只有俄國兵才能穿“順溜”的軍裝,他可以同樣穿“順溜”,故大家都稱他是“郭鬼子”。郭鬼子治軍極嚴,部隊在其手上軍紀和軍事素養快速提高。直皖戰爭時,郭松齡為先鋒,在天津小站,以一個團擊潰了皖軍兩個旅的兵力。吉林剿匪成功,為張學良贏得聲望,同時也為郭松齡贏得張作霖的信任,被破格提拔為第八混成旅旅長,張學良則讓第三旅和第八旅合署辦公,實際上兩個旅都交由郭松齡訓練、指揮。

民國人物誌之郭松齡--張學良的左膀右臂和導師

影視劇中的郭松齡

第一次直奉大戰,奉軍慘敗,只有第三、第八旅全軍安全撤回,並扼守住山海關,擊退了數倍於己的直軍,保住東三省,再立奇功。第二次直奉戰爭,張學良、郭松齡從山海關打到九門口,再到秦皇島,一路所向披靡。張學良一路勝績,已牢牢坐穩了“少帥”之位,郭松齡為張學良的張良、韓信毫不為過。

奉系內部也有“老派”“新派”之分,新派中又分“士官派”和“陸大派”。士官派為日本留學回來的軍官為主,楊宇庭為派系首領,他們主要依附於老帥張作霖,支持張作霖入關參與軍閥混戰,逐鹿中原。陸大派以郭松齡為主,主張發展東北,不事內爭。楊宇庭剛愎自用,常借張作霖之手打壓郭松齡等,而郭松齡也是心胸狹窄,有仇必報之人,兩人關係勢同水火。

郭松齡一直認為張作霖已老,思想陳舊,加上楊宇庭等人在旁蠱惑,讓東北窮兵黷武,不惜出讓東北利益給日本,讓陸大派的軍官們去冒死給他們打天下。他一直鼓動張學良去“老帥”而代之,可張學良卻怎麼也不可能去反他的老爸,一直含混以對。在馮玉祥與他密謀反奉之時,再也按耐不住,決定起兵造反。

1925年11月,郭松齡在灤州發佈討奉宣言,領七萬奉軍精銳進攻山海關,並且連戰連捷,攻佔錦州。郭松齡部,本就是奉軍最精銳的部隊,而奉軍各部散在關內、關外各地,臨時能聚集的部隊也不過五萬多人,張作霖完全慌了手腳,認為必敗格局,大帥府一片混亂,做好了隨時燒燬的準備。他把張學良派往巨流河前線,統帥聚集起的部隊,另一方面不惜答應了日方的無理要求,請求日軍出兵協助,惶惶不可終日。

郭松齡的部隊到了巨流河,也成了強弩之末。原本聯絡的馮玉祥、李景林突然在直隸發生大戰,不僅斷了供給,而且還得分兵防禦。在拒絕日本調停條件後,被日軍封鎖了進攻奉天的路線。對岸的張學良展開巨大心裡攻勢,用飛機撒傳單,宣揚“張家人不打張家人”,電話都接進了郭部隊各師旅指揮部,同時不斷遊說郭本人。部隊畢竟還是張家“私軍”,此時已兵無戰意,重炮部隊全部撤出,後方已不給前方供應子彈,炮彈上的引信都被拆除。郭松齡見大勢已去,攜夫人脫離部隊,不久被奉軍俘獲。楊宇庭為永絕後患,讓張作霖下令就地槍決,並暴屍三日。

民國人物誌之郭松齡--張學良的左膀右臂和導師

郭松齡對張學良的影響是巨大的,張學良一路向上,全靠郭松齡的全力輔佐。張學良對郭松齡的信任也是無限的,完全放手的把最精銳部隊交給他,放任他的各種思想和言論,也從未想過郭松齡會反奉,並且是打著他的旗號。郭松齡確有才幹,可是性格偏執,同僚間都不能很好相處,姜登選隻身付營勸說,被他下令殺害。對楊宇庭的作為不滿,不免讓人認為其起兵是為洩私憤而得不到大義支持。

可是,他畢竟啟蒙了張學良的民族、家國、共和等思想,這為日後張學良毅然迴歸中央,保證國家完整奠定了基礎。同時,因為張作霖拒不執行討郭時答應日本的條件,而被惱怒的日本人炸死在皇姑屯。也算影響了歷史的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