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變成功的李世民,為何不等李淵死後再上位?

葉魚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解釋,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擔心夜長夢多

玄武門之變,說到底是李世民弒兄殺弟,這一點在中國封建王朝傳統的“以孝治天下”的觀念下,是很不能容忍的。儘管在李世民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這兩個競爭者後,其成為了當時李淵兒子中能力最突出者。

對於李淵而言,李世民的行為傷透了這位老皇帝的心,從情感上一時半會肯定難以接受。筆者相信,後來立李世民為太子,乃至禪位,其實都有其無奈之處,畢竟李淵的權力已經被李世民集團逐步蠶食了。

權力的爭奪,從來都是血腥和殘忍的,在發生了宮廷政變這種事情後,如果繼續讓李淵處於皇帝的位置,這對於李世民而言是相當不利的,因為他需要繼續跟他老爹做鬥爭,李淵勢必在事後對李世民心存戒心。

對於當時的李世民而言,唯有兩條路可以走,一則是儘快把李淵推上“太上皇”的位置,這樣處理後,自己“孝”才能在不威脅權力的情況下最大的保存,另外一條就是讓李淵繼續做一個沒有權力的皇帝,可問題是,這條路不好走。

李淵還是有屬於自己的班底的,裴寂、羅藝這些人,以及部分握有兵權的李氏宗親一定程度上而言是屬於李淵集團的。如果李淵繼續做皇帝,那怕暫時失去權力,但朝廷之間的鬥爭就會繼續下去,父子之間的矛盾只會更加劇烈,最終肯能還是會演變成另外一場政變,這實屬下策。

同時還有個關鍵問題,李淵很能生,如果李淵繼續當皇帝,保不定什麼時候他就想著重新培養個接班人了。

李淵繼續在皇帝的位置上,不利於李世民推行自己的治國之策

如果李淵繼續當著皇帝,那麼勢必會造成中央政府沒有一個統一的聲音。前面說過,即便李淵成為一個橡皮圖章,他依然具有極強的影響力和效忠的勢力,畢竟李淵是開國皇帝。同時,哪怕沒有人效忠他了,也會存在很多野心家投機者,明代的朱祁鎮和朱祁鈺之間的“奪門之變”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這種情形下,國家的決策就會出現極大的隱患,到底是聽皇帝的還是挺太子的?而李世民繼續以太子的身份總覽國政的話,總是名不正言不順,處理政務上會存在很多問題。一則,對於推翻老爹之間的政策,出師無名,二則,不好處置老爹當年為了奪天下分封的那些功臣(佔有大量土地和人口),這不符合李世民“休養生息”的治國理念。

有個成語叫“人亡政息”,其實也可以反過來理解,人不亡,政就不息,而李淵如果不退下來,那麼他的影響力就能繼續在朝堂上保持,李世民的政治理念就極其難以實現,哪怕李淵對其言聽計從,總會有很多瑕疵,而且保不齊李淵心存其他念頭。懷疑的種子一旦種下,就會止不住的生根發芽。

玄武門之變的功臣需要酬功

當初秦王府的部署們提著腦袋跟李世民發動政變,大家根本目的不是“士為知己者死”,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利益。如今政變成功了,李世民再無對手,如果李淵還是皇帝,李世民只是變成了太子,這明顯不符合秦王府眾的切身利益。

因為朝廷的位置就那麼多,任用都需要論資排輩,李淵不可能把自己的舊臣趕下去讓李世民的人上臺,因為這不符合還是皇帝的李淵的利益,而那些佔著位置的人,也不可能束手待斃,畢竟李淵沒有退下去,還是大唐名義上最高領導人。

所以如果李世民政變成功後,只做個太子,等著老爹掛掉,那麼勢必會導致秦王府班底們的不滿,最後有可能產生異心,對李世民的怨懟,轉變為仇恨。

以上個人淺見、如果您喜歡我的文字,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也是極好的!


朝代說


一句話,李世民等不及了,因為玄武門之變的真正目標,不是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而是自己的老爹李淵,幹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不過是手段,迫使李淵退位才是目的。

長期以來,玄武門之變被認為是“兄弟鬩牆”的典型,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爭奪皇位早就的血雨腥風,但實際上,這是一樁“父子反目”的戲碼。

李淵的地位和貢獻

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如秦始皇嬴政、如漢高祖劉邦、如光武帝劉秀、如隋文帝楊堅、如宋太祖趙匡胤、如明太祖朱元璋、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無不鼎鼎大名。

然而,作為盛唐王朝的開國皇帝,李淵毫無存在感。

這並非李淵沒有能力,沒有貢獻,如果真是這樣,他也當不了開國皇帝。

因為在史學家的“春秋筆法”下,李淵的地位和貢獻被淡化甚至忽略了。

史學家為什麼要淡化李淵的地位和貢獻呢?這一點要“歸功於”唐太宗李世民。

李淵是出身貴族門閥,祖上是西魏八柱國之一。李淵的祖父李虎在北周時被追封為世襲唐國公,李淵靠著祖上的蔭庇,7歲就襲封為唐國公,後來隋代北周,李淵因為獨孤皇后是她的姨母,又成了皇親國戚,比如隋煬帝楊廣跟李淵就是姨表兄弟。

隋末天下大亂時,李淵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起兵反隋,開啟了統一全國之路。

關於李淵起兵反隋的原因,後世的史書無論是《舊唐書》《新唐書》還是《資治通鑑》,清一色地都說是李世民首先提出倡議並且鼓動李淵下定決心,表明李世民立下“社稷第一功”。

1,《舊唐書·高祖本紀》“太宗與晉陽令劉文靜首謀,勸舉義兵。”2,《新唐書·高祖本紀》:“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陰結豪傑,招納亡命,與晉陽令劉文靜謀舉大事。計已決,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懼不見聽。”3,《新唐書·太宗本紀》:“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

但實際上,李淵晉陽起兵時,李世民只有19歲,即便他卓有見識,影響力跟李淵也沒法比,不可能直接決定晉陽起兵這樣的驚天大事。合理的推測是,李世民參與了晉陽起兵的謀劃,但李淵才是晉陽起兵的主要謀劃者和決策者,只要李淵不反,李世民成不了氣候。

統一天下的功勞

在很多人心目中,李世民被認為是大唐統一天下的首功之臣,是一個接近完美的皇帝,李淵只是一個優柔寡斷的老爹,哥哥李建成只是一個坐享其成的太子,弟弟李元吉只是一個四肢發達的莽夫,只有李世民征戰四方,披荊斬棘,為天下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

據《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記載,晉陽起兵主要是李世民的謀略,因此李淵曾口頭承諾將來得了天下,立李世民為太子,李世民當然是很謙虛地推辭了。

“若事成,則天下皆汝所致,當以汝為太子。”世民拜且辭。

後來李淵晉陽起兵,自稱“唐王”,準備兌現承諾,立李世民為世子,武將們跟李世民關係密切,也很支持,但李世民“固辭而止”,堅決推辭不幹。


李淵是個實在人,把李世民的推辭當了真,所以他後來當皇帝后,沒再徵求李世民的意見,直接把長子李建成立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三子李元吉為齊王。

應該說,李淵這個決定沒毛病,完全符合規則和慣例。

但李世民不高興了,他雖然表面推辭了,可誰不想當太子,他之所以賣力打仗,就是希望用實力和戰功征服所有人,堂而皇之當上太子,可老爹居然把自己的虛偽客套當了真。

很不巧的是,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都有顯著缺陷,並且兩人有一個共同毛病——妒賢嫉能,李世民的搶眼表現讓李建成感受到威脅,於是聯合李元吉排擠李世民。

太子建成,性寬簡,喜酒色遊畋;齊王元吉,多過失;皆無寵於上。世民功名日盛,上常有意以代建成,建成內不自安,乃與元吉協謀,共傾世民,各引樹黨友。

可憐的李世民就這樣成為老爹說話不算數的犧牲品,哥哥弟弟聯合欺壓的對象。

玄武門之變的真相

不管是誰先挑事誰的鍋,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兩大股勢力的明爭暗鬥是客觀存在的,這種明爭暗鬥不斷升級,最終釀成了玄武門之變。

後人常把玄武門之變歸咎於李淵,認為是李淵的優柔寡斷讓兒子們兵戎相見。

實際上,李淵絕不像人們想象地那樣無能,一方面把李建成立為太子,另一方面卻抬高李世民的地位,甚至不時表現出讓李世民取代李建成的意圖,這些都是他老謀深算的表現。

狡猾的李淵知道這三個兒子都不是省油的燈,他相信不論自己的兒子無論怎麼樣明爭暗鬥,都不至於上升到刀兵相見的地步,更不可能對自己這個老爹動粗。相反,兒子們的爭鬥對李淵的皇位最為有利,他可以讓兒子相互牽制,自己居中調節,始終掌握最高決策權。

只是李淵失算了,他被李世民的謙虛迷惑了,低估了李世民的野心。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迅速解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並把兩兄弟的十個兒子無論大小全部誅殺,將他們從宗籍中除名。如果只是為了自身安危反擊,何必要製造滅門慘案?

玄武門之變發生太過突然,完全出乎李淵的意料之外,所以他毫無預備,正不知如何應對時,而李世民已派手下大將尉遲敬德率精兵以保護的名義,控制了李淵的人身自由。

李淵這才知道,李世民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只是一個環節,他真正的目標是將自己取而代之,只好當眾說了一句極其違心的話,掩飾自己內心的惶恐不安:

“善!此吾之夙心也。”

事已至此,李淵無力反擊,只好下詔立李世民為皇太子,並宣稱:

“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後奏聞皇帝”。

這回李世民不客氣了,開開心心當起了太子。

此時的李淵表面是皇帝,實際上是傀儡,他深知自己的皇帝寶座是個燙屁股的位子,所以過了幾個月,李淵很自覺地宣佈退位當太上皇,讓太子繼位。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最終目標不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而是李淵;不是太子位置,而是皇帝寶座。當玄武門之變成功後,他不可能甘心情願等著李淵死後才接班,而李淵也深知與其等著被兒子趕下臺,還不如主動禪讓。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一切都是有預謀的!玄武門之變,本就是一場為爭奪最高權力的宮廷鬥爭,而非是為了爭奪東宮太子儲君之位的宮廷鬥爭。因為只要李世民一日未成為大唐王朝的皇帝,那麼李世民一日不能確保自己將來可以萬無一失的成為大唐王朝的最高統治者。


很多喜歡讀歷史類,文學作品或者看歷史題材影視作品的人,可能都會有這樣的一個印象。那就是李淵在起兵之時手下共有4個兒子。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當然很多文學作品中將四子李元吉和三子李玄霸的兄弟關係排序搞混了)。

因此很多人便想當然的認為,在玄武門之變爆發之前,李玄霸已經英年早逝。而在玄武門之變中,秦王李世民帶領手下親信射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也就想當然的認為李世民成為了大唐王朝獨一無二的皇位繼承人,也就是東宮太子的唯一人選。


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唐高祖李淵並非是一個子嗣稀少的開國皇帝。相反,唐高祖李淵總共有20餘位兒子。只不過前四子為李元的正室所生。而後面的兒子這都是由其他的側室和小妾所生。

這樣就有了一個嫡庶長幼之分。也就是說正是因為後面的兒子們的母親本身就出身卑微。並非是正室,而且後面長大成年的兒子比前幾個兒子普遍較小許多。這跟李淵一生的兩次生育高潮有關。

介紹完這一情況,大家可能就會發現,儘管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射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消除了自己在皇位繼承人這一位置的爭奪上的最大敵手。但是並不能夠確保自己一定成為大唐王朝的皇帝。這是因為李淵後面的兒子從法理上也具有衝擊大唐王朝皇位的機會和權利。

而且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與玄武門,又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並且派尉遲敬德進宮逼迫李淵就範,這一系列的事件和行為已經使得唐高祖李淵和秦王李世民之間形成了不可小敏的隔閡乃至於仇恨。而且還有一個血淋淋的例子擺在前面,那便是隋煬帝楊廣殺兄弒父奪得大隋王朝的皇位。不可能不引起李淵的重視和李世民的借鑑。


因此在玄武門事變爆發之後,唐高祖李淵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對大唐王朝,整個政權和軍隊的統治力。因此我們看到玄武門事變爆發之後,唐高祖李淵迅速的任命秦王李世民為東宮太子。隨後幾個月後有退居為太上皇禪讓皇位於太子李世民。這一系列的歷史事件不得不引起我們的猜測和懷疑。

實際上在玄武門事變爆發之後。身為父親和大唐王朝最高統治者的李淵實際上也受到了秦王李世民的鞋子和逼迫。只不過李世民在玄武門事變後完成了對整個政局的全盤掌控之後便沒有對父親李淵下手。畢竟李世民不願揹負一個殺兄弒父的罪名。李世民已經殺兄滅弟犯下了不悌之罪,因此李世民不可再殺死父親李淵揹負大逆不孝之罪。


倘若李世民真的對自己的父親也採取了暴力的手段。那麼意味著整個大唐王朝的政權的根基會受到動搖。最高行政權力的過渡會出現變數。因此李世民在對父親裡面,逼迫就範之後便沒有在向李淵痛下殺手,而是將其移出皇宮另居別院過起了安享晚年的太上皇生活。

當斷則斷,遲則生變。因此玄武門事變之後,已經基本掌握政權的李世民等不得也沒有耐心等下去。於是就有了玄武門事變之後所發生的一系列的歷史事件,大唐王朝的最高權力也從開國皇帝李淵說中,交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手中。


珞珈山的貓


李世民對李淵說,“爸爸,聽大臣們說,要等你死了我才能繼承皇位啊?”

李淵說,“別聽他們瞎說,你現在就可以繼承皇位了,我提前退休了,不用等我死。”

李淵也怕啊,你以為李世民能等還是覺得李淵能等?

如果李淵不識趣,想翻盤或者有其他想法,想想趙武靈王怎麼死的?楊堅不也是不明不白的就死了?

你有這種想法,是把玄武門之變想的太簡單了,

看看這張地圖

太極宮是李淵生活辦公的位子,太極宮北面就是玄武門,

太子李建成住在東宮,太極宮旁邊,

李世民住在弘義宮,在太極宮西北面,

李元吉住在太極宮內的武德殿,

大明宮是後來建的。

所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針對的是誰呢?

傳統的印象中,是李世民跟太子李建成鬥爭,發動政變殺了李建成、李元吉,然後逼宮李淵,李淵於是立李世民為太子,軍國大事由李世民裁決,兩個月後傳位李世民,

實際上,玄武門之變是一場針對李淵本人的政變,順便把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殺了,

第二個問題,太子李建成住在太極宮旁邊,有門跟太極宮連著,李元吉住在太極宮裡的武德殿,他們倆進太極宮可以直接進去的,根本就不需要經過玄武門。

所以啊,玄武門之變不是那簡單的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場政變是針對李淵的,目的就是皇位,你說,李淵要是不識趣,賴著位子不走,後果是什麼?

政變之後,李淵依舊住在太極宮,而李世民在太子東宮辦公,一直到貞觀三年,李淵才從太極宮報到大安宮,而大安宮是李世民做秦王的宅邸弘義宮,弘義宮很小,

貞觀八年,馬周建議給李淵新建宮城,李世民同意,於是建永安宮,剛動工李淵就去世,這個明顯是李世民給自己建的,永安宮後來改名叫大明宮。


南朝四百八十寺


唐太宗李世民,是李淵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是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在雁門關營救過隋煬帝,唐朝建立後,官居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秦王。先後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徳、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之所以逼李淵退位,並不是完完全全出於本意。首先李建成和李世民實力相當,都有自己的文武班底,而且都為唐朝立下了赫赫戰功,所以天下平定後這兩個集團的矛盾也越來越突顯。而這個時候李淵對李建成全力支持,還把日常朝政事物交給李建成處理。而追隨李世民的那些功臣們,顯然不滿足於現在的地位,一旦李建成登基,那麼這些人都不會有好的下場。

所以,李世民的部下不停營造李世民有天子像,希望李淵改立李世民為太子,但都以失敗告終。因此才慫恿李世民以暴力的方式達成目的,才有了後來的玄武門之變。

而除掉李建成後就面臨李淵的處罰,而且李淵本來就更愛李建成,因此對李世民殺兄長很是不滿,為了自保李世民也得逼李淵退位。







愛上啞巴兔


蒼茫大地認為原因就十二個字:慾望所至、形勢所逼、舊部勸進。

一、形勢所逼。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屬突然襲擊,射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又由尉遲恭拎出建成、元吉人頭,驚退東宮衛隊翊衛府車騎將軍馮立、副護軍薛萬徹、屈咥直府左車騎謝叔方所率太子、齊王衛隊,李世民又讓尉遲恭穿戴盔甲、手執長矛,強行接管宮中的戒備和警衛。尉遲恭一直跑到皇帝所在地方,直言:秦王因為太子、齊王作亂,已誅殺他們,今派臣來護駕。(護駕是假,逼宮是真!)李淵問裴寂:計將安出?蕭瑀、陳叔達差點尿了褲子說:天下是秦王打的,陛下讓他當太子,交付國家大事,就沒事啦!李淵無奈,說道:這是我早已有的心願哪!敬德請求皇帝下詔:各軍受秦王指揮,內鬥結束。皇帝召見李世民,上演了一出表演秀。李淵撫摸著世民的頭:“近日以來,幾有投杼之惑。"(最近幾天以來,我幾乎像曾參老媽那樣,被很多謠言動搖了對親生兒子的信任。)李世民跪下來吮皇帝父親的乳頭,大哭了很久。這一天,皇帝赦免全國罪犯,只定建成、元吉為叛逆元兇,餘不問罪。國家大事,由李世民定奪。

李淵雖交權,但仍是正統皇帝,李淵不像唐書黑他這般不堪,(三個兒子及女兒都這般牛,父親會弱?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父視其子,世民神射,就有李淵神射基因!),李淵當家多年,仍有舊臣,李淵也可能被人裹挾當一面大旗,說白了李淵多在位一天,對世民都是威脅!不如自己名正言順地即位!

世民殺死親哥、親弟、親侄(十個左右),又對李淵逼宮,父子已行同陌路,李淵被世民挾持,對世民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已!李淵對世民來講,始終是顆定時炸彈!

二、慾望所至。

玄武門之變,是場豪賭。如失敗,世民和手下文臣武將都將死無葬身之地!他革建成的命、逼了李淵的宮,目的無非是榮登九'五之尊。遲上位,不如早上位。道理至簡,無須贅言。

秦王府文臣武將勸進。

秦王即便為太子,手下官職仍升不太上去。此番情景如劉備得漢中,孔明等諸臣要勸左將軍進漢中王,進漢中王后又勸進皇帝,道理相同。只有主子地位高,從龍之臣才能水漲船高。早一天高升,早一天高官厚祿,除非是傻子,誰人不喜歡?



文臣武將更怕夜長夢多,李淵和李世民勢同水火,萬一衝突,鹿死誰手真不好說。不如逼李淵退位,當太上皇,秦王上位,自己一生的榮華富貴、身家性命悉數穩住,何樂而不為,何必朝夕憂愁呢?


蒼茫大地顧煒斌


劉邦說,提三尺寶劍定天下的是我,故父親也只能是太上皇,而不能幹政。李淵雖是造反頭目,但挑動反判的主義卻是李世民的鬼主義。李世民立下戰功赫赫,父親每次危難或關鍵戰役都許李世民為太子,到了成功了,李淵仍不兌現承諾。在李淵看來,兄友弟恭之事是一直考慮的,但歷史上殺父弒君之事不在少數,李世民不是不清楚,他的兄弟們不是不清楚。天下自古以來是小人的天下多,只不過是誰更機智,鬼大,命更好而已。玄武門之變,讓李淵更內疚,李世民更果斷,清楚提三尺寶劍定天下的誰更主要,父王的優柔寡斷,多承諾,少兌現的一大缺陷讓李世民下定決心,直接將父親趕下了臺。歷史上李世民有貞觀之治,納諫賢名,但更無婦人之仁。最後一條,歷史的王朝更替,百試不爽,李世民不例外!


高源風水師


鄙人對李世民的評價就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賤人;

先回答問題,鄙人以為,李世民兵變兩個月之後就登上了帝位,很有可能是李淵“主動”給他的;諸君莫急,且聽我分析。

故事得從李建成說起,近代史學大家陳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認為:“然高祖起兵太原,李建成即與太宗各領一軍。及為太子,其所用官僚如王珪、魏徵之流即後來佐成貞觀之治的名臣,可知李建成亦為才智之人。”意思是陳老先生認為,李建成是有才能有功勞的人。鄙人也是這麼認為的,但是受李世民這個改史專業戶影響,現在大多數人都認為,李建成就是一個庸才。

細數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李建成確實是個有能力的人,並且他在反隋的過程中功勞並不比李世民小。

首先,李建成是反隋的組織者和策劃者。其父李淵是個謹慎的人,歷史記載李淵從大業九年(公元613年)就開始密謀反隋,一直到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起兵。一直運作了四年,他的主要手下甚至都不知道他準備謀反,那麼在這期間誰和李淵商量呢?肯定是長子建成啊!因為大業九年,太子建成21歲,而次子李世民才12歲,找誰商量一目瞭然。另外,李淵起兵時有兩個根據地,一個是太原老家,一個是河東地區,太原老家是他和次子李世民一起執掌,而河東地區是由建成獨自執掌。可見李淵對其能力的信任程度。

其次,我們來看看李建成的主要軍功。講真李建成的軍功真沒李世民多,但是每一項軍功基本都有重大戰略意義;第一件:西河之戰,西河是進軍關中的第一個關口,而且防禦極強,此戰屬於起兵初戰,此戰不勝,估計以後就沒有以後了。李建成僅用九天就拿下了。第二件:霍邑之戰,其實李淵起兵的位置並不好,屬於四面環敵,剛開始基本每一個相鄰敵人都會來搞一搞,建成使用誘敵之計以少量兵斬殺霍邑精兵兩萬人,一舉震懾四方,穩定了形式。第三件:潼關防守戰,大家都知道,李世民最主要的軍功莫過於攻下長安,但是,大家卻忽略了,李世民之所以能順利攻打長安,就是因為李建成守在潼關,扼住了李密等人的咽喉,保障了後方穩定。所以李建成軍功不亞於李世民。

最後,我們來看下治國;建唐初始,李建成作為太子協助處理政務,以致後來李淵有什麼事都是聽過他的建議才下決定,也是他提出了先固本再擴張的策略。對內廣羅人才,例如之後在貞觀年間頗有建樹的魏徵,宰相韋挺都是李建成招募來的。

綜上可以看出,李建成此人頗有能力。只不過為人和善,心機遠不如弟弟李世民。武德九年,李世民自覺奪嫡無望,於是買通皇宮衛士,帶領家臣和八百死士將前來早朝的李建成殺死,同時被殺死的還有弟弟李元吉和李建成的五個兒子。到死估計李建成都沒想到,同父同母的弟弟會殺他。

我們再來重點講一下此時李淵的心態,一大早上朝,發現無端多了好多衛士,屁股還沒坐穩,就聽到自己辛辛苦苦培養的大兒子被自己的二兒子殺死了。已年過六十的李淵怎麼能承受住這樣的打擊,最關鍵的是,當他要制裁那個兇手的時候,突然發現,滿屋的衛士竟無一人聽從他的指示了,於是傷心之餘的李淵變得心灰意冷了。而此時的李世民卻也是憂心忡忡,第一:雖然他把他哥給殺了,但是他哥的勢力還在,萬一這群人要為李建成報仇,他可是毫無還手之力。另外,李世民是個既要當婊子又要立牌坊的人,這種逆天之事一定要找一個合理的理由。於是,他看中了旁邊目光呆滯的李淵,開始一頓軟磨硬泡,估計也就是:“事情已經發生了,難過是沒有用滴”“都怪你,你不偏心我倆能這樣嗎?”“別哭了,再哭把你也宰了”“你看看,你就我這麼一個能幹的兒子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啊”。

李淵一想也是,反正也都這樣了,不如就給他了吧,怎麼說也是自己兒子。另外,得趕快給他,萬一他哪天不高興,這沒良心的畜生估計把我也殺了。於是,兩個月後,李世民順利登基為帝!


金總之前發文好寫錯別字且發文不經校正,經好心網友提醒後決心改正,如再遇錯別字,請直言坦率批評,感謝!-----此發文已校正


金總的格物致知


世界上有許多東西是等來的,比如年齡,有些東西是不能去等的,比如權力。

玄武門之變的9年之後,李淵才去世。如果讓李世民再等九年,根本就不現實。到時候陪伴李世民的只有漫漫長夜和連連惡夢。
(李世民畫像)

玄武門之變的第二天,李世民就將10個侄子全部處死,所以權力已經抓在了手裡,李淵眼愁著無可奈何,那可都是自己的親孫子呀!這也說明李世民已經瘋狂了,李淵這個父親他隨時也可以不要,李淵能不識相的讓位嗎?果不其然,李世民馬上又要處死100多名的太子同黨,多虧尉遲敬德勸阻,李世民才罷手。這就叫水到渠成,李世民不用等,因為此時受煎熬的是李淵。

如果李世民去等,說明權力還在李淵手裡,也許當時李淵接受了現實,不去怪罪李世民。但是就等於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只要李淵不高興,隨時都可以引爆,到時候李世民想哭都沒有眼淚。再說李淵又不止李世民這麼一個兒子,如果李淵想扶持其中之一,李世民還能複製一場玄武門之變嗎?顯然不可能。

還有一點,李世民的母親竇氏是李淵的髮妻,已經於公元612年去世,她的皇后的身份還是李淵追諡的,所以李世民才有了嫡出的身份。如果李淵重新冊封一位皇后的話,李世民的嫡子身份就被洗涮了下去,到時候會更加被動。所以,成大事的人必須當機立斷,一氣呵成。如果優柔寡斷,瞻前顧後,那麼吃虧的永遠是自己。


我們可以回顧一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瞬間:

公元626年7月1日,李淵質問李世民太白經天一事,李世民轉移目標,說太子和齊王淫亂後宮。李淵大怒,傳命李建成、李元吉第二天當堂對質,李世民悄無聲息完成了引蛇出洞之計。

當天晚上,李世民召集人手,緊鑼密鼓制定相關計劃,徹夜未眠。第二天一早,李世民一幫人提前埋伏於玄武門。當李建成和李元吉出現到玄武門時,李世民將大哥一箭封喉。李元吉慌張逃走,尉遲敬德拍馬搖槍就追,幾下結過李元吉性命。

這時東宮兵馬趕到,雙方展開激戰,李世民勢力單薄,馬上處於弱勢。正在這緊要關頭,尉遲敬德手起刀落,將太子和齊王人頭砍下。然後飛身上了城樓,衝著太子黨人大聲呼喊:“太子、齊王人頭在此,爾等還不住手投降!”

東宮兵士看到太子人頭,知道大勢已去,嘩啦一下全都散去。此時,李世民眼見形勢逆轉,馬上派尉遲敬德挾持李淵。李淵被手持長矛,渾身是血的尉遲敬德嚇得魂不附體,然後乖乖交出了軍權,並以他的名義下達命令,讓東宮人停止打鬥,全部聽命於李世民。

第二天,李世民斬草除根,將大哥及四弟的所有兒子全部處死。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李世民處理玄武門之變善後事宜。兩月後,李淵讓位於李世民。

李世民做事幹脆利落,成為了人生的贏家。

感謝朋友們點選、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大家好,我們都知道李淵還沒死就讓李世民給逼下皇帝的寶座了,而且李世民是和李建成手足相殘,最後李世民也是將李建成在玄武門一箭穿心。為什麼他會這麼著急地想要去當皇上呢,難道真的是為了所謂的榮華富貴嗎?其實我們都誤會了,當年的李世民雖然比他的兄弟做事果斷,但是論能力的話他倆其實都是不錯的,甚至可以說是不相上下。

在古代每個皇上的兒子都是有自己的班子的,所謂的班子就是在軍事、政治上給自己出謀劃策的人。在這裡我就要為大家說一說太子李建成的識人用人的能力了,首先大家都知道唐朝的很厲害的人物魏徵、馮立,他們這些可都是能文能武的人,如果沒有一個能力出眾的人是不可能把這些人籠絡到自己身邊的。至於為什麼李淵的兒子會有這麼多的朝中大臣在自己身邊,這就要從這兩位主人公的老子李淵說起了。李淵當初在起義的時候因為自己的勢力才有三萬人和他同時期的可都是大佬級別的存在,不甘落後的他為了在全國範圍內迅速壯大自己的實力,所以他的一個最信任的人就為他出了一個主意,建議他的兒子們可以自己招兵買馬,至於哪個兒子最後的隊伍壯大還有自己兒子的互相殘殺他當時並沒有想那麼多,甚至自己被李世民的手下尉遲敬德逼迫退位承認李世民身份的尷尬對於他來說更是始料未及的。

隨著李淵年齡一天天的增大還有身體生病的原因,以兩個兒子為首的兩大集團總是不斷地明爭暗鬥,眼看著李淵的日子就不多了,那麼太子李建成坐上龍椅也只是時間問題。那麼這個時候問題就出來了,只要李建成當了皇帝那麼第一時間對付的就應該是李世民還有他那些曾今誓死追隨的部下,大家都明白的道理所以行動就顯得格外重要了。李世民雖然不是太子,可是卻有著當皇帝的實力。為了讓李淵再考慮一下太子的位置究竟應該由誰來坐,所以李世民的部下不停地製造輿論,一時間在皇宮中流傳著李世民有著天子相的各種流言,面對這種流言李淵的無動於衷最終導致了兵變。李世民的集團已經等不及了,他們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都是在煎熬中度過的,因為當時的一分一秒對於他們來說都是生命的考驗。

最終李世民的部下以長孫無忌還有尉遲敬德為首等人一起控制住了李淵,雖然李淵被控制住了可是還有李建成呀。其實最開始的時候李世民還是不願意殺死太子的,因為倆人畢竟是兄弟還是有一定的感情的。可是在玄武門李建成根本不聽李世民的話,最終導致了自己被李世民殺害。大家不要高興太早,李世民現在還不是皇帝,他離當皇帝還差一步那就是李淵還在位。李世民其實殺了自己的兄弟他的心裡也不是滋味,但是他的部下為了自己的前途他們已經不想再等了,於是尉遲敬德便逼迫李淵趕快退位並且宣佈李世民當上了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