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为什么其他国家都称“公”,例如齐桓公,唯独楚国称“王”,例如楚庄王?

洋芋宝宝


周武王灭商成功之后,封了很多姬姓宗室和功臣为诸侯,而诸侯们根据等级又分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我们比较熟悉的几个诸侯国的爵位是这样的。

鲁国公爵,宋国是公爵,齐国是侯爵(虽然齐国的第一位是姜太公,但那个只是尊称,并不是他的爵位),燕国、晋国、卫国是侯爵,郑国、秦国是伯爵,楚国是子爵。

那像晋文公,齐桓公这样的也称公,是因为他们是公爵吗?其实并不是,像刚才所说的,齐国与晋国都是侯爵,那他们怎么会称之为公呢,难道是因为他们是春秋五霸,所以晋升为公吗?

其实也不是,晋文公,齐桓公,这都是他们的谥号,他们可不是在世被人叫做晋文公和齐桓公的,应该会被叫做晋侯和齐侯,或者被叫名字,分别是重耳或者小白。

而在谥号里面,是可以称之为公的,比如《扁鹊见蔡桓公》里面的蔡桓公,还有那个郑庄公,郑伯克段于鄢,就是称他为郑伯。

那为什么楚国要称王呢,要知道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这个就得讲一下楚国的来历了。楚国的祖先是颛顼帝高阳,高阳是黄帝的孙子。高阳有个后代叫做重黎,是帝喾的火正(掌管火的),被赐予祝融的称号。

因为共工氏造反,帝喾让祝融攻打共工,但是祝融失败了,帝喾就杀死了祝融,然后让祝融的弟弟吴回继任祝融的称号。

吴回的儿子陆终,陆终的六子叫季连,芈姓,这个就是楚国王族的先祖,季连在周文王的时候,有一个后代叫鬻熊,跟随周文王,鬻熊的后代叫熊绎,被周成王封到了楚地,赐给子爵。

熊绎有一个后代叫熊渠,他在周夷王的时候,看到周朝王室衰弱了,就将长江与汉水一带的打下来了,他说:我们在蛮夷之地,不用像中原那样的叫法,所以就封自己的三个儿子都为王。

但是到了周厉王的时候,熊绎担心周厉王打过来,所以又把王号给去掉了。一直到了东周的时候,公元前706年,楚君熊通派军队攻打随国,随君说:我没错呀,你怎么打我呢?熊通说:你帮我告诉一下周天子,让他封我尊号,这样我就能参与中原的政事了。

可是周天子不答应,公元前704年,熊通说既然周天子不肯加我的尊号,那我只能自己加封了,于是熊通就封自己为楚武王,后面的楚君都自封为楚王了。


历史简单说


春秋时期,春秋五霸都称"公",而楚国称王,是有历史缘由的。

但是,中原各国国君的称号后面都冠有“公”字,与周天子分封的"公、侯、伯、自、男"五等爵位,其实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就是一种尊称。



参加过高考的亲们都熟知“郑伯克段于鄢”这句话。郑国是伯爵,所以孔子称郑国国君为"郑伯",可是通篇讲的都是郑庄公姬寤生与他老娘和弟弟的的故事。比如齐国是侯爵,他们的国君也称齐庄公。

这些流传下来的称呼,对于国君本人来说是陌生的,它是国君死后,卿大夫们根据他当国君的表现,给他们的一个“谥号”,作为一生功业的评价。

因此春秋时代的国君称号,可以用一个大致的公式:封地+褒贬+公。比如晋文公、宋襄公、齐桓公等。

若问楚国跟这些称"公"的诸侯国有什么区别,那就是——他们承认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而楚国不承认,自称为王与周天子平起平坐。



楚人自称是火神祝融的后代,他们的先人鬻熊曾是周文王之师。武王伐纣后,楚国没有受封,直到成王时期,楚国庇护了被谗言陷害的周公旦,才被封为小小的子爵,五十里封地,不过巴掌那么大。跟中原的诸侯大国都挨不上边,更别说跟他们并驾齐驱。因此天下诸侯会盟时,楚国只能跟鲜卑酋长一起在门外看火。

楚国因为“出生卑微”,一直为中原各国所卑视。楚国历代先君因此筚路蓝缕,励精图治,到熊通时期,楚国打败了江汉流域的随国,很赤裸裸地说“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希望周天子提高楚国的爵位,但周天子拒绝了。熊通一气之下,声称我是蛮夷,我不管你们中原那一套,于是自己称王,号为楚武王。



楚武王一生冒矢疆场,死在了伐随的路上,继任的楚文王也是死在战场上,可谓悲壮!到楚成王时期,经过扩张的楚国已经成为南方大国。

这时齐国在管仲辅佐下变强大,管仲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联合各诸侯国,成为春秋舞台上的“国际警察”。经常率兵教训一些不听话的国家,当然也包括楚国这个蛮夷大国。各诸侯国联兵雄赳赳地来开到楚国方程,兴师问罪"周昭王南巡汉书水不归"和"楚国不进贡包茅"两件事。

一场大战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好在楚国足够强大,够诸侯们掂量掂量,开战能不能占上风。而且管仲也足够贤明,足够识时务,为周天子向楚国讨了几捆茅草,得了理就撤军,避免了两强相争,生灵涂炭。

孔子时代,楚国已经占据江汉流域,成为当时南方疆域广大的国家,可是在《春秋》里,他老人家还是依旧一口一个“楚子”,丝毫没有抬高楚国国际地位的意思。


开涮历史


一、西周的分封制

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室是天子,只有周天子可以称“王”。天子之下是各诸侯国。诸侯又分为公、候、伯、子、男五个爵位。

春秋五霸地位各不相同。宋襄公是公爵;齐桓公、晋文公是侯爵;秦穆公是伯爵;按西周的分封制来说,楚庄王只算是子爵。

二、王室衰微、诸侯崛起

春秋后期,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甚至要依赖各诸侯的经济支持。

各诸侯国纷纷雄起,各自为政,称霸中原。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甚至不再向周天子纳贡。

三、齐桓公最先称霸

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对内发展农业、重视商业;对外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联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九次召集诸侯国会盟。取替了周天子,充当盟主。

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四、春秋五霸

其他强大诸侯国也纷纷效仿,先后称霸。但是名义上诸侯国还要听令于周天子。因此,霸权再大也不能称王。所以只能称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等等。公是谥号,是他们死后的尊称。他们活着的时候应该被叫名字,或者叫齐候、晋候的。

五、楚庄王

楚庄王例外,楚庄王是赤裸裸的僭越冒犯。楚国的祖先是颛顼帝,是黄帝的孙子。到了楚国国君熊渠的时候,他看到周王室衰微,乘机扩展地盘,壮大势力。他说:我们蛮夷之地,不必像中原那样叫法。所以就封自己的三个儿子都为王。

到了楚国国君熊通的时候,势力更强,派人跟周天子说:楚国的爵位与实力不相配,希望考虑加封爵位。周天子当然拒绝了。熊通说:既然周天子不肯加封我,那我只能自己加封了。于是自封为周武王,开诸侯僭号称王的先河。周天子敢怒不敢言,威信一败涂地。

到楚庄王的时候,国力鼎盛,问鼎中原,毫不掩饰篡权谋逆的野心

可以说,春秋时期其他诸侯国君称公是给周天子留了面子,唯独楚国称王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与狼共舞的历史和旅行


在古代,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指的是华夏政治圈。在这个圈子里,“王”是天子,是最大的。但是在圈子之外,蛮夷也有称王的,后来为了区别,周王也称“天王”,蛮夷的王就是“夷王”。

楚国是周的封国,怎也能称王呢?

这个说来话长了。

楚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鬻(yù)熊,他曾经是周文王的手下,虽然谈不上有很大的贡献,但是忠于职守,由于死得早,没能得到封赏。他的儿子熊丽与孙子熊狂都比较平淡。周成王亲政后,封鬻熊的曾孙熊绎于丹阳,当时这里是南蛮地界,是为楚国。楚绎只是子爵,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算是低等的,级别不高。

楚国虽然是周天子所册封的诸侯,然当地居民多是蛮族,故而是个蛮夷色彩浓厚的国家,由于受到南方蛮族文化的浸染,后来被中原华夏族视为异端。

实际上,楚国称王,并不始于春秋时代,早在西周时,就曾经称王了。

周夷王时,西周衰微,楚国崛起于南方。楚国君主熊渠乃是一代名君,他也是楚建国以来的第六位君主,在他强有力的统治下,楚国开始腾飞。熊渠有过人的才干,在江汉一带深得民心,他看到周室衰弱,乘机而起,欲独霸南方。

熊渠兴师动众,攻打庸国,大肆扩张地盘。之后他又把兵锋对准扬粤,扬粤即扬越,在今天湖南长沙以北至湖北沔阳一带,一路挺进到鄂地(今湖北鄂城)。熊渠志不在小,他一口气将三个儿子封为王:长子熊康为句亶王,次子熊红为鄂王,少子熊执疵为越章王。显然他已经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你可以称王,老子也可以称王。自此,楚国雄踞江汉之地。

不过,周厉王上台后,重振王室雄风。厉王亲征淮夷,征服大大小小淮夷国家或部落二十六个,大胜而归。是役的胜利,令周室的权威重振于东南,楚国熊渠大为震惊,于是自动收起王号,又自称诸侯,继续效忠王室。

到了春秋时代,楚国已经成为南方一大势力,与之相比,周王室则因为骊山之变而一落千丈。在这种情形下,楚君熊通显然不满足于子爵的称号,要求周天子要提升其爵位。他的说法很有趣:“我是蛮夷,如今中原各国都背叛了天子,互相攻伐杀戮,我有军队,想来参与中原的政事,请周王室提高我的尊号。”

熊通托随国国君向周桓王提出提升爵位的申请。此时的周桓王刚刚在繻葛之战中败给郑庄公,还挨了一箭,颜面扫地。熊通早不提晚不提,偏偏在他最狼狈不堪时,来要求提高爵位,这不明摆着是落井下石吗?这不是公然的要胁吗?

再怎么说,周桓王也是天子,怎肯让人如此要胁呢?他二话没说,一口回绝了。

当熊通得悉请求被周天子拒绝后,“我的先祖是周文王的老师,死得比较早,后来周成王封我的祖先熊绎为子爵,居住在楚地。自楚开国以来,南方蛮夷无不归服,功劳这样大,周天子并没提高楚国的爵位。老子也不用他封了,老子就自己来提高尊号了。”

于是他自立为楚王,史称楚武王,公然与周王分庭抗礼。

就如熊通所说:“我是蛮夷”,既然是蛮夷,就不受你华夏礼制的约束,我也可以称王。熊通自封楚王,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虽然周王室不给予承认,但实际上楚国已是独立于周王室,也不再尊“周王”这个天下共主了,在汉水、淮河一线,划地割据,雄霸一方。


君山话史


我想其他人把楚国的来历说的很清楚了,我就不说了。我简单说点其他的。

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涉及到西周的分封制。西周初年,由于灭商和东征成功,为了加强周王室对全国的统治,周统治者开始分封诸侯。在西周的分封等级制度里,周王室是天子,只有周天子可以称“王”,天子之下是各诸侯国。诸侯又分为公、候、伯、子、男五个爵位。像宋国是公爵;齐国、晋国是侯爵;秦国是伯爵;按西周的分封制来说,楚国只算是子爵。

在西周周夷王时期,楚国君主熊渠僭越自称楚王,并且也封自己三个儿子为王,公然对抗周室,引起华夏震动。周厉王时亲征南方,征服大小淮夷国家或部落二十六个,大胜而归,令周室的权威重振于东南。楚国熊渠大为震惊,便自动收起王号,又自称诸侯,继续效忠王室。

公元前704年,楚国国君熊通见周王室衰微,中原各国忙于争霸,凭借楚国此时强大的国力自立为武王,称之为楚武王。由于此时已进入春秋时期,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况且也没有任何实力和号召力,所以周天子也无力应对楚国称王的行为。所以此后,历代楚国国君皆称王。

而其他中原各国,深受周礼的限制,虽然不受周天子的节制,但仍尊周天子为共主,没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称王。至于都称公,那是对国君的尊称。


虾果仁


春秋时期华夏诸侯国的国格大部分是公爵或者侯爵,唯独楚国本受封为子爵,但是后来僭越称王了。故楚国由楚子变成了楚王,且自称:我蛮夷也,不服周!周武王伐商纣之时,于孟津大会天下八百诸侯,楚人部落派一百名勇士参加伐商大业,功成后楚人首领入朝为官,辅助周王室。周成王之时,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芈姓、领地丹阳五十里,号楚子。

西周爵位王、公、侯、伯、子、男共五等,王爵天子自领之,号领天下诸侯。姬周宗亲且有功之国或者圣人之后爵位为公爵,比如周公旦的鲁国、比如殷商后裔的宋国、舜帝后裔的陈国;其它宗亲或功臣之国为侯爵,蛮夷之地国家为伯爵或者子爵。王国只有一个,那就是周王国;公爵只有几个,比如鲁公国、宋公国;侯爵国则十分的多,比如晋侯国、齐侯国、燕侯国,所以分封国多数称为诸侯国。子爵国数量不多,比如楚子国、越子国、吴子国!

周朝以礼治天下,十分的重视身份高低贵贱,爵位高一级那么坐位靠前,待遇提高一级。楚国作为最末的子爵国,地位不高,爹不亲娘不爱,每次周王室大会诸侯,楚国国君都翻山越岭而来,坐在最后面给王公侯大人们端茶倒水,看守火炬等小事。楚国认为子爵是国之大辱,故僭越称王: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

当时江南之地有越国、吴国、楚国三国,周王室给的爵位都是子爵,但是三国皆僭越称王国。越国乃夏朝后裔,吴国乃周太公后裔,楚国则是帝高阳后裔,此三国坐拥江南,以蛮夷自称,不受周王室的爵位册封。楚国发展得较快,实力渐渐强大,地广千里,威震华夏,周昭王亲领大军伐楚,全军覆没!春秋时王室式微,各侯国都僭越称公国,故大部分国君谥号为”国名+谥号+公“,而楚国仍以蛮夷自居,国君谥号为”楚+谥号+王“。战国中后期,周王室名存实亡,故各国都僭越称王,国君谥号为”国名+谥号+王“。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认为王号太贱了,不足以显示秦国尊贵 ,故在王号之上再建皇帝尊号,后世皇帝谥号为”国名+谥号+帝“。


大秦铁鹰剑士


据历史记载,楚国是颛顼帝高阳的子孙在南方建立的诸侯国。起初楚国还是一个部落的时候,楚人因商王朝的驱赶,被迫从中原南迁到这个蛮夷之地。在周文王时期,楚国的先祖鬻熊以楚人部落首领身份响应周文王号召参与了攻打商朝行动。90岁高龄的鬻熊还做了周文王手下的一名火师,并且尽心辅佐周文王。后来周部落联合各部落推翻了商纣王统治,建立了周王朝统治。在对有功之臣进行裂土分封的时候,周王室姬姓贵族、有功之臣,以及有血缘关系的人都得到了封赏,据左传记载,当时分封了70多个诸侯国,唯独这个有功于周王朝的楚部落却没得到分封。当周王室分封天下的时候,楚国部落首领是被邀请到了镐京,但只是扮演了一个准备座位和柴火的火师角色,足见楚部落在周王室心目中的地位有多么低。

到了周成王时期,才想起表彰周王朝前代功臣鬻熊的功劳,就将鬻熊的曾孙熊绎分封在来了楚地,但爵位仅仅是地位低下的子爵,这才有了中原诸侯国认可的楚国。在这里我们要交待一下周朝爵位由大到小分为:公、侯、伯、子、男。也就是说楚国国君的爵位仅仅是倒数第二的子爵。

到了楚武王的时候,依照楚国的国力,随时可以吞并随国,楚武王没这么做。却给随侯安排了一个比较棘手的差事,就是替楚国去要挟周天子。希望随侯替他跟周天子说一声,楚国的爵位与实力不相配,希望周天子考虑加封爵位。随侯不辱使命,真去跟周天子说了。把周天子气的肺快炸了,也没同意。楚武王就自称王号,开诸侯僭号称王的先河。当时周王室衰微,拿人家楚国一点办法也没有,对楚国的僭越行为也无可奈何。


历史倪说


楚国在春秋战国的诸侯里面,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周朝分封八百诸侯,并不是所有的诸侯都真的臣服于周天子。其实只有公侯伯三个爵位,是和周王朝比较亲近的,而子和男往往给予的是和周朝非常疏远的土著,甚至于蛮夷的。像楚国,在周昭王的时代曾经劳动了周朝的大军南征,结果让周朝的六师,连同昭王本人都淹死在汉水之中。

和周朝公然敌对,所以周朝对楚国的封爵只能看做羁縻性质,是为楚子。和中原诸侯动辄侯伯差远了。至于公,在周朝前期要么是在王畿之内有封地,要么是身份高贵,要么是天子的卿士——也就是周朝的执政,才有资格。而大部分的公,都不过是死后的尊称,像齐桓公、晋文公本身不过是侯爵,死后才得以称公。


而楚国的王,更有一番来历。话说楚国自外于中原诸侯,甚至以蛮夷自居。比如网上流传很广的这句话:

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

其实楚国后面还有说:

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可见楚国其实一直存在自卑的心理,想得到中原共主周天子的承认。结果后来周天子不认,于是楚的自尊心被进一步的摧毁:

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

你不愿意承认我,我就自立为楚王!你不过也是一个周王,现在大家平等了!这就是楚国称王的由来。


经史通义


诚邀。


《孟子·万章》云:“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在此处孟子虽云“凡五等也”,但刨除天子,而又云“子男同一位”,实则为四等。而下文又曰“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则就封地言之,又分为公侯、伯、子男三等。

在我国周朝,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基本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暂时不表,我们主要说说分封制。五帝三代时期不断发展,到周朝时封建制度的完善程度达到顶峰。柳翼谋谓:“自唐、虞至周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即从尧、舜经夏、商到周朝,采用的都是封建制度。

《时训解》说:“天子乃命大史次诸侯之列。”公、侯、伯、子、男的排列次序,正表明它是标志周代诸侯贵贱尊卑的爵秩等列。周朝的分封在我国历史上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周王室一方面分封大量的诸侯,另一方面也要诸侯国做出应有的义务。


周灭商后,周天子分封天下,是诸侯国林立之时,《吕氏春秋·观世》谓“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荀子·儒效》谓“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谓西周分封“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里大的诸侯国有:齐国,鲁国,吴国,楚国,秦国,晋国,卫国,陈国等,这些国家相对大点,根据史书记载:公侯皆方百里,齐国在分封时面积不小,后来更是千乘之国,所以齐国国君属于公爵,国君里有齐僖公,齐桓公,齐昭公等称谓很正常。

那么楚国为何称王呢?


史载:芈姓,子爵。系颛帝之裔,曰鬻熊。为周文、武师,有勤劳于王家,封之于荆蛮;以子男之上居之。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楚国在周文、武之世开始崛起,奄有江汉,史称“大启群蛮”。

公元前704年,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楚国出兵攻打姬姓诸侯国随国,随国很清楚打不过楚国,就派人去和楚国谈判。芈熊通就对使者说:“你们诸侯国现在都在互相攻伐,我有一支军队,接机参与中原政事,你去告诉周天子请求尊奉我的名号。”楚国就进军随国,随国大败,芈熊通就说:“既然周天子不给我加封爵位,我自加之。”于是自称武王。中原各国仍然不承认楚王的合法地位。



楚国地处南方,与中原各国隔绝,文化落后,又没有机会接受礼乐教化,所以被中原各国称为南蛮。其实楚国早期挺孤独的,中原各国把楚国孤立了。周王室衰微,已经没有能力统治各个诸侯国了,各诸侯国互相征伐。楚国的机会来了,楚国趁中原各国战乱开始介入中原。楚武王是个有才略的君主,他不甘心偏居南方,于是称王,史称楚武王,他在位五十余年,他是春秋三小霸之一,他奠定了楚国强盛的基础。

楚国敢于称王的原因很简单:楚国地处南方,远离周朝统治中心,周朝无力顾及他们,此外楚国实力强大也是他们敢于称王的原因之一。


源稚生


楚人“野蛮、霸道”呀,不守礼制!

楚国是“胡作非为、目无尊长、我行我素”。不妨给其取个绰号,唤作“楚我行”。


周朝有森严的等级制度,有顺口溜“公侯伯子男”。在这之上,外加一个独一无二的爵位“天子”。“子男”又属同一个级别。

因此谓之“五等”:天子、公、侯、伯、子男

“天子”即“周天子”,用“王”号,如:周成王、周幽王。谓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而楚国竟采用“王”号,很明显是“胡弄”,很显然是“僭越”之举!气愤之余又让人觉得可笑。

“楚国”的列土封疆,是在“周成王”时期。为了追赏开国功勋的子嗣,正好楚人也在列。因为楚国的先人“鬻熊”曾侍奉“周文王”。

最初封为“子男”,区域仅“方圆50里”。传至“熊渠”,不知羞愧地口口声声说道:“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随之,分立诸子为“亶王”、“鄂王”、“越章王”。

所以,种下了“称王”的劣根!以致后来冒出“楚武王”、“楚成王”、“楚庄王”等。

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为之奈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