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文虽然被叔叔朱棣篡位,为什么不按惯例为明太宗而是明惠宗?

你是我的歌ing


太宗皇帝一般是王朝的第二位皇帝,而且,庙号有讲法,“太宗”是承前启后,有所作为。比如唐代之唐太宗,宋代之宋太宗,清代之清太宗。

有的人可能会说,汉代的第二位皇帝就不是太宗。的确,刘盈是汉惠帝,太宗是其弟刘恒。魏晋之前,庙号的谥法比较严格,不是谁都有资格上庙号,西汉十二位皇帝,拥有庙号的皇帝只有四位。


▲汉惠帝刘盈剧照

明时,皇帝人人得上庙号,为什么朱允炆不是太宗?

祖有功而宗有德,作为太宗,是必须要有所作为的,朱允炆固然承太祖之位,却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绩,而且,朱允炆事实上丢掉了江山。

从这点考量,朱允炆不配太宗之称。


▲朱允炆剧照

我们都知道,朱允炆是被他叔叔朱棣赶下了皇位,朱棣占领南京,登上帝位后,否认了朱允炆的合法性。

他直接取消了朱允炆的“建文”年号,登基当年,便被改为“洪武三十五年”,实际上,朱元璋驾崩于洪武三十一年,多出来的四年,应该是朱允炆的,这四年被强行与洪武合并。

朱棣这么做,表示自己是继承自明太祖,名正言顺。

▲朱棣剧照

自然而然,明代的第二位皇帝就变成了朱棣,这种情况直到南明时期才更改过来。

朱棣的庙号。

朱棣成为了明代名义上的第二位皇帝,也有开疆拓土,振兴大明之功,他是符合“太宗”之美誉的,

可是我们一般称其为明成祖,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刚开始,朱棣的庙号确实是明太宗,但这种情况在嘉靖时期发生了改变。


▲嘉靖帝朱厚熜

嘉靖帝继承的是明武宗朱厚照的皇位,他是朱厚照堂弟,得位之前,杨廷和等人让其入嗣明孝宗,并以这个身份入宫。

嘉靖帝很不高兴,为了使自己的名位更正,他不惜弄出了一个大礼仪之争,其核心主张便是尊自己的生父为皇帝,他不接受更换父母的做法。

这场名分争斗持续多年,最终以嘉靖帝的胜利而告终,兴献王朱祐杬被尊为献皇帝。

这并不是终点,嘉靖帝已经成功追尊了父亲,接着想把父亲的牌位放入太庙。


▲故宫太庙

太庙的牌位数量是有规定的,到了嘉靖时期,太庙中的牌位已经满了,不能再放了。

嘉靖帝决定挪一个出来,挪谁呢?他第一眼就看中了“明太宗”朱棣。

大臣们这下可不答应了,呼天抢地,与之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不过嘉靖已经胜了一场了,已经不那么好对付。

最终没办法,大臣们为了保住朱棣,便决定将朱棣的庙号拔高,太宗也就变成了成祖。

当然,嘉靖也就不好坚持挪朱棣了,便把朱棣的儿子朱高炽给挪了出来。

明仁宗朱高炽可谓仁君,被兴王朱祐杬替代,而不得供奉太庙,确实令人唏嘘。


▲明仁宗朱高炽

朱允炆为什么是惠帝?

南明时期,也算是推翻了历代以来的定论,恢复了朱允炆的合法性,第二位皇帝也变成了朱允炆,而且,明太宗已经被取缔,明代并无太宗。

那么,朱允炆该上什么庙号?

前文提到,朱允炆并无寸功,他是丢了国的,所以,他达不到“太宗”的要求。

太宗用不了,那就用别的,弘光帝朱由崧给朱允炆上的庙号是“惠宗”,当然,南明也不被清廷承认,这个“惠宗”颇有波折,直到乾隆时期,才最终有了结果,乾隆追封朱允炆为““恭愍惠帝”。


▲乾隆剧照

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惠亦作平庸无能之说。

这个字用在朱允炆身上,也算恰当。


浮沉于史


太祖、太宗都是庙号,就是皇帝死后在太庙里供奉的尊称。

庙号最初非常严格,西汉十二位皇帝,拥有庙号的皇帝只有四位。按帝制中国的皇帝古谥法,祖功宗德,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1398年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第一时间上尊皇祖朱元璋为太祖高皇帝,将其六年前病逝的父亲、故太子朱标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太宗这一宗字序列的最高美誉,建文帝是要留给自己的。

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期间因推行“削藩“政策,引发燕王朱棣南下争夺帝位,史称“靖难之役”,最终朱棣占领南京,登上帝位后,废除建文年号,建文四年改称洪武三十五年。朱棣这么做,表示自己是继承自明太祖,名正言顺。

朱棣成为明代第二位皇帝,在位期间征蒙古,巩固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疏浚大运河,建造紫禁城,编写永乐大典、铸造永乐大钟..将由靖难之后的疮痍局面发展至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史称“永乐盛世”,他是符合“太宗”之美誉的,可是我们一般称其为明成祖,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了解下封建社会的宗庙制度“亲尽则祧”的原则。

宗庙实行“九庙制“,后驾崩的皇帝附庙,根据”亲尽则祧”的原则,即除去“祖”以外、与现任皇帝亲缘关系最远的皇帝的神主移入“祧庙”。

朱棣实为明朝第三位皇帝,但他根本不认第二位皇帝朱允炆正统性,自己驾崩后庙号为“太宗”。一直使用了一百多年,直到明世宗嘉靖帝时期才改为“成祖”庙号。

用了一百多年的庙号为什么要改呢?

嘉靖皇帝继位后和朝中大臣爆发了“大礼仪之争”,最终将生父兴献王朱祐杬追封为皇帝,之后又变本加厉的上庙号为“睿宗”。

朱祐杬上了庙号以后,嘉靖帝又想将其祭祀在太庙里面。按当时规矩太庙已满,必须要移出一位普通祭祀。根据“亲尽则祧”的原则,应将朱棣移出太庙。

但朱棣居功至伟,嘉靖皇帝不敢轻动。于是把明太宗改为明成祖,和明太祖一起享受万世不祧的地位。就是因为这种原因,最终朱棣的庙号由“太宗”变“成祖”。明朝的太宗,因为政治需要,而被闲置。故而明朝没有太宗。

1644年,弘光朝廷在南京建立,为彰显自身政权的正统性,笼络朝野人心,弘光帝朱由崧下诏正式承认朱允炆帝位的合法性,将被废的真皇帝恢复庙号,追尊建文帝为惠宗。

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惠亦作平庸无能之说,这个字用在朱允炆身上,可谓恰如其分。


美丽青春您真痘


太宗是帝王死后后代在宗庙祭祀时追尊的两种称号,即庙号。

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说个小插曲,“祖”的庙号是在三国时期的曹魏起了个坏头,曹操为太祖、曹丕为高祖(世祖),曹叡为烈祖,而到了五胡十六国时期,像诸如西秦、后赵等等小国几乎到了人人称祖。

朱棣在经过四年的靖难之役最终取得胜利,夺得了皇位,必然要给自己打广告来掩盖那段不光彩的历史。

朱允炆被朱棣拿下,朱棣为成祖,你认为他会给朱允炆好的庙号吗?朱棣是他的叔叔,让他做太宗,朱棣怎么称呼?

所以朱允炆是明惠宗而不是明太宗,这就不难理解了。


陆弃


太祖、太宗是帝王死后后代在宗庙祭祀时追尊的两种称号,即庙号。各朝第一代皇帝的庙称“祖”,有太祖、高祖、世祖等,以后则一般称为“宗”,如有太宗、世宗、穆宗等。太祖之称在《礼记-祭祀》中有,一般是用来指开创之主(不一定是皇帝)。从唐朝以后开始,王朝的开国皇帝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庙号常常为“太宗”。如果王朝帝系发生变化,则其庙号为“世祖”或“世宗”。但是这并不是成例,也并不是通例。朱允炆被朱棣拿下,朱棣为成祖,你认为他会给朱允炆好的庙号吗。朱棣是他的叔叔,让他做太宗,朱棣怎么称呼?


鸮鹦鹉


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商王太甲庙号为太宗、太戊庙号为中宗、武丁庙号为高宗。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西汉建立后恢复了秦朝废止的庙号制度,但西汉朝廷对庙号的使用十分慎重,并不是所有的汉朝皇帝都有庙号。大家所熟知的有庙号的汉朝皇帝有汉太祖(司马迁称汉高祖)刘邦,汉世宗武帝刘彻等。

庙号的选字虽不像谥法那样立场分明,但是也有褒贬之意。通常情况下,太祖、高祖意为开国立业,世祖、太宗意为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是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

明惠宗庙号的由来

由于建文帝的帝位被燕王一系占据,之后的明朝皇帝均为燕王一系子孙,自然也就不可能给朱允炆上庙号,直到万历年间,明神宗才承认建文帝朱允炆的合法性,将其事迹附于太祖皇帝之后。1644年,弘光朝廷在南京建立,为彰显自身政权的正统性,笼络朝野人心,弘光帝朱由崧下诏正式承认朱允炆帝位的合法性,改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应该说惠宗这个庙号对朱允炆来说比较恰当。按照谥法,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柔质爱课曰惠;柔质受谏曰惠;施勤无私曰惠;慈仁好与曰惠;爱民好学曰惠;宽裕慈仁曰惠。这个庙号与朱允炆的性格和人生遭遇比较匹配。至于太宗这个庙号,即使是在朱棣庙号升格为成祖后,由于太宗一般授予成就较高守国有成的皇帝,而朱允炆丢掉了江山社稷,太宗庙号即使空缺出来也不再适合朱允炆。


沧海拾遗录


朱允炆虽然当了三年多皇帝,他的四叔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自己当了皇帝。朱允炆也下落不明,历史只称他为建文帝。由于历史是朱棣的后代写的,他们不可能给建文帝朱允炆上庙号,这个问题不好解决,上庙号说明建文帝领导好,没有问题,那朱棣就有问题,他为什么要造反,造反的有理,被造反的就没有理。这样只有建文帝错了,与他有关的事情全部被黑了。成王败寇,建文帝也确实太懦弱,他根本不是朱棣的对手。有专家说,朱元璋杀功臣的主要原因是太子、皇太孙太软弱。朱元璋登基以后,封他与马皇后的长子朱标为太子。朱标出生在战争年代,加上他有一个强势的父亲又有一个强势的母亲,他从小就比较听话,胆小。朱元璋看到这个问题以后,他感觉到太子将来无法驾驭与他打天下的功臣,在晚年的时候找各种理由消灭功臣,剪除武将羽翼。朱标从西安回到南京后不久去世了,朱元璋对太子的感情太深,他没有考虑将皇位传给他的其他儿子而是隔代传给朱标的长子朱建文。朱建文比他爹更懦弱,朱元璋发动蓝玉案,几乎将功臣消灭完了,将戍边部队指挥权交给他的各个藩王们,尤其以燕王朱棣最强,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等到他一死,藩王尾大不掉,朱允炆在几个短视的文臣怂恿之下,做出了削番的决定,朱棣闻风而动,发动靖难之役,部队攻进南京城,朱允炆一把火烧了宫殿,不知所终。




角夞蠡


太祖 太宗都是庙号,庙号就是皇帝死后在太庙里供奉的尊称。

太宗一般都是给予有作为,开创盛世的皇帝的庙号,朱棣靖难起义,其实就是造反。

那么造反肯定要有理由啦,朱棣的理由就是,朱元璋的皇明祖训里的一句话: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侧之恶,都清君侧了说明当时皇帝肯定治国无方,所以不可能给予朱允炆太高的评价,为了突出朱棣的功绩,所以太宗这个庙号就留给了朱棣自己,直到嘉靖为了他父亲才给朱棣的庙号改为成祖。




小金学历史


向敬之

按帝制中国的皇帝古谥法,祖功宗德,是后继之君上尊大行皇帝庙号的基本原则。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第一时间上尊皇祖朱元璋为太祖高皇帝。若不是四年靖难,燕王朱棣造反成功,篡夺侄皇帝位,大明太庙中的太宗之位,定然属于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

朱允炆也早早地为自己预留了太宗的位置。他在尊谥皇祖的不久,将其六年前病逝的父亲、故太子朱标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太宗这一宗字序列的最高美誉,建文帝是要留给自己的。

遗憾的是,靖难之战打了四年,建文帝占有最佳优势和最强兵力,却因严重缺乏战斗策略和统兵大将,加之谋臣黄子澄中途推荐草包将军替代洪武老将耿炳文,导致中央军一败再败,重损数十万兵力。最后,燕王靖难成功,建文帝制造了自焚的事实。

朱棣不但不情愿尊谥侄儿任何庙号,就连其曾经非常敬重大哥朱标的兴宗庙号也给褫夺了。建文帝的忠臣梅殷、黄彦清等人,曾为之私加庙谥,尊为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却不得行。

二十一年后,朱棣病逝,皇太子朱高炽即位,为自己的老爸朱棣上庙号太宗,使其如愿以偿。

一百多年过去,以小宗入承大统的嘉靖帝,为将生父兴献王挤入皇帝序列和太庙,掀起一场大礼议事件,不惜将朱棣的靖难篡位歌唱为开疆拓土的再创之功,成功改太宗为成祖。

明朝的太宗,因为政治需要,而被闲置。故而,明朝没有太宗。

而建文帝的惠宗庙号,为明朝正统覆灭后,偏安的南明弘光帝修复明朝皇帝体系,将被废的真皇帝恢复庙号,追尊建文帝为惠宗。

惠者,惠及他人也。没有他的“恩惠”,贸然削藩引发靖难一役,也就没有朱棣世系帝业的世袭罔替,也就没有朱由崧作为皇室近支被拥立为流亡政府的皇帝。

弘光官方加庙谥,流转近百年,得到了清朝乾隆的认可,追谥其为恭闵惠皇帝。

弘光最初的举措,并非最早的官方行为。《明史·恭闵帝本纪》曰:“正德、万历、崇祯间,诸臣请续封帝后,及加庙谥,皆下部议,不果行。”万历神宗,即位弘光帝的祖父。弘光帝也算是完成了皇祖的政治任务。


以礼观书


这个问题,其实比较简单。

第一:朱允炆虽然是明朝第二任皇帝,但他丢了江山,没被废黜帝号就不错了。



第二:太宗一般是王朝第二代皇帝。看好了,是第二代,而不是第二任。比如汉太宗(汉文帝)刘恒,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儿子。他们都是第二代皇帝。所以第二任皇帝称太宗,是个伪命题。

第三:朱棣认为,他继承的是他老爸朱元璋的皇位,而不是朱允炆的。加上他痛恨朱允炆,所以他并没有给朱允炆谥号,甚至连朱允炆在位的四年时间,年号都称“洪武”。朱允炆这个“惠宗”,还是南明弘光帝朱由崧给他的,此时,大明王朝北京政府已经灭亡了。其后满清入关,为了笼络人心,追谥朱允炆为惠帝。所以明惠帝,还是满清的说法。



第四:“惠”这个谥号本意没有恶意,“柔质受谏曰惠”。但历史上惠帝都是悲剧皇帝。比如汉惠帝刘盈,被吕后钳制,忧郁而死。晋惠帝司马衷,被贾后架空,后被毒死。明惠帝朱允炆,丢了江山,弟弟和儿子基本全部遇害。

所以朱允炆不可能是太宗。


顾北楼


以下是我一些个人见解。朱允文其实也不是明惠宗,朱允炆自朱棣登基之后,就一直没有被明朝追封过任何庙号,简而言之就是不被承认,朱棣甚至抹除了朱允炆当皇帝四年的记录,认为是朱元璋在位四年,即洪武三十一年至洪武三十五年。

这个惠宗的庙号来源于朱由崧给朱允炆定的,谥号“让皇帝”。而这个朱由崧所在的南明也一直没有被承认。怎么说呢,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崇祯帝自杀殉国,历史上认为明朝灭亡。同年,在获悉帝都沦陷崇祯身死以后,南方明朝势力推举福王朱由崧为帝,是为南明政权弘光帝,随后弘光政权覆灭,南明余下三帝陆续抵抗清军39年后亡国。

一直到清朝乾隆皇帝一锤定音,给朱允炆封了“恭愍惠帝”,自清朝乾隆皇帝开始之后编写的历史正式记载了朱允炆的存在,并称为明惠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