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列车计划为什么下马?

哨兵小虎


已知的和传闻中的导弹列车,存在于俄罗斯和中国。

俄罗斯的导弹列车,源自苏联的RT-23铁道机动战略导弹系统,是世界上第一种进行实战部署的铁路导弹列车。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服役,带给苏联巨大的压力,苏联一面加快研制弹道导弹核潜艇,一面加强陆基机动核反击能力,其中包括公路、铁路两种陆基弹道导弹机动发射技术,从而弥补二次核报复能力方面的差距。

在公路机动弹道导弹方面,苏联从1964年到1977年,先后研制或装备了SS-15、SS-16、SS-20等多种中程和洲际弹道导弹,实现了陆上机动洲际核反击能力的大幅度跃升。

苏联的铁路列车的研发则遭遇了更多的技术和政治障碍,直到1987年,苏联才正式部署世界上第一种铁路机动弹道导弹RT-23,北约称SS-24“手术刀”。这把“手术刀”确实非常犀利,以RS-23导弹为基础,是集分导技术、固体推进技术、铁路机动技术于一体的弹道导弹和专用列车综合体。

RT-23弹道导弹系统由一列发射列车作为一个作战单元,列车由6~8节专用车厢组成,其中有两节铁路发射车厢各装一枚导弹,发电车、测控车、指挥通讯车各一节,其余为生活用车。

这种RT-23弹道导弹装备“多弹头分导再入载具(MIRV)”,使其能够携带多达10枚55万吨当量的核弹头,每枚弹头都可以自行攻击指定的目标。由于能够沿绵长的铁路线机动作战,能提前预置发射阵位,可以借助普通列车掩护,并进入隧道、洞库躲避侦查,因此机动作战能力强大,能够令敌人防不胜防,对目标的毁伤能力也极为惊人,西方媒体冠之以“死亡列车”、“末日列车”的称呼。

不过,这种犀利的战略重器部署时间并不长。2005年8月15日,俄战略火箭兵司令对外公布,铁路发射RT-23弹道导弹已全部、永久性地被拆除。这意味着大名鼎鼎的“手术刀”早早的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关于RT-23导弹系统被拆解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有这样几点比较关键:RT-23导弹列车的设计单位系南方设计局,在乌克兰境内,而乌克兰已宣布成为无核国家,因此无法为导弹列车提供技术保障;导弹列车的外形尺寸仍然偏大,与普通列车相比很好识别;由于铁路列车震动等特性的影响,弹道导弹的寿命较低,日常运营成本很高,使用效率较低,最终导致了早早退出的结局。

尽管RT-23的历史告一段落,但并不意味着俄罗斯就此放弃对导弹列车的努力。2012年,俄导弹部队将领发布消息称,俄罗斯还将研制新一代铁路机动洲际弹道导弹系统RS-28“巴尔古津”,使用俄军现役的分导式洲际导弹“亚尔斯”,有望在2020年进入部署状态,组建5个列车导弹团,每个团配备3个列车编组、6枚导弹,合计30枚洲际导弹。

天有不测风云,俄罗斯这个美好愿景又遭遇了国际油价下跌的影响,导致近年来俄罗斯经济持续低迷;特别是去年以来,俄美关系、俄欧关系连续遭遇了间谍中毒事件、乌克兰冲突、叙利亚战争等多次重大事件,导致各类针对俄罗斯的制裁不断加码,使得俄罗斯经济陷入困顿。根据俄媒体报道,在现实面前,俄军方只能把有限的预算向更重要的项目倾斜,例如公路机动的RS-24亚尔斯洲际导弹,因此原计划的第五代导弹列车
“巴尔古津”研制计划已经暂停。具体何时才能重新启动,还要看其经济状况。

目前来看,俄罗斯为了提高针对美国的“非对称”核威慑能力,已经突出奇兵,“匕首”“波塞冬”等一系列全新概念的核武器纷纷出炉,因此在经济状态好转的情况下,如果重新启动RS-28“巴尔古津”研制计划,我们也不应该感到愕然!

至于中国,基于辽阔的国土、健全的铁路网,打造一支“导弹列车”完全没有任何问题。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一贯奉行最低核威慑战略,在中国陆基固定和公路机动核力量全面更新换代、水下核力量突飞猛进、空中核力量蓄势待发的情况下,有多少必要重新开发研制一种目标较大、调度运行复杂的导弹列车?

个人的浅见是:应该会有技术预研和积累,未必有具体的研发项目,更没有实战部署的导弹列车。

至于网络上的图片,很多都是以讹传讹,譬如上面两图,单看上图可能会有丰富联想,但再看下图就明白了,分明就是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普通运输列车嘛!

军备解码精心回答,欢迎留言点评,喜欢的话请关注一下,更多精彩在等您!


军备解码


列车核弹会是解放军的杀手锏?现在还办不到!

前几天萨沙写中美核武器差距的文章,曾看到美国蔑视中国陆基核打击能力的文字,很感慨。一些国内专家认为列车核弹可以有效增强中国核打击能力,让美国无所适从。究竟怎么样呢?听萨沙说一说。

苏联冷战期间曾经搞过列车核弹SS24,1987年正式装备部队,组成了3个铁路机动导弹师。

美国也曾经有过构思,但最终没去做。

中国民间炒了列车核弹概念,也有很多年了!

中国现在陆基核打击能力确实是不足的!固定的导弹发射系统,一旦开战就很难幸存,美国佬盯着每个中国导弹发射井。

真正有威胁的,是中国可以移动的机动核打击平台,比如东风31。

但军事专家认为东风31之内有很大的局限性,必须用列车核弹来弥补。

他们的理由主要三点:

第一, 列车核弹隐蔽性更强。

东风31之类最大问题是隐蔽。东风31具有庞大又特殊的外形,只要一上路就很容易被识别发现。在抬头是卫星,一旦开战四处都是侦察机的今天,东风31很难有效隐蔽自己。

西方认为我们只有几十辆东风31,数量不多,很容易跟踪。

但中国的列车成千上万,可以容纳核弹的车厢也有无数。一辆列车核弹可以隐藏在几百个普通列车之中,美国人很难全面追踪。

第二, 列车核弹机动更好

东风31之类的机动性其实不强。受制于公路交通和卡车载重的限制,东风31之类一个晚上跑不了多远,基本都在100多公里而已。

这么短的距离,仍然便于敌人追踪和攻击,生存能力弱。

而火车一个晚上跑出七八百公里也不算稀奇,机动性强很多倍。

第三,列车核弹部署范围更广

重型卡车对于道路和桥梁有一定的要求,中国大部分公路是不能适应的。换句话说,东风31之类可以部署的范围很有限!

列车核弹不同!

现在中国哪个角落没有火车?西藏偏远地方都有。

换句话说,这种列车核弹可以部署在中国任何角落。

愿望是没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以目前的技术来说,列车核弹对于中国来说没意义。

一个很简单的逻辑。俄国自己从2001年开始销毁列车核弹SS24,2005年正式废除列车核弹的作战编制。

如果它这么有效,俄国人为什么不用?

中国不能用列车核弹,原因也是三点:

第一, 列车核弹其实隐蔽性不强。

列车核弹无论外形、编组都和普通列车有着巨大不同。

普通列车火车都是相对固定的外形,固定的车厢数量。而列车核弹正好相反!

以苏联SS24列车核弹来说,一共20节,3个是火车头,17节车厢,和普通客货车有巨大区别。

同时,车厢为了承受发射的巨大压力,对于底盘进行大幅度改造,安装多个转向架等。

对于车厢的区别不要说专业军事人员,就算老百姓也一眼可以识别。

更重要的是,抛去以上差别不谈。这种特种车辆肯定作为专列使用。中国专列的使用有着自己一整套制度,是非常容易跟踪的。比如,所有列车都要为专列让道,平时专列也不会和普通列车停在一起。

敌人只需要通过卫星大概观察,也就知道这是什么车了!

换句话说,貌似列车核弹比东风31隐蔽一些,其实区别不大。

第二,列车核弹机动性其实有限。

列车相比汽车,最大问题在于要依赖铁路。公路运输线是四通八达,密如蛛网,这里走不通立即可以走那里。

列车不同!一旦开战,敌人就算再厉害,难以将所有公路炸断,但炸毁这些铁路还是没有问题的。

这样一来,东风31至少可以利用公路继续小规模机动,列车核弹就只能原地等死了。

第三, 列车核弹部署范围其实不广。

貌似铁路分布很广,但列车核弹却不是普通客车。

发射核弹不是放二踢脚,绝对不能脱离发射的支撑系统。

全国能够支撑核弹发射的体系,覆盖范围有多广?

在没有支撑系统的情况下,列车核弹能在荒郊野外随便发射?这根本不可能。

说来说去,列车核弹部署范围其实并没有增大多少。

可以这么说,以现在技术来说,中国发展列车核弹没有必要,因为实战意义还不如东风31。当然,如果未来技术发达了,列车核弹也许会成为我们的杀手锏,必要的研究工作还是需要的!

也许有朝一日,解放军列车核弹可以让敌人发抖吧!


萨沙


1983年8月,苏联政府作出决议,命令南方设计局研制代号PT-23УТТХ的导弹系统,并明确要求性能不能比美国正在研制的“和平卫士”差。经过近20年的工作,拥有10个分导弹头的三级固体推进剂洲际弹道导弹PT-23УТТХ研制成功并列入装备。具体型号有

铁路机动发射型:1980年6月完成草图设计,1985年2月27日-1987年12月22日进行了飞行试验。共发射32次,进行了18次寿命试验和运输试验,总机动里程40万千米。1987年10月20日第一个导弹团进入战斗值勤,1989年列入装备。

单发井下发射型:1990年列入装备,1988年8月19日第一个导弹团在别勒沃马伊斯克郊区进入战斗值勤,共部署56枚。

导弹在乌克兰的巴夫罗斯克机械厂(即南方机械制造厂生产联合体)生产,共生产了200枚。该导弹的地面机动发射型“处女地-2”没有列入装备,但为此研制了重量140吨的发射装置:功率1200马力的МАЗ-7906发射车和功率1500马力的МАЗ-7907发射车。

PT-23УТТХ(PC-22)导弹(在运输发射筒内)结构示意图注释

1-整流罩前锥壳;2-头部整流罩;3-弹头;4-分导级;5-三级过渡段;6-三级固体火箭主发动机;7-二级过渡段;8-二级固体火箭主发动机;9-二级主发动机的延伸喷管;10-一级过渡段;11-一级固体火箭主发动机;12-一级尾段;13-固体燃气发生器;14-运输发射筒

导弹各级结构布局基本一致。发动机壳体采用全纤维缠绕的复合材料结构,发动机中央固定喷管局部潜入燃烧室。一级主发动机使用转动控制喷管,显著提高了导弹在飞行中的控制效能,还采取了一些提高导弹抗核固能力的措施。二级和三级发动机喷管可以在飞行中延伸。铁路机动型的一级和二级表面没有多功能涂层,气动整流罩也稍有不同。

不间断工作的制导系统采用高效能弹载计算机,有两套(弹上和地面)抗辐射电子元件的指挥仪表系统(铁路机动型只有一套,没有地面陀螺仪),此外还采取了防止核效应破坏的结构与防护措施。制导系统可以保证导弹自动进行射前准备和发射,射前有效更换攻击目标,控制导弹飞行,保证给定的高命中精度和进行地面检测。地面陀螺仪可与弹载陀螺稳定平台仪器用于导弹的瞄准。

РТ-23 УТТХ导弹第一级


导弹借助固体燃气发生器从运输发射筒发射导弹,飞行中间分离依靠导爆索和固体晚期发生期。飞行控制在一级飞行期间靠摆动主发动机喷管,在二、三级飞行期间靠战斗级的偏摆,以及部分利用安装在整流罩上的气动舵。

导弹最大射程10000-11000千米,携带10枚33-55万吨TNT当量核弹头,弹长23.3米,最大弹体直径2.4米,发射重量104.5吨,投掷重量4.05吨,命中精度500-700米。

РТ-23 УТТХ铁路机动导弹系统


虽说该型导弹有两种型号,但名气最大、人们熟知的往往只是铁路机动型号,“恐怖的核导弹列车”几乎成了这型导弹的代名词。实际上美国最初在50年代末期提出过把“民兵”I型导弹部署在火车上的方案,不过由于之后战略思想的变化以及海基核力量的明显优势,最终没有实现。1985年,美国有计划为MX洲际导弹实施铁路机动发射并在1989年7月进行了试验,之后由于苏联解体,试验也在1991年停止。而苏联最早的尝试是P-12中程导弹的铁路机动型,计划由20节车厢组成,其中6节既是导弹运输工具也是导弹发射架。不过由于系统复杂性和导弹发射准备时间过长等一些列原因在1962年终止了设计。因而,PT-23УТТХ这型导弹也就成了世界上唯一一种从火车上发射的洲际弹道导弹。

吊装РТ-23 УТТХ铁路机动导弹


根据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的备忘录,到1990年9月1日苏联部署了33具铁路机动发射装置的PT-23УТТХ导弹,1997年则为36具。此外有10具并未部署,其中9具在普列谢茨克靶场用于试验。所有这些发射装置属于3个由3-4个导弹团组成的导弹师。每个导弹团的1个标准配置铁路列车带有3个发射装置。每个导弹师拥有1-2个起防护作用的固定式钢筋混泥土建筑,长46.2米、宽9.2米和高10.4米。导弹师分别在下列区域:科斯特罗马(即近卫导弹第10师,4个导弹团组成,每个导弹团均有可携带3具发射架的铁路列车,拥有两个固定建筑物)、别尔什金(捷尔诺波尔斯克-柏林导弹师,即导弹第52师,3个导弹团组成,每个导弹团均有可携带3具发射架的铁路列车,拥有一个固定建筑物)、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格拉德科耶村(维也纳导弹师即近卫导弹第36师,4个导弹团组成,每个导弹团均有可携带3具发射架的铁路列车,拥有一个固定建筑物)。

导弹列车载重120吨,车厢长23.8米、高5米、宽3米,列车最大运行速度120千米/小时。整个列车共有20节车厢,包括牵引单元、指挥通信单元、生活单元、保障单元和3组相互独立的发射单元组成。牵引单元包括3台内燃机车;指挥通信单元由指挥车、通信车和电源车组成;生活单元由餐车、储藏车、和2辆生活车组成;保障单元为1辆能源车;每个发射单元包括1辆发射车、1辆控制车和1辆辅助车,导弹位于发射车车厢尾部。

待命的РТ-23УТТХ铁路机动导弹


与之前的导弹机动方式相比,铁路机动有着自己的特点

-机动能力强:一般运行速度可以达到100千米/小时,满载状态的发射列车一昼夜可以机动上千千米,机动范围较大。

-隐蔽性强,生存能力高:导弹发射列车采用与普通列车相似的特征,与民用列车很难区别,这是最有效的伪装。铁路发射车载重量大,便于进行伪装、加固及抗电磁干扰设计。

-反应速度快:发射列车高度集成,各作战要素有机融为一体,作战部队战备转换速度快。

-全天候:可以做到全天候值班,一般可以携带4-6枚导弹。必要时还可以加长使之携弹量相当于1艘核潜艇。

当然由于铁路、桥梁和隧道是战时敌方的破坏重点,有可能难以实现放大范围机动;另外研制、维护和更新费用高。

РТ-23УТТХ铁路机动导弹


苏联解体后,改型导弹继续在俄罗斯战略火箭军服役。1995年俄罗斯战略火箭军有46部改型导弹发射装置,携带460枚核弹头。2001年6月1日,俄罗斯战略火箭军从军种改为兵种,该型导弹装备数量也在2002年变为36部。2005年8月12日俄罗斯战略火箭兵将全部PT-23 УТТХ铁路机动型导弹都退出了战斗序列并销毁了全部导弹,仅残留了部分地面设施。

如今陈列的PT-23 УТТХ铁路机动导弹


荣华之武器堂


俄罗斯的“导弹列车”勘称“幽灵列车”,因为,在广阔俄罗斯境内铁路线通达范围广泛复杂,机动性强,混杂在各种旅客和货运列车的行列里,美国再先进的卫星和监测手段也无法准确掌握神出鬼没的“导弹列车”的动向和方位。

“幽灵列车”导弹武器系统的配置是三位一体核武器系统的组成部分,俄罗斯人是不会轻易放弃的。

中国有没有类似的导弹武器系统?不得而知。

“导弹列车”的威慑力,机动性强、布置灵活性强、隐蔽性更强大、核反击威力强大毋庸置疑。

战略武器装备系统作为“杀手锏”武器装备之一,哪一个国家也不会轻言放弃布属。








孔乙己乱弹


导弹列车计划的起源。

导弹列车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前苏联时期,其正式名称为“军用铁道导弹系统”,并于1987年10月20日投入战斗执勤。根据美、俄两国1993年1月签署了的《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前苏联时期的导弹列车作战系统于2005年退役。

中、俄导弹列车计划进展。

2006年,中国第二炮兵部队(火箭军)洲际弹道导弹列车亮相新闻联播;2007年二炮(火箭军)DF-31洲际弹道导弹列车再度亮;2016年,中国首次正面回应“东风-41”导弹列车问题。

2014年俄罗斯战略导弹部队副司令费拉托夫发表声明:俄将恢复制造导弹列车。2017年俄罗斯战略火箭兵司令卡拉卡耶夫表示:装载俄罗斯第五代洲际弹道导弹“RS-28”的新型导弹列车有望在2020年部署到俄罗斯战略导弹部队,参加战斗值勤。

中、俄导弹计划命运如何?

中国的导弹列车计划一只处于严格保密状态,外界外对其进展情况掌握较少。但是受经济等诸多因素影响,2017年底俄国已宣布永久暂停“巴尔古津”铁路洲际弹道导弹系统研发计划,俄国新的导弹列车计划就此搁浅。





小武漫谈


导弹列车在中国可以下马,中国不需要。对中国核战争威胁最大的是美国,但核弹攻击美国在中国沿海部署即可,最远可以部署在图们江出海口地区。

而对俄罗斯来说是必要的威慑手段,它可以从欧洲或者是亚洲及北极直接攻击美国。仅仅这个距离就高达近万公里,显然用铁道运输无疑是最便捷有效的。


B座603-YXQ


制成仿双层高铁车厢,加强减振效果,战时沿高铁线路机动,布署在穿越丛山峻岭的隧道区域防区,远胜于公路机动。


空空道长9


1.核导弹列车从设计上外形尽量靠近普通列车。2.在关键节点处设计高铁与普铁钱路联通系统,在战时核导弹列车可高铁普铁串联混行,一夜开出几千公里。3.战备公路可多修几个山洞(或隧道),战时供公路导弹车隐藏。4.……


刘彦哲2H


源于美苏87年达成的销毁在欧州部署射程在2500公里的中程弹协议,美国销毁部署在欧洲的572枚潘兴一Ⅱ型中程导弹,苏联销毁SS一18和导弹列车。


太阳125933863


车载弹道导弹发展迅速,现在导弹用车载都可以,隐蔽性还好,列车不好机动,目标大,淘汰是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