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老西”为何被称为民国割据最久的军阀?

小松语录


作为一个山西人,应该都听说过“阎锡山“这三个字。这个被称为“山西王“的阎锡山,统治了山西将近半个世纪。今天,咱就一起聊聊这个充满功过是非的历史人物。

阎锡山(1883年-1960年),字百川,号龙池,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今定襄县)出生。这小子从小就很顽劣,而且家境还算殷实,所以一堆小屁孩儿跟他混。12岁时,他就敢带人直捣狼窝,吓跑母狼并活捉狼崽吊在村头的大树上示众,一个典型的“愣头青”和“混不吝”。

可惜,美好的生活很快过完了。因老阎生意失败,不仅血本无归,而且几乎倾家荡产。没办法,老阎只能带着小阎一起出门逃债?这件事对阎锡山的触动非常大,让他从那时起就牢记了一点,任何时候都要把算盘打好。

福兮祸兮?离家躲债的阎锡山,很快便见识了外面的世界,20岁就考上了山西武备学堂。那会儿的阎锡山,真可谓是踌躇满志,心怀天下,铁血报国。

随后,他东渡日本学习军事并在那时候加入了同盟会,成为同盟会铁血丈夫团的一员,成员除了阎锡山以外,还有蔡锷、李烈钧、程潜、唐继尧等人,个个都是日后响当当的人物。

1909年,阎锡山回到了山西太原,一步步混到了标统的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团长吧,成为一名县处级的干部。

也就该人家阎团长得意,没过多久机会就来了,真是瞌睡了就有枕头。为了积极响应武昌起义,阎团长所在的新军在1911年10月29日时于太原发动起义。

本来还以为是一场激战呢,结果起义的过程却出奇的顺利,没费多大功夫就拿下了太原城。阎团长也没客气,越过比自己资历老的头头们,29岁时就当仁不让的做了山西的督军,开启了自己山西王的岁月。

按理说,作为同盟会的成员,阎锡山应该拥护孙中山才对。可事实上,阎锡山对孙的拥护,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行动上却慢慢地靠近了袁世凯。或许是作为精于算盘的阎锡山,早就观察到了孙中山手中无兵无权,根本不是袁世凯的对手。所以,他果断的押宝袁世凯,事实证明,他押对了!

在袁世凯的支持下,他一步步坐稳了“山西王”的宝座。这时候,袁世凯才出事了,瞧瞧人家阎的这命,不服不行啊。

阎锡山立即调转船头,摇身一变又成了“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急先锋,开始跟孙中山混。

但是,不管跟谁混,阎锡山有一条铁律是不可逾越的,那就是,他可以走出山西去,但别人不许走进山西来。虽说有些狭隘,想搞自己的独立小王国,但却必须承认,阎锡山对山西的治理还是可圈可点的,在乱世中显得难能可贵。

阎锡山在山西提倡新式作风,禁止男人留辫子,禁止女人裹小脚,摒弃满清封建的那一套;推行身份证制度:好人证使用正方形,次好人证使用圆形,中人证使用椭圆形,坏人证使用三角形。这个制度非常有特点和新意,类似于现在的诚信和不良记录;兴办了大量的新式学校,大力提倡教育的推广,甚至还第一次出现了义务教育,这点非常的具有进步性和积极意义;发行债券用于基础建设和兴办实业,建成窄轨火车等其他许多方面。

重点谈谈教育和实业这两点。到1929年时,山西全省共有学校26489所,山西儿童的入学率达到了70%,位于当时全中国的第一名,遥遥领先于其它各个省份,极大改善了山西省的教育环境。

山西大学最早成立于1902年,原名山西大学堂,由此前设在太原的晋阳书院和令德堂书院合并而成。到了阎锡山时期,着力推进该校的理科、工科和医科等学科的全面发展,山西大学甚至一度被评为是全亚洲最好的大学之一,阎锡山本人也从1939年起亲自担任山西大学的校长。

据193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督学视察山西省教育报告》,1932年山西各地的教育经费支出占总开支的比例:忻县122021元,占61%;定襄县64543元,占50%;大同县91789元, 占57%。这个比重可是很恐怖的,放眼现在的全世界也是没有的,充分体现出阎锡山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扶持程度。

阎锡山积极进行实业建设,创办各类型的工厂,例如西北实业公司、太原兵工厂等,建设同蒲铁路。尤其是他修的铁路,很有意思也很有智慧,山西的铁路跟外省的不一样宽,是一种窄轨的铁路。这样既节省了基建的费用,又可防止外地的军阀运兵进入山西。

还有一点也是很难得的,阎锡山本人不好色、不忘本。他的日常饮食起居,从来都是粗茶淡饭,布衣军服,没有过那种奢糜享受的生活,始终牢记自己农民的出身,这个本,他从来不曾忘却。

民国时期的军阀,哪个不是妻妾成群。但阎锡山却只有一个妻子徐竹青,在外从不沾花惹草。因为徐竹青的原因不能生育,作为家中独子的阎锡山,迫于父母和族人的压力才又续迫于父母和族人的压力才又续娶了唯一的姨太太徐兰森,阎的5个子女都是由其所生。

对山西的普通百姓而言,阎锡山是不错的领导人。短短十年间,就将山西从一个落后的内陆省份,发展成为当时国民政府的模范省份,百姓的生活也改善不少。

别人对于阎锡山的印象,或许只是一个精于算计的投机客,一个修筑窄轨的土皇帝,一个外貌土气的旧军阀……。那么,真正的阎锡山果真如此吗?NO!

尽管,阎锡山的确提出过“三颗鸡蛋上跳舞,踩破了哪颗也不行”的怪论。但是,在面对小日本的威逼利诱时,他最终没有失掉民族大节和国家大义。当时的山西太原,是国统区内抗日氛围最浓烈的一座城市。

作为第二战区的司令长官,阎锡山亲自指挥了太原会战。尽管最后失利了,但他提出的“宁在山西牺牲,不到他乡流亡”的抗日口号,极大地振奋了国人的抗日热情。阎所领导的晋绥军虽然屡战屡败,但也屡败屡战,从未放弃。

他和八路军协同作战,一起把小日本挡在了山西,没有让山西全境沦陷,就冲这一点,比张学良强出不知多少!他在民族存亡时的历史功绩是值得后人铭记和尊重的。

抗战胜利后,面对大势所趋和人心所向,阎锡山也被赶出了山西,彻底失去自己的枪杆子。1949年,空壳的阎锡山出任当时已经逃到广州的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同时兼任国防部部长,12月后流亡台湾。以前经常给老蒋找别扭的阎锡山。自然不受人家待见,他也很识趣的主动隐退,安心的种地和写书,不问政事。

1960年5月23日,77岁的阎锡山在台湾病逝,蒋介石亲往吊唁。

阎曾经深情的说过:“我岂能以严威慑于父老乡亲;苟能蔽令伯之忠孝,子厚之谦恭,有德于百姓,则伯川可少过矣!”

阎锡山死前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看到两岸的统一,没有能葬在自己的家乡山西。





文史不假


民国时期,中国内忧外患,混乱不堪,军阀割据。这其中,著名代表就有东北的张作霖、中原的吴佩孚以及沿海地区的段祺瑞。

(军阀割据图)

当时,军阀混战,有的军阀被吞并,有的后来也被蒋介石所消灭了,但这其中,却有一个军阀,统治了山西长达38年之久,直到解放前夕,在中共的努力下,才将此人连根拔起,为何此人能割据一方如此之久呢?

(阎锡山)

其实无非就是两点,第一点就是阎锡山此人,审时度势能力很强

年轻的阎锡山其实也是一个为国为民的三好青年,在日本学习的时候就已经加入了同盟会,跟随孙中山做事。后来,袁世凯想要当总统,想得到全国军阀的拥戴支持,众军阀纷纷妥协。但山西的阎锡山却是个例外,一直不表态。

(袁世凯)

袁世凯急了,大怒就要派大军进攻阎锡山老巢山西。阎锡山呢,感觉实力悬殊,实在难以抵挡,也就软了,也开始表态支持袁世凯为总统。后来袁世凯又想要称帝,废除总统制的时候,阎锡山也表示对袁世凯称帝的支持。就这样,审时度势之下,阎锡山在山西过得是稳稳当当!

第二点就是山西地势易守难攻

山西此地四面环山,自古以来就易守难攻。再加上阎锡山一贯奉行的“你们别进来,我也不出去”的策略,据说当时山西省内的铁路都比其他地方修的要窄一些,这样别的军阀对山西那更是鞭长莫及!

(山西地形图)

当军阀混战的时候,阎锡山却拒绝参与这种战争,反而苦心经营他的山西。而山西在他的统治下在那混乱的年代竟有了难得的和平。阎锡山一直想要致力改变山西民众的生活,不但让那些男人们剪掉辫子,而且还大力地扶持农民劳作种地,修复开拓水利工程。因此山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的面貌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可谓欣欣向荣,阎锡山自然得到了山西民众的拥护。

后来,阎锡山还引进了用日本军队的训练方式,锻造军队。还在境内大修铁路,大炼钢铁,大量地制造步枪、弹药和大炮。在此期间,阎锡山军队的兵力直接翻了好几番,兵力从3万人变为14万余人。

(阎锡山造武器)

试想一下,兵力强劲、人民拥护团结、地势又是易守难攻,加之老滑头一样的阎锡山,这样的山西,在那个年代,谁吃的下,谁又会去吃,这是阎锡山能割据山西长达38年的根本!

大家若有其他补充,可在评论区留言,感谢阅读!

我是七夜说历史大家点个赞,加个关注再走好不好嘿嘿!


七夜侃历史


阎锡山1911年成为山西都督,掌握军权,一直到1930年在中原大战中失败下野,然后到1932年又回到山西,一直掌权到1949年。


不管中国怎么风云变幻,政府换了一个又一个,20世纪前五十年,他掌握山西的时间居然达到35年之久!


35年什么概念?就谈大家都熟悉的刘备,一生戎马,从攻下成都开始第一次拥有一块地盘开始,一直到在白帝城去世,执政时间也不过9年而已。


战国时期想占用一块地盘稳定发展,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但是,之所以没多少人和他抢。也是因为当时的山西也确实是个穷地方,1936年人口仅有1200万不到,甚至不如1875年(1640万)。从晚清到民国,山西的人口与经济其实是在走下坡路。山西的近代工业,起步比东南沿海落后30年。


所以阎锡山在内政和外交两方面着手,努力维持山西的割据地位,平心而论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果的。


比如在内政方面,他兴办教育,修建公路铁路,开办工厂,加强军队实力。1916年山西全省只有两个混成旅的兵力约7000人。到1926年却有10个军,4个骑兵师,7个炮兵旅,加上保安队,兵力超过了30万!


在外交方面就不那么光彩了,阎锡山实际是试图在国共和日本这三方之间走钢丝,到处捞好处,尽可能不得罪别人。


早在日本留学期间,阎就与一些日本人有了交情。他所熟悉的冈村宁次、板垣征四郎、土肥原等都已经是侵华日军中的大头目,山西扩军时,通过在京津的日本特务机关从日本购买过大批军火;阎参加“北伐”时,也是得到了日本在天津驻屯军的大力支持,才顺利地占据了平、津两市,阎中原大战失败后从天津逃往日本控制下的大连,乘坐的就是日本特别提供的轮船。从大连跑回山西,也用的是日本特别提供的飞机。


在汪精卫叛国后,阎锡山即加以响应说:“抗战与和平是个政治问题,不能说主张抗战就对,主张和平就不对。“企图在抗战和和谈之间和稀泥。


阎锡山甚至还提出“抗日要准备联日”!


1941年阎锡山和日本达成协议:


1.日阎双方必须消除敌对行为,互相提携,共同防共。前线部队彼此友好往来,互派人员联络,不得发生冲突。

2.离石———军渡(黄河东岸)公路以北地区,对共军之进剿,由日军负责;离军公路以南,汾阳、孝义以西地区由阎军负责。必要时双方可以会剿。


公平的说,从国家民族角度看,阎锡山并不打算把山西卖给日本人,但是他在抗战中首鼠两端,不用力抗日是事实,这也是他能一直控制山西到1949年的原因。


闭家锁的红枫


阎锡山主政山西从时间上横跨整个民国,是当之无愧割据最久的军阀,民国多长时间,阎锡山在山西就统治了多长时间。

阎锡山为何能在山西割据如此之久,从根本上来说,还是阎锡山治理有方,我们常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在阎锡山的治理下,山西是民国时期的模范省,从原来一个穷乡僻壤的省份,硬是被阎锡山弄出个太行山下小天堂,老百姓安居乐业。

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山西内部歌舞升平,自然而然就不容易扳倒阎锡山在山西的统治了,关于阎锡山在山西时的政绩,纵横在这里就不去说了,长期关注民国的读者应该都了解。

本文,从阎锡山个人的角度来分析一下,阎锡山为何能够成为政坛不倒翁。

阎锡山政治上的投机倒把使其能够一直蛰伏在山西

分析阎锡山在政治上的投机倒把,先要从他的经历上来说,阎锡山是地主经商家庭出身,也是标准的晋商,早年曾经参与家里的钱铺生意,从事一些放债收息等金融业务,后来生意破产,阎锡山只得另谋出路去投军了。

这段生意上投机的失败对于阎锡山的影响是巨大的,做过金融的都明白,刚入场的时候,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旦折一次本之后就变得畏首畏尾,谨慎的不得了。

所以,晋商出身的人做事情往往比较保守,比如李彦宏。

随后阎锡山考上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回国后参加了山西新军的建设,并且以同盟会成员的身份在山西进行革命活动,武昌起义爆发后,山西太原起义爆发,在这次起义当中,阎锡山将他的政治投机主义发挥到了巅峰。

阎锡山当时是山西新军的军官,也是清廷比较信任的人之一,在起义的过程中,阎锡山始终摇摆不定,担心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于是当起义军造反的时候,阎锡山并不是领导人,而是尾随着,观察局势,如果清廷势大,就会站在清廷一边剿灭叛贼;如果起义军势大,那就抢夺胜利果实,当起义军杀死山西巡抚后,阎锡山随即跳出来。

以阎锡山在同盟会中的地位,以及其在清廷中的威望,成为辛亥太原起义中最大的赢家,阎锡山的手下曾经说阎锡山:“阎锡山是‘钱鬼子’出身,算盘打得最精,总要把敌我双方的力量,放在戥子上称了又称,只有在自己的力量大大超过敌人的时候,他才会明白表示态度;不然,他照例是八面玲珑,决不贸然得罪人的……”

在获得了政治上的第一桶金后,阎锡山也曾想染指中原,和前来镇压山西新军起义的北洋第六镇吴禄贞组成燕晋联军,准备反攻北京,在当时引起极大的轰动,然而袁世凯派人暗杀了吴禄贞后,阎锡山迅速的做出反应,自己绝非袁世凯的对手,干脆认怂吧!

袁世凯担任大总统后排斥同盟会成员,阎锡山就将山西境内的同盟会成员全部清仓,全力支持袁世凯,袁世凯对其还是不放心因此派金永到山西主政,阎锡山就选择蛰伏。

袁世凯要称帝的时候,阎锡山表现的最卖力,劝袁世凯称帝,鞍前马后,不亦乐乎,等到袁世凯称帝失败后,阎锡山翻脸不认人,并且表示是遵守中山先生的指示,打入袁世凯的内部,为保存北方的革命力量。

阎锡山打造的只有山西人的晋绥政治军事集团成为其坚强的后盾

在袁世凯、段祺瑞、曹锟、张作霖当政期间,始终没能拿阎锡山怎样,也不完全是阎锡山政治上的投机倒把,所以,投机也要有本钱,没有本钱什么也玩不转!阎锡山的政治本钱就是其打造的晋绥军政治军事集团。

在民国时期的军阀,形成各种军事集团,比如老蒋是依靠黄埔军校形成学缘关系的黄埔军事集团,而阎锡山却是利用地缘关系建立其大山西主义的军事集团。

阎锡山的用人策略可以总结为“会说五台话,就把洋刀夸”,阎锡山是一个典型的地缘政治专家,所用的大部分军政人员都是山西人,阎锡山是五台山人,所以,五台山人更受重要。

阎锡山手下十三太保,其中三个人是五台系的,是核心中的核心,其他还有六人为山西人,属于较受信任的人,只有四人不是山西人,处于晋绥军事集团的外围。

蒋介石北伐胜利后,全国形成了四大军事集团,一个是老蒋的中央军事集团,冯玉祥的西北军事集团,李宗仁、白崇禧的新桂系军事集团,还有一个就是阎锡山的晋绥军事集团(张学良的东北军事集团前期未入局),四方为了争夺中央政府的地位大打出手,最终爆发中原大战。

中原大战后,老蒋获胜,冯玉祥和阎锡山下野,冯玉祥这个野下的是一步到位,此后再也没有崛起,西北军也再也没有冯玉祥立足之地,阎锡山通过蛰伏一阵,九一八事变爆发,老蒋发现竟然短时间内无法吃掉晋绥军。

当时蒋介石希望通过收买阎锡山的部下达到分化瓦解的目的,然而,这些部下并不吃那套,反而事事都向阎锡山汇报,把阎锡山当成太上皇一般。

无奈之下,老蒋只能让阎锡山以代理人的方式回到山西执政,阎锡山人生最大的政治危局就这样过去了,说起来还是他的这帮晋绥军事集团的功劳。


史论纵横


首先,阎锡山作为一个山西人,这为他的统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了解山西的各种状况,他根据山西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山西。先后设立公私合办山西省银行、太原兵工厂等诸多金融机构和军工企业。为山西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劳,这些功劳使他3赢得了山西人民的民心。正是因为这,即使在中原大战失败,他仍然可以重掌山西大权。在他统治时期,中央军向进入山西都没有机会。在他重新掌控山西后,他创办了对山西现代工业发展影响深远的西北实业公司,并出任总理,以实现其亲自制定的《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在他的统治下,山西是中国最幸福、发展最快的省份。

在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当其他省份都被中央政府接受以后,只有山西仍然还是阎锡山掌控。这种状况直到1949年4月逃到台湾,山西才从阎锡山的手下解放出来,回到人民的手中。所以说“阎老西”为何被称为民国割据最久的军阀。


奔波的金钱猪


从1911年到1949年,作为山西的“土皇帝”,阎锡山统治山西长达38年,是民国割据时间最长的军阀。

阎锡山曾经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辛亥革命时为山西新军第86标标统(团长)。辛亥革命成功之后,阎锡山被推举为山西都督。“二次革命”时,身为同盟会会员的阎锡山选择投靠袁世凯。护国战争爆发时,阎锡山仍然追随袁世凯。袁世凯死后,阎锡山又惟国务总理段祺瑞马首是瞻。护法运动时,阎锡山跟随段祺瑞,并派商震出兵湖南,结果大败而归。接连的失败,阎锡山接受了教训,从此奉行“三不二要主义”,即“不入党、不问外省事、不为个人权利用兵,要服从中央命令、要保卫地方治安”的政策。

阎锡山依附于北洋军阀,1927年北伐即将胜利的时候,阎锡山命令自己的部队悬挂青天白日旗,阎锡山本人就任为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阎锡山摇身一变就成为了国民革命军,并将北平、天津成为自己的势力范围,阎以最小的代价获取了最大的利益,从此与蒋介石、冯玉祥、李宗仁齐名。

中原大战时,阎锡山被推举为陆海空军总司令。随着张学良的东北军入关,中原大战最终以冯玉祥和阎锡山的失败而告终。阎锡山逃到了大连当起了寓公,九一八事变给了阎锡山东山再起的机会。由于蒋介石根本无暇顾及阎锡山,阎锡山重新回到山西,并被蒋介石任命为太原绥靖公署主任。

抗日战争时,阎锡山将蒋介石、日本人、中共比喻为三个鸡蛋,他要在这三个鸡蛋上跳舞。因此,阎锡山成为这三方势力拉拢的对象。由于几方势力的存在,阎锡山并没有当汉奸。

阎锡山能够统治山西长达38年,与阎锡山个人的政治手段是离不开的。


历史军魂


简单讲,阎锡山从1911年至1949年统治山西38年,管辖范围曾扩展到平津绥远,近代中国各路军阀诸侯无人可比。闫头脑精明善于经营,兴办工业、教育、军队的规模和成效都很突出,在全国名列前茅,是名副其实的模范省。特别是山西的窄轨铁路,有人说是为了防止外来威胁,实际是自筹资金精打细算的产物。当然,为了自身利益,在抗战中曾与日本鬼子暗地勾结过;在解放战争中以名目繁多的手段残酷镇压共产党人。

现今,阎锡山在老家定襄河边的旧居对外开放,他的治家格言很有一套。


手机用户51995361522


统治山西38年,就连政治手腕那么强的老蒋都拿他的山西没什么办法。他是哪个时代的军阀,也是那个时代的历史产物,毁誉参半的一个人。不管怎样,最起码他没有当汉奸,没有效忠日本人,就凭这一点他就那些当汉奸的军阀要强!最起码他对得起祖宗!


九壶酒999


从辛亥革命始,至到1949年败退台湾,一直割据一方始终不倒,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体系。


掌上人间


阎锡山建设山西的方法是对的,抛开政治因素不讲,他的很多做法拿到现在同样适用,应该借鉴,尤其其在教育方面的长远眼光值得赞赏,时至今日山西人民还是很客观的评价阎锡山所做的功绩!实在是一位好省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