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時期,派往法國參戰的14萬山東勞工,後來結局如何?

張興雨


先說說背景:

1914年,歐洲的兩大列強集團,因分贓不均,最終矛盾激化,走向了戰爭,雙方相繼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隨著時間的推移,無論是協約國的英法俄,還是同盟國的德國和奧匈帝國,雙方都損失慘重,不得不在國內大量徵兵,造成了他們國內勞動力奇缺。

這時,英國為彌補勞動力短缺,大量從海外殖民地引進勞動力和兵源以補充戰爭的需求。

而法國的殖民地不管是數量還是質量,都不如英國,於是他們把目光投向了中國,從1916年開始,在北洋政府的默許下,英法兩國開始在中國招募勞工。


(在前線運輸彈藥的中國勞工)

一戰期間,協約國使用的華工超過17.5萬,其中,超過80%來自山東,有14萬人之多。

這些華工,一開始,從事的是非戰鬥性的勞務工作,後來隨著戰火的蔓延,他們也不得不經常出現在戰場周邊,導致死亡率很高。

他們被要求挖戰壕、修掩體、救傷員、掩埋屍體,甚至排除地雷,運送輜重,幾乎所有的後勤苦活、累活、危險的活兒都要幹。

“眾弟兄,大家來聽,你我下歐洲,三年有零,光陰快,真似放鵰翎。人人有,父母弟兄、夫妻與子女,天性恩情,親與故、鄉黨與賓朋,卻如何,外國做工……”

這首當年流傳於威海衛的一首華工出洋歌,可以反映出華工們的複雜心情。


(勞工集結在青島港的照片)

運送華工的輪船停靠在新西蘭某港口,一名華工在自己的日記本里這樣寫道:正月裡梅花開迎接新春,聞聽說大英國來招工人,修鐵路保馬路整理房舍,絕不派戰鬥事扛炮當軍。

據回國華工們回憶,當年法國人對他們的態度還算友好寬容,不過英國佬有點嚴苛,打罵更是家常便飯,還管他們叫做“Chink”(中國佬,帶有侮辱性稱呼)。

這14萬勞工,有3萬多人永遠長眠在了異國他鄉的土地,剩下的十餘萬幸存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才陸續返回國內,。

不過,大部分勞工仍在歐洲工作了兩年多的時間,為英國人服務的勞工直到1920年才被遣送回國;而為法國服務的中國勞工,甚至有些到了1922年才得以回國。
(慶祝勝利的中國勞工)


此外,還有數千人留在了法國。因為此時的法國,經過慘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壯年男丁損失極為慘重。

很多華工因此留在了法國,並與當地女子結婚,他們也成為了中國在法國最早的一批華人華僑。

諷刺的是,在巴黎和會上,英法等國無視中國做出的貢獻,強行山東半島的權益交給了日本。且英法兩國還刻意隱瞞招募華工的歷史,直到1988年紀念一戰結束70週年時,法國才公佈了這段歷史的文獻資料。

這也再一次提醒我們:弱國無外交!


金兔歷史


大多是後勤,很多埋骨歐洲,但他們為中國爭取到了一戰勝利國的身份,不應被歷史遺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