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趙國就能把匈奴“打趴下”,為何匈奴卻消耗漢朝100多年?

陳韜


我一直認為,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最尚武的時代,即便是後世的漢唐,也無法與春秋戰國相比。趙國的土地,不足西漢的七分之一,在經歷長平之戰後,在損失四十五萬精銳部隊後,為何仍然能取得殲滅匈奴十餘萬的偉大戰績呢?與之相比,漢朝與匈奴的戰爭卻持續三百年之久,這又是為什麼呢?

下面我來分析一下幾個因素:

第一,當時的匈奴,尚未進入全盛時代

對於戰國後期的匈奴,我們知之甚少,不過應該可以認定,此時的匈奴尚未進入全盛時代。首先,匈奴並未打敗周邊的東胡、月氏等勢力;其次,匈奴對趙、燕的邊界並沒有發動過特別大規模的進攻。匈奴真正進入全盛時代,是從冒頓單于開始,基本上與西漢開國的時間是吻合的。

第二,趙國打敗匈奴,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李牧一人

趙與匈奴之戰,能一戰平定邊患,主要歸功於李牧。儘管趙國在實力上是比匈奴要強,瘦死的駱駝還是比馬大,但是並沒有絕對的優勢。李牧以一場大戰就解決匈奴之患,然而在一戰的背後,卻是十幾年的偽裝與欺騙。沒有長達十年的戰略欺騙,就不可能捕捉到一次“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良機。李牧做到了,十年隱忍之功,只為關鍵一戰,一戰消滅十萬敵軍。故而趙國之勝,不是以國力勝,而是以謀略勝。

李牧的戰法,與漢武帝初期的“馬邑之謀”很接近。馬邑之謀,集中三十萬大軍,誘敵深入,倘若成功,就是李牧的翻版,可惜失敗了。此後,就沒有誘敵深入的機會了,雙方只能硬碰硬。

第三,趙國並沒有真正把匈奴打趴下

其實不能說趙國把匈奴打趴下,李牧雖然消滅十萬敵軍,只是讓匈奴人不敢南下,並沒有打到大漠,把匈奴逼到絕境。後來秦始皇北伐匈奴,同樣沒能打匈奴打趴下,只是打到北方去了。作為遊牧民族,匈奴逐水草而居,來無影去無蹤,很難將其勢力連根剷除。漢武帝時,發動漠北之戰,這是最深入的一次打擊,仍然沒能把匈奴打趴下。因為匈奴還可遷到更北的荒涼地帶,頑強生存下來。正因為匈奴有廣闊的迴旋空間,才能屢敗屢戰、屢仆屢起,如果不是匈奴自身分裂,恐怕漢匈戰爭還要拖得更長。


君山話史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李白的《俠客行》雖然是歌頌俠客的,但確是對趙人逞勇豪邁很好的寫照。



一、趙國是七大“戰國”之一,這時的戰國,真的是能戰、尚戰之國,但說已經把匈奴"打趴下"卻有點言過其實

戰國時期,天下紛亂,國家最重要的,最頻繁的就是戰爭。全國的民力都是攥緊拳頭打戰,因此趙國雖小,但是這個國家確有一支帶甲百萬的軍隊。戰爭就像練把式,經常打戰,將士實戰經驗強,也就不畏戰,敢打戰。

趙國胡服騎射改革後,吞併了中山國,並向北拓地千里,改進作戰方式,吸納了大量遊牧民族的騎兵,極大提高了戰鬥力,是戰國版“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成功範例。

漢帝國經過漢初六十年代的休養生息,人民富足了,但是耽於享樂,也往往怯戰、厭戰。而且漢朝疆域廣大,幅員遼闊,雖說國防縱深空間大,但軍事力量也分佈廣而散。邊境萬里的防禦負擔很大,難免有點顧得了東,顧不了西,因此邊境經常遭受匈奴侵擾。



戰國時期,秦趙燕與匈奴接壤的邊境,對匈奴作戰奉守的主要還是防禦:修長城防禦;不主動出擊。

(一)趙長城

趙武靈王打敗了林胡、樓煩,開發了燕、代、雲中、九原這些地方,並修築長城,東起於代(今河北張家口境內),經雲中、九原(今內蒙包頭市境內),西北折入陰山,至高闕(今內蒙古烏拉山與狼山之間的缺口),長約一千三百里。

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趙武靈王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

(二)秦長城

宣太后在甘泉宮誘殺了義渠戎王,吞併了義渠國。於是秦國佔有了隴西、北地、上郡,修築長城抵禦匈奴

(三)燕長城

燕國也修築長城,從造陽修到襄平 設置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來抵禦胡人。


戰國四大名將李牧,就是趙國邊境防禦匈奴的有名守將,長期駐守代地、雁門郡。他每天宰殺幾頭牛犒賞士兵,教士兵練習射箭騎馬,小心看守烽火臺,多派偵察敵情的人員,對戰士待遇優厚。匈奴進犯時,他始終奉行堅守壁壘不出戰。

李廣在邊境防守時,帶兵秉持的就是李牧的風格。

那時匈奴認為李牧怯戰、膽小,李牧藉助匈奴輕敵的契機,佈下奇兵,張開左右兩翼包抄反擊,大敗匈奴,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侵擾趙國邊境。



二、漢武帝最大的功勞就是把匈奴“打趴下”,解除了匈奴對漢帝國北部邊疆的威脅。

漢朝幾次大規模對匈作戰,打擊了匈奴的囂張氣焰,奪回河套地區、打通河西走廊,使匈奴進犯中原失去跳板。

在對匈作戰中衛青、霍去病居功至偉,衛青奪回河套地區,設置朔方郡,霍去病開河西酒泉之地,開拓了漢朝防禦匈奴的地理屏障。

御駕親征,耀武邊境

武帝是個性情中人,在徵西南夷,收吳越之地後,漢朝的文治武功達到鼎盛時期。

公元前110年(元封十年),漢武帝親率十八萬騎兵巡視邊境,到達朔方郡,然後派使者向匈奴單于示威,很豪氣地挑挑釁道,匈奴單于呀,南越王的人頭已經懸掛在漢朝京城的北闕之上。朕親帥十八萬大軍在這等著你,有本事來決一死戰,沒本事就俯首稱臣,遠遠躲到沙漠苦寒的地方,算怎麼回事!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漢武帝派使者對匈奴單于說:“南越王頭已懸於漢北闕。今單于能戰,天子自將待邊;不能,即南面而臣於漢,何徒遠走亡匿於幕北寒苦無水草之地,毋為也!”

烏維單于聽了使者的轉述,氣的得把使者囚禁起來,卻不敢來應戰,之後屢次派使者到漢朝服軟,請求和親。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漢武帝死後的五十年,漢元帝時期的西域校尉陳湯假託聖旨,脅迫西域都護甘延壽出兵,攻殺與西漢王朝相對抗的匈奴郅支單于,事後他在上書皇帝的詔書中寫到:要讓天下各國知道,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個時期真的是漢民族最剽悍的時期。


開涮歷史


戰國未期,趙王派李牧屯守北部邊防,抵抗匃奴。匈奴人專思搶劫,搶了就跑。由於匈奴人是騎在馬上的部落,機動靈活,行動迅速,而且熟悉當地的地形地貌,草原氣候特點。趙軍大舉進攻,匃奴人分散逃走,趙軍撤回,匈奴人迅速集結,窮追猛打,這樣,趙軍以前和匂奴的戰鬥,都以失利而告終。李牧總結這些教訓之後,制定了引狼出動,關門打狗的計劃。為了實現這個計劃,李牧作了充分的準備,打造了一千輛戰車,訓練了十萬名優秀射手和五萬騎兵,然後故意在匈奴人面前示弱,匃奴單于以為有機可乘,親率二十萬騎兵南下,李牧且戰且退,終於引誘匃奴人離開草原,進入了趙國群山峻嶺之中,李牧首創古代中國“車、馬、兵”聯合戰法,佈置奇特靈活的“口袋陣”,將匃奴騎兵團團包圍,以戰車將敵人騎兵圍困,以十萬名優秀弓箭手放箭,又以五萬騎兵縱橫穿插,終於盡殲匂奴騎兵,匃於單于只剩二十餘騎突圍逃出,此戰後數十年,匃奴人一直不敢南下。漢朝建立後,匂奴人元氣漸漸恢服,於是舊病復發,漢朝邊境人民再次飽受其苦。為了解除邊患,漢高祖帶兵親征,深入匃奴境內,反被匃人雙騎兵包圍,後果通過賄賂匈奴王后才得脫。此各漢朝和匈奴之間爆發了幾次戰爭,漢朝都以失利告終,於是專思防守。漢武帝時候,決心扭轉這種局面,於是大量採購西域產馬匹,訓練軍馬,後來,漢武帝派大將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分幾路主動進攻匈奴,通過幾次戰爭,終於徹底剷除了匃奴的威脅。


我的天使176


首先要標明的是,戰國時期趙國打匈奴和漢朝打匈奴不是一個等級的戰爭,所以才會出現這麼大的差別。

理論上來說,匈奴與在中原的趙國同源,不過趙國的王族是贏姓趙氏後裔,而匈奴族則是履癸(諡號桀,即我們俗稱的夏桀)後人,在夏朝覆滅後北逃成為匈奴族。

而趙國在前期也並不是最強的軍事國家,對於北方諸胡仍然是修長城防禦為主,更是在與中山國的交戰中大敗,所以才有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這次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全國士兵改變傳統的寬大戰服改為緊小為特徵的胡服,改變傳統的步兵為主體的軍隊結構改為騎兵和弓弩兵為主體的軍隊構成。

而公元前四世紀左右的匈奴,則是在東胡的影響下處於劣勢的,從地圖上看,此時的匈奴與趙接壤部分既不是各自勢力範圍的主攻方向、匈奴本身也只是東胡勢力範圍下某個大部落的體量。

因此在趙國進行軍事改革後與匈奴作戰才能連佔上風。一直到戰國末年,趙國名將李牧出動戰車1300乘、騎兵13000人、步兵5萬、弓箭手10萬,與匈奴會戰,大破匈奴十餘萬騎,可以說是以趙國的強國軍事力量攻擊相對弱小的匈奴,有此戰果才是正常。

—————分割線——————

在幾十年前匈奴雖然接連被趙國、秦國擊敗,甚至被驅逐出河套與河西走廊,但是冒頓單于(前234年-前174年)在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殺父自立後,先大敗東胡疆域向東控制到遼河,後乘勝擊敗月氏重新佔領河西走廊,並控制部分西域國家,重新佔領河套,疆域南北從陰山到貝加爾湖、東西橫跨遼河到蔥嶺以西,達到了匈奴控制疆域的巔峰。

而這個時期的中原,連年戰亂使得人口凋零,先有韓網信被迫投降匈奴被封為“自次亡”又有漢太祖白登之圍,從此開始了漢對匈奴幾十年的和親政策。

這個時期據《史記》記載:(匈奴)控弦之士三十餘萬。

匈奴巔峰時期一直持續到了軍臣單于時期,在公元前133年,漢武帝採納王恢的建議,派遣李廣、公孫賀、王恢、李息、韓安國五將軍,率30萬漢軍,埋伏在馬邑附近。又派聶壹出塞與匈奴交易、誘敵。匈奴軍臣單于發現這是誘兵之計,便立即引兵撤退聶壹出塞與匈奴交易、誘敵。這使得漢與匈奴的和親再次變成戰爭關係,然而聶壹的破綻使得軍臣產於引兵而返,聶壹的後人也因此改姓張。

公元前127年,匈奴攻打上谷、漁陽,但被漢武帝派出衛青,此戰漢朝攻佔河套、設朔方郡與五原郡,並修復秦長城派民屯墾。從此漢武帝開始了一系列對匈奴的勝利。

公元前124年,衛青因功升任大將軍。

公元前123年,說出“匈奴未滅,無以家為”的霍去病獲封冠軍侯。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兩次西征,大漢設立“河西四郡”,打通了與西域連接的通道。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給匈奴致命打擊,封狼居胥,使得匈奴“漠南無王庭”。

一直到公元前87年,漢武帝去世才暫時停止了對匈奴的攻擊,此後隨著匈奴與漢之間此消彼長,打打停停,總體來說漢朝因體量較大而佔據相對優勢。

到西漢覆滅,東漢建立,匈奴已經失去了草原霸主的地位,加上天災人禍不斷,公元48年,匈奴八部族人共立呼韓邪單于之孫日逐王比為單于,後比為單于降漢,匈奴被分裂為南北兩部。後來北匈奴被迫西遷,逐漸消失在歷史中,南匈奴也因為戰亂後來四分五裂而消失了。






中國歷史小事


首先時代不同,根本沒有對比性。趙國中期,匈奴是一個很弱的部落,當時草原的霸主是東胡,自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國力強大,先後平東胡、樓煩、中山國等塞外胡人,趙國向胡人要地的同時也造就了它北胡南漢的特性,東胡衰弱後,匈奴的天敵少了,自然而然就成了草原霸主,但這時的匈奴人口少實力尚不及燕國,更別說趙國,趙國打匈奴是在北方進行,也就是說胡人打胡人,況且原來比你還牛的東胡也跟著趙國做小弟,肯定趙國勝,只不過匈奴多是游擊戰,即使贏了也贏不了什麼,一旦匈奴騷擾起來又很煩,無論怎麼對付都是勞民傷財。

偏偏這時來了個李牧,本來可以一舉搞定的,結果西邊的鄰居秦國太過強大,所以搞了一半就不管你了,匈奴知道趙國的厲害,也就退避三舍。50年後,匈奴休養生息,人口多了,馬兒壯了,長城以南又是秦國滅國之戰,又是秦末大亂,還沒折騰完,楚漢又繼續折騰,折騰了這麼些年真心累了,國力弱了,人也倦了,馬也累了,你這時對著如日中天的匈奴還能有勝算那就是神仙下凡了,所以這時漢帝國得休養生息積蓄力量,後面的事歷史書上都有了,就不說了


七師兄2


不僅趙國,

秦國同樣如此

趙國的胡服騎射,使得趙國在戰力上得到極大的提升!大規模訓練騎兵,成為戰國中後期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國家!可見趙國之強大!

趙國最大的弱點是沒有像白起、王翦這樣的一流的名將最終長平之戰被消滅了優勝力量!趙國後期出現了李牧這樣的名將!被離間計搞掉了!假若真的李牧帶領的趙軍與秦軍對戰的話,統一的時間估計又要延後幾十年了!

秦國軍隊一直在蒙恬的帶領下與匈奴作戰,匈奴也被打的毫無招架之力!

秦國滅亡之時,秦國軍隊被項羽坑殺20多萬,50多萬徵南越的軍隊一直在南方,使得廣東廣西盡入中華疆域,傳華夏文化!

西漢在劉邦建國之前經歷了多年戰亂,軍隊已經損失殆盡!其戰力與秦始皇統一六國之時早已不可同日而語!當時壯馬都沒有多少,朝廷大員都要做牛車或者驢車,這種裝備下的軍隊戰力尤其以步兵為主,與匈奴的的騎兵戰力差異已經很是懸殊了!

後來在漢武帝帶領下,訓練了精良的騎兵,匈奴被打的滿地找牙!漠北無王庭啊!壯哉!!


鵬程日誌


雄才大略的冒頓和敗家子胡亥都在-209年登基,不能不說是命運作弄人啊,從此匈奴走漢,中國走低。

首先、無論是趙國還是秦朝,都沒有把匈奴打趴下,基本上都是採用誘敵深入的方法消滅了入侵部隊而已,並沒有直搗黃龍。

其次、匈奴在冒頓以前只是北亞諸多民族之一,在冒頓手下統一了北亞,實力大增。

最後、中國鏖戰慘烈度遠遠超過了匈奴,造成實力下降過大,此消彼長之下,在漢初實行防禦為主的國防政策和休養生息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收拳是為了出拳,沒有高文景三代的努力,是不可能有武帝北擊匈奴的壯舉的,漢匈戰爭才是真正的痛擊(雖然己方損失也大)


az2777


兩個時期匈奴實力不一樣,戰果也不一樣。1、趙國時期,匈奴沒有完成統一,都是零散的部落,人口也不多,遊牧地區靠近趙國,趙國出動大軍,經過幾次掃蕩之後,匈奴就都跑了。雙方就此脫離接觸,趙國只是擊潰、打跑了匈奴幾個部落而已,沒有全殲。2、漢代就不一樣,匈奴已經基本統一,軍隊近40萬,控制了大片地區,讓漫長邊境線上的漢軍防不慎防,前期尚在恢復期的漢朝比較吃虧,所以都選擇和親。但漢武帝時期國家實力強悍,敢於出動騎兵去匈奴老窩圍剿,雖然自己也損失慘重,但幾次大的戰役給匈奴致命的打擊,最後匈奴只能退的,漢朝就拼命追,最後被逼遠走歐洲。對匈奴完全是剿滅,這樣的戰績,是趙國所不能比的。


昌延二


因為趙國是封建制國家,君主下面有無數的大小諸侯,每次打仗都是大家一起出人出力出物資去打,相當於職業軍人,政府負擔很小,所以趙國四百萬人口,能同時出兵近五十萬。

漢朝是中央集權制國家,打仗要花國家的很多錢,沒錢就打不了仗,打仗還要國家準備糧食,所以漢朝人口六千多萬,只能擁兵五六十萬,十萬騎兵出擊漠北,就把漢朝家底給掏空了。


熬小魚SH


在戰國時期,匈奴還是發展中的遊牧民族。在趙國名將李牧的打擊下,匈奴雖然傷筋動骨元氣大傷,但也只是斬草沒除根,留得青山在。只是不去侵犯趙國,躲起來不敢再打而已。過了幾十年匈奴已經發展起來了,有了和西漢死打硬拼的實力,而西漢經過秦朝幾十年的統一戰爭改換朝廷,再到衰落滅亡及楚漢相爭,到西漢建國以後國弱民貧,實力下降了。所以,匈奴敢挑戰漢朝,第一是他們實力發展壯大了,能和西漢平起平坐了。第二,西漢迫切需要休養生息經濟發展,軍備不行,無力討伐匈奴。第三,西漢在漢武帝之前缺乏能征善戰的名將,而匈奴這邊又具有騎兵的機動優勢,匈奴軍事力量佔優,讓西漢帝國暫時無可奈何。第四,匈奴是遊牧民族,有縱深迴旋的優勢,有主動攻擊的優勢,而西漢是農耕民族,築牆圍城守土衛疆,以被動防護為主,所以給了匈奴對抗西漢的時間和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