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巡到底是千古名将还是衣冠禽兽呢?

昨事今史





答:我的观点是:张巡既是千古名将,也是个衣冠禽兽,二者之间并不冲突。

其实,类似张巡这样的人,历史上并不少。

俗话说,慈不掌兵。

能成名将者,很多都是心狠手辣的。

白起、项羽都有坑杀数十万战俘的劣迹。

东汉吴汉、耿弇也有过屠城的记载。

窦宪是个乱间魔君,祸害朝野,却有燕然勒铭的大功绩……

张巡的功罪性质和以上人等并无差别,要说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把屠刀挥向自己人,包括自己的妻儿老小。当然,最骇人听闻的,就是他不但杀人,还做出了反人类的行为:吃人肉,他自己吃,也要求全部将士一同吃。

老实说,这是灭绝人性的做法。

张巡守睢阳的奇迹,很多人都知道了:以不足万人之众,守城10个月,前后大小400余战,抵挡了叛军十几万人的进攻,且斩杀敌将300、毙敌12万人,创造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寡敌众、以弱制强的经典战例。

并且,从战略意义上说,“蔽遮江淮,沮敌势,天下不亡,其功也”。

这么大的功绩,至德二年(757年),唐肃宗李亨在册封平叛期间立功之臣时,没有忘记已经死去的张巡。

但满朝文武对张巡杀人吃人之事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最后,是李瀚先呈《进张巡中丞传表》,韩愈复以李瀚的传表为引子作《张中丞传后序》,认为张巡功大于过,这才平息群议。

李瀚《进张巡中丞传表》只是一味强调吃人不是张巡本意,但这并不能消除张巡的罪恶;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序》故意略过张巡吃人之事不提,其结果也只能欲盖弥彰;以后的《新唐书》张巡传以及《资治通鉴》只侧重于张巡杀妾食妾,而不提食尽城中妇孺,以为妾是私人财物,可以自由处置,张巡将之杀死并贡献出来,是以私奉公,愈加伟大。殊不知这样一来,更是大错特错。此一点,如果不严加评析,后世某些好名的“名将”,难免不以之为效仿对象,故意买卖一些奴婢充当自己的妻妾,杀了烹煮以飱将士,流祸无穷,罪大恶极。

孟子说:“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王若虚也说:“守城之事小,食人之事大。”

王夫之更说:“无论城之存亡也,无论身之生死也,所必不可者,人相食也。”

一句话,不得以任何高尚的名义来践踏别人的生命。

明朝的张巡粉为了粉饰张巡,作戏剧《双忠记》,不写张巡杀妾,而改成小妾自杀献身。

这一改,漏洞是巨大的:张巡和将士吃的不仅仅是张巡一个小妾,而包括城中数万男女老少。难道这数万男女老少具备如此崇高的风格,个个争相自杀,以献身果将士之腹不成?

针对戏剧《双忠记》,我曾以张巡小妾为第一主角,写过一篇题为《丈夫是名垂千古的大英雄,小女子薄命如烟,在史册缝隙轻抹一道红》的短篇小说,收集在《你所不知道的帝王将相事》一书中,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看看。

最后再强调一句:张巡的一面是天使,另一面是魔鬼,他就是千古名将与衣冠禽兽的结合体。


覃仕勇说史




唐玄宗李隆基执政中期,唐朝的社会经济高度发达,人称开元盛世。盛世有盛世的难处,那就是人民的生活条件普遍比较好,就没有人愿意当兵了。

这时世界上最早的雇佣兵就出现了,安禄山原本是胡人,慢慢的他就成了唐朝最大的雇佣兵集团领袖。安禄山虽然是一个胡人,但他与朝中大臣交好,青云直上。

安禄山背后最大的靠山是李林甫,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是李林甫的权敌。凡是敌人支持的,自己都要反对。安禄山也就变成了杨国忠的敌人,杨国忠多次举报安禄山会起兵造反。

这件事传到了安禄山的耳朵里,本来没打算造反,但也就只能造反了。安禄山被刺杀后,他的儿子安国绪接班。年轻人干劲大,马上调集重兵向唐朝发起了新一轮进攻。



千古流传的张巡镇守雎阳就发生在这个时候,睢阳现在是河南商丘的一个区,在历史上这是通向南方的一个重要通道。

张巡本人本来是个书生,并不懂军事,只是粗略的读过几本兵书。当安庆绪的大兵杀过来的时候,也只能赶鸭子上架,现学现卖,临时指挥了1000多人多次在雍丘击败安庆绪的军队。


但毕竟孤木难支,张巡只好且战且退,进入了睢阳城。加上城内的守军,他的部队就扩大了好几倍有了6000多人。

张巡和自己的部下南霁云和雷万春,击退了叛军数百次进攻,消灭叛军万余人,坚守孤城十个月,最终因弹尽粮绝,全城军民集体阵亡。



当时的睢阳城正好处在大运河汴河河段中部,是江淮地区的重镇。同时也是通向江南的门户,如果这座城被攻破了,唐朝差不多也就宣告灭亡了。

五胡乱华之后,大批的汉人南渡,把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带到了长江领域。从这时起,中国的经济重心就从北方转移到了江南地区,江南地区就成了中国的财赋重地。

张巡守睢阳城的十个月保证江南的物资能够源源不断的向北方输送,也截断了叛军南下的道路,防止又一次五胡乱华悲剧上演。就在睢阳城失陷的一个月前长安被收复,十天后洛阳被收复。

睢阳保卫战是安史之乱的重要转折点,正是张巡这一个书生以牺牲一个城市的代价,挽救了整个大唐。



当然这一场长达十个月,战争的代价也非常惨重。城中数万军民,没有一人投降,坚守到最后的时刻,士兵们都饿得拿不起手中的武器,只能眼睁睁看着叛军爬进城墙,占领城池。

在最艰难的时刻,城中的粮食早就吃完了。城里的居民只能够吃树皮和茶纸,接下来就只能吃战马和老鼠。

在最后的时刻,城中瘟疫流行。大家就只能靠吃死人肉过日子了,为了激励大家的士气,张巡杀死了自己的小妾,亲自煮肉给士兵吃。



正是因为这样的惨象,张巡被有些人称为衣冠禽兽,认为他不顾城中百姓死活,只为了自己的一个虚名。

事实上,如果这座城给叛军攻破了,就像李秀成攻破江苏一样,叛军就会占据天下最富庶的区域,有了攻占天下的资本。反过来唐朝就断绝了自己的粮道,再没有机会展开反击。

站在这样的角度,我们就明白张巡的自我牺牲对于唐朝来说有多么大的意义,他用一城军民的牺牲换来了唐朝的复兴,避免中原汉人政权再一次被北方少数民族灭亡的命运,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新知传习阁


张巡到底是千古名将,还是衣冠禽兽,历史会给出最公正的评价!如今遍布在江浙一带大大小小的张巡祠,便是历史对张巡做出最好的评价!

关于张巡为什么会有千古名将还是衣冠禽兽的争论,源于安史之乱。

在唐玄宗晚年宠幸佞臣,而安禄山就是趁着这个机会巴结这些佞臣,获得玄宗的好感,从而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势力大增,进而称帝造反,引发安史之乱。

张巡,则是安史之乱时一名唐朝的将领,因为睢阳之战留下了千古争议!

当时安史叛军将领尹子奇率十三万人围攻睢阳城,而睢阳城只有7000不到的驻防兵力,在张巡和许远等人的率领死守孤城。

以7000对13万,在完全没有任何援军,没有粮草供应的情况才,张巡和许远等人硬生生的守了睢阳大半年,大小400余战,击毙了十倍于自己的敌人,最终睢阳城破,张巡身死。

以张巡死守睢阳的这份成绩,被称之千古名将也不过分。但是为什么一说起张巡,又会与“吃人”联系起来。

原来,在困守睢阳城的过程中,因为得不到援助,城内的粮草很快消耗完毕。张巡等人先是杀了战马充饥;战马吃完了,又发动士兵抓老鼠,挖树根冲击;老鼠和树根吃完了,张巡又把自己的小妾和仆人杀了当成军粮,最后发展到把睢阳城中百姓杀以当军粮,导致3万多百姓几乎消耗殆尽,睢阳成为一座鬼城。

这便是张巡吃人的由来。千百年来,张巡在睢阳之战中吃人的行为,被无数的卫道士们攻击,说张巡是魔鬼。

那么张巡究竟是不是吃人的恶魔?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张巡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首先一点,睢阳之战张巡以百姓充当军粮,或许确有其事,但是绝没有说的那么夸张,三万多百姓,不可能大部分是张巡和他的士兵吃掉的。在这种情况下,城中没有食物可以吃,大批人应该是饿死病死的。

其次,张巡在睢阳城以一城之力阻止了十数万叛军大半年之久,而睢阳是通往南方的一个通道,一旦叛军通过睢阳进入富庶的南方,后果不堪设想。

安史叛军可不是一支文明之师,而是一支暴乱的叛军。安史叛军每攻破一城,便纵兵抢劫,掳掠妇女,残杀百姓。遇到一些抵抗稍微强烈一点都城镇,更是屠杀百姓作为报复手段。

比如说在安史叛军在攻打颜杲卿所守的常山城时,遭遇到激烈的抵抗,在常山城破之后,叛军将领史思明、蔡希德疯狂屠杀常山城中百姓,杀了一万多百姓。

又比如说安史叛军在攻破陈留郡时,安禄山曾下令让那些投降的官员自相残杀,大概有六七千人死于非命。

那些以张巡吃人为由而攻击张巡的卫道士,他们以为张巡如果早点投降,就能保住城中的百姓。他们认为张巡之所以不投降,是为了成全自己忠义的名声而弃城中的百姓于不顾。

也许他们不知道,以安史叛军的残暴,张巡即便投降,睢阳城的百姓也未必能躲得过安史叛军的屠刀。

也许他们不知道,一旦叛军通过睢阳进入南方,会让唐朝失去经济富庶的南方,而没有南方的粮草支持,李光弼郭子仪等人便不能快速平定安史之乱。战乱的时间越长,会让更多的百姓死于非命。

张巡是读书人出身,饱读圣贤书,他怎么会不知道吃人这种事情一定会给他招来非议,但是他依旧选择了死守睢阳城,弃一城而顾大局。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没有亲历战争的残酷,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评张巡,我认为是不合理的。睢阳城的百姓确实很可怜,但这并不是张巡造成的!


小镇月明


历史是由人民来写的,如今遍布在江浙一带大大小小的张巡祠,就是最好的回答!

自将杨玉环揽入怀中,李隆基已不是原来的李隆基了!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势如破竹,拿下长安和洛阳,直逼当时的财赋重镇——江南,县令张巡在形势一派糜烂的情况下,毅然起兵,在雍丘与叛军令狐潮苦战100多天后,孤木难支的张巡只好退守睢阳城。

睢阳城正处在大运河汴河河段中部,是通向江南的门户,守住了睢阳,就保住了财税重地江淮。为了夺取睢阳,安庆绪部将尹子奇率十三万大军来攻城。

张巡与叛军发生战斗四百多次,累计杀伤叛军万余人,坚守睢阳大半年后,睢阳城中守军仅剩千余人,粮草殆尽,张巡与将士依靠城中树皮、草根、老鼠充饥与叛军继续死战,直到城中已无任何东西可吃,士兵饥瘦无法站立。此时张巡亲手杀了自己的小妾,以其肉给将士们充饥,由此拉开了军士吃人的序幕,史书载近三万百姓成为军士的口粮,到十月初九,睢阳终被尹子奇攻破,张巡、南霁云、雷万春等三十六人宁死不屈,慷慨就义。

张巡死守睢阳城十个月,有效遏制叛军南下的势头,拖住叛军主力数月之久,保证了江南财、粮源源不断供给朝廷,为最终平叛奠定了基础,避免五胡乱华的悲剧再次上演。睢阳保卫战是安史之乱的重要转折点,张巡以牺牲一个城市的代价,挽救了整个大唐。

唐朝追赠张巡扬州大都督、邓国公,公元848年张巡绘像入凌烟阁。从唐至清代,得以从祀历代帝王庙,得到历朝追封和厚爱。

正因为发生吃人惨象,千百年来,张巡被卫道士称为衣冠禽兽, 认为张巡如果早点投降,就能保住城中的百姓,张巡之所以不投降,是为了成全自己忠义的名声而弃城中的百姓于不顾。

安史叛军每攻破一城,便纵兵将城内财产搜刮一空,强迫男子为苦力,妇女皆被奸淫,老弱病幼直接杀死,遇到稍有抵抗城镇,更是屠城作为报复手段,据记载,安史之乱平息一年后整个唐朝只剩下人口1960余万,安史之乱爆发前约为5600万。仅仅五年,人口损失就高达3600万。以安史叛军的残暴,张巡即便投降,睢阳城的百姓也不能躲得过安史叛军的屠刀。

古代战乱、灾荒的时候,“人相食”可说是一种常态,张巡守睢阳,是在纸张、鸟雀、老鼠等抓尽吃光,被逼无奈后才杀爱妾,奴隶、妇人以及男子老弱。在当时的情况下,张巡所做无疑是唯一最佳选择,如一旦城门被攻破,金国攻破宋国的悲剧或许会提前上演。

张巡以三万多百姓为军粮,肯定有夸大成分,在当时情况下,城中没有食物可以吃,大批人应该是饿死病死的。所以若说张巡是“衣冠禽兽”则显然本末倒置,叛军所到之处血流成河、堆尸成山,难道不是“衣冠禽兽”?

张巡牺牲小我,成全了大唐的基业,撑起大唐半壁江山。可谓守一城而得天下。天地之间有杆秤,张巡死后,睢阳百姓就建了张巡祠,至今完好如新。明清以后,张巡、许远被民间封神,成为“双忠公”。后来张巡又被封为都天大帝,享着后世香火。这就是公道自在人心。

张中丞祠的上下八字:旻天大帝,荫被南天,至今看来,余威尚在。


美丽青春您真痘


张巡是谁?

任何一个稍微了解一点中国历史的朋友,都应该知道这个名字。曾几何时,这个名字闪闪发光,是史书上的英雄(如《唐书》),是孤军守睢阳的忠臣,宁死不屈,为国尽忠,几乎是人臣的楷模和典范,千百年来,一直被传颂。近些年来,随着某些不知道哪里来的言论歪曲和污蔑,张巡居然有成为反面人物的倾向。更有甚者,如标题所示,张巡居然被说成是“衣冠禽兽”,真是岂有此理。

今天,就来说道说道张巡。

先来看看“衣冠禽兽”是怎么定义的:用来指道德败坏的人,说他们徒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同禽兽。下面再来看看,张巡到底是不是“衣冠禽兽”。

公元755年12月16日,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奉旨讨伐杨国忠为名,统率大军15万,号称20万,在范阳起兵,史称“安史之乱”。战争爆发两年后,到公元757年,除了长安丢失这个重大不利以外,唐军在其他战场逐渐开始占据了上风。安禄山老巢河北大地,遍地是反抗安禄山的义军;河东战场,李光弼连战连捷;河南战场,郭子仪屡建奇功,不止一次击败叛军主力。

叛军如何扭转不利局面?

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接受谋士的建议,打算出兵南下,夺取还未被战火波及的大唐财税要地江南各地。可是要夺取江南,必须先拿下横在叛军面前的一道屏障睢阳城(今河南商丘),而守备睢阳城的正是张巡。

张巡是进士出身,安史之乱刚起时,曾以守雍丘(今河南杞县)而出名——他以不足3000的守军,挡住四万叛军的进攻,并杀死杀伤一万多叛军,最终击退叛军进攻。一时之间,张巡名声大震。安庆绪为了夺取江南,确实下了大本钱,派遣手下大将尹子琦统率十几万大军南下,第一关就是睢阳。

当时的睢阳太守叫许远,听闻十几万叛军南下的消息,压力很大。许太守识人善用,热情邀请张巡一起来守睢阳。他知道张巡能干,自己主动让位,辅佐张巡守备睢阳。大敌当前,张巡也顾不得谦让,承担起了守城的重任。著名的睢阳保卫战,就此开始。

这是一场惨烈的保卫战,张巡也好,许远也好,都很清楚,他们的身后不仅仅只是睢阳一座城市,而是广大的江南,那里的人民还没做好战争准备,那里还要给大唐提供平叛的物资和粮食。所以,江南不容有失,睢阳不容有失。睢阳城内的兵力不过6000多人,面对的叛军却有十几万之多。这还不算什么,当围城两个月以后,守军的粮食已经快吃完了。张巡不得不控制粮食,每人每天定量供给。即便如此,粮食还是越吃越少,人心军心也开始浮动,城里的麻雀,老鼠,甚至连弓箭和盔甲上的皮子,都被煮来吃了。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作为守城的两位主官,张巡和许远不能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为了保卫睢阳,保卫江南,张巡不得不杀了自己的小妾,许远也杀了跟随自己很久的奴仆,把他们的尸体煮了,给守城的将士吃。这就是现在很多诟病张巡和许远是“衣冠禽兽”的由来。

确实,放在今天看,张巡和许远这样的行为,值得商榷。可在那个年代,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易子而食都是常态,你能说那些易子而食的父母都是禽兽?而且张巡更不同,他正是为了保护更多人不受叛军的荼毒,才不得不牺牲了自己的家人。看看叛军在长安的屠杀,就知道一旦睢阳失守以后,整个大唐的南方将面临一场灭顶之灾,将会有千百万的老百姓遭到屠杀和欺辱。正是有了张巡,有了许远这样的勇士,整个大唐的南部保住了。今天那些有圣母情节的朋友们,请你们想想,如果你们当时生活在南方地区,你们又将如何看待保卫了你们的张巡和许远。

围城快半年以后,里无粮草、外无援军的睢阳城终于沦陷。张巡、许远、南霁云、雷万春等人都力战被俘。面对尹子琦再三劝降,张巡和许远等冷笑拒绝,誓不与贼为伍。最终,36名勇士全部遇难,张巡殉国时年仅49岁。

睢阳虽然沦陷了,但叛军也筋疲力尽了,更关键的是大唐也缓过这口气,调集各路援军杀奔睢阳,最终挡住并消灭了这股叛军,没有让战乱波及到南方,保住了江南繁华之地。张巡、许远和睢阳的6000多将士,十几万百姓,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保卫江南的数百万百姓,保住了大唐的元气,真英雄也。

时至今日,如果还有人说张巡和许远这样的英雄是衣冠禽兽,那么我只能说,你们才是衣冠禽兽。张巡杀妾可能会让人想到吴起杀妻,但两者不同,前者为公,后者为私(为了自己的前途)。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张巡既非千古名将,也更非衣冠禽兽,而是千古第一烈将,千古第一忠将,至今守成之将未有如此忠烈之人。大唐有此忠义之臣足见尚有人心。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一个多月直抵罗洛阳,所到之处无不望风而逃。李隆基哀叹大唐无忠臣良将,但李隆基说早了。当时大唐出现了两大忠臣,一个是颜真卿颜杲卿兄弟,一个就是张巡。

张巡,生于公元705年,典型的官二代,唐玄宗开元末年进士,长期在大唐地方任职,为官清廉公正,曾任清河县令、真源县令。公元757年。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军南侵江淮屏障睢阳,张巡与许远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前后交战四百馀次,使叛军损失惨重。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保障了唐朝东南的安全。最终因粮草耗尽而被俘遇害。唐朝追赠扬州大都督、邓国公。公元848年张巡绘像入凌烟阁。从唐至清代,得以从祀历代帝王庙。得到历朝追封和厚爱。

而由于此战过于惨烈,因守军彻底死守。无目的,无原则地死守。导致最后以人为食,城破以后几乎死伤殆尽,因此关于张巡功罪的争议,从当时到后世一直不断。但必须指出的是正式张巡是顽强地死守,才使得唐朝保住了江淮地区。为大唐赢得的了时间和空间,也就是说张巡牺牲小我。成全了大唐的基业,撑起大唐半壁江山。可谓守一城而得天下。那些抨击张巡吃人的舆论,他们也应该知道安史之乱叛军行径残暴,其所经之处,必将城内财产搜刮一空,强迫男子为苦力,妇女皆被奸淫,老弱病幼直接杀死。他们只看到张巡守成吃人,却不谴责叛军屠臣,显然他们知道,叛军不会听他们的,张巡是一个死人却可以任由他们拿捏。他们不知道的是,正是张巡“吃人”才保住就大唐半壁江山、保住了你们朝堂之上衮衮诸公。这些说话的才是真正吃人的人。



作为大唐之臣,他忠义无双。身为主将,他独守孤城,抵挡数十倍叛军。当他身为三军主将他,麾下部属甘心赴死。南霁云在贺兰的酒肉宴请下,断指回睢阳,誓与睢阳共存亡。这等人格魅力又是何其强大,那些苛责和非议他的人,不妨先问问自己能不能比张巡做的更好。当张巡一个人奋斗的时候,他把自己的最伟大的价值和最光辉的一面展现出来。在平常时期,张巡也许就是一个正常的官员。当他面对最大危机的时候,张巡的巨大的能力就迸发出来。用自己力量抵挡住十万叛军,告诉世人大唐有这样的一个忠臣,一个烈士,用自己一切守护了更多的人,但他牺牲了一切,包括了他的生命,他的家人,他的名声。张巡,许远、南霁云、雷万春……正是一群千古英豪创造了一个最伟大的军事奇迹。当后方的士大夫抨击张巡吃人的时候,你们在干啥,除了夸夸其谈啥也没有干,轮到自己是:平日慷慨成仁易,事到临头一死难。

张巡绝对是大唐乃至至今无双之烈将,声名传百代。无双之国士,一国有此臣定不会亡其国,也注定了敌人的失败,完全配得身后所有的褒奖和赞,乃至史书所有赞美景仰。张巡的行为不是为的大唐,而是为了一方百姓,天地之间有杆秤,那些被张巡所保护的江淮百姓永远不会忘记张巡的功勋,张巡的祠堂始终立于睢阳,安享着后世香火,至今完好如新。这就是公道自在人心。张中丞祠的上下八字:旻天大帝,荫被南天,至今看来,余威尚在。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英雄是英雄,但他是一个令人警惕的英雄。

肯定他的客观作用,鄙视他的做法。

从客观作用上说,张巡拖住了安禄山的军队,为唐朝赢得了时间,是英雄。

当时人的评价是:巡蔽遮江淮,沮敌势,天下不亡,其功也。

大唐没有亡在胡人手里,是他的功劳。

这当然称得上是英雄。

但更要警惕的是他的做法。

他为了守住城池,对城里的人大开杀戒。

张巡先吃了自己的小妾,然后再吃别人。

城破的时候,全城三万多人被吃掉。

要警惕的就是这一点:

以高尚的名义践踏一切。

对于张巡来说,尽忠于皇帝陛下,保住大唐江山是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这全城人的性命就都不过是囊中之物。

所以为了守住城池,他就吃人了。

这是一种可怕的做法,你为了自己的高尚绑架他人,将一切生命都绑架在自己高尚而光荣的战车上,让他们去为自己死。

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逻辑。

当然张巡那个时候生命还没有得到如此重视,当然历史走到今天,张巡这样的做法才是人类大敌。

因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人的生命。

其实反思的不光是我们现在的人,明朝就有人通过一个故事反思了。

王士禛在《池北偶谈》里说有个叫徐蔼的,年纪轻轻得了重病,快要死的时候,看见一个白衣少妇,告诉他:“你前生是张巡,我是你的妾,你自己当忠臣也就罢了,我有什么罪,杀我喂你的士卒,我找了你十三世,终于得到机会报复。”说完不见,徐蔼随即死掉。

这就是人的觉醒。

但是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里评价了这个故事,他主张为了大义有些人就应该好好当食物,随便报复是不对的。他还告诫文人就算有这样的鬼故事也不要记录下来,以免带坏风化。

这种政治正确的做法,真是令人作呕。

这才是我们现在最应该警惕的。


锦翼


唐至德二年(757年)正月二十五日,安禄山之子安庆绪麾下大将尹子奇率妫、檀、同罗、奚等各族联军十三万进攻睢阳(今河南商丘) ,目的是南取江淮。睢阳太守许远见贼兵势大,向河南节度副使张巡告急求援,张巡闻警立即率兵自宁陵赶到睢阳。

张巡,进士出身,是个文官,他博览群书,但也精通战阵,在率军坚守雍丘时,以千余守军与数万贼军周旋作战,他谋勇兼具,常常出敌不意出城偷袭贼军,在数月内歼敌一万多,因功被攫升为河南节度副使。

张巡从宁陵带到睢阳的军队 ,只有三千将士,加上睢阳原有的守军,也不过六千八百人。六千多人要抗拒十三万叛军,在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无异于螳臂挡车,但他指挥得当,以小博大,打得机智灵活,经十六昼夜浴血苦战,歼敌二万余人,活捉敌将六十多员。

睢阳太守许远对张巡的指挥才能和临危不乱的静气佩服得五体投地,便将防守睢阳的指挥权交给了他,自己甘愿做其后盾,对这一重托,张巡倒也不推却,而是立刻爽快的答应了下来。

三月,不甘心失败的尹子奇重新调集大军再来围攻睢阳。见贼军围困万千重,张巡激励将士们道: “我受国恩,为国守城,本是理所当然之事。但诸君浴血杀敌,为国捐躯,我却不能(代表朝廷)嘉赏各位,深感痛心”。将士们听后深受感动,纷纷主动请缨,要求出城作战。张巡便下令屠牛宰羊,大飨官兵。酒足饭饱,守军尽数出城作战。

张巡手持大旗,一马当先,冲在最前面,很快就突入敌阵大砍大杀。贼军猝不及防,往后溃逃,官军人人奋勇,个个争先,阵斩叛将三十余,歼灭敌军三千余,叛军丢盔撂甲,抱头鼠窜,溃退了数十里。

张巡精血守睢阳十个多月,后来城中粮尽,大家商议对策,许多人都主张弃城东走,张巡与许远商榷,两人一致认为睢阳乃江淮门户,也是江南之屏障,假若弃城而去,贼军必乘势而进,进取江淮,况且将士们苦战十个月,早就精疲力竭了,即便让这些饥疲羸弱的士卒突围他走,也冲不出去,不如坚守待援。彼时,城中已无一粒粮食,战马都被杀吃了;马吃尽了,就捕捉老鼠和鸟雀充饥 ;鼠雀绝迹后,就吃树皮、草根,最后竟然连纸张都吃光了。张巡见城中再无可吃的东西,睢阳即将不攻自破,于是狠心将自己的爱妾杀了给士卒们吃,许远也效仿他杀家奴以飨士卒,将士们为了活下去守住睢阳城,相率以人肉为食。

据《新唐书·张巡传》记载,在张巡守睢阳的最后两个月内,城中粮尽援绝,守军开始吃人求存,共有三万多妇孺老幼被杀吃,睢阳顿成人间地狱。此事虽是逼不得已,但惨绝人寰,丧尽人伦,至今读来仍觉毛骨悚然,不论理由多么冠冕堂皇,实属禽兽不如之举。当然,人很难超越其所处的时代。张巡杀妾飨士卒以及睢阳守军吃人求存的事在史籍中都是被当作正能量来大肆宣扬的。

《唐书》载,至德二年十月初九,叛军架云梯登城,守军士卒都已饥饿病弱的动都动不得了,更不要说提枪作战了,张巡、许远等主将皆被贼军生擒。尹子奇问张巡:“听说你每战都咬碎几颗牙齿,这是为何”?张巡答:“我志吞逆贼,但恨力不从心,恨得咬碎钢牙”!尹子奇听后倒也感佩其勇壮,不想杀他,部将纷纷劝说:“他是个节烈之士,必不肯为我所用。而且他威望卓著,深得人心,还是杀了他绝后患吧”。尹子奇遂下令把张巡和雷万春、南霁云等三十六员守将都处死了。许远被槛送洛阳,后被安庆绪所杀。据说张巡临刑前,神情如常,也算慷慨赴死了。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剽窃】


铁马冰河wu


唐玄宗晚年年迈昏聩,用人失察,重用胡人将领安禄山,最后导致了安史之乱。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由于大唐承平日久,军备松弛,叛军一路猛进,数月后就攻陷东都洛阳,各州县的县令太守吓得手足无措,望风而降。此时张巡正在真源县任县令,在形势一派糜烂的情况下,毅然起兵对抗叛军,在县内招得士兵千余人。天宝十六年,张巡趁雍丘守将令狐潮大意之时,夺取了雍丘。同年二月,令狐潮率叛军一万五千人来夺雍丘,而城内守军只有三千人,张巡率军多次打退叛军的进攻,杀死叛军一万余人,自己也伤亡一千多人。三月,不甘失败的令狐潮卷土重来,并同叛军其他部队会合,共有四万之众,来夺雍丘,此时兵力对比是两千对四万。张巡稳定军心,坚守雍丘六十多天,期间与叛军发生大小战斗三百余次。在守城期间,张巡多次以奇兵出击,主动进攻,给予叛军大量杀伤。令狐潮由于伤亡较大,雍丘就不能下,暂时引兵退去。但是没过几天,又掉头回过来围攻张巡。到五月的时候,双方又一次相持了四十多天。此时,长安已经失守,玄宗出逃四川,雍丘彻底成了一座孤城,但是张巡对外界的情况一无所知。令狐潮给张巡致书劝降,城中人心动摇,张巡连杀六名动摇的将领,稳住了军心。十二月,由于雍丘被叛军切断补给线,张巡被迫转战睢阳,和睢阳太守许远合兵一处。

睢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江淮屏障之城。守住了睢阳,就保住了财税重地江淮。为了夺取睢阳,安庆绪部将尹子奇率十三万大军来攻城。到次年七月份,睢阳已经坚守了大半年,期间与叛军发生战斗四百多次。此时,睢阳城中守军仅剩千余人,粮草殆尽,士兵饥瘦的都拉不开弓了。这时候,为了保持士兵的战斗力,张巡主动把自己的爱妾杀了,分给士兵们吃,之后又发生了吃人的惨剧。到十月初九,睢阳终于再也守不住,被尹子奇攻破。此时,离安史之乱爆发已经过去了将近两年。睢阳城破时,张巡和一众将领展示出了极高的气节,拒不投降。最后,张巡、南霁云、雷万春等三十六人,都被叛军杀害。

张巡守睢阳的功绩无可置疑,第一阻止了叛军进入江淮,第二使得江淮物资可以供应北方。睢阳失陷十天后,洛阳就被收复。

很多批评张巡的人,往往是用今天的道德标准去衡量张巡,得出的结论当然是张巡是一个率兽食人的衣冠禽兽。可是,在当时的环境下,生存是第一目的。《资治通鉴》记载:“是岁,户部奏:户二百九十馀万,口一千六百九十馀万。”这是距安史之乱平息一年后户部进行的人口统计,整个唐朝只剩下人口1960余万。而安史之乱爆发前有多少人,据记载,唐朝的人口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夕达到顶峰,约为5600万。仅仅五年,人口损失就高达3600万,接近三分之二。对于平民而言,那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一个修罗地狱。而如果张巡在一开始没有守住睢阳,放由叛军进入江淮地区,那么又将是一个候景之乱,死亡人数还会继续上升。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局势一片糜烂的情况下,有一批文人毅然挺身而出,同叛军进行坚决的抵抗。除张巡外,还有大书法家颜真卿,以及其从兄颜杲卿等,他们真正做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张巡死后,睢阳百姓就建了张巡祠,供奉着在睢阳保卫战中战死的张巡、许远等人,此后有经过多次重建,现商丘古城内大隅首西街还有纪念他们功绩的"忠烈祠"。

而在江西省鄱阳县也建立了张王庙,是安史之乱后,颜真卿任饶州刺史时,宣传张巡事迹,饶州百姓自发建立的。

明清以后,张巡、许远被民间封神,成为“双忠公”。后来张巡又被封为都天大帝,受百姓敬奉。

公道自在人心。


一卷青史



张巡曾被誉为“一剑能挡百万师”的巨魁,他联袂睢阳太守许远一同在睢阳地界上演了史上可歌可泣的一段悲壮传说,留下了浩气长存的抗争颂,慷慨悲歌,令史记千载,名标丹青。

张巡是唐朝玄宗年间的一介县令,为玄宗开元末期进士,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县令,后又改任真源县令。他的这段故事被写进《张中丞传》(也即《张巡传》,唐代李翰著,今佚失传),还有大文学家韩愈为其所撰的《张中丞传后续》,是《张巡传》的补充和延轶。

张巡所生活的年代,若不是发生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他的名字恐怕至今都无人知晓。而恰是这段历史,让张巡这个人物和这段故事广为传颂,备受礼赞。

天宝十四年冬天,爆发了尽人皆知的安史之乱。安禄山帅劲旅进逼河南,造成洛阳失守,首都长安危在旦夕,玄宗皇帝带上杨贵妃等避祸蜀中,唐军联众百万,却无斗志,一路望风请降,使得叛军长驱直入,直抵都城要塞。

张巡虽为小小县令,却气节昂扬,汇同睢阳太守许远一起捍守睢阳达一年之久,为官军全面反攻收复失地立下了不世之功。

但这些都不是重点。

——重点是张巡和许远在坚守绥阳期间,弹尽粮绝,城内死难者无数,且悍兵日骄,疏围不通。没奈何,在南八南霁云求借粮草无果的惨境下,张巡命人先杀马匹,后杀羸弱乃至妇孺,为的是给御敌者一个裹腹的食物,以使其有力量挣扎起来抗敌拼杀。最后时日,张巡拉出小妾一刀斩了,煮其肉为兵者食——张巡、许远一干人众,在里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坚守了一年之久,终因兵尽粮绝而城破被虏,不屈而死。

韩愈评张巡、许远的壮举为: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有人曾怀疑张巡的杀妾之举,认为义反人伦,且屠戮饿羸,以充军腹,实为灭绝人伦丧尽天良的不义之举,而深明其意的众仕庶子则无不喟叹扼腕,认为张巡确乃一路豪杰,说其位列千古名将并不为过,而去衣冠禽兽远甚,也和这个词儿挨不上边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