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哲学老师陈果读错“耄耋”,你怎么看?

真知驳见


手头正好有一本2019届文科生的高考复习资料,其中就有提到年龄的称谓(见附图)。

陈果老师是教哲学的,我相信她应该学过这个字。没有学过也没有关系,在我们日常看过的书或者文章里,一定会多次看到过这个字。我自己是学工科的,在课堂上确实没有学过这个字,但我有一个早年就养成的习惯,但凡碰到不会的字,我会随时查看一下以便记下来。早些年是查字典,还不太方便,这些年用手机查,非常方便,随时可以做到。尤其是我们在看书的过程中,碰到这样的字,不仅仅是查一下怎么读的问题,同时也查一下这些字词的意思,然后积少成多。

退一万步说,即使是陈果老师以前没学过,她也从来没有碰到过这两个字,没有见过它们,那作为老师来说,备课的时候既然要用到,就应该查一下究竟怎么读,代表什么意思。否则的话,岂不是以己昏昏,使人昭昭?

上图中的“期颐”据说这次江苏省公考就考到了。

说话的时候说错不是问题,跟人聊天的时候说错字也不是问题,但是,当老师的在课堂上师范,出这样的错误就是问题。至少表明她备课没备到位,或许觉得自己腹中那点知识够用了,用不着去备课?

说到这里,说一个真实的笑话。我上大学的时候,大一开学没多久,有一天在宿舍,一位广东的同学提起“直棒大战”,同宿舍另一位北方同学立马反驳她是“奉”不是“棒”,可是,那位广东的同学说她们那儿就是读棒,而且坚决不承认别人对她的纠正。现在想来,是不是她的老师当年就是把“奉”教成她读“棒”了?为师如此,实在是个麻烦事。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字的海洋也浩瀚广博,读错字写错都是件很正常的事。老师也经常会有不认识的字,不足为奇。但是,对于老师而言,你既然要上那个课,用到那些字,就应该先查清楚才能讲明白,否则的话,就是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可行不?

顺便说一句题外话,看了陈果老师的几期视频,觉得她在课堂上身体语言太过丰富,如果她的思想语言比身体语言更丰富就好了。

都看到这儿了,点个赞再走呗。我是苏小妮,喜欢我的回答请点击关注并转发分享!


苏小妮


陈果,又做了一次慈善!

我说一个词,估计很多人都会读错,我也只是前几天才知道它的正确读音!

那天早晨,我在学习平台上看新闻泡分,突然播音员的一个词让我好生奇怪:拾级而上。我以前只认为有一个读音,shi,但播音员竟然不是读的这个读音,她读的she,怎么可能是she呢,我又查了查字典确认我读错了。

早晨晨读时间,我将这个词写到黑板上,让同学们读,学生们都想当然第shi,我告诉他们应该读she,一个个一副愕然的样子。



我将这个比告诉老师们,绝大部分老师也认为是shi。

我学朗诵的时候,经常听著名朗诵家的音频,看他们的视频。听丁建华个和乔榛作品,这大家知道这两个都是朗诵界和配音界的绝对大咖,比陈果的资历要老的多,有一次停丁建华的《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象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慰藉的读音是wei jie,而丁建华老师读成了wei ji。她是朗诵家,是转门搞文字工作的,竟然读错了。

仅举这两例,多了就不说了,作为老师,这些年我对于汉字的读音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仍然难以避免出错。

即使汉语言文字工作者都会出错。何况陈果!

树大招风,一个小小的错误,如果发生在名人身上,这个错误会背画法数倍,如果发生在有争议的名人身上,这个错误会在次基础上再次翻倍。

相当可见,陈果确实是名人了!

陈果层说过: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看不起别人,这是一种本能,知道吗?在他看不起米的那一刻,他是快乐的,那你也算做了慈善!

我要说:有些人他就有这种本能,习惯于挑别人的错误,在那一刻,他感觉到很快乐,你也就做了慈善。

陈果又做了自此慈善!


寐语小筑


十七年前,我在一个电视栏目做采编。在读一篇材料时,有一个字不认识,就硬着头皮按照形声字的读法想当然地读了。结果是遭到了主任的当场指正。自己难为情了很长时间。

更久以前,听收音机。听到主持人把衣袂(mei)飘飘,读作衣袂(jue)飘飘。因为那是自己很喜欢的一个主持人,所以当时自己心里也是不舒服了一段时间。

现在陈果把耋die读作了zhi,我在想,她显然是不认识这个字,却也是想当然地把它当作形声字来读,这是不应该的。

她犯的这个错误,我在十七年前就已经犯过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谓智也。如果陈果在读到这个字时,能够问一下听课的学生,这个字应该怎么读,也许要好过仅凭想当然而读。

不管怎样,读已读错。瑕不足以掩玉吧。我以为。


圣依1234567ABCDEF


复旦大学哲学教师陈果不认识耄耋二字,其实很正常。

因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源远流长,每个人术业有专攻,不可能了解所有的事情,有不会的地方很正常,特别是有不会的字词更正常。

教师也是普通人,也会遇到不会的知识,包括不会的字词,教师读错字或者讲错知识在所难免。

人人都会犯错,因此,我们要对教师犯错有一颗包容的心。



包容不代表教师没错,更不代表教师本身可以忽视犯错。作为教师必须要严谨对待专业,哪怕不是专业范围内的字词读音,也尽量科学准确。

因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专业知识的代表,遇到不懂或者未经核实的知识,不要不懂装懂,更不要瞎讲,要保持一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陈果在课堂上把耋字读错,并不代表她备课不认真。但是这个字她肯定不认识。我想在备课中,陈果并没有遇到耋这个字,如果遇到了这个字,我相信所有的老师都会认真去查找字典,或者去询问其他教师,直到弄会为止。可能这个字出现在课堂上,并不是有备而来,她有些有些措手不及,因此她就出现了问题。

我在备课中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和词,甚至不懂的知识,我要上网上查找,弄懂为止。即使这样认真,在课堂上也偶尔会出现一点问题,例如,做材料分析题的时候,就会有学生问材料中的问题,有的学生对材料理解的比较深刻,所以提出的问题也很深。前几天做了一道题,是我国经济存量,学生就问道,什么是经济存量?我当时也说不太清楚,然后我就告诉学生,这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老师在经济学方面也并不专业,今天要回家给你查找,明天再告诉你。第二天我就又给学生讲清楚什么是经济存量,学生也就明白了。

教师自己如何面对不会的问题?

作为教师,对于自己不会的地方,也不要不好意思,这都很正常,因为我们现在的学科很多知识都是跨学科的,教师不可能对所有的学科都掌握的特别精,不会就说不会,不懂就说不懂。

这恰恰证明了,教师也是一个普通人教师,并不是神仙,因此教师犯错,学生也就可以理解了。

例如,尽管我对读音很重视,对读不懂的字词也都询问其他教师或者查找字典,但是在我上课时,依然会有读错的字词。有的学生对教师读错的字词哄堂大笑,教师也不要难为情,这种情况我通常会对学生说:这个字老师不认识,同学们教教老师吧!当学生告诉我之后,我就会谦虚的说,谢谢你们,你们是我的一字之师!

有一句话叫教学相长,说的就是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互相促进,互相提升,所以教师不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权威的位置,认为自己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仙,而要以谦逊的姿态与学生互相学习,把自己当成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又要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丰富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老师读错了字,你怎么看这件事?


中考政治刘老师


中国有句老话:识字不识字,啃住半边字。有很多人,对某个字不认识,怎么办?按照中国形声字的造字方法,想当然地认为一边是形旁,一边是声旁,于是,就理直气壮地把这个字读出来了。丝毫也没意识到自己读错了,把“耄耋”二字读成“耄至”的陈果教授恐怕也是这样。说白了,全靠蒙,前一个字耄确实蒙对了,标准的形声字。但后一个字耋读die,就不是至了。


记得有个校长在学生大会上讲话,把莘莘学子读成辛辛学子,全体学生没有任何反应,倒是有老师觉得不对,但是又不好指正。会议结束,回到教室,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莘莘学子”四字,问学生读什么,学生不约而同地说“辛辛学子”,看来,校长的影响力确实不小。

2018年,国内某知名大学校长被爆在开学典礼上把鸿鹄之志说成鸿浩之志,把乳臭未干的“臭”(xiu念成chou)、谆谆教诲的“谆谆”(zhunzhun念成dundun)。由此在网上引发热议。



从复旦大学教授到中学校长再到大学校长,读错字确实不应该。因为他们是公众人物,是文化人,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除了让人贻笑大方,更让人对你的学问提出质疑。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生僻字也不在少数。有的字确实是见都未曾见过的。记得那年去西安,第一次品西安biangbiang面,还真是不知道这个字怎么读,请教一下当地人才算是记住了。看一下,有几个人能读下来:


因此,读错字、读别字也是常有的事。不过,作为老师在做学问时要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谨认真的态度,觉得读音不准确,可以查查字典,可以请教一下他人。这应该也是易如反掌,举手之劳的事,不应该稀里糊涂,马马虎虎就过去了。从而闹出笑话。你说是吗?欢迎留言,欢迎评论?


静等花开2579


耄耋(mao die)

耄耋之年

大概在七十左右的年龄。

陈果教授是我的尊师,我很爱戴她。

就像我的家人,做错事说错话,我根本不会纠结,也不会有不爽。

念错,出错,很正常😊哦七十左右,这样说不严谨。 写的匆忙,现在说一下正确的“耄耋”应该泛指老男人,在七十岁到九十岁的老男人,颐养天年的年纪啦。


药膳理疗蔡老师


这两天这个话题很火,我也凑个热闹。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最早高等学府之一,创始人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马相伯。校名“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的“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在自强不息,寄托了办学者教育强国的梦想。

陈果,这所著名高等学府的哲学教师,由于课堂讲课独具风格,以鸡汤言语著称,近期成为网红女教师,我也看过,也学习过,觉得不错。很多话也有道理,让人听得很给力,也很受启发,尤其是通过陈果老师的讲解和释义,让我们对哲学、对社会、对生活、对真善美、对世界、对未来、对心灵等,都有一个全新认识和感悟,尽管有人拿陈果与于丹相比,但我觉得陈老师课还是不错的,当然,于丹老师也可以,只是个人认识问题。



再说说,把耄耋读成maozhi,这也难免,人无完人,碧玉有瑕,断臂的维纳斯更是完美,没有必有加以苛责,尤其是在道德上进行绑架,什么高等学府、高校教授啥的,我觉得有点强人所难。其实,类似的例子多了去了,比如,北大校长林建华将鸿鹄之志读成honghao之志,余秋雨散文也有出错,还有某个著名音乐人演讲也有基本常识错误,其实这些都很正常,如果一个人不犯错,那才是神了。


当然,对包括陈果在内的名人,作为教师,在今后教学个生活中,应该还是多学习,尽量避免犯一些简单错误。不过,犯错了,进行道德苛责绑架,也是过了。

错,再所难免,之后,认识并改正,也很了不起。

(个人观点,没有他意)


山若棋


这个不应该。名牌大学教授,当下鸡汤网红,已经引起群人关注。在讲课时,两个生僻字,如果似认似不似,也就是不确定它的读法时,应该查字典核对一下读音,再去面向听众说出来。

不确定地凭印象说出两个生僻字,一是被人讥笑,前功有可能减降,二是说明治学不严谨,肚里墨水或许并不多,只是又一个于丹式的励志演讲家而已。

所以,做学问,要诚实,要本分,要认真,要严谨,方方面面吃准拿透,真正研究了一门课题,取得了自己独立的见解,才可以公示于众,教导于人。

否则,久而久之,下场也不会太好。滔滔不绝,难免浪得虚名。


骑士悠然行


一般人不认识这两个字,很正常。大部分人不认识大部分不常用的字。

一般老师不认识这两个字,可以理解。大部分老师一辈子教学也用不到这两个字。

一般大学老师不认识这两个字,情有可原。术业有专攻,理工科教授学术生涯可能接触不到这两个字。

一个著名高校的知名文史哲教授不认识这两个字,就有点荒唐了。这在古文中是常见字,在现代文中也经常用到,自己领域的常识性问题搞错,难免让人笑话。

陈果老师身上的标签是时尚知性,但在我看来,她佝偻着身子,手插裤带故作潇洒的样子,实在是有些轻浮,她不断重复的那些所谓人生感悟的金句,更是在读者知音上随处可见的心灵鸡汤。真材实料不够,金句段子来凑,陈果老师的金句课堂也有拼凑金句拼凑课堂时间的嫌疑。

读研期间有一位政治老师,课堂上谈古论今评论实事,深刻而且犀利。我觉得那才是政治老师该有的样子。





七七是祺祺


错不在人,而在“字”也!中国文化,文字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以个人的一已之力,就是穷其一生,也不能领略其一,二。这不是夸张。


汉字,常用的,不常用的,生僻的,异体的,专有的,大体上共有100000~120000个之多!除了专门的文化,文字研究人员,平常人也确实不需要学习那么多,了解那么多,使用那么多。多了,反而是累赘!这是真的,不是玩笑。有3000多个常用字足矣!谁知道小孩子的学字之苦,有多苦?

在古代,山石刻字,碑文庭联,文牍往来,门楣题扁都多有错字。古代皇帝亲书赐字,写错也履见不鲜。怎么我们对现代人却要苛求呢?

名人大家也是人,他们不是神。北大校长也好,什么陈教授也好,读错字,都是十分正常的事。我可以肯定地说,只要是一个中国人,没有没读过错字的人!谁都读错过字!为什么?还不是因为文字太多,太难认,太难记吗?还有,就是“术业专攻”。一个人,他可能是数学家,化学家,医学家,能认那么多字吗?就是文科人才,分科那么细,也不一定就对文字善长。还有特例问题,就是本来文字功底不错,但碰巧就是没有读对“鸿鹄”,“耄耋”,“莘莘”,“滇池”,你说,我们能难为他们吗?我们只能是一笑了之!


还有普遍读错和约定俗成的问题。比如“一骑绝尘”的“骑”怎么读不行?非要读成什么,有必要吗?“说服”这个词,很好读,可非要规定读成什么,什么,有必要吗?那其实就是“文人八股”的害人之举。

所以,错在“文字”,不在人!说这些,是要表达最后的一个最重要的观点,那就是“中国文字必须要改革,要走世界共同的,拼音文字的方向”!鲁迅说,“中国文字不除,中国文化必亡”!

实际上,中国的文字,从甲骨文开始,到篆文,到八股文,到现代白话文始终在改革,发展,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