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毁灭恐龙的那个流星,不是砸在陆地,而是在太平洋中间,会怎么样演变?

九室十八卫


结果可能就是恐龙不会灭绝,但大量的动植物死亡是逃不掉的。

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以每秒将近40公里的速度,撞击在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北部的希克苏鲁伯,形成了直径大约185公里的巨型撞击坑。可想而知释放的能量有多大,但是这并非直接导致恐龙灭绝。小行星的撞击产生的能量导致地震的发生、火山的喷发,最终有大量的灰尘及其他物质飞上天空遮天盖地。


没有阳光照射的日子长达数年之久,没有阳光植物等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这是最致命的,这也意味着食物链的最底端崩塌了。食物链上层动物必然面临着灭绝。


而如果小行星撞击到海洋中间,巨大的能量通过海水向周围传播,巨大的海啸也是少不了的。小行星撞击产生的灰尘碎片也会升上天空,但会相对的减少很多。大量的动植物可能会死亡但绝对达不到使恐龙灭绝的程度。

最终恐龙很可能生存下来,那么可能就没有现在的哺乳动物,现在的人类文明了。



科学黑洞


如果6500万年前那颗造成恐龙灭绝的小行星并不是撞在陆地上而是撞在太平洋中间的话,我倒不认为恐龙会全体灭绝,至少还能剩下一些。


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足足有10千米的小行星以40千米每秒的速度撞到了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上,根据专家估计,那颗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威力,爆炸当量相当于100万亿吨TNT炸药,约等于广岛原子弹的70亿倍,这么大的一颗小行星,体量已经超过了珠穆朗玛峰,更不用说以这么高的速度撞向地球,威力很是惊人。

撞在了陆地上之后,给地球留下了一个直径230千米的巨大陨石坑,陨石坑大部分在陆地上,也有一部分在海洋里,也正是因为这次撞击,造成了包括恐龙在内的超过90%的哺乳动物的灭绝。科学家通过分析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前的200万年以及之后的30万年的化石进行对比,发现地球上的生物真的几乎死绝了。


撞击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撞击在陆地上,首先位于撞击中心的物种可以说是一瞬间就死干净了。但是最可怕之处不在这里,陨石撞击在地球上,绝大多数都会气化掉,与此同时,也会激起漫天的灰尘,这些灰尘遮天蔽日,厚厚的灰尘阻挡了天空长达数月之久,没有了阳光,植物首先就枯萎,以植物为食的大型恐龙,慢慢也因为缺少食物而渐渐死去。而一旦食草动物大面积死亡,肉食性动物离死也就不远了。

如此带来的是多米诺骨牌效应,等到最后,站在食物链顶端的恐龙竟然全部灭绝了,不得不让人想象其余的物种是不是都死光了?除了这些影响之外,陨石撞击还会造成海啸,火山爆发,一切的一切,对于地球上的物种而言,无疑是灭顶之灾。

但是现在有人问到,如果这颗小行星撞到了太平洋里面,后果会怎么样呢?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直径10千米的小行星从天而降落入海洋之中,撞击瞬间产生的能量估计已经足够使周围100公里内的海水汽化,不仅如此,高达上千米的海啸席卷全球,瞬时性的全球大洪水,足以摧毁一切。


但是我并不认为生物灭绝会比降落在陆地上更加严重,对于恐龙而言,陆地上的恐龙可能会因此丧命,但是别忘了恐龙还有生活在水中以及生活在天上的,对于这些恐龙,海啸对于它们的影响,不会很大,等风平浪静之后,它们还会继续生活繁衍下去。所以如果恐龙没有都灭绝的话,那么今天就轮不到人类统治地球了。


镜像宇宙


说的不对不要喷我,只是个人意见!

首先,我不太赞同恐龙灭绝是小行星撞击地球产生的! 陆地这么大,为什么恐龙会灭绝一直是个迷!

在者说,就算是行星撞击地球了,需要多大个行星啊,在陆地上能找到足以毁灭地球的行星撞击坑吗?这么多专家,怎么就没找到当时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呢?

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自然灾害,或者是生物链断了,在或者是某某种原因!





LH天琪o徐老板


答:无论那颗小行星撞击陆地还是海洋,对地球造成的伤害程度没多大区别,恐龙和其他大型动物同样会灭绝。


因为这颗小行星实在太大了,直径10~15公里,地球海洋平均深度3840米,最深的马里纳亚海沟11034米,把这颗小行星放在海洋中都无法完全淹没。

小行星以极高的速度撞击地球,携带的动能相当于10亿颗原子弹爆炸的能量,撞击后这些能量释放出来,留下一个直径180公里的撞击坑,位于目前的墨西哥湾尤卡坦半岛北部。


小行星落在海洋中,水能起到一定缓冲作用,撞击后释放的热能,会被海水的蒸发潜热吸收,同时会引发全球性的海啸。

但是从小行星的大小和释放能量来看,无论撞击陆地还是海洋,导致的后果应该相差无几;只有在小行星直径远小于海洋深度时,海洋才能起到明显的缓冲作用。


而且10亿颗原子弹的爆炸能量(相当于地球上每平方公里平均承受2颗原子弹爆炸),以及小行星的巨大动量,都会造成全球性的板块位移和气候变化。


导致接下来的数年间全球不见天日,植物相继死亡,大型动物全部灭绝,经过几百年才达到新的生态平衡,数百万年才恢复生态的多样性。

目前撞击留下的撞击坑,处于浅水区域和陆地交界处,6500万年前这里是海洋还是陆地无法得知,但可以预测,这么大一颗小行星,无论撞击到地球的哪里,恐龙和大型动物都避免不了灭绝。


好啦!我的内容就到这里,喜欢我们文章的读者朋友,记得点击关注我们——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6500万年前有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在如今的尤卡坦半岛墨西哥湾,科学家们在地表之下发现了这个直径185公里的巨型陨石坑,初步估计此次撞击的威力是120万亿吨TNT,小行星在撞击地球的一瞬间就因为高温而爆炸开来,巨量的尘埃遮住了太阳,全球气候巨变,最后恐龙灭绝。

6500万年前的尤卡坦地区是一个浅水区域,也就是说陨石一开始确实是掉进海里的,不过速度极高的陨石撞击海面和撞击地表的反应是一样的,都会在瞬间粉身碎骨。

如果当时的撞击地点是太平洋中心区域的话,海水会忠实的把能量传递出去,40km/s而且比珠峰还大的陨石会引起全球范围内的超级海啸,地球生态圈会被完全破坏,蝴蝶效应也会影响每一个物种。

地球的生态循环是很大气磅礴生生不息的,但大型天灾往往会短时间内改变地球的生态环境,恐龙这种大型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力是很差的,小行星撞击后活下来的基本只剩下小型生物了。

6500万年前的小行星从地球上抹去了一些东西 ,但人类的祖先却活了下来,哺乳动物从此进入了黄金时代,所以我们人类最应该感谢的就是那颗小行星。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有趣的问题,如果导致白垩纪末期大灭绝的那颗小行星换个地方砸一下,地球生命会不会不一样呢?答案是肯定的。

图注:希克苏鲁伯撞击坑,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就在前不久,日本的两名研究人员就研究了撞击点: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北部的希克苏鲁伯,这里正是撞击点的位置。通过研究地质构成,研究人员发现撞击点的地层和土壤之中富含碳氢化合物,而且是特别的富集。当小行星撞击富含碳氢化合物的地层时,产生了大量的烟尘和其他物质,这些物质被抛入大气层之中,然后像一个黑色的塑料袋一样将地球罩了起来。

图注:撞击产生的尘埃进入大气层之后将地球包裹了起来,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小行星的撞击造成了非鸟恐龙的灭绝,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在一系列的灾难之中,巨大的恐龙们灭绝了,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都知道地球表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当大气层中的烟尘形成的屏障将太阳光挡在外面的时候,地球表面的温度开始下降,植物因为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以植物为食的动物被饿死,食肉动物也因为缺乏食物死亡,整个食物链崩溃,这才是导致恐龙(非鸟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


其实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地层中都没有这么富集的碳氢化合物,再加上小行星撞击较深的海洋,海水的阻力和降温作用肯定会大大较低撞击的破坏力和所引起的地质灾难,大胆的想象一下,如果小行星撞击在海洋之中,会引发大海啸、地震、火山爆发、冲击破等地质灾害,也可能会有烟尘进入大气层,但肯定很少。这些灾害会杀死包括恐龙在内大量生物,但是绝对不会造成恐龙的灭绝。

图注:如果撞击点不同,或许地球就大不一样,图片来自网络


古生物探索


答案是不好说,但应该不会造成恐龙大规模灭绝,从我们现在的科学研究来看,当年的那颗小行星在撞上地球之后,使得地表的灰尘弥漫在大气层当中,形成了一片长时间遮挡太阳光的云层,由于长时间看不到太阳的情况下,地表的植物开始大量的死亡。

所以如果这么看的话,没有太阳的光合作用,才是恐龙灭绝的直接导火索,因为植物一旦大规模死亡,恐龙的整个生态链就断了。

毕竟有太多太多的恐龙食草,这些食草的恐龙一旦死去,也会造成食肉性的恐龙饿死,所在在这个死循环之下,恐龙的灭绝是注定的。

那么如果那颗小行星撞在海里,结果可能就不同了,虽然说陨石的撞击会引起巨大的海啸,以及地震等一些地质灾害,但起码不会有大量的尘埃进入大气层。

所以最后可能仍然会有大量的植物和恐龙死亡,但在海啸和地震之后,地球的生态圈会重新进行修复,而不会重新洗牌。

但问题来了,如果恐龙没死,估计也就没有人类,因为在白垩纪的时候,哺乳动物就已经存在了,但那时候的哺乳动物太弱小了,根本就没有挑战恐龙的能力。

那么恐龙灭绝之后,哺乳动物迅速的占据了恐龙留下的生态位,于是整个哺乳动物开始大爆发,而人类就是哺乳动物大爆发的直接产物。

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人类的诞生就是站在恐龙的坟墓上,如果那颗小行星撞在海里,估计人类这个物种根本不存在.......


种植恒星


如果是那样的话,未必会引发第五次生物大灭绝的惨案。

这是现代基于对撞击坑的详细研究可以反推的一个结论。


这颗小行星撞击地球,之所以毁灭了恐龙王朝,不仅和它本身的能量有关系,还和能量释放产生的具体细节紧密相关,这些细节上的差异即可能放大小行星撞击的后果,也可能缩小撞击后果。而这和地球的大气层性质紧密相关,大气层即保护了地球免遭许多更小的流星的袭击,但同时对于更大的流星来说,大气层反倒成了一个“助纣为虐”的因素。让我们来了解下 ,地球大气层的结构。


地球大气层的垂直分层

  • 上冷下热的对流层

图示:家中暖气引发的对流。热空气上升到屋顶失去一定热量后,温度下降变成冷空气,于是开始下降。由此构成一个室内的空气循环。而地球大气运动现象与此相似。热升冷降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规律。

图示:平流层(上)和对流层(下),中间有条分界线,被称为热带对流层顶层(TTL)。在对流层大气温度上冷下热,但在平流层则上热下冷。


对流层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最紧密的一层,因为日常天气变化都发生在这个区域中。雨雪冰雹打雷闪电等等都发生在这里,它的高度在地球不同部位有所差异,从离地11公里~16公里高的范围内,都可能是对流层。对流层中,之所以会发生气流上下翻腾对流的现象,就是因为地面热而高空冷,于是地面的热空气上升,而高空的冷空气则下沉,于是发生大气对流现象,不停地翻滚,带来了雨雪冰雹等现象。

图示:天气网的简单科普。虽然在离地面较近的地方,其实温度变化比较复杂。但总的来说,越高的地方越冷,在原则上是不错的。


要想切身体会这一点,只要往高山上爬就行。为何高山山顶上常常有长年不化的冰雪?那就是因为高空的空气温度很低的缘故,在一定范围内,越高温度就越低。因此,哪怕是在地球最热的区域,赤道上也可以有雪山,只要山足够高就行,比如乞力马扎罗山,就是地球赤道上唯一的雪山,它的海拔高度为5895米,峰顶就长年积雪。

图示:赤道上唯一的雪山,乞力马扎罗山。


  • 上热下冷的平流层

图示:横坐标是温度(摄氏度),纵坐标是高度(公里),黄线代表从地面向空中上升,温度的变化方式。


与上冷下热的对流层不同。随着继续向高空中上升,超过11或16公里后,大气温度的变化模式本身又发生了变化,从上图中可以看到黄线先向左然后向右的变化,向左表示降温,向右表示升温。黄线的变化趋势为保持近乎垂直,即温度不再继续下降,或略微上升。直到越过大约30公里后,黄线开始明显向右走,代表大气温度开始快速上升,到达平流层顶端时,大气温度差不多已经回升到零度了。这就是平流层,之所以被称为平流层的根源。

因为上热下冷的空气是不会发生对流现象的,因为下面的冷空气不会向上升,而上面的热空气也不会下降,于是这一层的空气就基本保持平行移动,而不再像对流层的大气那样有剧烈的上下翻滚的气流。因此,大型客机通常选择在对流层顶端,平流层(同温层)底端中飞行,这就是为啥迪克牛仔那首歌要叫《三万英尺》的缘故,因为三万英尺就差不多是万米高空。在万米高空飞行,不容易遇到颠簸的气流,飞行体验更好,同时也更容易控制飞机,不容易出事。


那么对流层、平流层和流星撞地球的后果之间又有啥关系?

当流星太大,它撞击到地面或者浅海地区时,冲天而起的蘑菇云将直冲到平流层,由此引发严重后果,因为平流层中的物质,可以经年累月地呆在那里,不会轻易掉回地面。让我们先用大火山爆发是如何影响全球气候的加以说明。

1816年,全球性的低温袭击了从欧洲、美洲和中国。在西方,1816年,被称为无夏之年,甚至有冻死人的1816年之说。而当时正值中国清朝嘉庆年间,云南等地因此发生了大饥荒。由此引发了一场波及全球的饥荒、疫病、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影响了人类的命运,改变了历史的走向。那么,1816年的全球性低温导致全球农业大减产的原因是什么?

图示:随着火山威力的变大,它将从局部自然灾害升级到全球自然灾害。原因就和平流层有关。


原因竟然是1815年4月5日的印尼松巴哇岛上的坦博拉火山大爆发造成的!这次火山大爆发,可以排到史上最大火山爆发的清单中去。火山喷发的微粒直冲平流层,这些微粒包括释放的二氧化硫在平流层中扩散到全球,形成了一个覆盖全球的硫酸盐尘云,遮蔽日光,导致全球性的气温下降,它们在平流层中差不多呆了三年的时间才慢慢清除,结果就是引发了连续三年的气候变化。

而当年毁灭恐龙的那颗流星,不仅砸在浅海,而且砸在一处富含石膏的海床上。

冲天而起的富含硫酸钙的尘埃云,通过平流层笼罩全球,花了几百年时间才从平流层中被彻底清除,其落下的尘埃甚至在全球各处的地层中都能找到存在的证据,非常夸张,由于这颗小行星富含铱给鉴定工作带来了许多方便,也给解释结果提供了关键依据。

图示:示意图,中间那层就是k-T界线的沉积物,富含铱,地球上的铱非常少。正是发现了这个关键证据,最终古生物学界才认可了恐龙王朝毁于流星的假说。


全球其他地区的动植物大多死于持续数百年的低温,而不是被那颗流星直接杀死的。而这正是因为平流层的特性所导致的。如果能及时清除平流层中那些硫酸盐颗粒,那么第五次大灭绝完全可以避免。而如果那颗流星砸进太平洋正中间,那么依然会造成严重影响,但由于其激发的尘埃云会远远小于砸在浅海地区,而且尘埃云中的具体物质也会有差异,最终导致的降温程度和持续时间都会大幅度减少,那么其造成的影响将会小得多。

图示:位于今墨西哥犹加敦半岛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

红色气球处,就是当年那颗陨石的撞击点。如果它早一点砸下来,就会砸到太平洋中,因为地球是从西向东自转的,那么地球生命史就改写了。

人类还能出现吗?我不知道,您们认为呢?


喜欢就关注呗,欢迎每天来看喔

我一般每天两答或者更多


三思逍遥


大约在两亿年前,一块名为“盘古大陆”的陆地形成,大喷发时期幸存下来的恐龙开始大量繁殖,此时的地球成为了恐龙的家园,没有任何物种能威胁到恐龙的生存;但是不代表宇宙的东西也不能威胁恐龙的霸主地位。

1:六千五百万年前,一块约十公里长的岩石开始向地球驶来,其整体的体型比现在的珠穆朗玛峰还要大,当然这块巨石落入了当时被称作尤卡坦半岛的墨西哥湾,也就是掉进了海洋,并不是砸在了陆地上,只有后来的小块陨石才是落在了陆地上。我们从陨石的破坏方式来看,落入海洋上比落入陆地上的破坏性还要大;



2:当时的这颗小行星以每小时7万公里的速度撞上地球,空气摩擦和撞击产生的高温使小行星融化,地壳破裂,岩浆喷射而出,海啸吞没大地,灰尘铺天盖地,高温使森林自燃,地球变成一片火海,据推测当时的地面温度高达275摄氏度,没有任何生物能承受住这个温度,由于很多恐龙都是植食性恐龙,灰尘挡住了太阳,植物必然死亡,那么这些恐龙自然就会因没有食物而死亡。


假如陨石是落在当时的太平洋中,但是由于陨石的速度太快,质量又大,撞击到太平洋中同样会掀起惊涛骇浪,撞击点释放的能量约是几百万个核弹的能量,海水作为一种能量的传播介质,会将一部分能量以冲击波的形式传向地球的四面八方,冲击波所到之处,一片狼藉!恐龙同样难逃灭亡的命运,所以我觉得不管是这颗小行星砸向地球的哪个地方,对于当时的地球上的生物来说都是毁灭性的,因为撞击造成的毁灭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一连串的反应。


零维立方体


导致恐龙灭绝的并不是流星,而是气候变化。

如果是流星砸下来导致恐龙灭绝,那应该是整个生态环境的大灭绝,除了恐龙,应该都灭绝了。

并没有。

哺乳动物就没有灭绝,鲨鱼没有灭绝,鳄鱼没有,蛇也没有,鸭嘴兽也没有灭绝。物种依然蓬勃进化。比起二叠纪的物种大灭绝,恐龙灭绝事件简直温柔的如同一阵清风。

真正导致恐龙灭绝的是——花。

恐龙时代末期,随着气候变化,裸子植物大量灭绝,更适应气候的被子植物(就是现在最多的植物)繁荣昌盛。我们知道被子植物是开花的,花很美,五颜六色,为什么?因为花里面含有各种生物碱。这种生物碱对哺乳动物和鸟类都没啥大事,维度对恐龙这种两栖类动物很不友好,会导致中毒。最终导致了恐龙的灭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