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育普惠”說起,這裡是「嘰裡呱啦」的產品方法論

創立於 2014 年的“嘰裡呱啦”是目前市場上較早關注兒童啟蒙英語的團隊,根據團隊提供的數據,嘰裡呱啦目前有 2500 萬註冊用戶和 400 萬付費用戶,每半年的課程定價在 300元左右。

“產品力”是36氪在和嘰裡呱啦的接觸過程中,團隊持續不斷強調的方面,在這個基礎上,嘰裡呱啦也開始將“教育普惠”納入了自己的議題當中。教育普惠和當下比較熱點的“下沉市場”並不完全劃等號,前者更多是在強調一個普適性的產品。

許可欣將“普惠”可以被拆分為三點:

  • 更容易獲得,包括獲得的方式和價格;

  • 更高的內容質量;

  • 更適合孩子,教育內容和方式符合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認知模式。

當進行這樣的拆分之後,我會發現,其實嘰裡呱啦想要實現的“教育普惠”是建立在自己的產品定位和設計前提上的(至少 300 元左右的定價也和這一點強相關)。

圍繞“產品力”和“教育普惠”36氪和嘰裡呱啦的聯合創始人許可欣聊了聊他們的產品方法論。

跳開成人的“思維定式”

微觀的產品論其實和團隊對於產品整體的理解和定位具有相關性,所以我的第一個問題是,如何去理解“兒童啟蒙英語”這件事?

許可欣的回答是,理想的英語啟蒙教育是將語言學習作為工具的認知能力的培養過程

這也是我對於嘰裡呱啦產品最直接的感受:從第一眼來看,它並不像一個課程類的產品。

不同於我們常常提到的直播課、錄播課等。嘰裡呱啦的“呱呱美語課”更像是一個付費的數字內容產品,同時去嵌入各類練習和互動過程。

从“教育普惠”说起,这里是「叽里呱啦」的产品方法论 | 36氪启蒙早教专题

和大多數的教育類創業團隊一樣,嘰裡呱啦的誕生和兩位創始人自己的家庭語言教育經歷有一定的關係。許可欣提到,在自己的親身經歷中,如何讓小朋友更加自然、高效地習得某種語言其實是自己一直想要去解決的問題,也成為了整個嘰裡呱啦的目標。

基於以上背景,就產生了兩個基礎的認知:

一定要跳開成人的認知方式和能力。

“兒童啟蒙英語”其實不是今天才誕生的一個品類,如果向前看,一些“單詞卡”、“英語繪本”等出版物也都定位於“兒童啟蒙”,所以一些線上的啟蒙類的產品、工具也採用了“flash card”的形式來輔助學習。

許可欣告訴 36氪,這其實是典型的站在成人角度上去開發的學習的產品:產品設計者簡單地將大部分成年人所使用的學習方式遷移到了啟蒙教育上。

嘰裡呱啦的解決方法是“動畫片”。

一個典型的案例是,對於 soap 這個詞彙,團隊會設計一個浴室的場景,通過“小鱷魚”在浴室中的一系列情節動作來不斷重複 soap 的輸入。這個環節當中,除了在學習到 soap 之外,也會對場景內相關的其他詞彙產生認知。

此外,成人也需要跳開自己的既有的認知程度去重新理解“新語言”的習得。

更通俗來說,如果在產品設計中沒有時刻考慮目標用戶其實是剛剛開始接觸英語的兒童時,就很容易由於內容太難而讓兒童喪失興趣。在網絡上常常被討論的“家長輔導作業”話題,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

所以本質上,這裡存在一個“同理心”。許可欣舉例,為了跳開這個思維盲區,自己也會和女兒共同學習法語、西班牙語,在這個工程中,去實現這個目標。

家長需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一個共識是,兒童啟蒙英語產品是針對家庭場景的一個產品,除了教育也承擔了一部分親子互動的屬性。因此,兒童啟蒙英語產品受眾包括了兩類人:孩子和父母。

在這個過程中,嘰裡呱啦比較特殊的一點是,將家長的角色定位為“輔助者”而非“共同學習者”。

原因在於,學習行為最終發生在兒童身上,所以直接將內容給到兒童會更好,而如前面提到的成人的認知盲區,團隊也想通過將家長放置到“輔助者”的角色上來解決。

家長需要做的,則是根據嘰裡呱啦提供的指導信息,在不同的場景下去引導兒童對於內容的重複。

教研、內容、產品相互“融合”

嘰裡呱啦將自己的“產品”分為了 3 個板塊:教研、編劇和技術產品,這些成員佔到了嘰裡呱啦團隊的 50% ,共同產出“嘰裡呱啦”這個產品。

在整個過程中,這三個部門並不是線性的工作流關係,反而在某種程度上是“融合”在一起的。

  • 教研過程中,編劇除了根據一定的認知體系和框架去設計課程外,也需要考慮如何將知識點嵌入到具體的場景,以及主詞彙和次要詞彙之間的關係。

  • 編劇團隊的劇情設置也受到了教研內容的“牽制”,除了內容需要平衡兒童對於內容的聚焦和知識習得;

  • 產品技術提供的不僅僅只是內容數字化的轉化和展示,也承擔了通過技術來提升使用體驗和學習效率的任務。

在即將上線的 L3 的體系內容中,對於語音的識別會更加靈活。舉例來說,在過去考察兒童對於某個單詞的具體掌握需要兒童正確複述“This is an apple”,但在新的技術支持下,只要兒童的回覆是同義語句,例如“It's an apple”。而在今年,嘰裡呱啦的產品需要實現的是足夠個性化。

“同理心”的達成

在前面我們提到了“同理心”,而我好奇的是,同理心要如何從個人延展到團隊?

最基礎的一點自然是內部組織扁平、組織內溝通也足夠透明,這樣就能夠保證成員之間的互相影響。此外,嘰裡呱啦也會有專門的預算來支持教研和編劇團隊去參與和兒童相關的展覽、戲劇,來理解在當下,兒童們的興趣點都在哪裡。

从“教育普惠”说起,这里是「叽里呱啦」的产品方法论 | 36氪启蒙早教专题

嘰裡呱啦 kid testing 課程試聽

定期舉辦的“kid testing”也是一個重要的途徑。

通過問卷邀約,嘰裡呱啦會定期邀請用戶來參與課程體驗。在最近的一次呱呱美語課上線前的“kid testing”,團隊邀請了12位3-6歲用戶,註冊 2 個月以下6人,註冊6個月以上6人,分為AB兩組,分別去體驗 30 分鐘的不同子課程。

整個過程中,會有嘰裡呱啦產品開發、內容製作、教研等不同部門的同事作為“觀察員”,通過觀察孩子在體驗課程時候的表情、動作、語言,思考對課程內容的優化方向。

寫在最後

如果站在整個互聯網的角度來看,嘰裡呱啦內部的產品方法論其實並不是什麼“獨門秘籍”,但如果我們將範圍縮小到在線教育領域,嘰裡呱啦其實提供的是“教研和互聯網”之間更融合的思路。

在線教育的 1.0 時代是利用直播等技術解決了教育資源的時空錯位,從服務模式上,更多是將線下課堂搬到了線上,從錄播課、直播課,在線大班、1對1到小班、雙師、這種連接在一定程度上是高效的,但隨著服務人數的增加,就會帶來一個問題,即邊際成本的增加:授課教師數量、運營團隊、營銷等等。

互聯網語境下,產品代表著通過一些功能模塊的設計來代替很難被規模化提升效率的過程。所以到了 2.0 時代的在線教育,無論是從成本層面考慮,還是從整個行業的自身進化,“產品化”一定是在線教育的玩家們需要去關注的議題。

————————————

我是36氪思齊,如果對我的文章感興趣,歡迎帶著觀點來和我交流。WeChat:HannahHQ 72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