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很多职场人都认为“多劳多得”是最大的谎言,你怎么看?

大叔级专家


能者多劳、多劳多得,这是理想化的职场导向。什么是导向?就是画好大饼,引着众人奔跑,能不能吃到,那要看天意了。为什么这么多人说多劳多得是谎言,这是看透职场生态的人,这是现实残酷的现实。

比如,我朋友的工厂,为了鼓励工人多做零件,实现计件制,一个合格品1元钱。结果许多职工加班加点,一个月做1万个,要发1万元。老板心疼了,就把单价降下来了。变成0.5元一个,做1万个挣5000元。结果有的工人拼命工作,做了2万个,这下子该挣1万元了。老板还是心疼,就调整政策,1万个以上提成1毛钱。有一个工人家里穷,继续拼命干活,累病了,老板也不管,最后病死了,还欠了一屁股债。

这个问题,还不严重。最严重的是,这家工厂里实行的多劳多得,其实就是欺诈职工。因为别的工厂计件工资1个2元。后来职工知道了,原来老板这个多劳多得是假的啊。老板怎么说,你们不愿意在我这里干,你们就去2元的工厂去做吧。结果,工人算账,那家工厂离家远,加上住宿吃饭路费,其实也赚不到便宜。所以,老板继续压低单价,工人也没有办法。这样的多劳多得,有正向意义吗?

这是计件制,工作容易量化,还能计算多劳多得。但是一些办公室工作,根本无法量化,怎么说多劳多得呢?每一个老板都会搞绩效考核,搞绩效指标。如果真的实现多劳多得,那么,老板的利润哪里来?薪酬成本怎么控制?所以,所谓的多劳多得的绩效考核机制,往往就是鞭打快牛的机制,最终让你多劳但未必多得。

多劳多得,实际上不应该被提倡。因为,人对生命有追求美好的权利,工作与生活之间找好平衡,才是人生最精彩的。多劳多得,刺激人们为追逐利益而牺牲身体、健康、家庭的温情。但是,老板手里有绩效调整的利器,完全可以操纵你的多劳多得。假设你每天多劳4个小时,实际上只给1个小时的利益,几年之后,你可能失去了健康,失去了家庭亲情,你的失去远远比你所谓的“多得”要大的多。这笔账,老板不会给你算,但你自己要算清楚。


职场火锅


得过且过吧,这世界太不公评的事情多了,不要太计教,本人亲力了一件事现说给大家分享,事情发生大概在1987年吧,那时厂里一台机器出了故障,请了一个专家来维修三天但不是他本厂设备,没修好走了,那时机修班的我带人通宵干了一夜,终于找到了故障后很高兴,于是做主几人去饭店吃了一顿,,但这麻烦来了,这开支厂里不报,从车间到厂部据理为争,专家开了又是烟又是洒款式招待,毛病没找到,还给钱,而我们通宵干活吃了一顿,同专家消费比起来差远了,为什么不报,答案是,一没请示,二是本厂工人,没办法,那时本厂职工都为我不平,但又能体什么作用呢,日子还是要过的。


大地绿叶694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就是“多劳多得”,这是真理,就算是你明白了真理又如何,事实上这是自寻烦恼。


大多数人都没有后台背景,没有超凡的智慧,没有奇遇,那么安安分分才是硬道理。我的一个姐姐在全村的日子过得是最好的,很多人都羡慕,但是却很少人看到他们的辛苦。姐姐姐夫包了200亩水田,虽说现在是机器化了,但是姐姐能不花钱雇人的就尽量自己干,五六个月的时间,从早到晚忙在田地里,每天累的直不起腰,等到丰收了以后,两口子又开始进干货,每天起早赶各地的集市,经常劝姐姐注意身体,别那么辛苦,姐姐总是说,“不辛苦,不多干,天上掉钱啊”!


在工厂、在公司里也是一样,你只有拼只有干才能会得到更多的收获更多的机会,一个普通人,还好高骛远,这样的折腾是徒劳的,因为没有基础建起来的建筑,会摇晃甚至倒塌。

踏踏实实、本本分分的劳作吧,“多劳多得”并不是谎言,而是生存之道。


我是焱垚


其实现在所谓的“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对很多企事业单位员工已经没那么可信了。这些话换做七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前后或许还可以说得通,毕竟那个年代家家生活都不太富裕,靠着微薄的收入基本也就那样,所以不得不逼着自己去付出更多的辛苦来换取劳动所得。但现在不同了,你不做,有人会接替你的工作。换来的就是你比别人钱挣得少,仅此而已!

曾经我也是一名央企正式员工,除了工资、五险三金,每个月也还不错。后期单位整改,按劳计资,但我发现不是你付出的多就可以得到应得的,领导、会计会把一系列问题计算在内,然后均摊到各个部门,如果某个部门业绩不好,部门主管扣除一部分、下面员工再扣除一部分,扣除的钱就会分摊到其他部门或者奖励到个人手里,这种变相扣除劳动所得的做法你还会认为自己是多劳多得吗?

也许你会说,别人肯定是做得好才会有奖励。 错!每个单位有每个单位的制度,领导只看产品带来的效益,不考量你的工作积极性高低。

几年前工龄被买断,我也彻底跟单位没了任何联系。

话说回来,其实“多劳多得”对于某些企业应该行得通,我本家一个弟弟早些年在南方打工,每次聊天的时候都会说南方人太拼,一天就休息三五个小时甚至更少,有的人连饭都不吃也要拼命工作,当然换来的确实是丰厚的工资。可这样真的很好吗?现在拼命工作,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将来垮掉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拼命挣的钱还不够吃一粒药丸,何苦呢!


阿鹏少爷


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多年前有一个国营企业的机器设备出现了故障。公司的维修人员修了很久都没有修好。于是托人找到了一位国外的专家来给看看。这位专家绕着机器左听听、右看看,上敲敲,下摸摸。最后在一颗螺丝周围画了个小圈:找到毛病在哪里了。故障解决了,公司给了这位外国专家10000块钱作为酬劳。公司的工人一下炸开了锅,忿忿不平:就在螺丝边画了个圈就值万块?这也来得太容易了吧?这太不公平了。这个国外专家给出了解答:画一个圈1块钱,知道在哪里画这个圈值9999块。

如果让这位外国专家谈多劳多得的事情,他一定认为多劳多得一定是一场骗局;但公司的那些工人们之所以忿忿不平,就是因为有多劳多得的思想在作怪。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多劳多得”,已经被现实的市场经济体制折磨得现出了原型,多劳多得至少是“半个谎言”。这取决与多多劳多得的理解,而且多劳多得是要分场景、分情况的。

一、多劳多得的定义。

在常人的眼中,多劳多得就是干得多,就应该拿得多,但现实就确实不是这么回事,所以,会认为多劳多得是一场骗局。现在应该给多劳多得重新定义:多劳多得的“劳”是数量与质量的结合,它的核心是“结果价值”,而不是“干得多”。有了这样的定义,多劳多得就不能称之为“骗局”。

二、多劳多得的理解差异。

企业老板说的“多劳多得”和有些员工心里的“多劳多得”不在一条线上。企业老板说的“多劳多得”,一是想鼓励员工卖命地干,才能拿到更多的报酬,于是员工起劲地干活(事实上由于成品率和良品率的考核,拿不了那么多),二是想把“多劳多得”作为一种人的“精神”植入员工心里。而员工心里的多劳多得,就是“多干活多拿钱”,至于在满足“量”的前提下,有没有“质”,他们并不太关心。。对“多劳多得”这样的错位,就会被有些人认为“多劳多得”是一种“骗局”。

在职场上,一种是体力劳动者,一种是智力劳动者。体力劳动通过自己的体力干活拿钱,干活的多少基本都是“计件制”,而“计件制”由掺杂了许多“质量考核”在里面,自然就有“骗局”的嫌疑;而对于智力劳动者来讲,这个“劳”的量化并不容易,但智力劳动者的“劳”更多地体现在“结果价值”上,而这个结果的付出跟“智”有关,跟“体力”无关。所以,对于某些人来说,是多劳多得,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是“多智多得”。

我所工作过的一个企业,由于特殊的工作程序,中间有一道工序只能通过手工完成。这个车间的工作主要是“手工打磨”,而且分了“干磨”和“湿磨”。打磨的程序也比较复杂,使用不同的砂纸要打磨许多遍,而每一遍都包含了几千次胳臂的活动,十分辛苦。但这个打磨,需要一定的技能,不是纯粹的“体力活”。有些员工每天的出品量很大,但由于检验不合格,扣除不良品后,拿到手中的钱有5000左右;而有些员工的出品量并不大,但拿到手中的钱低的在9000左右,高的还有拿到16000的。我前面“多劳多得”的定义在这里得到了验证。

所以,要纠正一下现在对“多劳多得”的偏见:多劳多得,不是傻干,而是会干。

那些属“牛”的风吹日晒在地里干活,最终还要走到别人的餐桌上;那些会卖萌的猫猫狗狗,被人捧在怀里,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点,受点小伤、有个小病,它们的主人们还哭天抢地地“抹泪”。你说这“多劳多得”去哪里说得通?

“多劳多得”是不是骗局,都在一个人自己的心里。“傻傻地”想去“多劳多得”一定觉得这是场“骗局”,而“聪明地”去“多劳多得”才能为“多劳多得”正名。

“多快好省”才是“多劳多得”的真谛!


耕然夫


为什么觉得多劳多得是骗局?

讲一个简单的道理,很多公司的领导根本就不做事,却拿着比一般工作人员搞得多的工资,谁看了都知道是骗局。如果公司缺几个领导往往不会出大问题,但如果员工都不上班了,公司一下就垮了,这些鸡肋的领导简直就是在吃人!

比如说万达,王健林宁愿直接把钱给他亲戚也不愿亲戚进公司混饭吃,这对于其他员工是不公平的。

什么叫多劳多得?比方说卖一部手机,假设纯利润是100块,那么大部分钱是研发部门的,因为他们做出一部产品可能要好几个月,但是制作它一天流水线上可以出来上万部。如果这些钱大部分成了领导们的呢?成了那些天天叫你加班自己在家睡觉还要管你有没有迟到早退的吸血鬼的钱呢?任谁都会觉得不公。今年很多程序员都在网上吐槽年终奖和领导一比实在是可以忽略不计。

市场经济要真正按劳分配,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也许会越走越远。


花逆节


在企业工作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大家都不愿意多干事,为什么?因为职场不公。

本不是自己分内之事,领导安排自己干,你没有拒绝,然后,不知从何时起,份外活就变成了份内事。可是,在待遇上并没有什么说法。别人不干,一分不少拿,你多干,一分不多挣。多劳并没有体现多得。

一些七零八碎,浪费精力的小事,都会让你做,还会有人打着为你好的名声,让你加班加点,每天起的比鸡早,干的比牛多,吃的比猪差。还会变着法的压榨你,就连休息的时候,也要保持在备战状态,以便随时回归工作状态。

最重要的是,在使唤你的时候,领导还不忘给你规划一下职业生涯,公司什么时候上市,公司的运行模式,只要你好好干,绝对亏待不了你之类的话语。

多劳多得,从价值导向上是没错的。但是很多企业在执行过程中走了样,成了领导给员工洗脑的口号,甚至成了一种欺骗的手段。被欺骗多了,员工也就变聪明了。

另外,现在很多领导,缺乏领导艺术,总想做老好人,不愿意得罪人。比如一些非独立工作的任务,需要大家集体去干,有些人喜欢偷懒耍滑,出工不出力。如果你多干了,非但得不到同事的理解,而且领导也不会多给你分一块钱。既然是大家一起活,我多干又不多挣,谁会当傻子呢。

有些人会觉得这个饼有些大,自己消化不了,但是有些人就会深信不疑,从而为公司鞍前马后。更可恶的是,领导言而无信。这一点在销售领域比较常见。比如,公司制定了提成政策,大家玩命去干,等到了拿奖金的时候,老板一看,员工挣得太多了,于是就开始心疼。有些心黑的老板,要么是巧立名目克扣一部分,要么是不予兑现。你向公司据理力争,老板说指标不科学,然后修订奖励政策。这样的事,在私企比比皆是。

还有一种老板,很厚黑。员工今年业绩完成不错,明年下达任务指标的时候,大幅加码。今年完成一千万,收入10万元,明年指标定为2000万,完不成的话,只能拿保底工资。按理说,指标提高了,员工的劳动付出更多了,应该多得才对,做过销售的都知道,还真不见得能够多得!所以,很多销售老油条,完成任务都是可丁可卯,都是拿计算器计算出来的,一千万的销售指标,误差不超过十元!这是真事,我见过!

大家要记得,现在的社会,已经不是过去那种没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勤劳的社会了,老板不会按照你的勤奋程度来判别,他只会从公司盈利的角度考虑,只要你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利益,老板才会看重你,不然一呵呵自己玩去吧。

阅后如果喜欢,不妨关注和点赞一下,如果喜欢职场和管理知识,记得关注本号咯,谢谢!


混职场闯社会


多劳多得真的是大的谎言,先看看我们教师届吧。

进入教师届这年代是挺难的,当然,有一少部分是可以通过关系进去的。但进去之后就大有不同了。

落后的年代好一点,你有能力就可以有适当的奖项,当然当时也是挺黑暗的,就象小金库那样没有监管,校长和行政就可以大肆分钱,只是当时连电脑也没有多少个人懂,如果你在教学上可以做得好的话,自然就会有不少的奖项等着你了。

可是到了这个年代,很多奖项都没有含金量,只要你交上去,一般都会有奖,而且网络太过发达,很多人用钱就可以买到文章和课题,关键是你有没有门路,如果你不用这些手段,就算你天天熬夜去加班也不一定可以写得出来。

还有令人最痛心的是,那些什么优秀班主任、地有市的优秀老师奖,全部都是上面说给谁就给谁,全部不经过审核,只要学校递上去就能评上,所以5-6年前,只要有什么奖项要上交,一个副校长就可以指手划脚地说:“让谁谁谁就行了,不用选了。”现在好一点点吧,还做做样子搞个民意选举,其实民意选举是很不公平的,老师们都是拉帮结派的,你是没权没势的人,那根本就选不到你了。而且他们选的人都是领导和中层,有些普通老师十几年或者几十年都不会被评上一次。

所以如果你认为周末加班会多劳多得,没可能的事情,我资是那么多,完成任务那就好了,多余的事真的不想做,做了作用也不大,我想学校是这样子,公司可能更好不到哪。


教你孩子学英语


毕业也有十来年了,见过很多很多的人,大公司,小工厂,哪怕是个餐厅,我很喜欢和人聊天,听过各种各样的事迹。

这些年来聊得最多当然是普通员工,毕竟这些人有很多,很多普通员工都非常卖力,从不偷奸耍滑,从不在公司说别人的不是,很和蔼,不得罪人,在公司一做就是二三十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连职位都几乎没有变动过,连我们以前所羡慕的香港员工也是一样。这类人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老实人,不哭不闹的孩子永远得不到呵护,大人也是一样的。

升迁很快的人有几类,亲戚,亲戚,亲戚,亲戚的亲戚,好友的亲戚,即将成为亲戚的,还有就是基本没做啥事的牛魔王和马屁精。


劳力人士


晒晒太阳闲着聊聊人生……😀😀😀

看了好多好多回答,我估计:基本上都是上班的人。我也找过工作,在很多公司上班过。18岁中专未毕业开始,职业从:电脑培训班老师、IT技术支持(小公司到日企、日企到金融IT。二三年摧换了七八家IT企业)、广州IT世界网企业频道编辑……

2008年再次从广州再次到上海,当时27岁创业至今。没什么大的成就,最近四年,还是不够资格不够钱再买的起上海的房子,但至少吃饭不愁了……😀😀😀😀

我个人的经历,我想表达:多劳肯定多得!

第一次工作:2000年我18岁在新邵县九九电脑培训,年龄小害怕别人不要我:早上八点工作到晚上九点,那里需要我就到哪……

一年以后,我独自出发上海的时候,第一次校庆:全场从开始到结束,都在祝福王老师一路顺风……

一年多的无私奉献付出:是我这辈子最高的荣誉了……

第一次上海(4年期主要的):

1、19周岁在同学就职的雄飞培训:睡教室地板,400元一月(吃饭都不够,是前一份工作的三分之一),早上8点到凌晨二三点:除了课程,还在上海大街小巷刷广告……

2、电脑公司技术:月薪800管中饭(租房还要花钱,饭还是吃一屯饿一屯),天天满上海跑(经常回家车费都没有),我连张办公桌都莫有……

3、某日企一年:2003年试用期月薪2200(14薪),还是埋头苦干,穿的差一口湘音,常当背锅侠和替死鬼,但收获了大量的企业IT平台架构和实施经验……

4、中间有经验又去了六七家IT公司,不管是客户档次还是技术实力、福利,都不如日企:学到技术精华后,待遇给不够到处跳,不缺工作缺钱……

5、某大型金融IT公司(用了假大专学历):红利期,面试待遇飞速提升:我试用期没过,查出来了。工作二三周,没好意思要工资走了……

上海这四年多:我大部分时间为了生存在奋斗,钱不够吃饭时常感受在被剥削,但是:付出的同时,积累的经验和技术也是一种很大的价值。

在广州工作二年后,2008年:27岁独自一人仅有2000块大洋,全靠工作经验和技术,在没有任何人脉的上海创业至今。何尝不是过去多劳,积累到一定程度获取以往多劳的一种方式……

一时的努力或许看不到成效,但长期坚持,一定会有收获果实的一天……

心态放正一些,要相信自己的付出终有回报……

加油,我看好你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