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一向都會聽張良的建議,為何劉邦要殺韓信時張良卻沒有阻止?

韓聖希


首先得弄清楚,韓信的死是呂后和蕭何擅自決定的,不是劉邦下的令。這是因為韓信準備襲擊呂后和太子來造反,只是被呂后知道了,所以呂后用計把韓信騙進宮殺了。韓信死了之後劉邦才得知韓信掛了。

漢初三傑關係好嗎?

看這個問題,說的好像漢初三傑關係很好一樣。真要論交集,張良和蕭何的交集可能會多些,畢竟都是在劉邦身邊辦事。對於韓信,在外征戰就和這兩人更沒有多少交集了,蕭何之所以當初月下追韓信也是為劉邦著想。他們又都不信儒家,沒有什麼惺惺相惜的道理可言,所以這三人就是同事關係,不是知己朋友的關係。


這件事是一個關鍵點

在楚漢戰爭中,韓信做了一件特別讓劉邦非常不爽非常動怒的一件事。就是劉邦被困固陵的時候,韓信講條件,要當了齊王才來救劉邦。這時候張良對劉邦建議,乾脆封了其為齊王來解燃眉之急。同時張良這時候也在默默地替韓信數生命倒計時了,韓信的生死當然也不關張良什麼事。



不結黨是張良處事的原則,他為人處事就是盡好自己的價值,而不是去廣結“朋友”。張良和韓信就是一普通的同事關係,張良何必去多管閒事,再加上韓信的死連劉邦都沒有預料到,就更別說來管管了。特別是本著功成身退的思想,這些是非鬥爭就更不是張良想要管的,張良唯一要管的就是關乎漢朝的事,韓信自己自作孽當斷不斷,並不是張良可以管的。


淡看天上月


根據題主的提問,有書君認為,需要先更正兩個不確切的說法。

首先,劉邦對張良言聽計從,是指的劉邦與項羽楚漢相爭的時代,劉邦想依仗張良的謀略對付項羽。

而韓信被殺已是大漢天下初定之時了,此時的劉邦功成業就,躊躇滿志,根本不會特別聽誰的話。

其次,韓信被殺之時,劉邦正率兵在外地平叛。

嚴格來說,韓信並非劉邦所殺,而是被呂后和蕭何合謀殺死的,當然也不能排除劉邦幕後主使的可能。

話說至此,我們再轉到正題討論。

且不管韓信是被呂后所殺還是劉邦幕後指使所害,一直對韓信非常欣賞的張良,在韓信被殺時為何袖手旁觀呢?今天有書君就來分析一下這件事。

一、張良很識時務,他不想阻止。

用“一條好漢三個幫”這句俚語來描述劉邦成就千秋霸業的歷程非常恰如其分。

對於創業打天下時代的劉邦,蕭何,張良,韓信,三人各具所長,缺一不可。

因此在歷史上,三人又被稱為“西漢三傑”。

其中蕭何資歷最老,曾為劉邦舉薦了許多棟樑之才,韓信就是他拉來的;張良足智多謀,是不可多得的智多星軍師。

而韓信,則是個軍事奇才。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平定魏國,又背水一戰擊敗代、趙。之後又北上降服了燕國。

他被後世人奉為“兵仙,戰神”,他統領士兵打仗的本事,甚至勝於劉邦。他被蕭何譽為“無雙國士”。連劉邦自己都說“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韓信功勳卓著,因此在天下初定的大漢王朝具有極高的地位。在他統領過的,與他一起出生入死共創大漢基業的士卒中有一呼百應的威望。

當時七個諸侯王勢力範圍廣闊,擁有軍隊,徵收賦稅,實力足以與朝廷抗衡。而且個個驍勇善戰,足智多謀。

在劉邦的心中,這些手握兵權的武將的存在本身就是威脅大漢政權的一顆顆地雷,早晚得一一剷除。

而韓信更是七王之首,說他“功高震主”一點不為過。劉邦把他由齊王改成楚王,再由楚王貶至淮陰侯,明眼人都看得出,這就是要滅了他的節奏啊。

劉邦忌憚每一個可能覬覦他皇位的人,他甚至不放心跟著自己出生入死,忠心耿耿的連襟樊噲,何況是打仗本事比他都大的韓信呢!

“兔死狗烹”,自古君王大致如此。劉邦也不例外。這些張良心裡明白得很。他是韓國貴族的後裔,依靠劉邦推翻了秦朝,報了家仇國恨就了了心願了。他可不想招惹與自己無關的是非。

後來,天下平定,張良做出退隱的人生選擇,去跟著赤仙子學道,也表明了他這種想法。

二、韓信咎由自取,張良不能阻止。

如果僅僅是功高震主或可原諒,關鍵是韓信還先後三次在劉邦被困,危難之際提條件,索要封賞要挾劉邦。

韓信第一次要挾劉邦是在平定齊國後。他自我感覺功勞卓著,便派使者送信給劉邦,請求立他為假齊王。當時,劉邦正被項羽圍困在滎陽,形勢危急,對韓信這樣居功要挾之舉當然十分憤恨。

第二次,是劉邦與項羽決戰於垓下前夕。劉邦約韓信,彭越出兵,合擊項羽,兩人卻按兵不動,結果劉邦大敗。在張良的建議下,劉邦被迫臨時為韓信加封土地,並封彭越為梁王,兩人這才率兵前來,估計劉邦當時就有殺了他的心。

第三次是趙相國陳豨發兵反叛。劉邦親自率兵平叛,臨行前令韓信隨從。不料,他竟然稱病不從。這顯然又是在要挾索取。

這三次臨陣要挾,讓劉邦從心底裡對韓信打上了解不開的死結。

劉邦當時就氣的破口大罵,是張良從大局考慮,一次次勸說提醒,告誡劉邦現在是必須要重用韓信的時候,劉邦才壓下怒火,一次次跟他妥協。

在這種背景下,劉邦平定了天下,騰出手來了,不收拾韓信才怪了。

而此時,時局今非昔比。張良如果再勸阻劉邦,不但他肯定不會聽,沒準兒還會連累自己。張良那麼聰明的人,才不做這費力不討好的買賣。

三、張良與韓信交情不深,張良沒必要阻止。

張良跟隨劉邦較早,因此他對劉邦的忠心要遠勝於他跟韓信的交情。韓信是後來加入的,他們二人之間並沒有多麼深厚的革命感情。

“蕭何月下追韓信”,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典故。

韓信和蕭何的關係應該算得上鐵桿兒了。然而殺韓信,具體策劃人正是蕭何。

鐵桿兒好朋友已成仇敵,只不過是普通朋友的張良,當然沒必要冒著生命危險去救他了。

況且,韓信的軍事才能是有目共睹的,霸王項羽都是其手下敗將,那麼劉邦死了之後,還有誰能控制得了他呢?

與其給大漢江山留下韓信這麼個隱患,劉邦覺得還不如提前為兒孫將他剷除掉。

作為漢朝的開國大臣,張良既然洞悉劉邦的這份深謀遠慮,又怎麼會去阻撓呢?

根據以上分析,有書君認為,韓信雖是軍事奇才,他的死,也確實令人為英雄扼腕,但他的政治智商實在令人不敢恭維。

他既不識時務,又不會做人。所以,當蕭何選擇了為呂后出謀劃策,韓信就成了任人宰割的魚肉。

而唯一有可能救他的張良,無論出於何種考慮,都不會去救他。畢竟這是劉家的天下,多說無益不說,弄不好還會引火燒身。

少管閒事,明哲保身,自然是聰明人的上佳選擇。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這個問題有一個明顯的錯誤,殺韓信的是呂后,而不是劉邦。韓信被殺時,劉邦還在前線征討陳豨呢。那麼,張良為什麼不阻止呂后殺韓信呢?

第一,楚漢戰爭結束後,張良急流勇退,不問政事

大漢開國後,張良選擇急流勇退。晚年的張良行事十分低調,不願意捲入過多的政治旋渦中,他自己說:“我家歷代為韓國丞相,韓國滅亡後,我蕩盡萬金家產,就是想為亡韓報仇雪恨,誅殺強秦。如今我受封為萬戶侯,作為一介布衣,到今天能位極人臣,我已經滿足了。”

退休後的張良身體虛弱,熱衷於道家仙學,學習避谷術、引導術,杜門不出。他是個很明智的人,知道政治鬥爭的殘酷性,因此他學道學仙,未必不是一個障眼法,表明自己超然於權力鬥爭之外,無慾無求。在劉邦消滅諸侯王的時程中,我們從未看到張良有過表示反對。

第二,韓信被殺是突發事件,張良未必知曉

殺韓信是突發事件,是呂后的主意。

據史書所載,韓信被殺的起因是這樣的。當時陳豨叛亂,劉邦親自率兵去征討,韓信沒有去,而是留在長安城。韓信的一名隨從犯了事,被關於牢裡準備處決,他的弟弟為了救老兄,寫信給呂后,告密說韓信要謀反。

韓信是不是真的要謀反,我想可能性應該不大。鐵娘子呂后對韓信一向憚忌,謀反這種事,與其信其無,不如信其有,於是便佈局要除掉韓信。這件事一定要做得秘密,不能洩露風聲,於是呂后只通知一個人,這個人便是蕭何。為什麼是蕭何呢?因為韓信能出人頭地,靠的就是蕭何慧眼識英雄。要把韓信騙入宮中,只能是他最信任的人,這個人非蕭何莫屬。

我們從史書記載裡,沒發現張良預先知道這件事。韓信被騙入宮中殺死,是絕密的,而且是突發事件,張良毫不知情,又怎麼阻止呢?

第三,即便張良是知情的,也不會阻止

退一步說,就算張良知道呂后的陰謀,他也不會阻止的。

理由有三:

其一,張良與韓信既非知己,亦非好友,兩人交集甚少,他為什麼要出手相救呢?我查了史書,沒發現張良與韓信有什麼交情。在楚漢戰爭中,張良基本上跟隨劉邦,出謀劃策;而韓信則獨當一面,帶兵開闢第二戰場。

其二,楚漢戰爭結束後,張良就退休了,淡出政壇,不問政事,也不跟政界人士往來。這是他晚年做事的原則,就是不捲進政治漩渦,因此,他斷然不會去阻止呂后殺韓信。

其三,韓信被殺,並非無辜。我想韓信的結局,張良一定是預見到的。韓信曾經兩度要脅劉邦,而且都是在劉邦十分狼狽、急需外援時。為了打敗項羽、扭轉戰局,劉邦曾兩度要求韓信出兵,但韓信落井下石,乘機要脅。第一次是要當齊王,第二次是要確立齊國的地盤。這兩次要脅,張良都在現場,肯定知道劉邦窩了一肚子火,也肯定會預料到韓信日後必定會倒黴。從韓信的表現看,他對劉邦並不忠誠,這也為他後來被殺埋下伏筆。


君山話史


劉邦即漢太祖高皇帝,沛豐邑中陽里人,漢朝的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我們都知道,張良、韓信、蕭何三人被稱為漢初三傑,在劉邦打天下的時候,都做了不少的貢獻。而張良常為劉邦出謀劃策,所以劉邦一直都會聽張良的建議。但是,劉邦要殺韓信的時候,張良為什麼不去勸阻呢?

首先我們先分析一下劉邦為什麼非要殺韓信呢?是韓信犯了什麼不可饒恕的過錯嗎?

韓信是經蕭何舉薦給劉邦的,被劉邦拜為麾下將軍,而韓信也為劉邦制定了許多關於戰事的計劃和對策。劉邦在彭城的戰役失利後,韓信打破不利的局勢,先破了項羽軍,又征討了魏國。隨後請命向北方發動戰爭。又一鼓作氣擊敗了趙國。

之後,他又降服了燕國。韓信被劉邦封為相國,統領軍隊進攻齊國打下了臨淄,並在濰水全殲了由龍且率領支援齊的二十萬楚國軍隊。韓信憑藉著明修子午谷棧道,兵出陳倉道的奇襲拿下陳倉,不僅為劉邦攻下了富饒的關中平原,更是讓自己名留青史、備受後世的稱讚。所以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韓信的功高震主。

自古以來,皇帝對於手握兵權的人都是很忌憚的存在,因為稍有異心,就會導致一個國家不能安寧,為此劉邦對於韓信是想殺掉他,才能保住自己的天下。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韓信曾經是項羽的手下,但是在韓信入蜀之後,經過蕭何的推薦,被劉邦授上將軍,但是表面是這樣做,但是對於韓信,劉邦他始終是處於不信任的狀態的。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句話被古往今來的人臣們奉為經典,這句話也是做臣子作重要的哲學之一。張良明白這一道理。張良是一個心懷家國天下的人,他跟隨劉邦不是為了復韓,而只是為拯救天下蒼生和為韓國報仇。這兩點劉邦都做到了,不管劉邦為人如何,但是他明白劉邦確實是一個明君,可以拯救受苦受難的百姓。

而韓信所做的事情,一樁樁一件件都與國家利益背道而馳,韓信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功名利祿。因為,韓信太看重名利,誰也說不準他什麼時候就造反了。張良也心裡明白: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大漢,怕韓信後期把大漢弄得四分五裂。

張良也不希望這樣的事情發生,所以在國家的利益上,他是不會幫韓信。不過在張良臨走時,張良曾勸韓信急流勇退,歸隱田園。但是,韓信與張良不一樣,張良更看重國家的利益,而韓信更看重自身的利益。大家都是聰明人,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張良也知韓信是不會放棄追逐功利的,所以也不再多加勸阻了。

總之,張良不阻止劉邦殺韓信的原因有三點:第一點:人各有志,張良已經勸過韓信,對韓信已經仁至義盡了,韓信不聽也沒有什麼辦法。第二點:從自身出發,張良無法阻止劉邦殺韓信,他也知道劉邦的為人,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沒必要為了韓信冒險。第三點:為了國家的利益和穩定,他自然不會幫韓信了。


無筆史官


張良是劉邦最重要的謀臣,與韓信和蕭何並稱“漢初三傑”,曾經幫助劉邦出了很多計謀,比如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以保存實力,又與項伯交好幫劉邦脫身最終協助劉邦建立了漢朝,最終被劉邦封為留侯,劉邦對他的評價很高,曾說過“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劉邦一向都是很聽從採納張良的建議的,但是在劉邦想要殺韓信時張良卻沒有求情,這是為什麼?


其實張良和韓信的交清並不深,總共也就那麼三次交集。第一次就是彭城之戰劉邦戰敗後十分惱火,問張良有誰可以重用,張良就說“九江的英布是西楚的猛將,現在與項羽發生矛盾。還有西楚大將彭越和齊國聯合,準備背叛項羽,這兩個人,可以利用。至於大王的將領,只有韓信可以立此大功,獨當一面。如果大王把關東交給他們這三個人,你這口氣一定能出,西楚必敗。”這也是成語“獨當一面”的由來。

第二次交集就是韓信打下了齊國後找劉邦討要假齊王,劉邦得知後十分生氣,認為韓信這是在威脅自己,剛想拒絕就被張良偷偷踩了一腳,劉邦心領神會,不僅答應了韓信的請求,還要封韓信為正真的齊王,並派了張良去齊國親自冊封。

第三次交集就是垓下之戰了,劉邦約韓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圍楚軍。但是韓信和彭越並沒有遵守約定出兵,導致劉邦在固陵被楚軍擊敗,無奈只得率軍退到陳下,但是又被楚軍圍了。這是劉邦就問張良各諸侯王不遵從約定怎麼辦?張良則說如果要韓信等人來,就得先許諾給他們高位和土地,劉邦聽從了張良的建議,韓信等人果然如約而至,最終打敗了項羽,劉邦取得了天下。

除此之外張良跟韓信確實沒什麼過多的交清了,況且早在劉邦稱帝前就對韓信的種種作為感到不滿,張良也肯定察覺到了,現在劉邦稱帝了,張良如此聰明的人不可能去蹚韓信的這灘渾水,之前張良屢屢幫助韓信完全是為了幫劉邦打天下,現在天下已定如果因為自己說錯了話觸怒了龍顏,那肯定沒有好果子吃。張良本人也是不戀權位,懂得明哲保身,去世後也得到了文成的諡號,這是十分難得的。

不過打天下時和坐天下時也是不一樣的,當初劉邦聽從張良的意見也是為了取得天下,現在天下已經在手自己作為皇帝還不是想怎麼樣就怎麼樣。


風塵講歷史


劉邦之所以會聽張良的,是因為那時候劉邦在和項羽爭霸天下,沒有張良的幫助,他根據就搞不定項羽。

張良有帝師之稱,且在鴻門宴前後都救過劉邦的命。

所以,這時候張良給劉邦帶來的都是利益。張良都是對劉邦好,站在劉邦的一面考慮問題。

劉邦當然要聽張良的了。

但是,劉邦建立大漢之後,他的勁敵項羽已經被除去了。這時候張良的話,劉邦要不要聽,喜歡或者不喜歡聽,就可以由著他的性子來了。

畢竟這時候的他,沒有了張良,也一樣可以當皇帝,也一樣能把大漢掌控在自己的指掌之中。

正是這種外部條件的變化,決定了張良,是否還敢不敢向劉邦提意見。

若是劉邦想要殺開國功臣的話,這時候張良給劉邦提建議,恐怕是劉邦連張良,也會一起給殺掉吧。

正是因為張良識時務,所以他才沒有給劉邦去提意見的。

那麼韓信被殺的時候,張良有沒有阻止劉邦呢?

說實話韓信被殺的時候,張良壓根就不知道,不但張良不知道,就連劉邦本人,也不知道韓信什麼時候被殺的。

因為韓信是被呂后和蕭何,騙到了宮裡秘密殺害的。那時候的的劉邦恰恰就不在宮裡,他正好是去北方代地平叛陳曦去了。

張良就更不知道了,因為張良在劉邦建立大漢之後,他就雲遊祖國的大山明川去了。那時候的他,根本就沒有在朝中當官,不用去朝中上朝。

所以,韓信被殺的時候,他也不可能去給韓信求情,讓劉邦放韓信一馬。

還有最重要的是,張良就是明哲保身的祖師爺,為何劉邦建立大漢帝國之後,張良放著官不好好當,非要雲遊全國去呢?

說實話,他就是擔心劉邦只可共患難,不可共享福。

所以,這時候若是想明哲保身,對於張良來說,只有遠離政壇,遠離劉邦。說實話,即使張良得知韓信被殺的消息,他也不會去給韓信,到劉邦那裡去說情去的。

因為他只有一條命,他知道劉邦或者呂后要殺的人,就是必死無疑的人。他不想死,所以也不敢去得罪劉邦或者呂后。

張良就是這樣一個活著很小心很在行的一個人。


漢史趣聞


根據《史記-淮陰侯列傳》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張良明白功高震主,身必危。

擊敗項羽後,齊王韓信的軍權被劉邦收回,並封韓信為楚王。韓信志得意滿到了楚,開始感恩小時候對自己幫助的老婆婆,和對自己有胯下之辱的少年並認命為楚中蔚。這時候項王亡將鍾離眛投奔韓信,劉邦知道後非常生氣,命令韓信抓鍾離眛,韓信還沒有行動就有人給劉邦說,韓信要起兵造反。劉邦用陳平之計,以天子狩獵雲夢澤的名義襲擊韓信。鍾離眛自刎以保全韓信,韓信被貶淮陰侯。

二,韓信密計謀反,被揭發。張良怎麼救。

韓信被貶淮陰侯就開始意識到劉邦對自己一百個不放心。就開始秘密行動。拉攏可以信任的人陳豨。陳豨何許人也?鉅鹿之守衛手握重兵。漢十年,陳豨舉兵造反,劉邦率兵平叛,韓信用假的昭書放出囚犯,想襲擊呂后太子,被人揭發告訴呂后,呂后與蕭何商議,以陳豨敗亡的昭他來慶賀。蕭何親自韓信說,韓信信以為真,就去慶賀的地方結果被擒,三族滅門。





l歷史大觀


俗話:此一時,彼一時。韓信和張良都遇到了這種彼、此的情況。

<strong>

韓信,蕭何,張良為漢初三傑,輔助劉邦推翻秦朝,與項羽逐鹿中原,建立大漢王朝立下了很大的功勞。但他們又在不同的時期與劉邦的關係是不同的。



蕭何作為劉邦沛縣起兵的鐵桿,自始至終都是劉邦最信任的人,蕭何的一生都對劉邦和大漢王朝是絕對忠誠的。比如在對待韓信的問題上,蕭何的做法更是絕對的忠於劉邦,成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就是說的這個事,劉邦能得到國士無雙的韓信作為大將軍為其攻城掠地,打天下,全靠的蕭何能慧眼識人,並且月下追韓信等等。

此時的蕭何是一心為劉邦集團尋找,挽留人才。而到了大漢建立後,為了除掉韓信,更是蕭何直接參與和謀劃,呂后出面處死了韓信,這對蕭何來講更是對大漢的忠誠,為國家剷除不穩定因素,無論此人是誰。所以,蕭何是漢初三傑裡劉邦真正的鐵桿。

那麼韓信呢,韓信自在劉邦陣營裡展露頭角,位居大將軍,手握劉邦大部分主力軍事力量,雖然為劉邦東征西討,屢健奇功,但卻不怎麼聽從指揮,更重要的是時不時的威脅劉邦,找劉邦要待遇,講條件。

韓信的問題在於政治智商比較低,沒有帝王的魄力,卻多了一顆不安分的心,他本來是有機會自立為王,和劉邦一爭天下的,甚至有可能奪取天下,只是他自己放棄了,而在大漢建立後,自己都已經被解除兵權,降為淮陰侯了,還與人合謀著裡應外合造反。

兵權在手,韓信都沒有做出決定,現在作為一個閒人,居然有如此的言論和陰謀,韓信基本死定了。

那麼張良那會在幹什麼呢,他其實在劉邦心裡早就涼了,打天下的那個時期,劉邦依靠張良的運籌帷幄,甚至在鴻門宴上都是張良救了劉邦的命,但在大漢建國後,張良的位置是比較尷尬的,很多次與劉邦的意見不一,特別是在劉邦廢立太子問題上更是惹惱了劉邦,此時張良哪還能為韓信說話呢。

從劉邦建國前後對待功臣的態度來看,張良作為聰明人,肯定是能看清形式的,無論是殺彭越,誅英布,甚至逼反了自己的發小盧綰,張良非常清楚劉邦的用意,作為漢初三傑之一,張良自己能否全身而退都還不知道,他哪敢多說一句,把自己也捲入旋渦之中。


沉墨9527


其實這個問題,你可以這麼理解:


韓信被誰殺?韓信被殺的時候,張良又在哪兒?


韓信的被殺有著特殊的原因,並不僅僅是因為韓信是異姓侯。早在劉備未一統天下之時,韓信就受封為了齊王,但是韓信的這個齊王是他自己索要的,而並非是劉邦心甘情願給與的。當時的劉邦正在全力對抗項羽,他需要韓信來幫助他一起圍剿項羽,可是韓信是有條件的:


那就是他就要做假齊王。


這其中有一絲絲要挾的意思,所以在劉邦剛剛在垓下之戰焦煤了項羽之後,路徑韓信軍隊駐地的時候就悄悄將韓信的帥印直接拿走,甚至招呼也沒有打,直接取消了韓信的齊王。隨後,劉邦安排韓信做了楚王,為了就是能夠削弱韓信的勢力。


因為楚地的地理位置比較偏僻,而且地處淮北之地,還屬於經濟欠發達地區,劉邦這樣做就是為了盡最大的可能來削弱韓信的勢力。


隨後,韓信因為被人舉報謀反再次被貶,做了淮陰侯。


對於劉邦而言,韓信曾經倒打一耙的舉動深深的震撼了自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韓信在劉邦心中的特殊地位。韓信所有的一切幾乎都是憑藉劉邦這顆大樹得到的,沒有劉邦,韓信就算是有再大的本事,再高的軍事才能也無濟於事。


而隨著劉邦開始誅殺功臣的時候,韓信自己也感覺危急即將來臨,索性有了謀反的念頭,在他說服陳郗謀反的時候,韓信卻沒有做出具體的實際行動。看這段歷史的時候,我一直在想,韓信究竟想幹嘛?


他既然挑起了陳郗謀反,可是又為何沒有參與到這場謀反之中?


最後呂后和蕭何設計,騙了韓信一回,而就是這回,韓信死在了呂后的手中。劉邦這個時候其實還在平叛陳郗的叛亂,根本就不在洛陽。所以,韓信的死可以說是劉邦在默許,但是並不能說明劉邦就一定想要殺掉韓信。


因為從漢高祖劉邦在得知韓信被殺之後的表現來看,他是又歡喜又惋惜。所以我們能夠猜想劉邦對於韓信是有點敬畏和喜歡的,但是礙於功臣的身份,劉邦是沒有理由親自出手誅殺韓信的,而這個時候最好的幫手呂后幫助了,順利誅殺了韓信。


這個時候的張良在哪裡?


張良雖然說是西漢的開國功臣,可是在開國之後唯一做過的一件事情便是幫助劉盈請出了“商山四皓”,在此之後,張良再沒有參與到朝堂鬥爭當中去,而且呂后誅殺韓信的事情是秘密進行的,除了身邊信任的人知道外,就幾乎不可能將這個消息告訴別人。


張良就是想幫也不可能知道消息。


歷史總探長


一、張良深知:劉邦之所以對自己言聽計從,是因為自己除了深謀遠慮外,還深諳帝王之術,處處為劉邦帝業著想。



張良獻計的前提是處處為劉邦的帝王業著想。劉邦、張良伐秦,攻佔宛城,向西進入武關,劉邦想用兩萬人硬攻秦朝嶢關人的守軍,張良勸阻:守將是屠夫之子、市儈者可利誘之,沛公可暫守軍營,遣使給五萬人準備食糧,山頭多懸旗幟作疑兵,派酈食其帶珠寶收買秦將。秦將果然被收買反叛,沛公想受降,張良又說:守將想叛秦,但守卒未必肯聽,不如趁敵懈怠攻擊他們。沛公然之,兩次大敗秦軍,沛公陷咸陽,秦王子嬰投降。



沛公入秦宮,見宮室、狗馬、寶物、美女,邁不開腿,想留住在宮裡,張良又和樊噲勸他以帝業為重,劉邦回軍霸上,又和秦地三老豪傑約法三章,收盡人心。

鴻門宴是劉邦的鬼門關,又是在張良策劃下,劉邦安然迴歸。

漢元年正月,沛公被封為漢王、統轄巴蜀。張良又把漢王的賞賜黃金百鎰、珍珠二斗贈項伯,劉邦也依計厚贈項伯,向項羽請得漢中之地。漢王到封國去,張良送至褒中準備回韓王成處時,又獻計讓漢王燒燬所經棧道,以示永不返回,以穩項羽之心,劉邦然之。

張良又挑唆項王放下西邊的漢王,去打北部的齊國。項羽殺死韓王成後,張良重投劉邦,劉邦掃平三秦,漢王在彭城先勝後敗,在下邑問張良奪天下計。張良答道:可把函谷關以東為封地,分封三人。利用黥布、彭越,和項王“調皮搗蛋",讓帥才韓信獨當一面,天下可定。後劉邦果然依計得天下。

漢三年,劉邦被項羽圍困滎陽,漢王驚恐,和酈食其謀重立六國後代以聯手攻項王,連王印都刻好了,張良曉以利害,阻止了這件事。

漢四年,正值劉邦被項羽吊打之際,韓信攻佔齊國後自立為假王,劉邦大怒。又是張良、陳平聯手勸說,讓劉邦授韓信齊王印綬,最終合併圍項羽於垓下,平定天下。

二、作為厚黑學的專家、劉邦的老師,張良對劉邦的所思所想一清二楚,他怎會去擼劉邦的龍鬚呢?

韓信被譽為兵仙,軍事上是奇才不假,但政治上是弱智啊!漢王已派酈食其說降齊王了,韓信竟在蒯通慫恿下為搶功攻下齊國,害得劉邦的大使酈生被烹殺!在劉邦被項羽打得尿頻尿急尿不盡之時,公然逼宮讓劉邦封齊王;還收留死敵項羽的原猛將鍾離昧。以上種種,形同反叛!



劉邦翦除異姓諸侯王,是為漢王朝百年安寧定下的國策,可能還是張良獻計獻策的,張良怎麼會出爾反爾出面阻止呢?況且他知道,異姓王若在,劉邦必定寢食難安!統兵多多益善的韓信更是劉邦的眼中釘、肉中刺,一言以蔽之,張良勸也白勸哪!

三、張良深知:他這一勸,定會引火燒身,最終的結果是自己腦袋搬家。

作為劉邦的心腹丞相蕭何,在劉邦手下“戰戰驚驚、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還被劉邦抓起來差點滅族,何況半路投奔的張良?張良如勸,那就犯了從政的大忌一站錯隊伍啦!韓信是超一流戰神兵仙,張良又是超一流良臣謀士,哥倆兩人一文一武,超級組合,一旦出手,劉邦還有腦袋吃飯否?劉邦必痛下殺手!

四、張良這一生,任務只有一個就是為被秦國滅了的韓國報仇,這目的已了,足慰平生,生病的他不想再多管閒事。

張良祖父開地,做過韓昭侯、宣惠王、哀王的丞相,父平做過釐王、悼惠王的相,平去世二十年後,秦滅了韓國,也就破滅了韓信為相的夢想,從此韓信一生為滅秦而活著。

家有奴僕三百,弟弟死不用厚禮埋葬,賣光家產尋到大力士,為他定製百二十斤鐵錘襲擊秦王,誤中副車,張良成通輯犯,仍不改滅秦之志。後輔佐劉邦,終了夙願。他本生多病,深知因大才奇功,已遭劉邦監控,韓信案是非之地,張良避禍唯恐不及,哪敢造次啊!

四、蕭何不僅沒有保韓信,還親自下水捉韓信,張良更不敢勸阻了!

作為韓信的知己、推薦人,竟然也下水和呂后一起定計捉韓信,這事件水有多渾、有多深、有多黑?劉老大的心思不言自明,張良敢勸嘛?他的腦袋可不是韭菜!

此論當否,蒼茫大地顧煒斌期盼各路文友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