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四千年古聖傳下來兩個字,真正領悟則萬事可為

王陽明:四千年古聖傳下來兩個字,真正領悟則萬事可為

陽明像 優元書院攝影

王陽明被譽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聖人和全能大儒,他創立的心學更是深刻地影響了亞洲的歷史和文明進程。但是,王陽明的心學並不是憑空產生的,陽明自己就曾經說,他的心學,與上古時候堯舜禹口口相傳的心法一脈相承。

傳承四千年的"心法"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句話在《尚書·大禹謨》中有所記載,如果從大禹的時代到現在來計算,已經流傳四千多年,又被後世人稱為"中華心法"。

在《傳習錄》中,陽明與弟子用對話的方式講解修身做事的方法,又一次提到"精"和"一"。

弟子問:"惟精"和"惟一"究竟是怎樣下功夫呢?

王陽明回答:"惟一"是"惟精"的主意,"惟精"是"惟一"的工夫。

陽明又比喻說:"精"是米字旁,就用米來說明吧,加工米的時候,無論是舂簸篩揀,目的無非是讓米純然潔白而已。所謂"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就是用"精"來實現"一"。

王陽明:四千年古聖傳下來兩個字,真正領悟則萬事可為

陽明故居 優元書院攝影

"精"和"一"讓王陽明從一介儒生成為大明軍神

陽明同時代的儒生,一般是不學習兵法的,陽明認為這是很大的缺點。懷抱經略安民之志,陽明一直對這個領域進行探索研究。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陽明十四歲時,開始學習弓馬,研讀《六韜》、《三略》等兵書。十五歲時與父親同遊居庸關。

弘治十年(1497年),陽明二十六歲時,再赴京城。此後,遍尋兵法秘書,精心研讀。會見賓客或參加宴會時,常常以果核排兵佈陣,向他人演示兵法。

王陽明考取進士後,朝廷派他觀政工部,負責土建工作,前往河南浚縣,主持建造威寧伯王越的墓。其間陽明一邊向威寧伯後人請教王越的兵法,一邊將民工用"什伍之法"來管理,將兵法用到建造墳墓當中。

從龍場復出後,擔任廬陵縣知事,首次出任地方官。針對境內經常有盜賊出沒的狀況,採用"保甲法"組織地方武裝,讓保中年輕人配備弓箭,進行武藝訓練,改善了地方治安。也是保障"廬陵臥治"取得重大成效的舉措之一。

擔任南都太僕寺少卿,在滁州督馬政期間,為預警"流寇",維護治安,召集了百餘家民戶,在太僕寺東南空曠地區從事農桑,免除租戶,組成社區,維穩安居。

陽明的行為,特別是早年學兵法的一些行為,在一般的儒生看來常常不可理解,甚至奇怪瘋魔。但是,恰恰是這一系列事情的疊加,為後來陽明贛南剿匪、平定寧王叛亂兩件驚天事功奠定了基礎。

王陽明:四千年古聖傳下來兩個字,真正領悟則萬事可為

天泉證道 優元書院攝影

領悟"惟精惟一"需要三個統一

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正是陽明心學能量的核心。老子在《道德經》當中也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可見中國文化的特點就是注重"一",強調整體性、系統性,而不是強調二元對立。"惟精惟一"的理念,實際上也包含了以下的三個統一:

1."惟精惟一"是"博"與"約"的統一

"惟精惟一"容易被很多人誤讀為狹窄範圍、簡單重複。

"賣油翁"的寓言故事試圖表達:任何精湛的技藝,都離不開不斷地重複。

這個故事說,有一個人射箭很準,有一天,他練習射箭,十箭當中有八九箭都真正靶心,這時候旁邊觀看的賣油翁卻只是微微點頭而已。這個神箭手一看不樂意了,挑釁地問:難道你也很懂得射箭嗎?賣油翁說:"沒什麼大不了的,只是手熟悉罷了"。神箭手怒了:"你竟敢輕視我的箭術!"賣油翁緩緩地把葫蘆放在地上,取一個銅錢覆蓋在葫蘆口上,把油緩緩注入葫蘆,銅錢竟然沒有弄溼。神箭手一看,笑了笑,把賣油翁打發走了。

王陽明:四千年古聖傳下來兩個字,真正領悟則萬事可為

吉安陽明書院傳心堂 優元書院攝影

"惟精惟一"的內涵,顯然是超越"賣油翁"故事的。以陽明南贛戡亂為例,他的前任,行伍出身的將軍門,全都失敗了,他這個並沒有帶兵打仗經驗的"文人"領軍,卻成功了。以陽明用兵如神的成就而言,是建立在"博觀"的基礎上"約取",融匯了自身的文韜武略才達到的境界,而不是一開始就在狹窄的範圍"刻意訓練"。

陽明心學被譽為"開儒學一派清流",而陽明之所以在很多方面能超越歷代儒家學者,與他對儒釋道法兵的兼容幷蓄是分不開的。正如陽明自己所說,"博"是"約"的工夫。

王陽明:四千年古聖傳下來兩個字,真正領悟則萬事可為

2."惟精惟一"是戰略和戰術的統一

戰術的局部,如果脫離了整體的戰略,即使再優秀,也是缺乏力量的。反過來,戰略的目標與意圖,尤其在關鍵環節,如果沒有優秀戰術的局部作為支撐,也是無法有效實現的。如同一盤大棋,每一個落子,都關係到全局,都是在實現全局的意圖。一般人常常容易割裂這兩個方面,真正的高手卻善於把它們整合協同。

3."惟精惟一"包含的循環上升過程是知行合一

《中庸》在儒家四書中被譽為"儒家心法"的彙總,陽明引用其中"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來說明"惟精惟一",正是循環上升的"知行合一"的循環。

傳承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中華心法",以及其中陽明重點闡發的"精""一"二字,在這個"信息爆炸"、工作和生活更快節奏,我們更容易被支離破碎的資訊、眼前紛繁雜亂的各種"機遇"迷惑的時代,更有特別的意義。

作者簡介:陳廣,博士,陽明心學與中國文化、管理學、心理學跨界學者;優元書院院長,優元私董會秘書長,長期兼任南京大學MBA/EMBA校外輔導專家;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研修經歷,美國認證協會註冊心理諮詢師。願與你一起明心問道,知行合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