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詩歌語言更有張力?

xegWN


小可認為,所謂“張力”,就是要留有空間,留有餘地,讓每一個人可以產生不同的聯想。

董仲舒曾經說過一句極為有名的話“《詩》無達估”,其字面的解釋就是,在讀《詩經》的時候,沒有固定的解釋,可以因人而異。

這一句話得到了後世所有人的贊同。甚至產生了延伸含義,比如,當一首詩寫完之後,這首詩的主旨就不可以受作者控制了。

比如,你明明寫的是一首愛情詩,可我讀起來就是一首諷刺君主的詩作。

這就是張力!

李商隱的詩這方面做到了極致。“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而之所以做不出“鄭箋”,就是因為他的那些“無題”過於隱晦典奧,可以產生許多種解釋。

這就是張力!

我今天在回覆別人提問的時候,還舉了一個詩的例子,就是金昌緒的《春怨》(打起黃鶯兒)。這首詩第一眼看到性感,第二眼看到慵懶,第三眼看出閨怨,第四眼看到寂莫,第五眼看到牽掛,第六眼看到害怕,第七眼看到了兵伐之苦。短短二十個字的一首詩,我能看到七種感覺和十種情感標籤。

這就是張力!

那麼,回到題主的問題上,怎麼樣讓詩詞寫得更有張力呢?有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把你真正想表達的情感藏起來十分之七,只留下十分之三讓讀者看到,然後讀者產生聯想或代入感,自動補齊你所藏起來的十分之七,甚至他們可以看到連你自己都沒有想到的十分之九百九十七。

所以,我們在讀古詩的時候,許多詩詞在結尾都採用景物描寫,細節描寫,甚至各種組合。比如《行香子》這個詞牌,妙的就結句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聞砧聲搗,蛩聲細,漏聲長。——李清照

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蘇東坡

百年光景,七十者稀。奈一番愁,一番病,一番衰。——辛棄疾

小園幾許,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秦少游

微行清露,細履斜暉。對林中侶,閒中我,醉中誰。——晁補之

朝朝不去,夕夕空勤。似夢中雲,雲外雪,雪中春。——劉辰翁

一般而言,詩詞中很少直接用愁,恨,淚,苦,寂寞,孤獨等字眼,除非達到名家那個級別,否則肯定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大多數都是通過景物,細節,對話,動作,敘述等來襯托,而這個襯托的最大作用,就是讀起來分外含蓄,而分外含蓄的最大功能就是

張力!


亦有所思


清新脫俗的意象;

天馬行空的想象;

跳躍而合理的邏輯;

優美且節奏的韻律;

深沉廣博

悲天憫人的情懷;

醍醐灌頂

別出心裁的詞藻;

詩的張力,其實更多的來源於作者的閱歷、經驗和心理體驗;境界決定詩的立意和高度;觀察力和想象力相輔相成,意象的挑選決定了詩的格調;對萬物的愛,賦予了詩以生命力!

古體詩、近體詩和現代詩都一樣,只是表達的方式不同而已!


我心亦如秋水靜


我不是什麼詩人,寫的打油詩也純屬業餘,但是覺得這個問題很有意義,多嘴幾句。

先說一下對詩歌語言“張力”的理解。我覺得可以用一句大白話來說:所謂語言的“張力”,就是這語言打動人心的力量,要讓人讀後有感覺有思考。

拙見如下:

一、“詩言志”,詩歌的語言要有張力,首先思想必須有張力。所謂思想有張力,是要看透事物表象之下掩藏的真相。世間最有力量的語言是說破真相,哪怕是用最為直白的口語。比如蘇東坡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全詩沒有一個華麗的詞藻,卻成為千古傳頌的名篇,只因它說破了真相,顯示了強大的語言張力。

一句話:有張力的語言必須是有內容的,語言的張力與內容的價值成正比。沒有內容的語言,無論用上多麼高深莫測的詞,終歸虛弱。

二、經常把一個意思變著法地說。語言的內容是主要的,但形式可以對內容起到助推或者削弱的效果。好的語言組織形式會讓好的思想內容錦上添花,如虎添翼,令其張力倍增。而不妥的語言形式則會起到相反的作用。什麼是好的語言形式?籠統來說,誰也不知道,這個要根據具體的內容和情境來確定,沒有通用的模式。這就要求我們變著法來說,通過窮舉法來尋找它,同時也鍛鍊自己的語言敏感性,俗稱文采。好文采更多的是摔打出來的,數不清的摔打會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具備了迅速找到最合適的語言形式的能力。古人常說的“煉字”、“煉句”,說白了不就是變著法地說一句話,從而找到最合適的語言形式嗎?不就是某種摔打嗎?不能光看到古人出口成章,一揮而就,要知道,在這之前,有著多少不為人知的摔打。

三、多讀各種經典的或者當下優秀的作品,並在生活中用心體悟。不能光讀詩詞。所謂“功夫在詩外”,首先要主動吸取儘可能豐富的精神養料,培育自己具有洞察力和思想,這是根本。其次要在生活中多觀察,用豐富精神養料培育出的思想深究其中的真相,這是立足於根本的科學鍛鍊。‘’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最後,要通過細細揣摩優秀的詩詞是如何使用最佳的語言形式來表達思想的,從而增強自己的語言敏感性。

最後,我想說,如果告訴你學好數學也有利於提高你詩歌語言的張力,你信嗎?

如果再告訴你,如果啃透了經典,其實不需要讀太多的詩詞就可以寫出不錯的詩詞,你信嗎?


冬青3385


詩歌語言的“張力”,是一個外來詞,又可譯作“緊張關係”,一般是指:詩歌的內容與形式、整體骨架與局部肌理、語言的內涵與外延、韻律與句法等對立因素之間的牴觸或摩擦”。

要使詩歌語言更有張力,就要在語言的內涵與外延的反差上下功夫。

有的詩整體上內涵與外延之間拉開了很大距離,隱喻很深。詩人艾青的《樹》:“一棵樹,一棵樹/彼此孤高地兀立著/風與空氣/告訴著它們的距離//但是在泥土的覆蓋下/它們的根伸長著/在看不見的深處/它們的根鬚糾纏在一起”。

這首詩作者寫於1940年,抗日戰爭時期,在當時特定時期,特殊環境下,有著重要的意義,起到了巨大而積極的作用。

再看詩人鄒靜之的小詩《人情》:“茶/衝過三遍/即嚐出/水的味道”。讀過是不是覺得很巧,很有味道,很有張力?

看這樣的詩句:“附著在大地上/你是土壤//沉浮在空間裡/你是塵埃”。這是詩人林希寫的詩,題目為《土》,詩句的深刻含義,需要深深思索。

增大詩歌語言的張力,不單單是個技巧問題,要詩人有豐富的生活,深刻的思想,飽滿的情感,深厚的美學修養。這需要詩人跟上時代!

最後請欣賞朦朧派詩人顧城的詩《遠和近》:“你/一會看我/一會看雲//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


竇樹山


我認為“張力”就是一種意境加筆鋒

一:要有閱歷,多出去走走,見見萬千世界的芸芸眾生,瞭解民眾,體驗生活!

這往往是詩人豐富情感的流露。

在詩詞中多用三種表達技巧: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

但大多數都是通過景物,細節,心理活動,動作來襯托,而這個襯托的最大作用,就是讀起來分外含蓄!就容易把讀者帶入到你的精神世界。


二:要有一種書法,比如說你想寫盡情宣發你內心的狂,那就寫(王羲之)的書法,若你想寫愛情詩,就用小隸《泰山刻石》

當這兩點達到,就會出現張力!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


健康長壽社


詩歌語言強調多個方面發展,不像科學語言那樣用語準確、專一、穩定,詩歌語言的張力通過很多方式呈現,比如意向的選擇,意境的製造,運用典故,運用象徵和隱喻的表現手法,這些表現方式讓詩歌具有言外之意和濃厚的意義。



古代詩詞用字非常講究,詩人很注重推敲打磨,目的是運用精準傳神的語言來表現古詩詞的張力,比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這一句詩表面上看是寫景,但是實際上卻是寫情,通過借景抒情表達詩人的政治抱負,詩中的“綠”字把春風寫活了。

還有柳宗元的《江雪》中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我們單純字面理解意思是“一個老漁翁坐在小船上雪中釣魚”,而對詩中意境卻無法理解,詩人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的心情,從詩中每句詩第一個字連起來品讀即可以體會詩人“千萬孤獨”。

還有《楓橋夜泊》中的“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一句詩呈現一個動態畫面,比如詩人描繪的月“落”的場景:烏鴉啼叫,還有霜降的肅靜,詩人在船艙裡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的場景,詩歌語言的張力就是想象,這也是詩歌語言的最大生命力,表現了詩歌語言的節奏美、韻律美。


文化指路人


我認為“張力”就是筆風。筆者的閱歷真接影響筆者的風,這是任何筆者都無法改變的,我們所做的只能是在生活中去用心的感悟自己身邊的一切。附上拙詩一首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歲月書札》

也許有一天我會老去

老眼昏花的什麼也記不起

也許有一天我會老去

在爐火旁打著盹

任由記憶斑駁

斑駁的忘記了自己

看著院子裡的陽光

輕聲的呢喃著

誰也聽不懂的話語

孤獨的看著時光裡的自己

也許有一天

我會老去


文心雨142792099


薄霧微掩杏花村

牧童短笛催心魂

歷盡千年清明日

紛紛細雨沁哀思



濁世青牛


阿蒙:所謂"張力",就是筆鋒,就是遣詞造句的功力,也就是文筆水平。古典詩文讀得多的人,領悟高的人,靈感活的人,一般文筆都不錯寫起詩歌來,自然落筆生輝,活靈活現。如果生性遲鈍,即使古詩文讀得多,亦是"有限公司"。先天不足後天補,補來亦是膚,不會是肺腑。


用戶61512180465


謝謝約稿!詩歌語言的張力就是語言結構的外伸和內張;表現在既矛盾又統一,是作者對事物反射到內心的感受,因此它需要有感而發的激情,又要有對事物把控的理智與冷靜。而不是挖空心思的造詞。

詞語在詩歌中固然重要,但在詩歌創作過程中,語言的結構更加重要,它包括動與靜,實與虛,有和無,包括激情的噴發與冷靜的停頓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