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中德國是如何最終走向投降的?以怎樣屈辱的條件接受投降的?

淮上秋陽


11月8日,在貢比涅森林車廂中籤訂停戰協議的協約國代表

1918年9月,被協約國俘虜的德軍士兵,普遍表情輕鬆

(11月11日停戰協定當天,宣佈德國投降的報紙頭條)

1918年4月和5月,德國陸軍最高統帥魯登道夫和興登堡再次發動了一系列攻勢,德軍第二次突入馬恩河岸,距離巴黎的直線距離不過80公里,此時,興登堡等人的思維與4年前馬恩河畔的小毛奇,甚至15年前的施裡芬幾乎毫無二致:認為勝利近在咫尺,只要再多一點兵力,再多一點軍火即可。然而德國無論從人力資源還是物質上,都已經看到了桶底,到了7月,德軍在西線已經損失了一百萬人,雖然英法美三國聯軍的損失數字相當,但後者卻有源源不斷的補充,8月8日,在亞眠東部,面對澳新軍團為先鋒,以600輛坦克為先導的英國第四集團軍,德軍土崩瓦解。一年前尼韋勒攻勢中,協約國軍隊中出現的譁變終於蔓延到了以紀律著稱的對手身上,德國士兵們拒絕作戰,扔掉了槍支和鋼盔,並咒罵後方趕來的增援部隊,而已經當做戰俘的德國人開始對主動走向聯軍防線的同胞報以歡呼。一天之中,超過1萬5000名德軍主動投降。魯登道夫在日記中承認“這一天是德國陸軍歷史上的黑暗日,這是我們作戰能力衰微的開始,戰爭必將終結,和平協商必須展開”2天后,德國軍政高層在比利時邊境城市斯帕召開了御前會議,承認“不再期望以軍事行動擊破敵人的戰爭意志,應是以戰略防禦逐漸將其抵消”,會議上終於採納了東線德軍參謀長馬克斯.霍夫曼的意見,即德國是時候考慮利用外交和政治手段體面地結束戰爭了。

9月12日,潘興將軍指揮下的美軍於聖米耶勒突出部發動了攻勢,麾下擁有100萬後勤物資和裝備充足的美軍,還有11萬法軍協同作戰,除了制空權,美軍投入進攻的大炮多達3000門。到了9月26日,協約國軍隊已經接近突破興登堡防線,雖然傷亡很大:美軍陣亡2.6萬人,10萬人負傷,英軍傷亡18萬,法軍超過6萬,但協約國能夠承擔這樣的損失,而德國不能。9月28日,興登堡防線在協約國大炮的持續轟擊下被打開缺口,德軍防線上的少數軍官依舊在指揮部隊死守戰壕和散兵坑,用機槍頑抗到底。一個美國陸軍士兵回憶說“榴霰彈不斷爆炸開花,像地面上盛開的藏紅花,死屍和殘肢被拋向天空,榴霰彈裡的金屬球和破片撒濺在原野上,像一場冰雹擊打大地,接下來的高爆炮彈不斷地激發起地面泥土的噴泉,倖存者跌跌撞撞地穿越塵土和濃煙造成的黑雲繼續前進,接近敵軍陣地後,德國人的馬克沁機槍子彈和毛瑟槍彈開始迎接我們,在空氣中發出嘶嘶的聲音,不斷有人中槍倒下,哀嚎,濃烈的血腥氣充斥鼻孔”

接下來,一場持續的秋雨遲滯了協約國軍的攻勢,美軍,英軍和法軍在阿爾貢地區滯留了一週,沒有向前繼續推進。此時,魯登道夫暫時離開了前線,與剛剛成為外交大臣的海軍上將保羅.馮.欣策會面,他承認,惡劣的天氣讓德軍暫時免受了全線崩潰的命運,但他希望能夠立刻展開談判,實現停火,至少能夠允許德軍撤回德國境內休整,構築新的防線。欣策的回應是,可以考慮以美國威爾遜總統的“十四點和平建議”為藍本開始協商,進行停火,同時對德國政治體制做出有限的改革,向協約國證明德國統治階層已經沒有繼續進行戰爭的慾望,他將勸說德皇允許社會民主黨人進入內閣。9月27日,德皇威廉二世簽署了“議會政體改革宣言”

在首相赫特林辭職後,著名的保皇黨自由派巴登親王馬克斯出任首相,這也是德國試圖向協約國展示德國力圖實現和平和民主的決心。馬克斯在就任第一天,就簽署了欣策草擬給伍德羅.威爾遜的外交照會,要求立刻停火併接受其14點和平方案,威爾遜的回應總體論調是友善的,敦促德國撤出所有侵佔的領土,並開始與協約國進行實質性談判。然而此時正值美國中期選舉,威爾遜的對手共和黨人正利用這一點打擊民主黨,共和黨和英國,法國政府一起,要求白宮對德國政府採取更加強硬的態度。

另外,德國最後的盟友也在土崩瓦解,匈牙利宣佈獨立,奧匈帝國實際上已經不復存在,大批奧匈帝國士兵自行復員回家,不再為同盟國戰鬥,羅馬尼亞也宣佈暫停向德國供應石油,沒有石油,德國的戰爭機器將難以開動。

10月17日,德國最高戰爭委員會舉行了會議,德國政府高層四分五裂,魯登道夫和興登堡宣稱,德國軍隊必須堅守現有陣地,繼續開展無限制潛艇戰,馬克斯親王則威脅說如果德國不接受威爾遜的條件,他就立刻辭職,德皇威廉二世舉棋不定,然而巴伐利亞王儲普雷希特則警告說,德國陸軍開小差的士兵人數已經達到20到50萬,後備兵員已經枯竭。

10月22日,希佩爾海軍上將被任命為德國公海艦隊司令官,他制定了第19號作戰計劃,要求公海艦隊全體主力出海,向英國皇家海軍發動孤注一擲的襲擊,然而整個基爾軍港五萬水兵的反應,卻是譁變,他們在軍艦桅杆上升起紅旗,拒絕出海作戰,隨後基爾軍港的衛戍部隊也加入了他們。

第二天,德國外交部收到了威爾遜總統的強硬照會,由於國會共和黨的壓力,威爾遜宣稱“如果和談的德國代表依舊來自德國的戰爭操作者和獨裁皇帝,美國則不考慮與其開始談判,並要求德國無條件投降” 處於絕境的興登堡和魯登道夫試圖用美國的強硬態度來激發前線將士殘存的士氣,向前線指揮官發送電文,要求德國陸軍用拼死抵抗來回應美國總統威爾遜的羞辱。然而此時,德國公眾發現軍界一直在用虛幻的勝利夢想和偽造的捷報來欺騙自己,於是公眾也開始走上街頭,呼籲和平,魯登道夫發現自己已經無法得到支持,只得向德皇提出辭呈,隨後逃離德國,暫時居留於瑞典。

10月27日,德國外交部向美國發出第四封照會,實際上是一份投降協議書,因為它宣稱“德國期望實現按照總統閣下意見勾勒出的和平方案並立即停火”。就在威爾遜在白宮和幕僚商討如何回應的一週裡,土耳其和奧地利宣佈投降,美軍在潘興將軍指揮下佔領了色當,德國各邦首府都爆發了左翼革命,巴伐利亞甚至試圖與協約國接觸,單獨謀求和平。

10月28日,協約國各國高級軍事將領聚集一堂,商討該向德國提出如何的媾和條件。黑格將軍提出的提案最為寬鬆,只要求德國撤出全部佔領領土,並向法國交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法國貝當將軍則要求德國讓出萊茵河以東。

11月1日,柏林民眾湧上街頭,要求德皇退位,德皇驚慌地詢問接替魯登道夫職位的格羅納將軍,軍隊是否還一如既往地支持自己。格羅納將軍雖然心裡清楚,但依舊向西線前線的各集團軍高級指揮官發去電文,詢問如果皇帝陛下發令,軍隊是否能保持忠心,鎮壓要求其下臺的德國民眾,在39位高級指揮官中,有23位明確表示了拒絕,15位持觀望態度,只有1位願意效忠皇帝到底,於是,絕望的威廉二世宣佈退位,隨後前往荷蘭定居。

11月8日,由德國天主教中央黨政治家厄爾茲博格為首的德國談判代表團,抵達了協約國在貢比涅森林中的總部,此時,由於左翼革命浪潮此起彼伏,柏林政府指出,厄爾茲伯格可以同意任何盟國開出的停戰條件。協約國代表福熙元帥列出的條件是:30天內德軍撤回到萊茵河東岸,在東線恢復1914年8月1日的邊境線,交出5000門大炮,3000門迫擊炮,3萬挺機關槍,2000架飛機,放棄所有非洲殖民地。厄爾茲伯格被迫簽字,停戰協定於11月11日早晨11點生效。

眾所周知,這些苛刻的條件基本與威爾遜的“十四點和平建議”南轅北轍,再加上次年6月,協約國在德國代表沒有參與討論的情況下草擬的凡爾賽條約,讓德國國內民眾和保守勢力一致認為,德國被出賣了。德國軍方尤其痛恨,因為在停戰之時,德國還佔據著比利時和部分法國領土,停戰後德國軍界則被魏瑪政府摒棄,又因凡爾賽條約大規模縮編,所以變成了魏瑪共和國不共戴天的死敵。


晴天有時下豬


德國戰敗投降是在在1918年11月。1918年初德軍統帥部認為俄國退出戰爭形勢於自己有利,決定在美軍到達歐洲大陸之前在西線發起進攻,取得決定性勝利。為此集中了190多個師的兵力,從3月到7月連續發起四次攻勢,到7月中,共損失了約70萬人,德軍的進攻力量枯竭了。

從7月中旬起西線方面的優勢都在協約國方面。美國參戰大大增加了協約國方面的力量,協約國方面進一步協調了軍事行動,1917年11月7日建立最高軍事委員會,1918年3月20日任命法國元帥福煦為最高統帥。從此協約國軍隊在福煦統一協調和指揮下向德軍發起連續進攻。

7月18日至8月4日協約國軍發起第一次大規模反攻,向前推進40公里,8月8日至13日再次發起進攻,第一天聯軍使用了450輛坦克,席捲德軍前沿各師,德軍大批投降,後來魯登道夫稱8月8日是“德軍最黑暗的日子”。德軍戰鬥力和士氣急劇下降。至13日聯軍進攻時,已在75公里寬的正面推進了10—18公里,隨後聯軍不停地進攻,至9月底已突破德軍最牢固的防線,總計德軍被俘已達25萬,德軍敗局已定。

正在西線德軍節節敗退之際,東線同盟各國已紛紛投降。保加利亞於9月29日投降,次日簽訂停戰條款,退出戰爭。土耳其於10月30日投降。奧匈帝國已土崩瓦解,奧地利於11月3日被迫簽訂停戰協定,無條件投降。

軍事失利加速了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危機和崩潰,10月3日組成了以馬克斯·巴登親王為首的新內閣,從10月3日起德國政府多次提出停戰談判。10月8日凌晨,以中央黨領袖埃爾茲貝格為首的德國全權代表到達協約國總司令部所在地貢比涅森林。協約國總司令福煦將軍對德國提出了極為苛刻的停戰條件,要求:德軍在15天內自所有佔領的土地上撤退;德國交出5000門大炮,3000挺機關槍、全部海軍和空軍、5000臺火車頭,15000輛車廂,5000輛汽車;對德國繼續封鎖;萊茵河左岸的工廠、鐵路完整地交給協約國;在全德實施軍事管制,等等。1918年11月11日晨5時,停戰協定簽字。協定規定,6小時後停止陸上和空中的軍事行動,德國最終以戰敗國的身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當天11時,101響禮炮轟然發出聲聲巨響,歷時4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於此結束了



淮上秋陽


一戰德國打到後期的時候,都認為認為自己要取得勝利了,因為1917年十月沙俄被列寧推翻了,蘇聯成立了,這時候蘇聯快速與德國停戰,而且割讓了西部工業區給德國,這讓德國一下子將東線的兵力騰出來了,而且工業能力大增,同盟國實力大增而協約國少了一個沙俄力量,這可是 戰爭力量大傾斜像同盟國一方了!

當德國把東線的兵力調入比利時,僵持已久的壕溝戰一下子就像德國傾斜了,因為兵力優勢太大,於是德國組織的進攻,不進攻也不行了,因為美國加入協約國準備開始調兵入歐洲了。

但是沒想到雙方在法國與比利時漫長的戰線上挖出了無數的壕溝,中間還有無數道鐵網,還有埋著各種地雷,沒推進1公里付出的代價是相當可怕的,而德國的盲目進攻給自己造成了重大損失,100多萬士兵傷亡一下子讓德軍元氣大傷。

而這時候好巧不巧的,歐洲流感爆發,這更可怕了,整個歐洲人口極速減員,軍隊也一樣,德國軍隊又因流感減員100多萬,當然這時候英法軍隊也減員,雙方是公平的。但是英法軍隊的援軍來了,100多萬的美國的軍隊正不斷的登陸歐洲,於是攻守雙方互換角色,開始輪到協約國進攻了。

這時候英國的坦克就大顯神威了,各種鐵絲網對坦克無效,壕溝對坦克也無效,以坦克為先鋒的協約國進隊很快就推進了40公里,更要命的是東線戰場撐不住了,保加利亞、土耳其被英法聯軍給打投降了,德國還得調兵力到東線防守。

面對這樣的局勢,最後德國的內閣垮臺了,重新組建的內閣宣佈談判投降事宜,最後德軍就投降了。但是沒想到投降的條件這麼苛刻,因為法國一定要治德國與死地,比希望控制德國,因為法國損失了500萬人,讓德國不能翻身。英美都還好,因為沒有在英國本土開戰,美國則是孤立主義,國內更希望美國軍隊儘快脫身,少惹閒事,但是怎麼也拉不住法國的強硬,最終德國簽訂了屈辱的不平的條約《凡爾賽條約》,割地賠款!

割地就是蘇聯賠給德國的地以及德國東部給割出來,成立了一個波蘭,還有蘇臺德地區,承認奧地利獨立,永遠不能合併,殖民地(包括德屬東非、德屬西南非、喀麥隆、多哥以及德屬新幾內亞)全部交出來給同盟國瓜分,關鍵是德國一半的鋼鐵工業區給劃出去了;還有一個大的奧匈帝國更慘,就是允許好幾個國家獨立,然後整個大帝國崩潰到現在變成了好多小國家!至於賠錢天文數字,比八國聯軍入侵的賠款就是這次的一個零頭,協約國還不讓德國支付錢,必須要黃金來抵扣,這筆賠款到前幾年錢終於賠清了。

然後就是軍事上的限制,大致就是軍隊裁剪到25萬人,不得有空軍,不得建造1萬噸以上的軍艦,在邊界幾十公里設立軍事隔離區,德國不得設軍隊防備等等。這時候就是德國大裁軍,只有最優秀的德國軍人才能留下來,至於其他的軍人怎麼辦?向外輸出去當教官了,比如蔣就有大量的德國教官等等!

最後這樣的屈辱造就了一個二戰更加瘋狂的德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