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混出個人樣”,成功飢渴害慘了多少年輕人?

“必須混出個人樣”,成功飢渴害慘了多少年輕人?

我們經常可以在影視作品中聽到這樣的話:

“我一定要混出個人樣來!”“如果不混出個人樣來我絕不回來見你!”

這樣的話聽起來擲地有聲,其實卻展現了現代文化和價值觀對人性的壓制和傷害!

什麼叫混出個人樣來?難道在家鄉就沒有人樣嗎?

很顯然,這位發誓的人肯定遭受了非人的歧視,所以要出去尋找尊嚴!

甚至找回一個“有人樣”的尊嚴之前,就再也不想回來了,可見傷害之深!

心理學家把這樣一種心理歸納為成功焦慮症,表現為由於渴望“成功”,又無法達到,從而出現焦慮、失眠,性情暴躁,甚至免疫力愈下等症狀。成功焦慮症是一種折磨現代人身心的時代病症。

隨著現代化的推進,消費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盛行,瀰漫在社會各個角落的浮躁風氣強烈挾裹著人們的心靈,成功變得令人那麼迫不及待,那麼狹隘偏執。

無數人的人生理想和人生趣味,被不自覺地套上了“成功”的枷鎖。

人們迷戀著,享受著,卻又焦慮著,失落著,對成功的渴求已導致普遍的社會焦慮,“成功焦慮症”成為一種折磨現代人身心的時代病症。

從文化傳統來說,“成王敗寇”“建功立業”等文化觀念長期佔據人們意識形態的頂峰。

一個孩子剛生下來,就被灌輸了這樣的觀念,而且在每一個細節中被進行強化。

從此,一個人的人生觀便被徹底地綁上了追逐“成功”的戰車。

在這種文化的薰陶下,很多人都患上“完美主義”病症:

用一切完美的標準要求自己,容不得半點瑕疵和失敗。

除了成功,個人的喜怒哀樂已不足與外人道也。

當前社會“風尚”影響下,大家都在往“成功”的獨木橋上湧。

社會評價標準是單一的,導致人人都想做CEO,人人都追求大富大貴、出人頭地。

當代青年多有“成功焦慮”,這是社會鉅變在他們身上的折射。

進入互聯網時代,技術、觀念、信息更新的速度日新月異,因此比爾·蓋茨要說:“正是這種‘時不我待’的環境,給了現在的年輕人‘飢渴成功’的主觀體驗,讓他們產生生存、發展、成功的壓力。”

同時,在知識經濟時代,我們的社會出現了一批年輕的富人、年輕的行業領航人、新的高知群,讓其他那些更多的普通年輕人,看到了年輕人可以成功的實例,燃起強烈的成功慾望,一旦受阻,焦慮感便愈來愈強烈。

基於狹隘的成功標準,普通人實現自己的理想就顯得困難重重,民眾心理上存在著“被社會邊緣化”的危機感。

同時,一個社會當中,如果社會資源配置多向強者積聚,普通人就會有一種危機感和不安全感,這就迫使他們更急切地去追求所謂的成功。

主持人朱力安說:“相比來說,中國人更渴望成功,而發達國家的人對成功的渴望程度不那麼高,對好的生活品質的渴望程度更高。中國人總覺得,我的錢多,我就能讓家人過上幸福的生活。”

這讓人想起了兩年前離家出走的北京某名牌大學研究生C。在C看來,一個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輕人,一個名牌大學的研究生,如果不能擁有出國留學經歷、好工作、大房子、跑車、漂亮女朋友等“硬件”,就實在是“混”得太慘,就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一個可憐的棄兒。

像C這樣渴望擁有多種“硬件”並用以證明自己成功的年輕人,在我們周圍並不罕見。

由於他們對成功抱有迫切的期待,一旦不能如意甚至落拓失意,就可能陷入一種欲罷不能的焦慮之中。

其實,醫學上的“焦慮”原本不是壞事,它可以視同為一種憂患意識,能使人警醒、催人奮進,具有使人進化的意義。

但焦慮如果發展到極端,就成了一種心理障礙,使人充滿了過度的、長久的、模糊的憂愁和擔心。

一般的焦慮都有一定的誘因,“成功焦慮症”的誘因,無疑在於流行的社會意識對所謂“成功”的片面認定與過度強化。

人們耳目所及,能掙錢、掙大錢、香車豪宅、出人頭地、富貴還鄉、贏者通吃、名利雙收,通通都是“成功”的代名詞。

一個人如果不成功,彷彿真的就是一個可憐的loser。

當年張愛玲說,成名要趁早;今天的年輕人則被告知,成功要趁早。

“從美國的比爾·蓋茨到中國的張朝陽,一大批財富英雄年紀輕輕就腰纏億萬富可敵國,瞧人家那錢是怎麼掙的?

如果比爾·蓋茨和張朝陽學不了,可小學同學張三、中學同學李四,還不同樣是一張嘴兩隻手,一眨眼的工夫人家就發了,我為什麼就不行呢?

魚有魚路,蝦有蝦路,我又何必老是苦哈哈地作繭自縛?”

從“成功學毒藥”到“成功焦慮症”,“成功”誤人子弟的悲劇何其多矣!

當務之急,是必須改變那種把所謂“成功人士”塑造成時代英雄的單一意識導向,幫助年輕人培養樸素的成才觀念和多元的生活理念,引導他們做有遠見、有耐心、從容大氣的勞動者。

應該讓年輕人相信,成功雖然有一些外在的評價指標,但更多地取決於當事者的內在感受;

一個人對自己的成功認可度,與他在事業上已經取得成就的大小,特別是與他所擁有物質財富的多寡之間,並無必然的聯繫。

同時,也應該讓年輕人懂得,世界上既有少年得志,也有大器晚成,既有萬眾矚目的榮耀,也有清虛自守的安寧。

當國家和社會建立起了新的評價體系,在各自不同的領域和地域,在不同層次和程度上付出了勞動、做出了成績的公民,都將享受到足夠的榮譽,樹立起自己的尊嚴和成就感。

雖然由於稟賦、性格、成長環境、發展機遇的差異,絕大多數人終其一生註定了不可能成為比爾·蓋茨,但只要踏踏實實走好生活的每一步,我們每個人都是驕傲的成功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