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西南,两大国家级新区的“两山论”与绿色实践

编者按:今年3月中旬,重庆市发改委、贵州省发改委共同编制的《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发布。这是继2018年4月,渝黔两省市共同签署《重庆市人民政府贵州省人民政府合作框架协议》后,联手推进渝黔合作的又一重大举措。

合则强,孤则弱。近年来,重庆、贵州两省市形成了集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内河航运于一体的综合交通网络,在旅游、能源、贸易等方面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区域协调发展之路。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特联合重庆党刊共同推出“渝黔合作”系列报道,看渝黔如何打造西部跨省市合作样板。

文|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李思瑾

重庆党刊全媒体记者 周小凤

2015年6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安新区,“规划和建设一定要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不能降格以求。”为贵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巧合的是,同年6月16日,《人民日报》头版报道用“一半山水一半新城,一半生态一半产业”来形容重庆两江新区5年的发展成就。“重庆两江新区建制有点特别:不是一个行政区划,形象却格外鲜明,是一座看得见摸得着的绿色新城;5年前还是星星落落的村庄,现在是环境优美、年GDP超1800亿元的产业高地。”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两个国家级新区肩负的时代使命。

“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作为重庆发展的新引擎和顶梁柱,两江新区面临做大经济总量、做优经济质量的双重压力。一半生态,一半产业,两江新区不搞传统过剩产业,不搞影响生态的建设,让产业在绿色中壮大,让企业在绿色中生产。

在贵州大生态战略行动中,贵安新区是绿色制度和产业探索的“主战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宏伟蓝图,制订严格的项目准入负面清单,坚决拒绝污染项目进入新区,同时以大数据为抓手,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初步构建起以大数据联通各端、覆盖全域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新模式。

祖国西南,两大国家级新区的“两山论”与绿色实践

肩负着生态文明先行试验区建设使命的贵安新区,坚持“高端化、绿色化、节约化”的三化同步谋篇布局。图为贵安新区黔中大道上的产业园区。贵安新区新闻中心供图

牵手:共建“云”未来

依托于贵州省大数据战略行动,5年前还是“一张白纸”的贵安新区,短时间内一跃而起,曾经一片荒芜的地方如今成了南方数据中心核心区、全国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全国大数据应用与创新示范区,聚集了富士康、高通、三大通信运营商(电信、移动、联通)、中德西格姆等不少国内外知名企业,大数据产业规模达到了376.09亿元。

随着大数据产业的崛起,8900多家大数据公司落户贵州,贵州作为新兴的“中国数谷”已初具雏形,与此同时,重庆结合全球产业变革趋势,立足自身产业优势和市场条件,也吹响大数据智能产业发展的号角……这无疑给渝黔产业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

据统计,重庆企业每年在贵州的投资总额超过1000亿元,在贵州的外地投资总额统计中排名第一,贵州企业入渝投资总额也达到了500亿,这两个数字是两地企业合作的深刻记录,更是渝黔亲密关系的佐证。

“贵安新区气候凉爽、地质稳定,全年年均气温保持在14℃左右,对于建设耗能巨大的数据中心无疑具有明显优势。无论从自然环境还是能源资源来说,贵安新区都是中国南方最适合建设数据中心的地方,我们数据中心的PUE值最低能达到1.1以下。”贵安新区大数据办副主任汪军说。

大数据发展迎来爆发期的同时,人才短缺问题成为大数据行业发展的突出矛盾。2017年7月,重庆市为填补各领域大数据应用人才缺口,启动“千人计划”,推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模式。

同年,贵安新区与两江新区也拉开合作序章: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的“云创大学城项目”就是贵安新区与两江新区中国最大在线服务市场和超级孵化器猪八戒网联合开发的,其项目依托花溪大学城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发展基础,打造了猪八戒网在贵州的首个线下众包服务孵化基地,同时为贵安新区建设了别具特色的大学生双创物理园区,构建了开放式创新创业学习实训平台。

两地合作,优势互补,大有可为,大有作为。而处在渝黔“一轴”极点的重庆两江新区和贵州贵安新区,正以昂扬的姿态为渝黔产业合作添油加彩。

祖国西南,两大国家级新区的“两山论”与绿色实践

一半山水一半新城,一半生态一半产业,两江新区让产业在绿色中壮大,让企业在绿色中生产。图为从空中俯瞰重庆市两江新区果园港集装箱码头作业区。万难 张锦辉 摄

展望:共享新能源

3月20日,贵州长江汽车广东500辆电动公交客车生产项目,在贵安新区新工厂客车总装车间投产。这批纯电动公交车是贵州长江新能源汽车产品矩阵中代表业界最新技术标准的旗舰车型,也是新工厂生产线上量化生产的首批纯电动公交客车,其安全系数达到业内防护等级最高标准。

坚持“高端”“绿色”“集约”,贵安新区以新能源汽车作为突破口,大力引进上下游企业,构建起发电端—储能端—配售电端—制造端—充电端—后服务端于一体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模式,产业集群化态势和规模化效应初显。借此东风,处于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上整车制造重要环节的贵州长江汽车得到迅速发展:2016年签约落地,2017年底实现首台客车下线,2018年投入运营。

“今年我们在客车领域还将增加氢能源客车,打造贵州省首个氢能源动力车型,完成纯电动和氢能源‘两条腿’走路的布局。乘用车方面,公司核心产品纯电动中级豪华运动轿车的开发试制工作也将在2019年完成。”贵州长江汽车有限公司品牌发展部总经理李战领介绍。

筑“巢”引“凤”的,不止贵安新区。两江新区也正加速进行转型升级,着力培养新能源和智能汽车。

2018年,全国汽车销量出现28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而作为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的重庆,如何抓住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风口,实现重庆整个汽车行业“换挡”、转型、升级?

去年8月,长安汽车与重庆两江新区签约,计划投资102亿元打造新能源产业园。

此次合作背后,还有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这项计划被赋予了一个优美而充满诗意的名字:香格里拉。到2025年,长安汽车将全面停售传统燃油车,实现全谱系电气化,同时实施“千亿行动”“万人研发”“伙伴计划”“极致体验”四大战略行动,将陆续推出30多个新能源汽车产品。

“贵州煤碳、电力、饮料、有色金属、航天航空以及近几年发展的大数据,都是贵州的优势所在;而重庆的汽车制造业、信息化产业、能源等,有自己的优势。”重庆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吴安分析,“可以看出来,渝黔两地的产业基础互补性很强。”

中国汽车产业从传统产品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贵安与两江都在努力。随着《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的进一步实施,渝黔合作向纵深推进,一幅崭新的新能源产业蓝图正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 袁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