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活通透的人,都明白這句話,悟透了終身受益

真正活通透的人,都明白這句話,悟透了終身受益

兩個月前,我在重慶參加了一個為期四天的戲劇課程,授課的是來自美國的大衛老師。課上到第三天的時候,老師利用晚上的時間,給大家表演了一幕《莎士比亞》,一人飾演全部角色,每個角色都演的惟妙惟肖,令人驚歎!

演出結束後,我問老師一個問題:您在戲劇中要扮演很多角色,在生活中也要扮演很多角色,每個角色都是一個“我”,哪一個角色才是真我?老師說:所有角色背後,那個可以不斷進化的內在自我,才是真我。

我覺得這段對話很有哲理,就把它發到朋友圈上。有位朋友留言:人生即是成長,不成長即死亡(life is growth, you grow or you die)。——菲爾·奈特

身體的成長到十七八歲就停了,但內在的成長卻可以伴隨終生。《道德經》第十二章就是告誡我們:過度追求外在,有百害而無一利;人生的真諦在於如何對待內在自我。所謂“為腹不為目”,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看一下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真正活通透的人,都明白這句話,悟透了終身受益

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看多了手機屏幕,視力直線下降;喧鬧勁爆的音樂,讓聽力受損;山珍海味吃多了,吃什麼都沒味道;尋求飆車的刺激,讓人心意狂躁;攀比奢侈品、名牌包,就會心生貪婪、行為不端;因此,有智慧的人注重內在的充實,不在乎表面的虛榮,並以此為原則,決定如何取捨。

現代人對於感官刺激的追求,遠超老子那個年代。商業社會中,品牌商們每天投放鉅額廣告給我們洗腦,告訴我們如何過上美好生活,而大多數對美好生活的定義,就是讓人的感官和虛榮心得到更大的滿足。不刺激你的慾望,你怎麼會乖乖掏錢呢?

但這樣的刺激,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喧囂過後只有空虛。在老子看來,感官的滿足是一種動物性的發洩,物慾消費過後,留給我們的是目盲、耳聾、口爽、心狂、行妨,都是病!它不僅傷害我們的身體,更讓人迷失內在的自我,心靈之泉日益枯竭。

心智成熟的人都知道,日子是為自己過的,不是過給別人看的。我們沒有必要為了別人眼中的體面,去追求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車子、更高的位置。我們沒有必要用消費的刺激,來獎勵自己所謂的成功。

真正活通透的人,都明白這句話,悟透了終身受益

什麼是成功呢?

如果按馬斯洛的需求五層理論,最下兩層是性、食物、生存、安全。這些生息繁衍需求,人和動植物乃至昆蟲都是一樣的。再往上,是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尤其是尊重和自我實現兩個需求,將人和動物區隔開來。

星爺說:如果沒有理想,人和鹹魚有什麼區別?但如果人的理想,只是更多的性、更多的食物、更多的安全的生存資源,那麼人和鹹魚就有區別嗎?而更多的生存所需,都可用金錢換得。所以,

如果你對理想和成功的定義,只是擁有更多金錢,那和鹹魚還是沒區別。

擁有智慧的人知道,有意義的生活是“為腹不為目、在內不在外”。對於物質的需求但求溫飽,只有不斷成長的內在生命,不斷在精神層面實現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活出了人的價值。

希望大家看完這一章,可以重新定義成功、重新定義成長,並且在新的原則上,對生活做出取捨。

作 者:吳強 私人董事會教練 來 源:正和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