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城市记忆:永远的母校——青岛河南路小学

河南路小学位于太平路41号,1950年作为太平路小学分校而存在,1951年,正式成立河南路小学,首任校长王盛林。上世纪90年代末,河南路小学因火车站周边改造而被撤消,拆除附设建筑,小学的主楼是德国建筑被保留下来。如果学子们寻觅母校河南路小学,这座小楼就是唯一标志。


青岛城市记忆:永远的母校——青岛河南路小学


图片由网友“池清”提供


河南路小学是我的母校,我上小学的时候,国家实行六年制义务教育,因为“文革”的缘故,我们十分荒谬地从七年级进入中学,也就是说,我在河南路小学经历了国家教育制度中一个罕见的现象。

青岛城市记忆:永远的母校——青岛河南路小学


河南路小学坐落在太平路上,对此,我一直不解,好像一个美国人不叫约翰或者汤姆,而叫张富贵或者李有财那样滑稽。后来,别人告诉我说,太平路天后宫那儿已经有一所太平路小学了,所以我们学校只能叫河南路小学了。对此,我仍然不肯苟同,即便不叫太平路小学,那也应该叫栈桥小学,我们跟栈桥仅有一箭之遥。或者干脆就叫浴场小学,因为我们在教室里念课文的时候,在第六海水浴场更衣室就能听到。

尽管时间已过去40年了,我仍记得我的教室,那是一间能看得见大海的房子,从窗上可以看到潮涨潮落,海风常常把我们的课本吹到地上,同学们的目光时不时地跳出窗外,在海天里游荡。于是,学校决定,凡是临海的房子一律作为老师的办公室,而我们,上课的时候只能在背阴的教室里,同学们的目光都集中到黑板上,认真地跟着老师念“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河南路小学主体建筑虽然只有二层,但因为带阁楼和地下室,外观显得十分气派,我在那里上学的时候,并不知道这座建筑的来历和用途,直到前不久,从朋友那儿得到了一份资料,我才对这座建筑的历史有了真正的了解。

1898年,德国用武力租占青岛之后,把现在太平路一带的海岸命名为威廉皇帝岸,将清朝登州镇总兵章高元调驻胶澳时修建的木质栈桥,改造成为混凝土结构的栈桥,此时的栈桥已经具备了码头的功能。

青岛城市记忆:永远的母校——青岛河南路小学


礼和洋行

武装占领之后便是经济掠夺。德国占领者在他们命名的威廉皇帝岸设立了大量商贸机构,礼和洋行就是其中的一家,他们建造了这幢带阁楼和地下室的德国风格的楼宇,从事中国、尤其是山东土特产的出口业务。资料显示,礼和洋行的经营项目十分广泛,他们把花生、生油、猪鬃、牛皮、冰蚕、芝麻、杏仁、核桃、大麻、草辫这些稀罕的产品运回德国。然后,再把钢铁、机械、橡胶、五金以及化学制品和化妆品倒腾到青岛,这一进一出,为礼和洋行创造了巨大的利润。可以想象出来,当年,数额巨大的各种货币,在这幢楼房的某一间屋子里的某一本账册上滚滚流过,经过一些繁琐的商业和金融换算之后,为一位德国绅士和他的家族提供了优越而体面的生活。

青岛城市记忆:永远的母校——青岛河南路小学


解放后,礼和洋行的商业大楼成了我的母校———河南路小学。

青岛城市记忆:永远的母校——青岛河南路小学


1951年河南路小学奖状

“文革”之前,班主任是年轻漂亮的张志云老师,一头蓬松的卷发总让我想起电影里的太太小姐。我还记得,张老师有一手绝活,当她朗读课文的时候,眼睛的余光总是盯着我们,倘若哪个同学做小动作,一截粉笔头会忽然划出一道弧线,准确无误地击中那个同学的脑门。有一天,上课铃声响过一会儿了,张老师才一瘸一瘸地走进教室,原来,是朽烂了的楼梯把她高跟鞋的后跟崴断了,她就这样一瘸一瘸地给我们把课讲完,下课的时候,我们起立向她敬礼。那一刻,我对自己的老师充满了敬意。

青岛城市记忆:永远的母校——青岛河南路小学


1965年河南路小学学生手册

四年级的时候,我们的班主任换成牟淑芝老师,而课程里又多了一门珠算,它是我少年时代的阴影,因为珠算老师从来不管课堂秩序,我们便如大赦一般,把教室弄得乌烟瘴气。后来考试,我的珠算得了一个圆圆的鸭蛋,牟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说,从今天开始,放学以后到我家去补课,我相信,你能赶上去。果然,在我到牟老师家去补了若干次珠算课程以后,并且吃掉了牟老师女儿的若干块饼干之后,我的珠算天赋被挖掘出来,一举考到了80分。

青岛城市记忆:永远的母校——青岛河南路小学


河南路小学红小兵袖章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学校老师们厄运临头,好多老师被打成“牛鬼蛇神”,其中有我们的语文老师,他是胶东人,在课堂上用浓烈的乡音为我们朗读《革命烈士诗抄》和《斯巴达克斯》,引得同学纷纷效仿。“文革”是我们参加的第一次政治运动,十几岁的孩子没有头脑只有热情,我们成立了一个叫作“北京公社”的组织,它的巢穴就在学校的阁楼上。当时,造反派们都是成年人,他们不屑于同我们打交道,只是把一些油印的传单、宣言什么的给我们,让我们到街上去散发。很快我们就腻歪这个营生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没有暴力色彩怎么能行啊。于是,我们迷上了抄家的行当,趁着人家不在意,我们先后把附近几所小学的造反组织给抢劫了,把人家的家底弄到我们的阁楼上,其实就是打家劫舍。

青岛城市记忆:永远的母校——青岛河南路小学


河南路小学旧址

当时,不知别的学校有没有生理卫生课程,反正河南路小学有,而且,学校还有一副人体骨骼标本,不是塑料之类制成的,而是真正的人类骨架,也就是说,好多年以前,这副骨架曾经支撑着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现在,只有骷髅上那两只空洞的眼窝在望着我们,我们把这副骨架弄到了“北京公社”的巢穴里,互相打赌,看谁敢搂着骷髅睡觉。后来,一位当了“牛鬼蛇神”的老师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姑娘的骨架,她患了不治之症,立下遗嘱,自愿把遗体做成骨架标本,供后人学习生理知识。听了这话之后,我们沉默了很久,然后,把骨架收拾得干干净净,又小心翼翼地送回了卫生室里。

小学毕业以后,还经常从河南路小学门前路过,但是,却再也没有走进去。有一天忽然想起一个问题,我在这所学校度过两个非常时期,一个是上世纪60年代初的“天灾”时期,再就是“文革”的初始时期。60年代初期,操心的是父母,“文革”时期,遭殃的是国家,而我们,却在这座楼房里开始了知识的启蒙。

青岛城市记忆:永远的母校——青岛河南路小学


图片由网友“池清”提供。(来源青岛城市档案论坛 整理:何良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