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其顿方阵在当时真的没有破解的办法吗?

TheBand


(马其顿方阵示意图)

 

(本文由桌面战争兵棋原创撰写,图片来源于网络。“桌面战争兵棋”专注于军事领域的耕耘,坚持原创,坚守初心。欢迎您的指点。)

谈论起古希腊文明,首先大家可能想到英勇善战的斯巴达勇士,希腊霸主雅典海军,但是今天小编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曾经风靡一时,并由亚历山大大帝带领的马其顿方阵。亚历山大大帝依靠着马其顿方阵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首先统一了希腊全境,然后平推中东地区,甚至不费一兵一卒就占领古埃及全境,最后与波斯帝国决战并取得了胜利,一直将军队推到了印度河流域,才折返回去,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中三个都被他占领了(除了中国以外,古巴比伦、古埃及和古印度),总共征服500万平方公里,超过了当时中国战国七雄领土的总和,让亚历山大大帝成为了欧式历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军事统帅之首(四大军事统帅之首包括亚历山大大帝、汉尼拔·巴卡、恺撒大帝和拿破仑)。

(亚历山大大帝)

那是什么铸就了亚历山大大帝的成功了,主要就是靠他出色军事谋略,将马其顿方阵发展到了极致。当时亚历山大大帝带领的马其顿方阵在战场上成为了让敌人听到就会颤栗的存在,那么马其顿方阵强在什么地方呢?

(马其顿方阵)

【1】马其顿方阵的构成

在我们的印象里方阵的构成都是由一些士兵举着长长的矛和圆圆的盾牌,一排一排的整齐站好向敌人推进,但实际上马其顿方阵的构成并没有那么简单。正常的马其顿方阵一般都是由常规步兵、轻装步兵、伙伴骑兵和辅助兵构成。

(影视剧中亚历山大大帝和他的马其顿方阵)

1、常规步兵

通常都是由数量较多的常规步兵为中心,常规步兵携带马其顿长矛(最长的马其顿长矛超过18英尺)和直径有2英尺的圆盾,并依此一字摆开,纵深16人,第一排的士兵半蹲,平举长矛和圆盾,第二排士兵将长矛搭在第一排士兵肩头,这样对前方突进的骑兵造成巨大的杀伤力,而在突击时由全体士兵站立平举长矛,跑步突击,像攻城的战锤撞散敌兵。

2、轻装步兵

他们一般都比常规步兵的装备更加轻盈,机动力会更高,通常会形成8人的横队在常规方阵左右和后方待机,保护常规方阵的侧翼和后方。

3、伙伴骑兵

马其顿的伙伴重骑兵也是当时很强的一直部队,马其顿方阵能够如此的强大,它的功劳当然必不可少,重骑兵手持马其顿长矛,将长矛抗在肩头,冲锋时将矛头向下,刺中第一个敌人后不会在拔出来,使用备用武器继续作战,只有在有机会时或者作战结束后才会去找回那些长矛。

(马其顿伙伴骑兵)

4、辅助兵

辅助兵顾名思义,就是战场上作为辅助的战士,不过他们通常都是以标枪、弓箭和投石器为武器,可以作为远程部队在方阵的最后待机,保护粮草和远程攻击。

(马其顿辅助兵)

【2】方阵配合

只是依靠良好方阵配置进攻是不容易取胜的,更重要的是方阵中各个部队配合,依靠正面的常规步兵斜向平推突进敌军正中中心并依此寻求突破,侧翼的伙伴重骑兵在战场来回奔驰,冲散敌军步兵,并保护方阵侧翼,而轻装步兵则是与重装骑兵联动配合,帮助骑兵将敌军冲散的步兵进行收割追杀,而在后方待机的辅助兵随时待命,以防战场出现突发变化,准备随时出击。强大的方阵不只是强大的配置和精良的装备,更加需要的是部队与部队之间的联动配合。

(马其顿方阵侧面图)

【3】历史背景

马其顿方阵出现之前都是没有很好的步兵方阵,在荷马时代以前,大家打起仗来毫无章法,就窝在一起互相对打,而马其顿方阵的出现大大改变了战争的战术战略,永远严格阵法的马其顿方阵,可以很轻松的打败没有阵法的散兵,甚至敌兵的兵力高于我方也能击败。可以说马其顿方阵的出现是战术上的更新创新了,所以在当时敌军都没有什么像样的阵法,遇到马其顿方阵的时候就注定了失败。

(训练中的马其顿方阵)

当然马其顿方阵也并不是战无不胜的,更重要的是它拥有亚历山大大帝的指挥和当时万众一心的马其顿士兵,在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亚历山大帝国也四分五裂,马其顿方阵也一直没有更优良的发展,随着历史的前进,投射武器的大力发展,远程打击能力更加强大,机动力差的马其顿方阵到最后只能走向衰败,被更加的机动灵活罗马方阵所取代。中国有句古话: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没有永远无敌的阵法,只有随着战场不同的变化,适应当前战场的阵法才是最强的。


桌面战争兵棋



马其顿方阵的具体构成我就不多说了,喜欢这个话题的朋友都会了解一些,我就说说马其顿方阵是不是真的无解。

要讨论马其顿方阵必须先说其成名年代大约在公元前四百年,大致是我们中华春秋战国年间,根据这个年代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马其顿方阵在我中华同时期军队面前不堪一击。

中国甚至世界兵法鼻祖应该说就是我们中国伟大的军事家孙子,大家都知道孙子留下了孙子兵法,孙子兵法的形成大约在公元前五百年,也就是马其顿方阵大行其道之前。

中国的兵法讲究兵无常势,兵者诡道也,这两句话怎么讲大家都知道,就是说打仗没有一成不变的,打仗不仅仅靠勇猛的士兵,最主要的是“诡道”!也就是变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中国那时优秀的将领带兵很少出现两军实实惠惠的对垒的情况,要么是诱敌深入,让你娇纵,让你轻狂,在你放松警惕时突然反击你。要么是在对垒之时已经有一只或是两只部队分兵到了你的侧翼或是后方,一个信号出现,突然杀出,造成混乱。还有一个可能,突袭你的粮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你没了吃的,看你怎么打仗,饿死你!还有一种战法那就是夜袭,夜间是大多数人需要休息的时候,这个时候两军很少开战,也是最薄弱的时候,如果突然有一支军队奔袭敌军大营,一阵砍杀放火,必将造成混乱,这种战法我想大家在三国演义中见过多次。

啰里啰嗦说了很多,现在切入主题开始说马其顿方阵的弱点极其破法。

马其顿方阵的弱点是机动性差,满身盔甲,手持长矛,队形密集,就像篮球巨人姚明一样不利于转身,不利于山地作战,必须有足够的场地排名布阵。两翼身后薄弱,是它的死穴!掌握了这些就分析如何破解!我们就在它擅长的平原地带打败它!第一,诱敌深入,在沿途挖地道埋伏一只伏兵(这个功课一定要做好,否则被马其顿方阵负责支持的游骑兵发现了就是死路一条),也可以在侧翼远一点的地方布置奇兵,最好是骑兵,速度快,才有冷不防的效果。

马其顿方阵其实有它的前锋部队的,就是游骑兵,他们负责前方清理以及保护侧翼,但是人数相对来说比较少。我们先诱使轻骑兵脱离方阵,然后用优势兵力快速解决这些游骑兵(如果说方阵是海上的航母,那么这些游骑兵就是航母周围的各种保护舰只,没了巡洋舰战列舰驱逐舰的保护,航母还有多少战斗力?),这个诱敌深入过程一定要造成方阵人员的疲惫,你想想方阵的战士穿着盔甲,既要前进,又要保持队形,属实辛苦啊。

最关键伟大的时刻到来了,我们解决了大部分游骑兵(人家不可能所有的游骑兵都跟着你对吧),那我们基本可以对垒了,马其顿方阵这个巨人屁颠屁颠累了个半死,就像无球的姚明只能在球场来回的奔跑,那叫一个无奈啊,突然要两军对峙开打了,肯定是兴奋了。

两军厮杀开始了,一开始天昏地暗,马其顿方阵利用其优势,打的对手连连败退,就在这时,身后一声炮响,喊杀声震天,一只骑兵从方阵后方快速杀入,方阵不能乱,方向仍然向前,可剩余的游骑兵显然不是敌方优势骑兵的对手,不一会敌方(不对,应该是我方!),我方骑兵从背后两翼开始攻击方阵。我们是专业杀人的,我们只往肋下背后捅刀,砍菜切瓜一般。方阵的敌人手持长矛,被迫放下拔出短剑防身,这时候我们的大刀,短矛(跟他们的比而言)的优势体现出来了,那叫一个杀得痛快!方阵前边的阵脚在后边的牵扯下也开始混乱,我军前方也开始奋力冲击,敌人方阵混乱不堪,开始各自为战,舍弃了长矛他们还有什么呢?有的只是任我们屠戮,最后五万的敌人,被我斩杀四万有余,其余的大败而逃!

这是在敌我兵力相近的情况下的战法,我还没用我们秦朝就发明的长驽,要是开战前一顿长弩攻击,那玩意的杀伤力就像二战时的喀秋莎一样,不说别的,你阵容再整齐,一通长驽从身后袭来,一个方阵死伤一少半人,你没个不乱,阵脚乱了,焉能不败!

我打赢了马其顿方阵,朋友们满意吗?


好评一麻袋


马其顿方阵在当时真的没有破解的办法吗?

回答:真的没有。

马其顿方阵其实是一种改良的希腊步兵方阵。扬名自亚历山大大帝。虽说是名成八阵图,而八阵图又何偿不是扬名自诸葛卧龙呢??

我们先通过下图来看一下什么是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方阵,说白了就是一种重装步兵长枪阵。阵形常为横队,纵深16人,横队长度视战场情况及作战需要。标配6米长矛,长矛名曰萨里沙,在后期,这矛又加长了大约半米(天,这应该叫巨矛吧),防身圆盾,直径约合60厘米,用来防御对方的箭矢,以及近战短剑(个人觉得还是叫匕首更合适)。前五排士兵平端长矛,形成五层有梯次的矛阵,后排士兵以不同角度斜向上或竖持长矛。战斗中,后排士兵会随时准备替补前排被击倒的战友,以保持队形完整。

马其顿方阵防守时第一排士兵半蹲,平端长矛,第二排士兵将矛杆搭在第一排士兵的肩头,长矛尾端着地,用以抵消敌方骑兵的冲击力,形成拒马阵。这是一种攻守兼备的步兵阵形。攻击时则前五排士兵平端长矛,全体跑步冲击。在缺少重甲的冷兵器时代,这就是装甲师。

当然,单纯的马其顿步兵方阵并不是无懈可击。例如长矛阵正前方有非常犀利的攻击力与坚实的防御能力,单兵圆盾也可以有效抵御对方弓箭射击,后方,也可以较有效的进行防御。但两翼则是软肋,由于长矛的笨重,进行横向防御时非常困难,密集阵形中的长兵器,很难进行横向90度的调转。这过程必然导致阵形的散乱从而被敌人有机可乘。

但要注意,马其顿方阵可并不是孤军作战,它还有着很给力的配合部队。一是是轻装步兵,二是辅兵,三则是马其顿伙伴骑兵。

轻装步兵矛稍短,盾更大,甲更轻,机动性较强。常配合骑兵作战,对被骑兵冲散队形的步兵进行追杀,或者是在骑兵聊着胶着状态时进行解围。

辅兵轻甲或无甲,通常无盾,装备短矛或投枪,并有弓箭和投石器,机动性更强,并有远程打击能力。

需要着重说一说的是马其顿伙伴骑兵。

伙伴骑兵基本是公认的那时代的骑兵之王。要知道,这是在没有马镫和高桥马鞍的时代。使用长兵器,已然是极为困难,更何况还要进行突击。首先,伙伴骑兵基本做到了俱装,护具有头盔、胸甲、护腕和护胫甲,都是青铜甲哦。到了亚历山大时代,又引进了亚麻甲,不过战时还是以青铜俱装甲为主装备。俱装的重甲,不仅增强了骑士本身的防御能力,更是增加了骑手冲击时的冲击力。其次,伙伴骑兵装备一杆标配的马其盾长矛,长度大约3.5米。这个长度的长兵器,还是刺杀兵器,在没有马镫与高桥马鞍的时代,对骑兵的骑术有着非常非常高的要求。因此伙伴骑兵的长矛攻击方式常常比较单一,往往是反持长矛,头低尾高,进行由上斜向下的刺击,或者双手持矛,进行左上右下或相反的刺击。长矛经常是一次性攻击武器,刺中敌人手,骑手会立刻松手放弃长矛,同时拔出腰间的短剑,继续厮杀,如果有可能,则会取回长矛,进行第二轮的刺杀。

以这样的装备实力,只要地形合适,指挥得当,在当时,又有什么样的力量能够击溃马其盾方阵呢??实际上,亚历山大指挥的战役中,应该还没出现过方阵被击溃的记录。


史话海说


战无不胜的马其顿方阵,罗马军团以100多人,击杀了马其顿军2000多人,俘获上万人。

马其顿人使用长矛的时候有一个习惯就是握着矛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地方,那样也许是当时希腊人单手短矛留存下来的习惯。相比之下中国古代的冷兵器的枪,由矛演变而来,但是他的握法就更为扎实,能拿稳还能更容易刺中目标。扎枪也能平正迅速,直出直入,力道也能掌握,更好地直达枪尖。

腓力二世凭借马其顿方阵称霸希腊地区,当时他是亲自指挥,训练马其顿方阵战术,并且建立了强大的海军。后来他被刺杀,亚历山大继位。当时的波斯帝国倾尽全国近百万兵力,还是在高加米拉会战溃败在亚历山大指挥的马其顿方阵下,自此马其顿方阵也因此让人闻风丧胆。

这个马其顿方阵到底有多么难以攻克?

一方面马其顿方阵只能近战不适合远攻,另一方面这个方阵也是惧怕复杂的地形还有远攻的器械。

马其顿军队的重装的步兵的兵器主要是长矛,大概长13-14英尺,后期好像加长到20,还有圆盾,穿着胫甲以及有金属保护的皮袄,轻步兵的矛稍微短一点,但是圆盾会大点。除了这两个兵种外还有重轻骑兵,共同组成方阵的整体。

马其顿方阵的主要作战方式是利用重骑兵部队作为战场上的突击力量,专门攻打敌方薄弱的侧翼或者只要敌方有破绽就进行重点突破,其他兵种部队负责包抄。重装的步兵就是正面攻击敌人,吸引兵力,牵制住他们没办法顾及后方。而轻步兵和轻骑兵联合部队担负着掩护中军重装步兵方阵侧翼安全的重任,据说这样三者联合起来就能死死地缠住敌人,并且左边形成一道运动迟缓的墙,右面是一个能迅速转换的门,中间就是一个缠住敌人的铰链。这个方阵开创了西方战争史上多兵种协同合作的全新作战模式。


密集的阵型从一开始上场就给敌人一种威慑感。当正面交锋时一组矛墙对敌人攻击过去,方阵后面和中间的士兵又可以举起盾牌以抵挡敌人射过来的弓箭,再用矛尖穿刺敌人,一名敌兵将受到4~5支长矛的攻击,没人能够阻挡这种攻击,进而重装骑兵再往侧翼推进缺口,后方的掩护也能使整体在混乱中不受伤害。


但是马其顿方阵也不是没有破解的办法,当时的罗马军团就用自己灵活、机动的优势战胜了火力强大的马其顿方阵。


当时的彼得那会战,双方出战的导火线是因为罗马的一匹马,马其顿军出动44000名步兵和4000骑兵的阵容渡河,前往攻击罗马38000名军团战士。当时,马其顿军出动的精锐部队,手持六米长的萨里沙长矛。远远望去,连身经百战的保卢斯在回忆时,都说那会的阵容让他很是惊愕。



当时的罗马军团在长矛的抵抗下没办法近身肉搏,尽管用利剑砍断了分散开来的长矛,用盾牌猛烈撞击他们,想方设法地冲击过去想要冲断他们的方阵,还是被马其顿方阵困住,后面只能趁机四散逃窜到山上。


当时罗马军团开始全线撤退到山上,但是就在那时候,突然发现马其顿方阵只是适用于平地作战,只要一上山,这个方阵就不能保持原本的阵型。进入山坡之时,方阵在崎岖的地形开始散乱,在正面暴露了可以攻击的空隙。当时罗马军团的保卢斯马上将军团重新编排后,让士兵迅速突袭敌人的裂缝缺口,展开近战,其它的罗马士兵将从侧翼和后方进攻马其顿军。


近战中长矛已经是毫无用武之地,并且在亚历山大之后的方阵的战术也逐渐僵化,在这种情况下士兵的应变能力不如罗马军团兵的。尽管马其顿人开始扔掉长矛,拿出短剑和圆盾仓促应战,但是完全不是罗马士兵的对手。罗马士兵手持西班牙利剑,并且都是格斗能力较强的青年兵,采用的又是轮番接力进攻的战术,再用长形盾推进,此时完全让马其顿方阵开始崩塌,士兵们也是丢盔弃甲地逃命,山上到处都是希腊人的尸体。

据当时统计马其顿军损失20000多人,6000人被俘,后期追击还被俘获5000人,罗马人的伤亡仅仅100多。马其顿方阵只能说是一个时代的保命符,但是在后期没有更新他的作战方式,对于其他地形并没有适应能力,也是被快速挫败的原因。


WarOH协虎


根据当时全世界的情况来看,如果他的对手是中国人,那么他就会倒霉了。

依靠中国(尤其是秦赵两国)人的尿性,傻子才会跟你两军对冲。再说一遍,在中国那是傻子的做法。

至少我觉得,白起和廉颇都不是傻子。

打六米的长矛,可以有三个选项:

第一种:小股疑兵,引入某地,防火烧山,弓箭伺候,近了就跑,远了就射。中国当时战国时期是有战车的,机动性不知道比马其顿方阵强到哪里去了。来回放箭,或者以冲车冲他,都可以。

第二种:田单的火牛阵,五头牛一根大木卡齐,尾部防火,角上装尖刀。后来有缺德的,在牛身上加铁甲的,加炮仗的,都有。对马其顿这种方阵来说,一旦被冲破就是全军覆没。具体的操作方式参考宋朝的铁甲连环马。田单的火牛阵是一百波,就是铁人也踏平了。后来的岳飞也曾败在此阵上,打马其顿方阵可谓是绰绰有余。

第三个,摆十面埋伏阵。阵中设陷坑,可以是净坑,也可以是刀坑,把最先三排坑倒就几乎可以掩杀了。附带左右连续小股骑兵夹击,附加弓箭,能打开马其顿方阵。但这种方法死伤比上两个会多得多。

最后还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半渡而击。马其顿方阵是个名副其实的旱鸭子方阵,到水里就完蛋。岸上等着,来几波射几波。对峙也不怕,你们没船过不来,战略主动权就在中国了。这时就可以排兵布阵来想法干掉他们了。


忽然想起来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你们听说过什么叫劫营吗?


钟声太守


看过《斯巴达三百勇士》的人,可能印象深刻,感觉当时的勇士方阵坚不可摧。楼主发起这样的问题不足为奇。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了解马其顿方阵是怎么回事。

一、认识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原本是一个小国,与希腊人是同一种族,所不同的是身上自带野蛮气息。

在国王腓力二世的带领下,逐渐强盛起来。腓力二世小时候在底比斯作人质,这让他受到了希腊最好的教育,回国后的腓力二世对国家进行改革,建立起强大的军队。

他招兵买马,训练他们掌握密集的底比斯方阵,并作了不少改进,使它更加强大,叫做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方阵当时确实属于世界顶级的一种战术阵型,他带领这支军队统治了全希腊。可惜还不到50岁,在参加他女儿的婚礼时被砍死。征服世界的事业交到他的儿子亚历山大大帝手里。

亚历山大把马其顿方阵变成了一种传奇,他是不可以战胜的,马其顿的敌人一听到马其顿方阵就会感到不寒而栗。亚历山大大帝凭借着马其顿方阵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建立了地跨亚非欧的亚历山大帝国!

马其顿方阵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来源于希腊的步兵阵型。

枪兵们只有短小的圆盾作为防护,排列成重步兵方阵,在可能的条件之下,极力加长作为战斗力输出的长枪。

另一部分就是在旁边随时等着发起致命一击的重装伙伴骑兵,他们可以在敌人忙于对于中央方阵的时候从侧翼卷击。

在冷兵器时代,一个巧妙的阵法如同武器的革命一样,成为决定胜负的要素。

具有严格阵法的马其顿方阵能轻易地打败数量上占优势但较混乱的敌人,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战术上的创新。

看看当时的波斯大军战车老旧过时,缺乏机动性,只要拉战车的马之中有一匹受伤跑不动,整个战车就完蛋;而战车上的士兵们都披着厚铠重甲,根本没办法逃,一旦没有战车,就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

马其顿方阵的厉害之处在于以完整的横队勇猛地冲向敌人,给尚未从骑兵袭击中恢复过来的敌人以更沉重的打击。攻到马其顿人面前的每个士兵都必须同时对付至少十个以上的长矛头,这样可以增强正面对骑兵的杀伤力。整个方阵战术的精髓就在于全部士兵同心协力,齐头并进。

二、破解马其顿方阵之法

人不是万能的,是人就会有缺点,会有软肋。就像希腊第一勇士阿喀琉斯的脚踵是他唯一的软肋一样,马其顿方阵是人组成的,当然有破解它的方法。

要击溃马其顿方阵,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破坏马其顿方阵的阵形。

1.马其顿方阵,对战士的体能要求很高,一个战士要高度紧张随时保证阵形完整,而且还要举着长枪,听领导者调令。如果采用车轮战术,拖延时间,不断消耗其战士的体能,等待时机。一旦战士出现体能不支,就会出现漏洞,这时就有机可乘。好在马其顿方阵常常遇到的敌人都是一些乌合之众,根本不是其对手,马其顿赢得很轻松。

2.马其顿方阵正面冲击力强,但方阵的两翼则是软肋。由于长矛的笨重,进行横向防御时非常困难,密集阵形中的长兵器,很难进行横向90度的调转。这过程必然导致阵形的散乱,从而使敌人有机可乘。

公元前197年,在库诺斯克法莱的一处山丘之上,罗马人利用他们阵法之中两翼之间的空隙,插入马其顿阵法之中,从而打败了他们。

3.马其顿方阵的组成形式注定了它的不灵活,马其顿阵型组织起来很费时间和地形,而到了后期,长枪的长度甚至增加到6米以上,这样的枪杆子已经完全失去了机动性。

对地形要求高,就无法适应不同地形作战需求,一旦遇到山地、丘陵之类的,阵型很容易被分割。比如说,先牺牲一小部分部队诈败,诱使马其顿方阵走上山区,导致阵型破裂,从而可以深入到马其顿阵型内部,将其打乱。

在彼得那会战之中,罗马军团在平原上被马其顿方阵打得连连败退,马其顿人乘势追击,追到一处山坡上时,罗马军团利用方阵之间的间隙,打入马其顿阵形中,将他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在阵形之中的士兵拿着长枪无法近战,仅有的小圆盾和短剑,根本就不是罗马重兵的对手,一番恶斗之后,方阵内已经乱了阵脚,罗马人直接杀敌两万。

总之,马其顿方阵在当时并不是没有破解之法,只不过是当时的敌人太弱了。

当他面对机动、灵活的罗马军团之后,完全打破了不败的神话,走下神坛不说,还被其消灭。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恕我直言,马其顿方阵不仅能破解,而且相当容易破解。如果觉得破解不了,请读我国古代兵家圣典《孙子兵法》。

马其顿方阵出现在公元前400~前300年,而《孙子兵法》出现在公元前500年~前400年,从时间上看,孙子兵法要早于马其顿方阵100年左右;从内容上看,马其顿方阵仅仅只是一个阵型的完善,而《孙子兵法》是一套规模宏大的军事体系。一个是战术之内的阵型革新,一个是超乎战略的思想学说。两者差距不言而喻。

古老中国的军事,善于借助天时、地利、人和,所有的将领都要懂得如何借助外力,而不是全面地使用“人”来拼杀。如果仅仅考虑“人”的身体力量的话,那就是对“人”本身的残杀。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方阵”是将“人”包装了起来,这样在肉搏战中仿佛能够占很多便宜,但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几乎不值一提。

《孙子兵法》云,“兵者诡道也”,你虽然用长矛包装了阵型,难道就不算“暴露”?用火攻呢?水攻呢?周瑜火攻赤壁,关羽水淹七军,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白起长平“诱敌深入”等等,哪一个不能对付“马其顿方阵”?

进一步讲,“马其顿方阵”其实是很低级的阵型。为什么呢?因为这种阵型严重限制了进攻,也限制了撤退。甚至更高明的战略战术,比如“草木皆兵”,让这种阵型不敢向前进攻,尤其是在慌乱中撤退时造成严重踩踏,对方还未出兵,就能让你“不战而败”。此时此刻,对方“直追不击”,看你能咋。


安若凡


从经典战役看马其顿方阵的特点:高加米拉战役(对战波斯)

图一:高加米拉战役形势图

1. 背景

公元前331年,波斯帝国大流士三世率领20万军队(号称百万)、战象15头、刀轮战车200辆,驻扎在底格里斯河左岸的高加米拉村,企图阻止亚历山大继续东侵。亚历山大则率领40,000步兵、7,000骑兵前来迎战。

10月1日拂晓,决战开始。

2. 阵型

图二:战前阵型配置


波斯方面:

大流士三世依照波斯惯例,坐镇全军中央,身旁是金苹果卫队以及波斯不死军,希腊雇佣军在中央两侧展开,在中央最前方是战象和50辆刀轮战车。

图三:波斯不死军(又名长生军)是一支万人的重装步兵部队,头戴三重冕,装备包括柳条盾、短矛、剑或长匕首、弓箭,外袍内穿鳞甲,士兵的矛装饰以银球,军官的矛装饰以金球

巴克特里亚总督贝苏斯统率在波斯左翼中亚的骑兵,亚美尼亚骑兵在波斯右翼,两翼前方有十多辆战车和铁甲骑兵组成的突击方阵。在左、右、中所构成的第一阵列后方,大量的轻装步兵组成第二阵列。


马其顿方面:

亚历山大远征军中央为马其顿方阵,两翼为骑兵,右翼前方有弓箭兵、标枪兵,两翼后方配有机动骑兵。老将帕曼纽率领左翼,亚历山大大帝与伙伴骑兵在右翼,在第一道阵列后面由雇佣军组成第二道阵列,以因应各种突发状况,整个马其顿军形成一个空心方阵,并使左翼步兵正面外朝45度以因应波斯的侧面攻击。

3. 锤砧战术

亚历山大令其步兵右翼斜向楔入敌阵,自己率领骑兵向右侧平移,并在骑兵队后暗藏一支轻步兵。大流士三世回应以波斯左翼骑兵迎击,试图吃掉远征军右翼,并派出刀轮战车直扑马其顿前阵,但马其顿以口袋阵挡住,未能奏效。

图四:马其顿伙伴骑兵,在高桥式马鞍和马镫还没有出现的年代,持矛方式是如图所示矛尖斜下,避免在刺中敌人身体后自己因反作用力而落马

过程中亚历山大敏锐地捕捉到波斯军向左翼增兵时,中间出现的兵力空缺,他果断率骑兵直接插入敌军左翼的缺口,直扑大流士三世的指挥营;同时原本隐藏在骑兵身后的轻步兵出现,挡住试图回援的波斯军左翼。

图五:缺少防护,以标枪和投石为主的马其顿轻步兵

4. 战果

大流士三世坚持不住,认为败局已定,于是逃跑。波斯军顿时群龙无首,全线溃败。

但亚历山大因为自己的左翼部队告急(帕曼纽在波斯优势兵力的猛攻,以及大营中波斯俘虏的哗变下陷入苦战),被迫放弃追击,回援左路,因此失去了扩大战果的机会。

据记载,波斯军损失超过10万人,马其顿远征军则仅有数百人伤亡。

大流士三世不久后被部将贝苏斯杀害。

5. 总结马其顿方阵的特点

作为锤砧战术中的“砧”,重步兵方阵其实是稍少变化的(也不适应频繁变阵)。比起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方阵更重要的作用是压迫敌军的空间,同时迫使对方以添油式打法不断增兵,与之互掐。

这时灵活游弋在战场上的伙伴骑兵部队,就可以在敌军调动兵力的过程中,捕捉到阵型出现松动的时机,并给予穿凿式的速攻。

这种战术对马其顿军的要求其实很高:它需要步兵队面对不断增强的敌军攻势,保持铁砧的坚定不移;同时要求骑兵(亚历山大亲自指挥)具有耐性和洞察力,能够发现敌军阵型的空隙,并果断发动攻击。

如果步兵方阵先行溃败,或者敌军训练有素,没有出现破绽,则伙伴骑兵也没有用武之地。

甚至可以假设,如果敌军将领有更高的智谋,事先在中军隐藏重步兵,等待伙伴骑兵破阵后加以合围,那么人数本来就不占优的马其顿军,很可能会一败涂地。

新的征服者:罗马共和国

亚历山大死后,希腊各城邦及波斯各地,都乘机反抗。亚历山大部将又互相厮杀,争夺土地,帝国随即进入继业者战争时期,最后分裂为三个比较巩固的希腊化帝国:

安提柯的后代占据马其顿和希腊,建立了安提柯王朝,公元前168年被罗马共和国所灭;

塞琉古占领了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北部和伊朗高原,建立了塞琉古王朝,公元前63年被罗马共和国所灭;

托勒密占领埃及及叙利亚南部,建立了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年被罗马帝国所灭。

图六:继业者战争后的“三分天下”

下面举例看一下马其顿军是如何被罗马所败。

公元前192年-前188年,塞琉古王国与罗马为争夺地中海霸权而发动的罗马-叙利亚战争。公元前190年,终止迎来了一场决定性的战役:马格尼西亚战役

1. 背景

由于塞琉古王国在战争中多次败北,已无心恋战的国王安条克三世企图与罗马谈和,但罗马则故意以苛刻要求迫使对方继续战争。

无奈之下,安条克三世选定马格尼西亚作为适合的战场,并在锡皮卢斯山上扎营,还在弗里吉亚河和锡皮卢斯山中间建筑了一道城墙。然而罗马共和国与帕加王国的联军却一心求战,在连续五天双方对恃下,阿赫诺巴布斯派出使者宣告不论安条克明天是否应战,罗马联军将会攻击。而安条克三世也已经厌倦等待,便决定与罗马交战。


2. 阵型

塞琉古方面

依然是主力的16,000名马其顿重步兵,按传统方阵配置为10个分队,每个分队间保留空位,并在分队间和侧翼放置两头印度象和一些轻装步兵,总共有22头。方阵右边有1,500名加拉太步兵、3,000名铁甲骑兵和1,000名的伙友骑兵,后面是16头印度象,在骑兵右方的是10,000名精锐银盾兵,其右翼布署弓骑兵和轻装投射部队,整个塞琉古军右翼由安条克三世亲自指挥。

在马其顿方阵左翼,是由1,500名加拉太步兵、卡帕多细亚国王阿里阿拉特四世提供的部队和各种雇佣军组成,其左方有3,000名铁甲骑兵、1,000名伙伴骑兵、2,500名加拉太重装骑兵以及500名塔兰托式骑兵支援,骑兵前面安置阿拉伯骆驼弓兵,在骑兵左翼配有克里特弓兵、来至各地的轻装步兵和16头印度象所组成,在整个塞琉古军前面布署多辆刀轮战车。

罗马联军方面:

罗马联军方面,两个罗马军团布署在中间,在罗马军团两翼分别是意大利同盟军团,军团都列成三行战斗队形。

帕加马的54头非洲丛林象放置在罗马军团后面,而在联军右翼后面的是帕加马的部队和3,000名借来的亚该亚同盟轻装步兵,并有2,200名罗马和意大利骑兵以及800名帕加马骑兵,左翼的骑兵包括四队罗马骑兵和1,000名希腊同盟骑兵靠着弗里吉亚河布署,留下2,000名色雷斯和马其顿志愿兵固守营地。联军右翼交给帕加马国王欧迈尼斯二世率领,联军左翼则为阿赫诺巴布斯。

3. 战争过程与结果

先剪除方阵的羽翼:

那天尚未黎明,黯淡的天色外加清晨的浓雾将使视线不良,弓箭的准度下降。因此帕加马国王欧迈尼斯二世先派遣克里特弓兵和其他轻装投射部队向前。

当塞琉古军的刀轮战车发动进攻时,欧迈尼斯命令投射部队优先朝马匹攻击。受到猛烈打击的惊马纷纷拉着战车逃回己方的阵列,致使刀轮战车失序,造成塞琉古军左翼前方阿拉伯骆驼部队开始慌乱逃窜,而后方的铁甲骑兵因为自身铠甲的重量,难以逃避镰刀的攻击,连带使得塞琉古军左翼开始松动。

欧迈尼斯二世立即率领骑兵和轻装部队攻击,最后在欧迈尼斯指挥的罗马和意大利军团攻击下,塞琉古军左翼开始崩溃逃窜,而那些塞琉古重装骑兵因穿着笨重铠甲因而被追上消灭。差不多同时间,塞琉古国王安条克三世在率领右翼骑兵成功突破罗马左翼阵列部队,开始追击他们。

马其顿重步兵是最后崩溃的部队,但无济于事:

现在,塞琉古的中央方阵已经缺乏骑兵的侧翼保护,阿赫诺巴布斯派出轻装骑兵朝塞琉古中央方阵暴露的侧翼投持标枪,塞琉古方阵的良好训练和纪律没使他们崩溃,依旧举着萨里沙长矛保持队形与罗马士兵对恃。

中央方阵形势越来越不利的情况下,安条克三世却没有趁机攻击罗马军团后面,反而率领骑兵笔直朝罗马营地进攻(充分说明锤砧战术对指挥官的高要求)。

在另一方面,欧迈尼斯二世胜利的部队也一同加入对塞琉古中央方阵的包围圈,大量的标枪和箭从各个方向朝方阵投去,塞琉古步兵指挥官试图井然有序的撤离,但方阵内的战象受不了标枪和箭的攻击开始发狂乱窜,使方阵再也不能保持完整而溷乱,在罗马军团的总攻击下整个塞琉古军开始步向溃败。

而安条克三世无法立即击败罗马军营守备兵,加上帕加马的阿塔罗斯率领骑兵赶来救援,而决定就此作罢,在突破帕加马骑兵后,安条克三世回到战场上才发现他的军队即将遭到摧毁,慌忙逃往萨第斯,留下残馀的塞琉古军遭到罗马联军追击、屠杀,直到傍晚战斗才结束,罗马联军获得战役胜利。

因此,马其顿方阵并非牢不可破,尤其是在亚历山大之后的100年里,阵型和相应打法已经逐步削弱;另外,关于马其顿与中国同时期军队的战力比较:我曾经在去年回答过相关问题——

假如亚历山大大帝打到中国,当时中国有胜算吗?为什么?

对马其顿与当时的秦国作了一次简单的兵棋推演,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顺便关注一下。


万里长空夜未央


有的,马其顿方阵在当时具有特殊的地理局限性,再加上今天以西方文明为尊,所以给人一种错觉,好像这种战术真的无敌于天下似的。

马其顿方阵在西方纵横无敌,是因为当时的西方国家军队普遍战斗力不强,所以显得鹤立鸡群。而且,亚历山大很鸡贼的,懂得见好就收!他要是来东方,保准会被打得满地找牙!

破解之法一:战象阵!

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帝国和中亚之后,并没有继续向东进军,而是南下攻打恒河流域,在这里他遇到了生平第一劲敌,统治印度旁遮普地区的波鲁斯国王。而波鲁斯国王依仗的就是他强悍的战象。这些战象身披重甲,冲击起来如同坦克,无人可挡,而且战象背上还有长矛手和弓箭手进行攻击。所以,马其顿方阵遇到战象时被杀的几乎已经崩溃,还好波鲁斯手下的其他部队战斗力不佳,被亚历山大抄了后路之后大败而回,让亚历山大最终胜利!

但是,士兵们再也不敢向印度内陆进发了,而是发动了起义,看来将士们惧怕战象远超过惧怕亚历山大。

所以,只要有军队拖住亚历山大的伙伴骑兵,给战象足够的时间,马其顿方阵必败!换句话说,马其顿方阵对战象必输!

破解之法二:火牛阵+短矛手!

战象虽强,却经常会因为恐惧而临阵脱逃!所以,组建强大的火牛阵,依靠牛的冲击力和它们的莽撞精神,足以撕裂马其顿方阵的阵型!趁阵型大乱的时候,我方短矛手立即出击,对于长枪手们来说,阵型一乱基本上就等着被砍杀了!

破解之法三:长枪阵硬怼!

和马其顿同一时代的东方,有一支虎狼之师秦军。秦军是一个多兵种混合型部队。军中有车兵、弩兵、短矛手、长枪手。对付马其顿方阵真正有力的手段就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让秦军的长枪手和马其顿长枪手硬怼。秦军长枪在当时已经发展到4-7米,和马其顿长矛差不多。所以,假如两军对垒双方都挺枪对刺一定会很壮观!秦人自古耐苦战,相信足以击败马其顿方阵,最关键的是咱们人多,打仗的时候经常会排成万人大方阵,吓也吓死他们!

破解之法四:强弩齐射配合陷阵轻兵!

当时中原各国的远程兵种以弩兵最为受欢迎,韩国的脚踏弩可以连续射出上百支箭,而且因为用腿部发力,射出的弩箭更强劲更有杀伤力。上千张脚踏弩一字排开,足以在马其顿方阵前织起一道火力网。等对方阵型一乱,再以陷阵轻兵猛攻,胜率超过80%。不要小看陷阵轻兵,他们是秦军战斗力最强的兵种,最擅长打硬仗。

还有哪些对付马其顿方阵的方法,欢迎补充!


历史风暴


在中国很多将领看来 所有的单一兵种都是垃圾

因为缺点太多 所谓的马其顿方阵 如果放在中国古代 会死得非常惨

之所以他们有名,就是因为欧洲的小国寡民

在小规模作战中,它的确是很厉害 一旦牵扯着,数10万10多万 等大规模作战的时候

完全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 在欧洲你可以看到很少涉及到10万以上的战争 而在中国10万数10万以上的战争,很常见 上百万以上的战争 也有不少 无论是火牛阵,铁索连环阵 连锁重甲骑兵 轻骑兵,重骑兵,长矛兵,工兵等所有的兵种来看 只有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才能够战无不胜 想靠单一的兵种来取得战争的胜利 困难无比

尤其是在秦汉以后 多种兵配合才是战争中的常规 而单一的兵种 除了刚出现时,可以发挥出奇效之外 之后,如果还单行其道的话 基本上都会死的很惨 这些单一兵种更多的,就是当特种兵 干一些非常特殊的任务 一旦大规模作战,死得非常的惨

如果在中国的话,想要破解它非常的多

第1种,工程器械 只需要用大型的工程器械,几轮下去就死光光

第2种,重甲兵 不管是重甲骑兵还是重甲步兵 可以将他们杀的,片甲不留

第3种 刀盾兵 他们可以用盾牌冲进他们的内部 这时候1寸短一寸强 可以说基本上杀得很快

第3种,弓箭 弓弩 方阵 一轮齐射,两轮齐射,基本上死光光

第4种 铁索连环战马 一个冲刺就给他们踏平了

至于其他的 弓骑兵兵之类的 水淹火烧等等一系列的。 更是多不胜数

可以说这种方阵到了中国 基本上就沦为了垃圾 因为中国自秦汉以后 早就有以前的单一兵种 作战 发展成了多兵种相互配合,大规模战争体系 可以说欧洲那时候的战争和中国的战争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 无论是从装备人员 还有战争的规模 还有战争的理解 还有战术等一系列 都不在一个频道上

就好像在中国,人老百姓就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人仅仅靠个人之力主宰一场战争的胜利 因为一个人最牛逼,也就杀个200人 自古以来有几个?

而欧洲人 也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人不能改变一场战争的胜利 因为一个人可以杀十几个人

而两国交战不过是一百号人(小国寡民,甚至一个城堡就可以自立为一个国家 在古代的欧洲,上万人的战争都算是大的 10万以上的基本上寥寥无几) 怎么就不可以改变一场战争的胜利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