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做癌症篩查,有必要嗎?

美人美眼


健康人這個概念本身就是個悖論,並不是能吃能喝能睡的人就是健康人,沒做全面檢查確定正常之前都不能斷定自己就是完全健康的。最近單位體檢又查出五個早期肺癌,這幾個同事確診前都很健康,該上門診的上門診,該手術的手術,工作如常,一切照舊。結果是體檢報告打破了平靜,現在都做了肺腫瘤切除術,如今休假在家。所以,健康人有必要做癌症篩查嗎?當然是有必要的。有針對性的進行癌症篩查,往往能夠更早期地發現癌症早期病變,有針對性地及早處理,那麼危險性就低很多。

癌症在每個年齡段都有發生,但是大部分常見腫瘤的發生年齡依賴性非常大,40歲是一個分水嶺。40歲之前相對較少,而過了40歲癌症發病率成倍的增加。因此,針對 40 以上人群需要進行下列7類癌症的篩查。

1.肝癌 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慢性肝病史,長期酗酒,重度脂肪肝,肝癌家族史的人,建議每半年或 1 年進行肝功能、上腹部超聲和血清甲胎蛋白(AFP)檢查。

2.肺癌 長期抽菸的人(吸菸指數大於400)、戒菸時間少於15年、工作中長期接觸化工原料或者各種粉塵、既往有肺結核及支擴等慢性肺部疾病的人、有肺癌家族史或者其他腫瘤家族史的人,建議每1年做一次胸部低劑量螺旋CT。

3.胃癌

有胃癌家族史、長期有不良飲食習慣、慢性胃炎的人,推薦進行一次幽門螺桿菌和胃蛋白酶原的聯合檢查,根據檢查後判斷是否需要做胃鏡。有慢性萎縮性胃炎及胃息肉的人建議每年做一次胃鏡檢查。

4. 食管癌

有食管癌家族史、長期飲食習慣不良、在食管癌高發地區的人,可以做一次胃鏡檢查,根據檢查情況判斷後續檢查頻率。

5.乳腺癌

40 歲以上的女性,尤其是有乳腺癌或者卵巢癌家族史,都應該每年進行一次乳腺鉬靶或乳腺超聲檢查,以便及時發現乳腺癌。

6.宮頸癌

宮頸癌的篩查在我國目前開展的比較好,建議30歲之後開始進行TCT 和 HPV 的聯合篩查,如果正常,後續可以每 5 年做 TCT 和 HPV 聯合檢查或者每 3 年做一次 TCT 以篩查宮頸癌,連續三次TCT正常,那麼到 65 歲可以停止篩查。

7.結直腸癌

有家族性腺瘤樣息肉病的人10至12歲每年進行靈活的結腸鏡檢查。40歲以上人群中有以下任一表現之一的都屬於結腸癌的高危人群,有腫瘤家族史、有遺傳性非息肉病結腸癌家族史、患有炎症性腸病、多發腸道息肉,這類人群需要每年做一次腸鏡檢查。其他40歲以上的人群建議40歲開始每5-10年做一次腸鏡檢查。


胡洋


健康人做癌症篩查:做得正確,非常必要。做得錯誤,貽誤終生!

一,癌變完成以後,機體沒有癌症症狀,不能做癌症篩查

一般醫生、專家建議說:所有癌症要早發現早治療。這是非常錯誤的!

第一,根據美國對非因腫瘤去世者的解剖發現,有50%以上看似正常健康人,體內已經完成癌變,具有腫瘤病灶。

但是,他們當中只有不到1%最終以癌症確診。

就是說,有大量體內完成癌變的人,不用治療處理最後自己痊癒了,癌症消失。

機體完全有逆轉癌變的可靠機制。

第二,在現階段,沒有醫學手段可以真正根治癌症。所以,在能夠確診之前,進行“早發現早治療”是非常大的冒險——手術放療化療下來,大部分唄過度治療摧毀機體活力免疫力,導致局面失控。

第三,篩查確診癌症,會給患者帶來巨大心理負擔,有可能因此而貽害無窮!

二,真正有效的癌症篩查,應該是檢查癌變完成之前的機體指標變化,以進行逆轉幹預

如果一個人懷疑自己接觸了致癌傷害,會有癌變機會,他可以做一個監測,看是不是機體有癌變傾向。——不是老有沒有癌症!

如果發現有癌變傾向,則立即啟動干預,逆轉病情。

因為這個時候癌變傾向是處於隨時可以逆轉的階段。比如萎縮性胃炎的腸化生階段。

三,在癌變完成之前的撿測怎麼做

致癌傷害侵襲機體後,會有生物學指標異常。最著名的就是自由基攻擊DNA形成加合物8-羥基脫氧鳥苷以及丙二醛等。當這些異常,一定意味著你的身體正在遭受氧化應激刺激,我們知道,致癌傷害導致細胞損傷的方式,就是自由基傷害。

在監測到這樣的異常後,我們只要立即開展兩個工作:第一,查明到底機體遭遇什麼具體傷害因素暴露。第二,立即阻斷清除這個傷害因素。機體就會迅速逆轉!指標恢復正常。

這樣癌變也就徹底阻斷了。

有讀者十分不滿我不給大家教阻斷清除致癌傷害因素辦法。這是多麼簡單的事!——各種致癌因素知道了,就遠離,如此而已。

機體不需要你做任何事。

回答如上。


春雷滾滾2


健康人做癌症篩查需要根據個體的具體情況決定。

癌症篩查並不是每個人、每種癌症都要每年篩查,這裡面有兩個關鍵因素,一是看年齡,二是看有沒有高危因素。

一、年齡

癌症的發病雖然不都是老年人,但畢竟年輕人患癌的幾率還是相對很低的,所以,一般沒有高危因素的年輕人,不常規推薦做癌症篩查。

二、有高危風險因素的人群

1、肺癌篩查

有長期吸菸史(吸菸史20包年以上等)、氡氣暴露史、職業暴露(砷、鎘、鎳、硅、煤煙、柴油廢氣等長期接觸史)、惡性腫瘤病史、一級親屬有肺癌家族史、慢阻肺或肺纖維化史的人群等,建議50歲以後,每年一次的低劑量螺旋CT檢查,做肺癌篩查。

2、乳腺癌篩查

建議40歲以後每1-2年做一次乳腺X線檢查,高危人群,比如有家族明顯乳腺癌家族傾向,既往有乳腺導管或小葉不典型增生的女性人群,建議小於40歲開始做乳腺癌篩查。

3、胃癌篩查

目前國內不常規推薦,但對於胃癌高危人群應在40以上開始做胃癌篩查,包括人群:胃癌高發區;長期反覆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既往有胃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肥厚性胃炎等疾病者;有一級親屬患胃癌、以及有其它高危因素的人群等。

......

總之,健康人的癌症篩查需要根據個體的具體情況、風險因素,決定篩查的項目和年齡,這種個體篩查的意義更大,更有意義。


深藍醫生


當然,有必要!因為所謂的健康人,甚至常規體檢結果不錯的人,也存在突然查出癌症的可能!

從世界範圍來看,癌症在我國發病率呈現並不樂觀的趨勢,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沒有做到“三早”,也就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現實並不如願。

這種現實的結果是什麼?

很多癌症發現就是晚期,治療費用大、治療效果差強人意,甚至出現很多百姓不願看到的“人財兩空“的情形。所以,做好“三早”勢在必行,推廣癌症篩查中心的組建,也成了醫療圈內圈外共同的呼聲。

可能有人會講,現在有些人感冒發燒都不想去醫院,何況去篩查這麼“嚇人”的癌症?

其實不然。

越來越多的人有了這個意識,並且願意付出一部分費用,消除內心的恐懼與擔憂。

從另外一個層面講,癌症發病的年輕化趨勢冒頭。雖然癌症發病主體是中老年人群,但是青壯年、中年人群也有不少癌症患者。

比如,對於乳腺癌、胃癌、腸癌篩查,都已經建議年齡超過40歲的高危人群就該考慮做篩查了。

再者,從經濟學角度講,癌症篩查性價比很高!而且篩查還會有“長尾”效應。

彩超、鉬靶、胃鏡、腸鏡、肺部薄層增強CT、PET_CT等檢查費用低的不過一二百元,多的也不過千元左右,從預防癌症的角度考慮,是符合經濟學原理的。

更多靠譜健康提醒,盡在遼瀋名醫!


遼瀋名醫


癌症篩查對於健康人是否有必要要看具體晴情況的,對於有家族史,40歲以上,在體檢中加入癌症篩查是十分必要的。

癌症篩查可以在早期完全沒有症狀表現的時候發現癌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這樣肯定比晚期才發現的好。但是癌症篩查要有針對性的做,一般年齡在四十歲以上,家裡有相關的癌症史,或者是有某些癌症類似的症狀,或者有一些致癌率很高的不良習慣。 例如直系親屬父母親有因為肝癌去世的,那兒女就要在四十歲之後做一下肝癌相關篩查,包括肝癌特異性指標AFP等等;或者有曾經有肝炎史,那也需要檢查一下肝癌的相關檢測;或者說出現食慾減退、短期體重明顯消瘦、皮膚髮黃、噁心等,最好也去檢測一下。

癌症篩查的意義就是可以在早期發現癌變,為後期的治療爭取更多的時間,如果沒有做相關的檢查,等到有症狀了再去檢查,可能就已經是晚期了,這會兒很多治療手段已經不管用了,大部分的癌症到晚期就只能是維持生命了。所以說如果有需要的情況,並且具備條件的話,還是需要去做相關的癌症篩查的。


影像科醫生張浩


健康的人做癌症篩查,有必要嗎?當然有必要,而且是非常有必要。

在日本、韓國、中國這三個國家中,胃癌病發率日本第一,韓國第二,中國第三,但是胃癌死亡率卻是中國第一,日本最後。這是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因為日本每個年滿40歲的公民,都要求做胃鏡檢查,以排查胃癌。

在中國,很多自以為健康的人,往往更容易患上重大疾病,因為他缺乏防範意識,反而經常有小痛小病的人,患癌機率更低。

癌症最大的治療方式就是未病先治。做好預防,抓住早期,才能大大提高生存率。

乳腺癌:家族中有乳腺癌病史的,年齡40歲以上人群,每年一次乳腺鉬靶x線,價格約300元

宮頸癌:不固定性伴侶,過早進行性生活,絕經女性,每年做一次帕氏塗片檢查和HPV檢查。帕氏塗片檢查價格約200元,HPV價格約400元。

結直腸癌:家族中有腸癌遺傳病史,經常胃腸道不適者,每1-5年做一次腸鏡篩查,腸鏡價格約300元。

肺癌:家族中有肺癌遺傳病史,長期吸菸者,年過40歲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低劑量的螺旋CT,螺旋CT價格約400元。


抗癌健康網


癌症篩查可以做,但是不要過度檢查。有癌症高危因素的人要尤其注意,比如有家族史的,年齡大的,有抽菸喝酒等不良生活習慣的,長期有胃病,有肝炎的,反覆宮頸炎的等等。但是做也不需要太早,不要盲目篩查。不同年齡段的人需要知道自己應該關注哪些癌症。

比如年輕女性,關注乳腺癌、宮頸癌、卵巢癌等的篩查;年輕男性,有吸菸史的,關注肺癌;飲食不規律的關注肺癌;特定地區人群,比如兩廣地區鼻咽癌高發;中老年人,低劑量肺部CT可作為肺癌篩查的常規檢查手段,肝膽彩超也應該做起來……

總之要有針對性,如果一上來就要求全身都篩查一遍,上最高高級別的機器,對醫療資源是一種浪費,自己的身體也受不了,畢竟有一些機器都有輻射,


健識局


你好,這個題目很大。所謂健康人如何定義,全部檢查都是正常才是健康人,還是有病自己不知道的算健康人?

所謂“健康人”是一個悖論

沒有全面檢查,無法判斷是否健康人,那麼要斷定自己是健康人,是不是得全面檢查一下呢?

而自覺健康的人不一定健康,很可能已經有病。有病,你不去檢查,不去治療可以麼?

說來說去,檢查是必須的。癌症篩查也是必須的。

癌症還是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

癌症的死亡和自然老死不同,也和腦中風急驟死亡不同。癌症的死亡來沒那麼突然,又比自然老死快得多。

如果沒有篩查,癌症被發現的時候多為晚期癌,治也治不好,何苦呢?因為早期癌幾乎沒有症狀,也就是說不會引起你的不適,靠症狀來發現癌症是不靠譜的。

多數的癌症都有個發病的過程,時間短則一兩年,長則幾十年,這就給我們足夠的時間來及時發現並阻斷癌症的進展。

所有這些,只有依靠精準的癌症篩查才能做到

幾種常見的癌症篩查,都有指南建議,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篩查頻率,有的每年查,有個可以隔幾年查。

不同癌症的篩查方式也有不同。比如說,肺癌篩查靠胸部CT、胃腸癌靠胃腸鏡檢查、乳腺癌靠鉬靶和B超、宮頸癌靠TCT和HPV檢測、肝癌依靠AFP和CT等等。

總的來說,精準篩查包括篩查的頻率和篩查的方式,如果選擇不對的篩查,有可能年年體檢還是發現不了癌症。

早期的癌症及時治療,多數癒合很好,完全和正常人沒有兩樣,只是少了一個非必須的零件,還可以算是“健康人”。

所以,“健康人”建議定期做癌症篩查。


恩哥聊健康



癌症篩查是通過一定的檢查,在患者出現症狀前早期發現癌症。

國際通行的基本標準有兩個:

一是能夠在癌症尚未表現出症狀前,通過檢查發現癌症;

二是篩查出癌症並接受治療,可以改善預後。

因此,參加癌症篩查的人是沒有癌症相關症狀的健康人群,且篩查出問題後,患者應該及時獲得規範的診斷和治療。

由於癌症篩查針對的是健康人群,故篩查手段必須有效、價廉、無創或者創傷較小。很多臨床檢查手段可以查出早期癌症,但是要應用到無症狀的人群中,則必須符合篩查效果判斷標準。

癌症篩查和早發現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四大癌症防控策略之一。全球很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將大規模人群篩查作為區域性的癌症防控項目進行推廣。這種項目往往由政府出資和組織,納入公共衛生項目或全民健康保險,向符合條件的居民提供篩查服務,使篩查能儘可能覆蓋更多居民。


海上名醫


當然有必要!癌症篩查也可以算是體檢的一種,只不過是為了早篩癌症的體檢,體健當然是針對“健康人”,已經有病的人就不是體檢了,是診斷是治療了。

所謂的“健康人”當然只是說,在檢查之前,沒有不舒服的異常表現,是相對的“健康人”,如果保證肯定是健康人,那就用不著去體檢,體檢就是針對健康人,儘可能早發現身體的異常,如果經體檢發現身體確實有異常,那就不是健康人了,就得進一步檢查去診斷是什麼病,如果體檢沒有發現異常,那就繼續定期體檢。體檢就像是對機器的定期檢查,以早期發現可能的問題,早處理,避免出現大問題,發現晚了,就太被動。

大家都知道,癌症如果早期發現,就沒有那麼可怕了,因為早期癌症多數可治癒,怕就怕一發現就是晚期。而想要儘可能早發現癌症,當然不能靠被動等待,得主動檢查,這就是癌症篩查。所謂篩查,就是沒有症狀的人,主動去進行針對性的檢查,比如,肺癌高危人群主動進行低劑量胸部CT檢查,比如,適齡女性主動進行乳腺癌篩查(鉬靶和超聲),宮頸癌篩查(宮頸塗片和HPV檢測)等等。如果已經有某些不舒服或身體有異常表現,那就不是叫篩查,而是去看病,去檢查明確診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