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秦檜一開始選擇殺的人是韓世忠呢?

etleon


大家都知道秦檜是和宋高宗穿一條褲子,都是主和派,最關鍵的是都想保住自己的地位,所以都想著守好已有的土地就可以了,不用去收復失地,但是之所以收復失地也是受不了社會壓力,裝裝樣子。有主和的自然有好戰的就是

主戰派,其領軍的代表人物就是韓世忠。但是朝中還有一股勢力,那就是嶽飛。

一派主和,一派主戰,兩派不斷爭鬥。秦檜就想搞掉韓世忠的軍權,然後再除掉他,但是不得不考慮嶽飛這一派,嶽飛為人正直,忠君愛國,但是有一點就是政治頭腦不夠,情商極低。就怕到時候對韓世忠下手時嶽飛出來搗亂,所以想先拉攏嶽飛。

秦檜讓手下張俊,去拉攏嶽飛,承諾如果嶽飛袖手旁觀,就平分韓世忠的軍權。可是嶽飛並沒有同意。

拉攏失敗後,秦檜決定不管嶽飛,直接朝韓世忠下手。買通韓世忠手下胡訪,讓他誣告韓世忠造反。嶽飛拒絕張俊之後覺得這事要告訴韓世忠,

韓世忠知道後馬上去見了宋高宗。澄清了事實避免了一場殺身之禍

但是這可害了嶽飛,秦檜謀害韓世忠失敗後就恨死了嶽飛,反過來拿害韓世忠的那一套去陷害嶽飛。導致了嶽飛風波亭被害。其實秦檜開始並沒有把嶽飛當成對手,因為他感覺嶽飛並不能對他造成威脅。


生活小眼睛


宋高宗趙構對於形同藩鎮的中興四大將一直很頭疼,只是迫於金人威脅,不得不倚仗他們才能坐穩皇位,但是隨著宋金關係之間的逐步緩和,趙構決心將軍權收回。中興四大將中劉光世和張俊二人已經領會趙構的意圖,願意交出兵權以換取榮華富貴。而韓世忠和岳飛兩人則不願意放棄兵權,那麼就必須對二人採取強硬的手段,之所以選擇先從韓世忠下手,是因為韓世忠資歷老,軍力少,且一貫的膽大妄為

軍中老資格

韓世忠18歲參軍,在北宋和西夏的對戰中逐步展露頭角,他作戰勇猛,武藝高強,很快成為一個勇冠三軍的猛人,憑藉軍功在軍中步步高昇。

方臘起義時韓世忠已經是軍中的偏將,他率軍參加圍剿方臘的軍事行動,在方臘躲進深山後,韓世忠帶人搜山,最終成功擒獲方臘。

在以後的歲月裡,韓世忠長期活躍在山東、河北剿匪的戰場中,他在軍中的官職也越來越高。

宋高宗趙構被苗劉兵變所困,是韓世忠帶人平息叛亂,將趙構從叛軍手中解救出來,從而使得他被趙構所信賴。

韓世忠從一個軍中的小兵,一步步通過軍功的積累,成為軍中的高級將領,他是公認的宋軍第一強人,拿他開刀更能起到震懾眾將的作用。

手中兵力少

中興四大將中,張俊的大本營在建康,岳飛的大本營在鄂州,韓世忠的大本營在淮東楚州,劉光世的大本營在池州,雖然他們都是領軍坐鎮一方,但是軍隊的數量和戰鬥力差別很大。

岳飛的軍隊無疑是四個人中戰鬥力最強的,岳飛為了實現北伐的夢想,不斷的招兵買馬,岳家軍的數量達到10萬,是整個南宋擁兵數量最多的將領。

韓世忠的軍隊雖然非常能打,在與金軍的作戰中毫不示弱,但是他軍隊的人數並不多,差不多5萬人左右,和張俊、劉光世的兵力差不多。

正是由於韓世忠的軍隊數量有限,且楚州的局勢遠沒有鄂州複雜,因此優先從韓世忠下手,先易後難的解決問題。

膽大且妄為

韓世忠是軍中的老資格,一貫以來就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沒有什麼人是他放在眼裡的。

韓世忠向來看不起以秦檜為首的求和派,對於秦檜的的求和主張,韓世忠直接上書趙構,大罵秦檜是投降派,甚至多次在公開場合嘲諷秦檜。

韓世忠對於金人的態度非常堅定,那就是必須鬥爭到底,多次上書反對宋金和談,甚至於在紹興七年,金國派遣使者到南宋和談時,韓世忠直接選擇在半路設置伏兵,意圖截殺金使,雖然最終沒有成功,但是這樣的事情是其他人想都不敢想的。

桀驁不馴又膽大妄為的韓世忠,必然是需要清理的第一人選。

結語

之所以優先選擇對付韓世忠,就是因為韓世忠是眾多將領中最反對宋金和議的人,他為了組織和談什麼事情都敢幹,為了更好的實現宋金之間的和平共處,韓世忠這樣在軍中擁有深厚影響力的主戰派必須清除。


滌塵索金讀歷史


宋金戰爭中柘皋之戰韓世忠表現不佳,再加上朝廷要收兵權;


岳飛第四次北伐撤兵之後,過了一年,金兀朮再次南下。經過上一年被暴打之後,金國無論是兵力還是士氣,大不如從前。但南宋在淮西的守備全撤,張俊軍在建康、劉錡軍在太平,楊沂中軍在臨安。金兵很快渡過淮河,進犯壽春,佔領廬州,以兵時至無為、和州騷擾。


正月十九,劉錡以兩萬人先期渡江,至廬州,以城不足守,退至東關,依水據山,遏制金兵南進。正月二十九,楊沂中領三萬人自臨安出發。兵力最多的張俊,時在建康,卻遲遲不發兵。江東制置大使葉夢得對張俊說:“敵已過含山,萬一和州為金人所得,長江不可保矣!”張俊這才於二月初四出師。宋高宗心裡不踏實,又下手詔給岳飛,要求岳飛“星夜前來江州,乘機照應,出其敵後”。

岳飛在接到手詔前,於二月四日即上奏朝廷說:“虜既舉國來寇,巢穴必虛,若長驅京、洛,虜必奔命,可以坐制其弊。”宋高宗否定了他的建議,再發手說要求岳飛再次支援,岳飛無奈,只得按朝廷要求出師。此時他正患“寒”,嫌大軍行動遲緩,親率背嵬精騎為前驅,疾趨淮西戰場。二月十八日,劉錡、楊沂中、王德田師中、張子蓋等人在柘皋擊敗金那王阿魯補、韓常的軍隊,金兵退出廬州。

岳家軍到達舒州(安徽潛山),派人與張俊聯絡,張俊不願岳飛分功,說“敵已渡準”,不須岳飛進軍。岳飛只得奏報朝廷,在舒州待命。張俊令劉錡回師太平,自己準備與楊沂中“耀師淮上”,然後回建康和臨安。不料,金兀朮用叛將酈瓊的計謀,以兵急攻濠州,張俊趕忙追回劉錡,緊急前往救援,兵至距濠州六十里的黃連埠,結果城池已陷落。宋人斥候報稱城中已無金人,楊沂中、王徳領兵前往,中了埋伏,被金兵打得大敗。岳飛聞訊趕赴戰場,金兵聞風渡淮北去。


楊沂中三月十二日自宣化返臨安,張俊三月十四日渡江返回建康,劉錡三月十八日從採石返回當塗。韓世忠的舟師逆水而上,兵至濠州,在淮河岸邊與金人打了仗,也回到楚州。這一仗,雖有皋之捷,但付出的代價太大。

金兀朮通過這次“柘皋之捷”,為自己挽回自己的面子,結果卻被秦檜派上了大用場。在宋高宗授意下,秦檜以賞功之名,召韓世忠、張俊、岳飛赴臨安西湖賞花。說是為柘皋之戰論功行賞,宴會中,秦檜宣讀了宋高宗三道“制書”提升韓世忠、張俊為樞密使,岳飛為樞密副使,並宣佈從任命之日起“赴本院治事”,即韓世忠、張俊、岳飛從今調入樞密府辦公,不再返回各自的宣撫司領兵。三大將當場拜受詔命。



多麼簡單!酒樂聲中只消一道命令!把三員大將來個“名升實降”,就解除了兵權。大將們自然明白朝廷的用意。韓世忠任樞密使後,特地做了一條“一字巾”,上樞密院辦公時,把它裹在頭上,顯出悠閒的樣子;但出外,卻隨帶親兵衛護。漢朝的韓信臨死時說:“狡兔死,良狗亨(烹);高鳥盡,良弓藏”,韓世忠記起了歷史的教訓,預感到前途兇險。


岳飛呢,他敞開衣襟出人,顯得十分豪放威武,彷彿向高宗、秦檜說:“我岳飛赤心為國,捫心無愧!於是宋廷以明升暗降的形式解除了兵權。解除兵權之後,秦檜就要朝這些大將動手了。柘皋之戰中張俊糟糕,張俊身為準西宣撫使,金兵自壽春渡淮,疏於防備;還逗留建康,遲遲不發兵支援渡江,致使金兵肆虐江準腹地,後因輕敵,導致濠州之敗。但是張俊這人早就和秦檜勾結在一起,一旦察覺朝廷的意圖馬上交出兵權然後巴結秦檜,於是就被招攬在秦檜的手下。

張俊收服了,接下來就打算對韓世忠動手。因為韓世忠反對議和,跟岳飛一樣要求北伐收復故土,也是主戰派的人物之一,也被秦檜視為眼中釘,同時剛剛打了一個敗仗正好找機會做掉。於是,秦檜就以柘皋之戰中韓世忠的表現去收拾他。秦檜命令狗腿子張俊拉攏岳飛去陷害韓世忠。於是宋高宗下令岳飛和張俊去查看韓世忠的駐防地區。同時下達詔書說這次視察是“捃摭世忠軍事…備反側”。所謂“捃摭世忠軍事”,就是蒐集韓世忠的錯誤和缺點;所謂“備反側”,就是要張俊和岳飛激起韓世忠部隊鬧事,然後趁機汙衊韓世忠。


張俊領會了秦檜的用意,而且以後也執行了。岳飛自然領會了,但當面就反駁說:“世忠有幸,沐皇恩高升為樞府大臣,既如此,楚州之軍便是朝廷之軍。”岳飛的語氣雖然委婉,但含意很明確:即使以後楚州軍隊出事,韓世忠也沒有責任,誰也不能尋著他,因為楚州軍隊已屬朝廷直接指揮了。陰險毒辣的秦檜,聽了岳飛剛直不阿的回答,恨得暗暗咬牙。楚州“按軍”是宋高宗下達的詔命,韓世忠作為樞密大臣不僅知道,也會猜測到朝廷的真正用意。詔命張俊、岳飛前往,還能起到離間韓、嶽的作用。這個分化瓦解抗戰派的手法,可謂毒矣。

但是因為岳飛不配合·張俊,使得秦檜一直無法朝韓世忠下手,再加上韓世忠去求宋高宗,最終宋高宗答應保住韓世忠一命,於是韓世忠賦閒在家,對於韓世忠秦檜只好恨恨而罷了,然後將目光轉向了岳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