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裡那位作惡多端、八面玲瓏的高俅最後怎麼樣了?

36861204


高俅,北宋末年的奸臣。在《水滸傳》中,高俅被塑造成一個無惡不作,為非作歹,禍亂朝綱,陷害忠良的狗官形象,與蔡京、楊戩、童貫並稱為“四大奸臣”。

然而歷史上,高俅雖然也算是奸臣,但是因為咖位不夠,沒有能夠入選北宋時期有名的“六大奸臣”。”北宋六賊“分別是蔡京、王黼、童貫、梁師成、朱勔、李彥,《水滸傳》中的高俅、楊戩沒有入選,因為相對於蔡京等前面六個人,他們不是還沒有壞透,而是因為官兒不夠大,壞的程度造成的影響相對較小。

《水滸傳》中的高俅作惡多端,話這麼說是沒有錯的,但是主要是基於梁山好漢的角度而言。作為站在梁山對立面的第一大壞蛋,高太尉對於無辜林沖的無情迫害,讓人咬牙切齒,可以說,林沖上梁山,完全就是高太尉步步逼迫的結果。

從高太尉迫害林沖看宋朝官僚的腐敗

高太尉的乾兒子高衙內看上了林沖的老婆林娘子,說來這父子二人也真實混蛋,京城裡那麼多等著攀附權貴的大姑娘,高衙內不喜歡,偏偏喜歡上了林娘子這麼一個有夫之婦,而且還害了相思病,得不到就想死。這不是混蛋嗎?活生生要拆散人家一對恩愛夫妻。

這個高太尉更是混蛋加壞蛋升級版,乾兒子喜歡上了有夫之婦,他就要把人家丈夫弄死,直接明搶一個兒媳婦。高太尉整人可太有經驗了,直接挖了一個陷阱讓林沖自己去跳。

釣魚執法,安排一個人賣刀給林沖,再安排一個人叫林沖帶刀進太尉府,假裝要看刀,林沖走進白虎節堂,乖乖掉進圈套。魚兒上鉤了,高太尉穩坐釣魚臺,派人把林沖抓了起來。

白虎節堂是軍事會議室,帶兵器進入是死罪。林沖就這麼栽了,要不是辦案的人裡面有一個叫孫定的孔目良心未泯,以證據不足為林沖開罪,林沖恐怕就要拉出去砍頭了。

負責審理林沖案子的府尹是高太尉手下的官員,高太尉是原告,既當裁判又踢球,這案子還有什麼審理的必要嗎?如果有,就是高太尉要把陷害林沖的證據鏈弄得完完整整,天衣無縫,讓人有冤難申,無話可說。

高太尉陷害林沖,可以看到北宋時期的官僚腐敗到了什麼程度。林沖說,不怕官,只怕管。試想一下林沖作為八十萬禁軍教頭,朝廷正式官員,都能給一個官老爺生殺予奪,毫無反抗的餘地,那麼普通的老百姓,豈不就是官員和小吏砧板上的魚肉,想怎麼宰割都可以!

在如此蠻不講理,腐敗無能的政府官僚統治下,老百姓的日子能夠好過嗎?也難怪宋江晁蓋他們要上梁山造反,就是方臘、田虎和王慶等人,要造趙宋官家的反,也是情有可原,理直氣壯。因為在官員的盤剝壓榨之下,不反抗是死路一條,反抗了還有一絲活下去的希望。

太平盛世,誰人願意去做綠林草莽?就算是宋江這個造反派的頭子,走後走上梁山也是因為迫於無賴,要被朝廷砍頭了。如果沒有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宋江不會上梁山,林沖也不會上梁山。他們之所以選擇站到了朝廷正統的對立面,去當亂臣賊子,是因為朝廷,或者說代表朝廷的官員如高太尉、梁中書等官僚敗類,不給他們一條活路。

在高太尉的迫害之下,林沖家破人亡,刺配滄州牢城。從始至終,林沖沒有一點反抗的餘地,他成了高太尉手中隨時可以碾死的一隻螞蟻。

誤入白虎堂的罪名沒有整死林沖,高太尉買通押送的兩個公人董超和薛霸,讓他們在半路上殺了林沖。如果不是魯智深出手相救,千里護送,林沖在野豬林就將死於非命,稱為腐敗官僚系統的犧牲品。

林沖平安到了滄州之後,高太尉還是不放過他,又派遣手下的陸虞侯和富安兩個人,前往滄州安排刺殺林沖。

林沖不死,高太尉就寢食難安!林沖犯了什麼罪過,就一定要非死不可?林沖殺了陸虞侯和富安,反上梁山,堅定不移地站在了朝廷和高太尉的對立面,毫無妥協的餘地。

從高俅這廝的發跡看宋朝官僚的腐敗

高俅八面玲瓏,這話也說的不錯。《水滸傳》主要寫得是一八零八個梁山好漢的故事,但是在講他們的故事之前,卻在第二節”王教頭私走延安府,九紋龍大鬧史家村“中先講了高俅升官發跡的故事。

施耐庵為什麼這樣寫?因為在逼上梁山之前,要交代一下逼上梁山的社會背景。從高俅升官發跡的故事,就能夠看出北宋末期整個朝廷政治敗壞的程度。

高俅是個破落戶兒,浮浪子弟,會點槍棒拳腳,踢的一腳好氣球。高俅到了瑞王府裡送東西,瑞王和幾個閒漢在踢球。球滾到了高俅腳下,高俅露了一腳,瑞王直叫好,高俅就這樣留在了瑞王府。自此高俅深受瑞王賞識,每日跟隨,寸步不離。

哲宗皇帝死了,沒有兒子,作為皇弟的瑞王繼承大統,就是宋徽宗趙佶。登基之後,不到一年,讓高俅這麼一個既沒有考過進士,有沒有立過軍功的閒漢,做到了殿帥府太尉的高官顯位。

只要皇帝老兒喜歡,官職是他家的,他想給誰就給誰,不需要任何理由。上樑不正下樑歪,事情壞在根子裡,如果皇帝自己帶頭走歪門邪道,手底下的官員也就更加肆無忌憚。

所以北宋末期,徽宗一朝,無論是”四大奸臣“還是”北宋六賊“,敗壞朝政以至於釀成了後來的”靖康之恥“都是朝廷政治腐敗無法避免的結果。

靠踢皮球升官發財高俅擔任殿帥府太尉,也就是朝廷禁軍的最高軍事指揮官,前後長達二十年之久。他在軍營用地上建立私宅,把軍士當成自家的雜役呼來喚去,不懂得練兵,更不懂得指揮作戰。所以當大金國的統帥帶領十萬鐵騎進攻開封城的時候,大宋幾十萬人的禁軍不堪一擊,一觸即潰。


徽宗皇帝慌忙傳為給自己的兒子欽宗皇帝,但是還是沒能避免被大金國的軍隊俘虜的命運,最後飢寒交迫,死在了北方的冰天雪地裡。可能到死他都沒有想明白,自己落得死無葬身之地的下場,完全是因為任用了高俅這麼一個浮浪子弟埋下的禍根。

高俅老賊最終結局如何?

《水滸傳》中,並沒有交代高俅最後的結局如何。高俅三次帶領朝廷兵馬征討梁山,被宋江和吳勇用計謀捉到了梁山上,林沖要殺了高俅,但是宋江為了招安大計,不敢殺朝廷命官,把高俅放了回去。梁山招安之後,宋江等人征討方臘得勝回朝,高俅和蔡京等人毒死了宋江和盧俊義,梁山至此灰飛煙滅。

陷害忠良,禍亂國家,那麼歷史上高俅最終的結局如何呢?很多人都相信惡人自然不得好死,但是遺憾的是,高俅活得好好的,而且在靖康之恥的前一年,公元1126年病死於開封,不僅極盡哀榮,而且還成功避免了讓所有北宋官員生不如死的”靖康之恥“。


END.


博書


高俅高太尉這人有點意思,值得說說. 有人說,他是世界上最早的球王,中國一共出了倆球王,一個李惠堂,一個高俅。

他們要是能活在今天,中國隊早就是世界一流了。 也有人說,他是北宋有名的奸臣,與童貫、蔡京和楊戩四人並稱為四大奸臣。


還有人說,歷史上就沒有這個人,是《水滸傳》杜撰出來的。 雖然正史上有關他的事記載不多,但幸好南宋王明清寫了一本《揮麈後錄》,可以做為我們研究他的依據:

"高俅者,本東坡先生小吏,草札頗工。東坡自翰苑出師中山,留以予曾文肅,文肅以史令已多辭之,東坡以屬王晉卿。"

這個人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會吟詩作賦,會使槍弄棒,還會練兵,可以算是個多面手了。 《水滸》中說,那一日蘇軾派高俅去端王(徽宗)府送東西,因為他球踢得好,得到了端王的賞識,後來端王成了徽宗,高俅 得以發跡,然後一帆風順的做到了太尉一職。

《揮麈後錄》裡面說高俅"數年間建節,循至使相,遍歷三衙者二十年。"可見他升官的速度是很快的。 人們對高俅的恨,主要是因為他害了林沖。


為了替兒子把林娘子弄到手,高俅設下了歹毒的白虎堂看刀計,一心想致林沖於死地。後來又攻打梁山,再後來又殘害宋江、盧俊義等好漢,簡直是從頭壞到腳。 高俅是打過仗,而且有可能還打得不錯。

崇寧三年,他就曾平定過吐蕃趙懷德的叛亂。高俅管理禁軍,在軍隊訓練上也動了不少腦子,他的訓練大綱十分豐富,先是吹吹打打,後面搞爭標競賽,很熱鬧,讓徽宗看了很滿意。 高俅很愛財,不是愛才。剋扣軍餉,貪汙軍費的事,他沒少幹。

最特別的是,他佔用軍隊的營地,給自己建房。要是放在今天,他一定可以做一個成功的地產商人。正是由於他的這些做法,軍隊"紀律廢弛"、"軍政不修",成為"人不知兵,無一可用"的無用擺設,金兵後來那麼容易就攻破汴梁,作為太尉的“高球王”難辭其咎。

在北宋的奸臣裡面,“高球王”的結局算是不錯的了。蔡京是餓死的,童貫是斬首的,而“高球王”卻得到了壽終正寢。


靖康元年金軍渡過黃河後,徽宗逃往泗州,童貫把失敗的責任推給了高太尉。高俅頂了這個鍋,為了逃避處罰,以病乞歸汴梁。

後來欽宗繼位,搞秋後算賬,童貫、蔡京等人都因此丟了性命,而遠在開封的高俅躲過一劫。不過他也沒有高興太久,第二年就病死了。 “高球王”身居高位數十年而不倒,說明他不僅僅是一個會踢球的混混,他還是有一定政治手腕和本事的政客。

至於說他害林沖、宋江,這只是小說家言,千萬不要當做歷史哦。


剛日讀史


評書,小說,演義,戲曲甚至人為演繹,對歷史人物的定位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任何史實只要一被通俗化,人物,事件在老百姓心裡就會駐紮下來並相傳下去,觀音菩薩本男兒都會演化成女兒身,還有啥不能通融演繹的,想想在沒有微博,微信,頭條等自媒體的年代,小說,評書等文藝形式的推波助瀾作用大得實在令人難以想象。


高俅是受徽宗寵信,官位青雲直上,從節度使很快“循至使相,遍歷三衙者二十年,領殿前司職事”,政和二年,還被受武官階位之第一位。這官當得有宋以來絕無僅有,可在《宋史》裡偏偏沒有他的列傳,這也算二十四史滑稽稀奇事了。

古代後朝替前朝作史,後人只有這樣理解,元朝蒙古人粗心大意,把他漏了。可事實就是沒寫,馬背民族搞文史差點勁,又倉促,從元至正三年到五年,僅僅兩年就完成了五百卷《宋史》這一浩大工程,當時又沒有辦公軟件,想要編得事無鉅細,一絲不漏有點難。由於是多人分工編寫,各行其事,許多地方相互矛盾重複,但這也未免太過分,把高太尉給漏了,後人難免掩卷發笑。

所以關於高俅的史實事蹟只有在文人墨客的筆記,錄事裡挖點出來,這是不是給《水滸傳》的作者一個“鑽空子”的機會呢,有正史列傳的都能春秋筆法,沒有正傳的那不就更容易了麼。

宋人王明清《揮麈後錄》記載,高俅是蘇東坡秘書一類的小官,文筆很好,又能說會道。能在清高的蘇大才子手下做文秘工作,沒兩三腳貓功夫能混日子麼,絕對不是不學無術的市井小混混,蘇軾離京外任才介紹給另一位“唐宋八大家”曾鞏,這也反映了蘇軾對高俅的看重,可惜人家職位沒空缺,後又介紹給了那個小說裡的駙馬小王都太尉。接下來的事就和小說裡的一樣了,高俅靠“球技”得到還是端王的徽宗賞識而飛黃騰達。

也有不同說法,明代羅山《林下閒筆》認為那種說法是民間傳聞不足史信,他考證高氏有三兄弟,高伸,高傑,都是通過科舉入仕的,也算一家之言吧。

但凡讀過《水滸傳》的都對高俅,蔡京,童貫之流把持朝政,狼狽為奸,禍國殃民,最後毒殺梁山好漢的行為恨之入骨。可靖康之際,朝野上下,普通百姓公認迷惑徽宗,搞亂國家的人民公敵所謂“六賊”有蔡京,王黻,童貫,梁師成,朱勔,李彥,其中並沒有高俅,第一次看見這名單,在下也讀了兩遍再數了一次,沒錯六個,就沒高俅的份。

根據現有的資料,難以找出高俅大奸大惡,掌管禁軍不力,軍隊戰鬥力松馳確是他過失,對蘇軾也念故主之情,蘇才子仕途坎坷,烏臺詩案後搞得他落魄不堪,而每逢蘇氏子弟入京,高俅多少都會照顧些,這一點不忘窮親戚還是較好的。但六賊當道惑亂朝綱,哪怕他不同流合汙,眼開眼閉,明哲保身,作為國家高級領導也難辭其咎。

宣和七年(1125)十月,宋徽宗在金兵入侵嚇破膽之時,慌忙傳位於欽宗,藉口去毫州燒香逃離開封至泗州,高俅與童貫率兩萬勝捷軍去護駕,護衛宋徽宗渡淮河至揚州,高俅以生病為由留泗州後返回開封最後生病死了。這時已是宋欽宗靖康之際,死了好,一了百了,要不碰上靖康之恥被俘遣送北國苦寒之地,到時是學秦檜還是學蘇武也未可知。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一提到高俅,現在的人總會將他和國足聯繫起來,網上關於高俅和國足的段子也是鋪天蓋地的,會踢足球也確實是高俅發跡的重要條件之一,不過北宋時期,足球被稱之為蹴鞠,多是達官貴人和浪蕩子弟的玩物,這高俅蹴鞠踢的好也就暗示這他不可能是飽讀詩書的正人君子。

因蹴鞠而發跡的高俅

剛出場的高俅除了蹴鞠踢的好,槍棒、書法、詩詞歌賦都會那麼一點。以一個市井流氓的模樣進入觀眾的視線,因仗著自己是地頭蛇而欺負走江湖買藥的,結果被槍棒教頭王進打了一頓,二人的樑子也是在這時結下了。後又屢教不改與人爭鬥誤傷了人而被髮配充軍,服刑期滿後重新回到汴梁城,經此一役,高俅算是老實了,在一個生藥材鋪裡找了一份工作,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幹了幾天就幹不下去了,老闆見他也不是這塊料,便一紙書信把他推薦到了小蘇學士也就是蘇軾的門下,兩人第一次見面,高俅便在蘇軾面前賣弄自己僅有的才學,先說明自己名字的俅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逑去掉走之添上立人,這還不算,又用正楷在紙上工工整整這下高俅二字。蘇軾微微一笑什麼話都沒說。話說這小蘇學士是性情高雅之人,高俅這個痞子註定在這呆不長久。果不其然,沒過多久,高俅就收拾包裹前往小王都太尉處報道了,這高俅就像一個蹴鞠一樣被人踢來踢去。小王都太尉是後來成為皇帝的徽宗的妹夫,地位很高。一日高俅前往端王府送一對翡翠雕刻,恰巧遇見端王引著一幫手下在踢蹴鞠,眼看端王一方要落敗,高俅機靈的跳入場內,使出渾身解數,將個皮球就像粘在身上一樣,端王看在眼裡樂在心裡,暗暗記下了這個能人。沒過幾天,高俅就成了端王的親隨,端王登基後,雞犬升天,高俅搖身一變成為了殿帥府太尉。成為了皇帝身邊的紅人。



權傾一時的高俅

凡是當初羞辱過自己的人,一個都不放過,王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私走延安府,一代英豪,不知所蹤。不討好自己的人,也不放過,林沖誤入白虎節堂,最終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成為了逼上梁山的代表。當時的人把他和蔡京、潼貫、楊戩並稱為四大奸臣,受其迫害的仁人志士數不勝數,罄竹難書。


得到善終的高俅

金朝打到黃河流域後,宋微宗倉皇南下,高俅等同屬微宗的寵臣結伴而行,由於形勢危機,內部勾心鬥角嚴重,高俅借病留守開封,巧妙的脫離了徽宗和欽宗兩個政治集團的鬥爭,徽宗讓位於欽宗後,蔡京等寵臣皆被殺,高俅卻逃過了一劫,真是惡有善報。他最後的結局是病死,真是便宜了他。這也可能是作者有意為之。


ONEPIECE1009


回答這個問題時,如果各位因為水滸或者其他什麼原因痛恨高俅,希望他最後惡有惡報,那麼各位看官你們可能要失望了,高俅最後是病死的。

我們可以肯定一個事,不論在正史,還是野史中高俅都不是一個好人,他始終都是一個貪婪的權臣,唯一能讓我們稱道的就是,高俅曾經也代表著中國足球(那時候還叫蹴鞠)的頂峰!踢足球踢到太尉,古今中外僅此一人。

有句話叫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當時的徽宗也算是個人才,高俅,童貫、蔡攸,米芾身邊名臣沒一個,奸臣倒出了一堆,童貫和高俅居然沒有狼狽為奸,反而互相看不上眼,金兵南下時,本來他也和徽宗一起逃,但是到了泗水,被童貫找藉口留了下來,高俅也就因病回開封去,後來童貫等人被殺,高俅病史算是下場最好的。在《蕩寇志》中,高俅被朱仝、雷橫所殺,頭獻給林沖。


玄坤


高俅1126年死亡,不知道什麼時候出生的。

人們對他的印象大部分來自水滸傳。真實歷史中的高俅,原來是蘇軾家裡的一個小書童,後來到都太尉王詵家中幹事,因為他踢蹴鞠踢得好,偶然間被趙佶看上了。

趙佶當上皇帝后,此人一下成了從一品的高官。

高俅除了踢蹴鞠踢得好外,他寫的字也是比較好的,史書記載高俅“善看人眼色”,也就是說這個人很有眼色,現在的話就是情商高。

朝中的高俅很能混得開,蘇軾還有王詵都是他的好朋友。

不過此人在正事上並沒有什麼貢獻,根據《東京夢華錄》的記載,高俅還帶過兵,在帶兵的過程中,高俅天天搞比賽,都是一些沒用的花樣。

然而,宋徽宗喜歡高俅這樣搞,對此宋徽宗還是十分滿意的。靖康元年,金軍渡過黃河,宋徽宗逃跑,高俅後來成為宋徽宗的貼身護衛。

這時候高俅還是勾心鬥角,另一個大奸臣童貫這時候和高俅發生了矛盾,最後高俅待在泗州,名為“控扼淮津”。

後來高俅裝病回到了開封。而跟隨宋徽宗的童貫依舊不放棄鬥爭,還是勾心鬥角、爭權奪勢,最後這些爭權奪勢的傢伙全部被弄死了。

因為高俅沒有參和這些鬥爭,所以高俅在靖康元年的時候死在了開封。

朝廷對高俅的死是不褒揚也不貶低。

而文學作品中,說高俅被髮配到了滄州,最後被梁山好漢弄死了,其實,史料中對高俅的惡行並沒有過多的記載。

水滸把高俅說成是一個十足的大壞蛋,藝術描寫、人物虛構和塑造的成分是很大的。


用戶6311054988


《水滸傳》中共有四大奸臣,分別是蔡京、高俅、童貫、楊戩,這四個人惡貫滿盈,罄竹難書,特別是當梁山好漢作為正義的一面時,這四大奸臣所做的事情都令人無比的氣憤。

雖然這幾個人的奸邪形象,大部分是小說加工出來的,有一定的藝術成分,但在真正的歷史上,這四人也確實都不是什麼好人。



梁山一行人徵完方臘後,願意班師回朝面見宋徽宗的只有27人,再加上原先留在朝中的5人,總共108將,到班師回朝的時候,能聚齊的只有32人,當時為宣和五年,換算成公曆為1123年。

如果大家最後都封官進爵,平安的度過這一生,還是挺好的一個結局。但這種想法太天真,宋徽宗身邊的奸臣們也不會同意的,在封官之後,梁山部分人被奸臣迫害,盧俊義大概死於1123年冬季,宋江、李逵、吳用、花榮均死於1124年。


按照我們正常的邏輯,善惡有報,再加上梁山好漢們那麼重義氣,這四個奸臣肯定得是被梁山好漢給弄死的。可惜的事,梁山的人大部分都死了,這四人還活的好好的。四大奸臣中最主要的奸臣高俅,結局反而還不錯。

高俅原先做過蘇東坡的書童,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善作詩詞歌賦,會舞槍弄棒,有一定的武功基礎。在歷史上高俅沒有小說裡那麼壞,只是比較貪財,而且他還很懂得感恩,發跡後對他的老主人蘇東坡一直禮敬有加。

《靖康要錄》記載著,靖康之變後,宋徽宗南逃到了泗州,童貫、高俅各帶領兵馬也趕到了泗州,這時候本應該齊心協力幫助宋徽宗渡過難關的,但童貫和高俅卻暗自裡勾心鬥角,都希望得到宋徽宗的賞識。

在到達泗州後不久,童貫便與高俅發生衝突。最終的結果是童貫繼續跟徽宗等人南下,而高俅則留在了泗州,後來高俅以生病為由,回到了開封。不久之後高俅就病死在了開封,也算是得以善終。
比較有意思的是,恰恰因為高俅提前離開了宋徽宗集團,沒有參與當時徽宗集團與欽宗集團的鬥爭,最終避免了被宋欽宗清算,而童貫等人作為宋徽宗的親信,最終都死在了宋欽宗對宋徽宗的清算之中。


魏青衣


足球運動員靠著自己專業而踢進政府部門並擔任高官的,一個是巴西的貝利,另一個,就是我國古代選手高俅了。

高俅的發跡史並非《水滸傳》作者的虛構,是有其歷史依據的。宋人王明清《揮麈後錄》卷七中記載了高俅的事蹟,這也是我們目前能看到的關於高俅生平的一個比較詳細的介紹了。但是這本書的特點是,其內容記載多為野史傳說,並非來源於正規史冊,這點尤其需要注意。另外這本書的名字是“揮麈(音住)”而非“揮塵(音塵)”,有些朋友引用的時候打成揮塵甚至直接寫成《揮塵後錄》,就有些不知所云了。



施耐庵在《水滸傳》中對高俅的描寫,基本來源於此書,通過複製粘貼加工潤色,就形成了我們目前看到的高俅形象,因為作者描寫的功力深厚,這一形象流傳深遠。

然而歷史上的高俅與小說中的形象還是相差很遠。

需要明確的是,《宋史》中並沒有給高俅立傳,這也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情,具體原因不明。就目前能夠查到的史料記載來看,高俅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並無明顯的劣跡,《宋史》中記載的當時六賊為蔡京、王黼、童貫、梁師成、朱勔、李彥,高俅並未列入其中。



高俅於1126年病死於開封。時人對他的評價是大節無虧,總體上尚算是一個好人。


小陳看歷史


無論小說或者電視有沒有交代,也無論是忠臣義士,還是奸邪小人,最後都會塵歸塵土歸土,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桔香村姑


高俅原來是蘇東坡手下的一個僕人,當然也是有點文化的。並不是水滸傳裡面所寫的一個小混混。他後來離開了蘇東坡,就沒有工作了,整天在都城的廣場上踢野球。當時的足球叫蹴鞠。

高俅的踢球水平相當高,一腳能踢進三十米的球門。後來,端王在廣場踢球,剛好缺人。叫上他。沒想到有了他之後,自己這邊的球隊每次必贏。一直贏得了皇位。端王就叫宋徽宗。從此,高俅一步登天。

高俅有權後,許多人巴結他,做他的乾兒子,其中的一個乾兒子看上到林沖的老婆,於是高俅開始陷害林沖到白虎堂被充軍。

高俅的為非作歹的行為激怒了天下的讀書人,有一個太學生叫陳東的人寫了封信給皇上宋徽宗,數落朝中奸人的嘴臉。宋徽宗一看,心裡有疑惑,就叫身邊的寵臣張叔夜等人問問。張叔夜等人早就看不慣高俅了,趁機數落高俅的種種不軌行為。皇上宋徽宗很猶豫,畢竟高俅跟自己有感情了,不忍心殺下,把他貶到滄州。

梁山好漢朱仝、雷橫在鹽城招兵買馬,佔山為王,十分快活。一天聽到高俅被貶到滄州,且沒有了兵馬保護。就趁著夜色帶著三百人潛到滄州,在小妾的家裡,把高俅殺了,併到人頭帶回梁山。可惜的是林沖剛好生病了,見到高俅的人頭,氣得咬牙切齒,大叫一聲,氣絕而亡。

其實,歷史上的高俅是病死的,死後皇上還為他休庭,親身弔唁他。十分傷心,看來,高俅在皇上宋徽宗的眼裡,還是一個值得託付的大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