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氏宗祠 建水西莊鎮新房古村的宗祠“鳳在上龍在下”

建水縣西莊鎮新房村,已經有130年左右歷史的黃氏宗祠依然維持著它的舊貌,雕樑畫棟,富麗堂皇。門口處的石獅子栩栩如生,與其旁邊的一對石鼓門當一同把守著這座老屋,邁過門檻,依然能夠感受到黃氏家族在百餘年前的家族盛況。而黃氏宗祠內“鳳在上,龍在下”的舊式木雕,更是讓人稱奇。


黃氏宗祠    建水西莊鎮新房古村的宗祠“鳳在上龍在下”

黃氏宗祠內“鳳在上,龍在下”的舊式木雕讓人稱奇

雲南人文自駕遊建水休閒農業(第二季),將走進這座老村,尋找建水千年農耕文化、民居人文的足跡。

百年宗祠典故多

黃氏宗祠位於新房村西北面,坐西北朝東南,始建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佔地約5000平方米。整個宗祠為二進院建築,共有六個天井,正殿、中殿和前殿為單簷歇山頂瓦屋面,兩邊側殿為捲棚頂,廂房為單簷硬山頂,正殿及中殿均為抬梁式七架樑結構,前院左右兩邊各由一面花牆、正殿和中殿均為三開間兩進間,大門口有石獅柱礎及石鼓兩面。宗祠內木雕、石雕、磚雕隨處可見,莊嚴肅穆,氣勢恢宏。


黃氏宗祠    建水西莊鎮新房古村的宗祠“鳳在上龍在下”

氣勢恢宏的黃氏宗祠

龍鳳呈祥,在許多傳統建築中,龍與鳳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龍為陽,鳳為陰,只要龍和鳳在一個畫面,大都是龍居中、居上,鳳居偏、居下,而且多是龍比鳳大。但黃氏宗祠中的龍與鳳卻與人們常見的龍鳳造型有所不同,立柱等許多關鍵位置的木雕裝飾都是“鳳在上,龍在下”,這又是為什麼呢?看守宗祠的黃興黎說,黃氏宗祠興建時期正值光緒年間,當時正是慈禧太后把持朝政時期,為了顯示她至高無上、唯我獨尊的顯赫地位,便下令全國新建的建築採用“鳳在上,龍在下”的形式。據說,慈禧太后還將這種個性展現在她陵寢的石雕工藝上,許多雕刻出現了“鳳在上,龍在下”、“鳳在前,龍在後”、“一鳳壓兩龍”的圖案,深思其寓意和當時的歷史,真是耐人尋味。


黃氏宗祠    建水西莊鎮新房古村的宗祠“鳳在上龍在下”

黃氏宗祠前院古樸的花牆

在百年宗祠中撫摸過歷史的痕跡,走出宗祠,門口的一對石鼓門也吸引了許多好奇的目光。黃興黎說,門當石一般放置於古代漢族傳統建築大門兩側,用於顯示古代標誌主人等級和身份地位的門庭裝飾藝術品。“古代人們經常說‘門當戶對’,其中的‘門當’就是說的這對門當石。”黃興黎說,門當石的樣式不同,屋子主人的等級和身份地位也就隨之不同,因此在古代,只要看一眼門當石是否相配,就能知道兩家人的等級和身份地位是否大致一致。這也就是“門當戶對”的由來。


黃氏宗祠    建水西莊鎮新房古村的宗祠“鳳在上龍在下”

百年宗祠中撫摸過歷史的痕跡

新房村裡看老房

漫步新房村中,隨處能夠偶遇保存至今的百年老屋。這些老屋有的還在使用,世居其中的村民大多已經老邁,有的已經大門緊閉,門前芳草萋萋,只留古色古香的碧瓦朱簷向人們訴說著當年的輝煌,而有些則已經破敗不堪,只留斷瓦殘垣,向人們展示著歲月的無情。


黃氏宗祠    建水西莊鎮新房古村的宗祠“鳳在上龍在下”

安逸的鄉村生活

位於建水縣西莊鎮新房村委會老易屯村,橫跨瀘江河東西兩岸的鄉會橋是許多村中老人最愛閒坐看時光的地方。鄉會橋佔地面積700平方米,因封建社會科舉鄉試、會試的蔚然興起而得名,為建水古橋中唯一的廊橋。鄉會橋的樓閣建築佈局,為東西對稱的橫向重簷硬山樓閣,以縱向單簷巻棚屋頂建築,過渡到主體建築的縱向重簷硬山建築樓閣——文星閣,體現了文星閣“居中為尊”的地位,構成鄉會橋樓閣一高二低、兩橫三縱、大者居中、主次分明的外觀特色,使橋閣渾然一體。


黃氏宗祠    建水西莊鎮新房古村的宗祠“鳳在上龍在下”

數目眾多的老屋,使新房村成為一座歷史文化寶庫

位於鄉會橋西端的鄉會鎮公所,與鄉會橋一樣具有傳奇色彩。1949年,中共建水縣委發動各區黨員在滇南遊擊隊武裝的配合下,裡應外合,奪取原鄉會鎮公所的槍支彈藥,佔領鄉會橋,發動並舉行了鄉會橋武裝起義,打響了中共建水縣委武裝解放建水的第一槍。“鄉會橋與鄉會鎮公所”因此成為中共建水縣委發動並舉行鄉會橋武裝起義舊址。

來自:都市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