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位位傳給胤禛是否是康熙本意,康熙到底想傳位給誰?

twinsing


康熙早年最為中意的當然是他的太子了,不然也不會縱容太子,對他做錯的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還在廢太子之後復立太子,導致幾個兒子們都心癢癢的。但是隨著第二次廢太子之後,康熙真正對太子死心了,也就開始考慮其他的兒子。


康熙選繼承人還是有他自己的原則的,沒有能力的不要,結黨營私的不要,兄弟之間使陰招的不要。這麼一算的確只有四阿哥胤禛合適,不信我們仔細分析分析其他的幾位皇子吧。

康熙長子胤禔就是犯了兄弟不和的大忌,而且這個兒子十分沒有眼力見,明明康熙自個兒還對太子抱有希望,他竟然在第一次廢太子的時候湊上去慫恿康熙殺死太子,還有魘陣太子之事真是宮中的大忌諱。且不說太子到底有沒有犯了該死的大罪,就是胤禔這心思也夠噁心他老子的了。嫡子一死,老大怎麼著也有了奪權的底氣,看起來當仁不讓啊。這麼蠢的兒子,康熙也不想要了,馬上被處革爵囚禁。

再說三兒子胤祉吧,就是他將大阿哥用巫蠱之術的事情告訴了康熙,康熙當場對這個三兒子還是比較嘉獎的,心裡面卻對他格外嫌棄起來。太子失勢,大阿哥被囚禁,這個三阿哥也是打得一手好算盤,以為換位就輪到自己了。只是康熙老了,卻不糊塗,心中早早就將胤祉排除在外。

八阿哥胤禩夥同老九、老十已經暗地裡了朝中許多臣子的支持,八阿哥被稱為賢王,情商頗高。只是樹大招風,當時的康熙還沒有徹底放棄太子,老八已經蠢蠢欲動,利用群臣舉薦來為自己爭取王位。可康熙看多了朝中爭鬥,最是討厭這種拉幫結派,胤禩此舉已經被康熙厭棄到家了,明確表示不會讓胤禩繼承王位。

所以,最後能和四阿哥一爭的只有自己的親弟弟十四阿哥。而十四阿哥明顯是不可能的,後人傳聞的四阿哥篡改了康熙的遺詔,搶奪了十四阿哥的皇位,這明顯是有人在惡意汙衊雍正。至今這封詔書一式四份還保存完好,分散在四處展覽,滿漢雙語書寫,書寫十分嚴謹,不可能出現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的情況,更何況繁體“於”筆畫複雜,不好隨便修改。

最後再看看康熙老爺子在生前所做的幾件事,都曾經暗示過四阿哥才是他心目之中的繼承人。康熙十分喜愛雍正的兒子弘曆,曾經將弘曆親自接到身邊教育撫養,甚至和軍機大臣商討國事的時候也不避諱這個孫子。這種待遇只有曾經太子的兒子才有過,康熙諸多皇孫之中,幾乎沒有讓康熙這麼喜歡的。後來雍正傳位給弘曆也是看在康熙的面子上,到了祭拜康熙的日子,也是第一個想到讓弘曆去祭拜皇爺爺。

而且在康熙覺得自己快要不行的時候,將十四阿哥派去西征,做了大將軍王。不會有皇帝會在臨死之時將自己中意的繼承人調到偏遠之地,而且十四阿哥軍隊的後勤全部被安排在四阿哥手上,京中防務也給了和四阿哥關係走得很近的隆科多,可以說康熙已經在盡力為四阿哥鋪路了,傳給四阿哥是他的本意。


木劍溫不勝


康熙貴為九五之尊,一生頗有建樹,被後人譽為千古一帝。然而,這位盛世明君的晚年,卻是有苦難言,眼睜睜地看著幾個兒子為皇位爭得頭破血流,卻無能為力。關於康熙選立繼承人的本意,或者說雍正是否矯詔奪位,一直都眾說紛紜,堪稱清史懸案。

正如有朋友指出的,在青年時代的康熙,便對太子胤礽十分寵溺。作為嫡長子,且是最為受寵的仁孝皇后赫舍里氏所生,因而在康熙心中享有極高的地位。與順治相似,青年時代的康熙,也是個多情的種子,他最為寵幸的赫舍里氏,在生下胤礽後身亡,故而對這個嫡長子頗為中意,並於一年後,便冊封尚在襁褓中的胤礽為太子。

歷史上的胤礽,其實並沒有影視劇演繹的那般不堪。身為一國儲君,胤礽是距離皇位最近的人,同時也註定會成為眾矢之的。康熙子嗣眾多,而且其中不乏出類拔萃之人,加之滿人雖人重視漢人文化,但嫡長子繼承製的觀念尚未根深蒂固,所以連庶出的皇八子胤禩也蠢蠢欲動,加入了奪嫡之爭。

胤礽首次被廢后,康熙依舊復立其做太子,足見康熙對這個寶貝兒子的中意。然而,由於康熙過於長壽,胤礽始終戰戰兢兢,為求自保,很自然地陷入了黨爭。當然,自古以來,巴結、籠絡和依附儲君,都不是什麼新鮮事,太子黨的存在也是在所難免。但問題在於,頗為長壽的康熙,並不甘於早早讓權,而且同樣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如此以來,胤礽註定會淪為一個悲情太子。

縱觀九子奪嫡中的幾股勢力,在太子倒臺的同時,大阿哥因過早地暴露了兇惡的本心,讓康熙看出了兄弟相殘的苗頭,因而很快也宣告失敗。而原本被看好的皇八子黨,卻終因所力捧的胤禩出身不好,開始漸落下風,被迫把老十四胤禎推了出來。

胤禎與胤禛一奶同胞,本是最為近親的手足。然而,在皇位面前,兩人卻貌合神離,成了最大的競爭對手。在康熙晚年時,西北戰事吃緊,被迫起用胤禎做大將軍王,到前線平叛。

此後,很多人都覺得胤禎勝利在望,可能會成為九子奪嫡中的獲勝者。然而,就在胤禎最被看好的時候,康熙的身體卻每況日下。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六十九歲的愛新覺羅·玄燁於暢春園駕崩。按傳位詔書,所選定的繼承人即為皇四子胤禛,是為雍正皇帝。此後,為避諱,雍正兄弟將“胤”字改為“允”,胤禎則更名為允禵,也從殘酷的皇位爭奪中落敗。

在2013年,“康熙遺詔”首次公開展出,其內容也被開始世人熟知,明確地寫有:“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等語。儘管目前仍有一些人質疑這份遺詔的真偽,但它終究還是為雍正繼位的正統性提供了有力的佐證材料,似乎使紛爭已久的清史疑案,漸露端倪。

那麼,為何康熙在看好十四子胤禎的情況下,卻突然調轉風向,於臨終前傳位於皇四子胤禛呢?大體而言,或許有以下兩點最為值得關注:

其一,雖然論才學和見識,胤禛與胤禎不相伯仲,但相對而言,胤禛卻更有城府。在九子奪嫡的過程中,胤禛始終審時度勢,靜觀其變。康熙並不糊塗,自然深知胤禛也覬覦皇位,可從一位帝王的角度來看,他所見到的卻是一個同樣具備帝王之氣的皇子。在這一點上,胤禛更為沉穩,更適合作為繼任者。

其二,當時胤禎領兵在外,雖然手握重兵,但畢竟遠離京畿。康熙駕崩前,身體尚且硬朗,並無明顯徵兆,事出突然,他不得不考慮一個非常棘手且有極為現實的問題:穩定局勢。試想,如果傳位於胤禎,若京城內亂,勢必導致朝局動盪,致使清朝內外交困。所以,在能力相仿的兩個最佳繼承人中,選擇胤禛更為穩妥。

正是基於以上兩點原因,才促成康熙在臨終時,下定決心傳位於胤禛。當然,身為帝王,大多善於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故而晚年的康熙究竟是如何決斷的,也是個很難琢磨的問題。以上分析,僅為個人的一點思考,歡迎大家討論補充。

/文:史海爛柯人/2019.03.01


史海爛柯人


皇三子胤祉和皇十四子胤禎之間搖擺:


皇十四子胤禎,皇四子胤禛是同母兄弟。

康熙五十七年,準噶爾部進犯西藏,康熙任命胤禎為撫遠大將軍,以天子親征的規格代表皇帝統率大軍,遠征西藏。

康熙為胤禎的西征之師舉行了隆重的歡送儀式,還降旨青海蒙古王公,說“爾等或軍務,或鉅細事項,均應謹遵大將軍王指示,如能誠意奮勉,既與我當面訓示無異”


胤禎平定西藏叛亂之後,奉命回京述職。到京後,宗室、輔國公阿布蘭特地出班跪接,這在以前是沒有先例的,有一些封疆大吏在奏摺中將“大將軍王”四字抬寫,與皇帝並列,說明這些官員也已經把胤禎作為未來的皇帝看待。如果胤禎不是康熙心目中的皇位繼承人,康熙對這種寫法一定會嚴加申斥,但事實上他並未提出異議,似乎已經默認了胤禎的地位。


皇三子胤祉是文武全才:文學、書法、騎射等在眾皇子中都是極為突出的。康熙晚年離京外出,胤祉經常隨行;如果胤祉留京,那麼都是以胤祉為首率眾值守京城。


《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書中胤祉單獨給康熙上的秘折有124份,而胤禛僅2份,胤禛即後來的雍正。


康熙六十大壽,普天同慶。而康熙到了三皇子胤祉的熙春園,參加了胤祉給舉辦的壽筵。


在康熙人生的最後十年,康熙9次接受了祝壽,其中七八次都是在胤祉的熙春園過壽。這個熙春園據論證就是清華大學的清華園,而胤祉就是首位主人。


康熙十分喜歡這熙春園,為園題過五塊匾額,後來上位的雍正和乾隆抹殺了熙春園與胤祉的信息。


綜上所述胤祉在康熙晚年是很受倚重,可惜沒有確定下來他為皇太子。


陳說紅樓


雍正當為正統。康熙被稱為“千古一帝”,文韜武略,智慧超群,既使到晚年依然精力旺盛,又怎會在傳位問題之上犯糊塗。一切猜疑絕大多是漢族文人造謠而來,一傳十,十傳百的在民間流傳,致使後來的人產生了疑問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行文字獄,發生許多大案要案,如“明史案案”,“南山集案”,“年羹堯案”等牽扯甚廣,包括許多文人知識分子官員,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上千人,或殺或流放,其中“清風不識字案”,在李保田張國立主演的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中有演繹,有戲劇誇張成份,但也反映了當時情形,這些案件雖有些人冤獄,但絕大數事實,漢人有些是反感外族統治的,尤其文人,武力抵抗不了,只能用筆桿子當武器加以抹黑,還把乾隆寫成漢人,有板有眼有所用而不極,各位數數,清朝歷代皇帝沒點兒緋聞傳言都不好意思說當過皇帝。康熙傳位,首要人品,後有能力,更以“孝”為先(順治早亡,康熙8歲繼位,由孝莊太后養大),忌結黨,兄弟相殘,前有太子被囚飲恨,後有兩大權臣索額圖明珠爭權被殺,與雍正比最有可能得皇位的八皇子,有賢名,但結黨營私,挖兄弟們黑材料,犯了康熙禁忌,更何況有太子前車之鑑更是痛心,例為不“孝”之人,而四皇子胤禛與十三皇子胤祥南下共同辦案,顯能力,“江南鹽引案”解決了國庫空虛,解決了康熙燃眉之急(對付葛爾丹),更有其子弘曆深得康熙喜愛,再加上爺爺看孫子,越看越喜歡,留身教導栽培,更有心傳位於弘曆,因自己已老為求平穩而作罷,轉而傳其父胤禛,此亦可為胤禛之“孝”。關於傳位詔書傳位十四子純屬捏造,大內之中戒備森嚴,又有重臣在旁,怎麼會有人膽敢改動,憑康熙智商,真拿康熙不當康熙了。乾隆在位六十年退位不敢超康熙在位年限,也算是對自己正統的一種反映。 才疏學淺,不當之處,望諒解!

康熙大帝

雍正帝


乾隆皇帝


墨兮公子


康熙自己的兒子們哪一個都不能讓自己滿意,對皇子們奪嫡的爭鬥,康熙是樂見其成的,其實也是康熙一手造成的,康熙喜歡的是自己和自己屁股下面的皇位,至於傳位給誰,康熙到死也沒有作出決定,胤禛是靠權謀上位的。

晚年的康熙已經不再是那個雄才偉略的皇帝,了,康熙變得重情感起來,官員貪腐很平常,康熙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治下的官員也是能寬容則寬容,而皇子們的奪嫡之爭也是康熙一手造成的。本來康熙早早就立了胤礽為太子,胤礽也做了幾十年的太子,早就在朝廷建立了自己的勢力,出於帝王心術的需要,康熙怕太子一派勢力過大,就允許其它的皇子參與朝政,以此來平衡太子的勢力。就是這個動作讓其他的皇子有機可乘了,反正大家都在朝中有勢力,誰也不服誰,誰都想做皇帝,把太子幹掉自己就可以上位了,太子呢也想把其他的弟弟幹掉,自然就沒有對手了嘛,太子就可以順利登基了。

康熙的想法很好,只是事情出乎了他的預料,各個皇子結成了三個派系,有太子黨,八爺黨,四爺黨。三個派系為了皇位爭了個你死我活,爭鬥越演越烈。胤礽是明白人,他知道自己不過是康熙的一顆棋子,自己殺掉其他弟弟,康熙肯定是要阻止自己,於其被玩的團團轉,還不如直接幹掉康熙來的直接有效。所以胤礽就謀劃幹掉康熙來繼位,只是胤礽的手段怎麼比的過康熙啊,康熙可是從血海中殺出來才穩定自己的權力的。因此康熙第一廢掉了胤礽的太子之位,康熙就試探讓所有的官員推薦誰當太子,結果有一半以上都支持號稱“賢王”的八阿哥,這就讓康熙很驚訝了,沒想到八爺黨發展的這麼龐大了,如果這樣下去,康熙的權力將不保啊,於是康熙又重新把胤礽再一次的立為太子來平衡八爺黨的勢力。問題是胤礽沒心情去搞垮八爺,他只想如何篡位。結果又因為胤礽策劃謀反的計劃被暴露,胤礽再次被廢掉了。這次康熙徹底的放棄了胤礽,因為胤礽已經沒有了利用的價值了。那如何瓦解八爺黨的勢力啊,那隻好從八爺黨內部瓦解了,於是康熙就開始扶持十四阿哥,讓十四阿哥當出征的大將軍,本來十四阿哥是八爺黨,現在被康熙賦予了兵權自然就想獨立一派啦,八爺黨的勢力也就迎刃而解了。康熙這一切的佈置確實做的很好,只是康熙沒有想到天意弄人,就在十四阿哥出征沒多久,康熙就自己病倒了,後來病情越來越嚴重,康熙也感覺到了可能挺不過去了,可是康熙就是不立太子,他還在猶豫覺得自己還有康復的希望,所以遲遲沒有立遺囑。這個時候一直隱忍暗中發展勢力的四阿哥胤禛出手了,沒有用幾天就讓康熙歸天,自己也登基稱帝了!胤礽出擊的時機把握的很好,如果現在不出手,等到自己的十四弟回來後,胤禛的勢力就比不上十四阿哥了,要知道胤禛比弟弟年齡要大啊,所以胤禛看準時機出手了,成了最後的贏家。

康熙作為一個有作為的皇帝,也許都犯了所有有名皇帝的通病,就是沒有好好處理自己的身後誰繼位的問題,不過康熙的兒子雍正卻做了一個好榜樣,不知泉下有知的康熙是該笑還是該哭呢!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我看是康熙的本意。康熙乃“千古一帝”,文韜武略,智勇雙全,絕頂聰明,到晚年仍然精力充沛,在傳位這事關江山社稷的大問題更不可能糊塗。


至於坊間的傳聞、猜疑均無真憑實據。這都與康雍乾三朝盛行的文字獄分不開。文字獄造成許多冤假錯案,牽扯許多文人知識分子官員,或被殺或流放,導致這些文人起來抗爭,武的不行就來文的,用筆桿子抹黑歷史,造謠惑眾。所以,清朝皇帝基本都有緋聞傳言。

康熙對皇位繼承人舉棋不定,是從太子胤礽等不及、耐不住性子讓他覺察廢黜太子後開始的。廢黜太子後,諸皇子躍躍欲試,康熙既不想讓自己骨肉相殘,也不想讓覬覦皇位的王公大臣們坐收漁利,於是時隔一年又恢復了胤礽的太子地位。讓康熙沒有想到的是,這樣儲位之爭也沒有緩和,康熙一氣之下再次廢儲。

兩立兩廢實則也是對眾皇子的考察過程。八皇子身後集團龐大,讓康熙唏噓!四皇子的對父皇講誠孝,對兄弟講友愛,對工作講勤謹,對自己講隱忍的策略迎合了康熙的心。就這樣,胤禛漸漸得到康熙的認同。康熙六十一年,也就是1722年冬,康熙偶感風寒,派胤禛代行南郊冬至祭祀大典,就足以證明康熙傳位於胤禛的本意。

胤禛至少有三點深得康熙聖意。其一胤禛辦差認真有辦法,辦“江南鹽引案”解決了國庫空虛,彰顯能力,讓康熙刮目相看。其二康熙傳位,首要看人品,次之看能力,還有就是忌結黨和兄弟相殘,與胤禛比最有可能得皇位的八皇子,雖有賢王之稱,但結黨營私,背後搞兄弟們黑材料,犯了康熙禁忌。其三以子觀父,胤禛之子弘曆深得康熙喜愛,留在身邊教導栽培,有心傳位給弘曆,為求平穩過渡,轉而傳位其父胤禛。

所以,康熙傳位給胤禛,不僅是本意,而且有深遠的考慮和用意,那就是先傳位於胤禛,再傳位於弘曆,把身後兩代的事都安排好了。再有康熙知道自己留下的是一個“爛攤子”,像國庫空虛、吏治腐敗等問題需要有一位鐵血君王來治理這個國家,胤禛最合適不過了!


下午歷史茶



牽著你的手和你一起看月光


在我看來,康熙傳位給雍正應該是康熙的本意!因為在兩度廢太子的過程中,康熙大帝也是看出來太子確實不是一位合格的皇位繼承人!

而廢了又立,也是為了更好的觀察其他位皇子的表現,在期間以八王爺為主的集團,嚴重威脅了皇權,這是任何一位皇帝不想看到的!
而雍正的隱忍有耐心,也迎合了康熙的心意,因而在他即位之後,與他爭天下的其他阿哥們,心裡肯定是不服氣的,也就會出現各種野史小說,汙衊當朝天子!


康熙傳位給雍正的原因,一說還因雍正的兒子弘曆,特別討康熙喜愛,也位雍正能繼承皇位加分不少!

當然,種種都是猜測,最終雍正繼承了皇位,成為合法繼承人,繼而有後來的康乾盛世,我想也正是康熙希望看到的吧!


奮鬥小強說歷史


拋開野史和清宮戲的套路,其實雍正還算是一個勤政的皇帝。康熙之所以選擇他,是因為三個原因,如下:

一、雍正的鐵腕治理才能。康熙朝雖然是盛世,但卻留下了一些疑難問題,如國庫空虛,需要一位鐵腕手段的君主去管理,說白了就是要帳。而雍正不負皇命在康熙朝就完成了不少的任務,雖然殺機太重,但時代需要他這樣一位鐵血君王。

二、雍正養母身份高貴。康熙經歷了九王奪嫡,身心已疲憊,他是一個非常注重出身的帝王,所以老八再優秀,康熙不會選他做天子。而雍正的生母德妃雖然出身低,但養母出身高,又是康熙的第三位皇后,所以從這點上來說,雍正算是嫡出,身份就不同了。

三、雍正的勤政謹慎。雍正也是一個非常努力非常勤政的君王。他在位期間批閱了很多的奏章,幾乎算是累死在工作崗位上的。

再加上雍正也是一個十分謹慎的人,康熙正是看重了這些,當然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雍正的兒子弘曆,康熙喜歡孫子就順帶多喜歡了雍正。

總之康熙把皇位傳給雍正那是符合程序的,而不是電視劇和野史中所傳的那樣偷樑換柱,那樣是對康熙智商的一種侮辱。


紅學愛好者蕭夢


雍正繼位之所以被稱為疑案,主要是小說家或者一些個學者故意炒作出來的,要知道,滿人是有文字的,並且滿人跟蒙古人血親近,所有大事件記錄都是用滿漢蒙三種文字記載,著傳位昭書肯定是多種文字記載的,所以說人家是篡位完全是瞎扯。人家是康熙正兒八經指定的大位繼承人。

有人說人家是改詔篡位,說康熙那個遺詔是篡改的,是假的,是偽造的。其實都是臆撰的。你說篡改了,也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證據啊。所以當小說看就行,別當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