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炯:從秋收起義中看“中國特色”的 艱辛探索與實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來都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本來就沒有固定的格式和套路,是摸著石頭過河的苦苦探索。魯迅先生說過:“什麼是路?就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闢出來的。”今天,我們走進歷史,重溫秋收起義,追尋“中國特色”革命道路早期的探索形成以及發展,對於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如何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將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我們黨從成立之時,就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完全聽從共產國際的指揮,這其中有過成功的收穫,但更多的是遭受挫折,甚至是毀滅性的打擊。北伐時期,黨的領導人把革命的希望寄託在國民黨身上,甚至寄託在蔣介石、汪精衛、馮玉祥身上,國共合作,一味強調以“合”為主。由於背離“中國特色”,沒有自己的軍隊,幼小的中國共產黨人,面對蔣介石、汪精衛發動震驚中外的“4、12”、“7、15”反革命政變,進行血雨腥風地屠殺共產黨人,無數先烈倒在了血泊之中時,我們無一還擊,任憑宰割。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是共產黨人在失敗與挫折中的覺醒,這種覺醒,是血的代價換來的。

毛澤東是“中國特色”革命道路探索實踐的先驅,也是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第一人。

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在1927年黨的“八、七”會議上,毛澤東指出:過去我們批評孫中山搞革命,只重視軍事工作,忽視農民運動,而我們恰恰是不重視軍事工作,事實證明,手裡沒有槍桿子,就會任人宰割,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取得的。他提出了“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經典論斷,並身體力行,上山和綠林好漢交朋友。“上山”,並非毛澤東在遭遇失敗後的權宜之計。《毛澤東年譜》(上卷)記載,1927年7月4日,毛澤東參加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第34次會議,在討論湖南問題時,他在發言中就主張“上山”,認為“上山可造成軍事勢力的基礎”。

八七會議後,毛澤東受中共中央的委派,以中共中央特派員的身份前往長沙,領導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

打出共產黨的旗幟。在湖南省委討論秋收起義打什麼旗幟的問題時,毛澤東毅然決然地指出:國民黨已經爛了、臭了,再打國民黨的旗幟,有誰願意和我們一起走,我們必須打出共產黨自己的旗幟。

秋收起義第一次舉起了鐮刀斧頭的旗幟,將起義軍稱作工農革命軍。這是我們黨在國共分裂後,第一次舉起自己的紅旗,武裝反抗國民黨。旗幟就是方向,旗幟凝聚力量。毛澤東在《西江月 秋收暴動》中寫道: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

當時,我們黨的領導層熱情高漲,信心百倍,大有振臂一呼,百萬工農齊響應,“飲馬湘江、會師長沙”的氣勢。但現實是殘酷的,秋收起義僅三天,參加起義三個團5000餘人的隊伍只剩下1500人,一團團長鍾文璋失蹤,二團團長王新亞逃離部隊,團以上領導只有毛澤東、盧德銘、餘灑度、蘇先俊。暴動受挫,軍心渙散,革命一時處於低潮,怎麼辦?

古往今來,任何一個軍事家都是先保存自己,然後才去想辦法消滅敵人。

文家市轉兵。三路人馬齊聚文家市,關鍵時刻毛澤東毅然摒棄了“城市暴動,奪取政權”的蘇聯經驗,放棄了按中共臨時中央意圖攻打長沙的錯誤路線,根據中國革命的實際,創造性地提出了到湘贛邊界敵人統治比較薄弱地區去圖生存、謀發展,走“農村包圍城市”的中國革命之路。

《中國革命戰爭紀實》叢書如是評價:“這是一個大膽的決策,因為繼續進攻長沙,是中共臨時中央原來的決定,不這樣做無疑會被扣上‘逃跑’的罪名。這更是一個創新的決策……無情的事實證明,‘十月革命’模式在中國走不通。中國革命要成功,只有獨闢蹊徑。而從進攻城市到轉向農村進軍,可以說是毛澤東最先覺悟到的,並果敢地邁出了第一步。”

三灣改編。從湖南瀏陽文家市,走到江西永新三灣村,這一路危機四伏,部隊士氣低迷,思想混亂,逃跑已經公開化,投機分子竟然互相詢問:“你走不走?”“你準備往哪兒去?”,面對師長餘灑度、團長蘇先俊要槍斃逃兵時,毛澤東做了一個令人吃驚的決定,他當眾宣佈:參加革命,完全自願,願留者留,不願留者,發給路費。當然,槍支不能帶走。抵達三灣時,起義隊伍已不足千人。在得知羅榮桓的特務連、陳士榘的班沒有一個逃兵時,他經過調查研究,深思熟慮後,果斷地作出了“三灣改編”的重大決策:一、部隊縮編,把原來的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縮編為一個團。二、支部建在連上,在部隊各級都設立了黨的組織,班設小組,連有支部,營、團有黨委。三、建立士兵委員會,實行官兵平等、經濟民主。

在前委擴大會上,三項決策受到了餘灑度、蘇先俊的一致反對,餘灑度明確地說,部隊都是擴編,從來就沒聽過縮編。支部建在連上,加強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還要軍事主官幹啥,部隊歷來都是等級分明,實行官兵平等,長官如何來指揮打仗?毛澤東面對餘灑度的疑問,一一耐心地進行了解答,經過激烈的討論和辯論,毛澤東的主張得到了通過。

“三灣改編”是黨政治建軍史上第一塊里程碑,初步解決了如何把以農民及舊軍人為主要成分的革命軍隊建設成為無產階級新型人民軍隊的問題,從政治上、組織上保證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我黨建設新型人民軍隊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實踐。

毛澤東後來在《井岡山的鬥爭》中寫道:“紅軍之所以艱難奮戰而不潰散,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歷史見證者羅榮桓元帥在回憶中寫道:“三灣改編,實際上是我軍的新生,正是從這時開始,確立了黨對軍隊的領導。如果不是這樣,紅軍即使不被強大的敵人消滅,也只能變成流寇。”

一句句光輝論斷,見證著共產黨人對“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深刻理解凝聚而成的智慧;一次次重大決策,是共產黨人對“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實踐探索,繼而轉危為安、立於不敗之地、走向新生的轉折。

歷史發展有其規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極被動的。在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上,在尋求“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進程中,有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懈努力,艱辛摸索實踐,直至中國革命取得成功。

毛澤東,從秋收起義開始,拉開了他波瀾壯闊的革命生涯,他和他的戰友,一路浴血奮戰,終於打出了一個紅彤彤的新中國。理所當然,毛澤東成為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和領導者,是我們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

羅榮桓,秋收起義時,任特務連黨代表,是“支部建在連上”的見證者、倡導者、實踐者。從秋收起義一開始,他一生追隨共產黨,堅定地支持毛澤東,緊跟毛澤東,在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為共和國的成立建立了不朽功勳。55年被授予共和國元帥,他也是從秋收起義中走出的唯一元帥。毛澤東稱其為“一生共事的人”。羅榮桓逝世後,毛澤東十分悲痛,幾天幾夜不能寐,一天深夜,毛澤東寫下了《吊羅榮桓同志》,其中一句“君今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表達了對羅榮桓的信賴、倚重和惋惜之情。

陳伯鈞,從秋收起義跟隨毛澤東上井岡山後,任工農革命軍教導隊副隊長兼黨支部書記,1928年初,手槍走火,打死了自己的戰友呂赤,當時大家對他的事件議論不已,有的認為應該槍斃,殺人償命,有的認為情有可原是意外,這事上報到毛澤東那裡,毛澤東沉思良久,說了句,我們一天不能失去兩位軍校生,讓他戴罪立功吧。從此陳伯鈞信仰堅定,出生入死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55年授銜時,成為共和國的上將。

盧德銘,黃埔軍校二期生,受到過孫中山的高度讚揚。秋收起義的總指揮,在文家市轉兵的關鍵時刻,堅決支持毛澤東的主張。1927年9月,盧德銘指揮部隊在蘆溪激戰中,為掩護大部隊突圍,終因寡不敵眾,壯烈犧牲,年僅22歲。當時,毛澤東悲憤的嘆道:還我盧德銘,給我三個師也不換。時間雖然過去了80多年,但人民沒有忘記,共和國沒有忘記,2009年,盧德銘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從秋收起義中,走出了我軍一位元帥、一位大將、5名上將和一批中將、少將,還有一大批黨政領導。但也有對革命前途失去信心,消沉了,逃跑了,甚至走向反面,變節叛變淪為國民黨走狗的。

餘灑度,黃埔軍校二期生,秋收起義時任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長,當時,我們就一個師啊,響噹噹的英雄人物。蘇先駿,黃埔三期生,北伐戰爭時期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秋收起義,任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三團團長。秋收暴動前,這兩人意志最堅決,在轉戰上井岡山的路上,下令對逃兵槍決,但後來,對革命失去信心,悲觀失望之下,兩人選擇了逃脫部隊,輾轉來到上海,惡狠狠地向臨時中央告了毛澤東一狀,後又選擇了脫黨,餘灑度被國民黨特務逮捕後,選擇了投敵,被委任為少將處長,為了滿足奢侈生活,餘灑度利用職權販賣毒品,事情敗露後,蔣介石親自下令將其槍決。蘇先駿後來在岳陽被捕叛變,出賣湖南省委領導人郭亮,導致郭亮被捕犧牲。1930年7月,紅三軍團攻佔長沙,蘇先駿被處決。

陳浩,“三灣改編”後,由民主選出的工農革命軍第一任團長,是黨在軍隊中最高的軍事指揮,我們當時的全部人馬就是這一個團。但他意志消沉,過不慣井岡山的艱苦生活,在我軍打下茶陵後,花天酒地,喪失了立場,和徐恕、韓昌劍拉起隊伍準備投靠國民黨方鼎英部,在張子清、宛希先、羅榮桓、譚振林的巧妙抵制下,事情敗露。三人被同時槍決。

漫漫革命之路,唯有堅強的革命信仰和革命意志的革命者,才能在一片迷茫之中殺出“中國特色”的血路,而那些懈怠者、沉淪者最終被大浪淘沙。

歷史是一面鏡子,從歷史深處走來,對有些事情就會看的更清、更透、更遠。君從故鄉來,必知故鄉事,幹好中國的事,必須要切合中國實際,把握中國革命的規律,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走出一條適合中國革命發展的路。

秋收起義已經過去90多年了,但它帶給我們的啟迪是深遠的,只有把握中國特色,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只有引領中國,才能走向世界,他一開始就為中國革命實踐埋下了“中國特色”的種子。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一路走來,就是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相結合,緊緊把握中國特色,把握歷史發展大勢,抓住歷史變革時機,勇於探索、勇於實踐,承前啟後,繼往開來,銳意進取,在貧窮與落後中的奮起,在富強與復興中的開拓,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不斷開闢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先後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些都是我們黨的寶貴經驗和財富。經過90多年的艱苦奮戰,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才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使中華民族永遠屹立於世界東方,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義旗幟在世界上高高飄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