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個你家鄉特產,看看能不能找到老鄉?

新大風歌


哈哈!感邀!

我老家是住在廣西貴港的一個小農村,農村家裡窮,以前是沒有那麼多的零食吃的。都是做一些“果(當地白話)”來吃的,而且從小就學著做,現在長大了也經常在家裡做來吃,說起貴港,人家都說是糖城,甘蔗多,但這不是我們的特產。

記得以前出去打工,別人都會叫我們帶些特產去給他們,那時候不懂有啥是叫做特產的,就問家人,家人開玩笑說,番薯芋頭不就是特產了嗎,要就帶些去。其實不然,家鄉的特產有很多的,比如:

一,艾餈

就想下圖這種青青的,醜醜的就是叫做艾餈,別看著醜,但是吃起來一股淡淡的艾葉香味,特別回味,而且艾葉具有活血行氣的功效,很受家鄉人歡迎的。這個一般就是在三月清明節前後才做,在農村也有思念親人和辟邪的作用(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就只知道好吃就行了。

二,豆腐釀

這個我相信很多地方都有,但是不怕說,豆腐釀在廣西來說,還是挨近廣東的地方的豆腐釀好吃,這個做起來特別簡單,而且不分時節都可以做來吃。下面也有一張圖是類似的。

家鄉的特產還有很多,以前覺得沒有特產可言,現在想想,只要覺得好吃的,拿得出手的都覺得可以當做特產了,比如白餈果,米餅(這個說一下,廣西藤縣的米餅最好吃),粽子,蕉葉餈啊等等!數不勝數了,說多了流口水,哈哈。

其實我覺得它們之所以稱為特產,是可以代表著我們童年過往的美食,也是我們遊離在外的遊子們對家鄉思念的一種寄託。



鹹詹


有一個特產估計大家都非常熟悉,叫東捻子。

一般就是打穀子完以後才成熟,記得小時候非常的多,經常摘得一大籃。說起這特產也比較搞笑,去摘的時候經常不小心會踩到蜜蜂窩,眼睛、耳朵經常被蟄腫。吃是是蠻好吃的,但是不能多吃,吃多了拉不出屎。

東捻子還可以拿來泡酒,摘回來蒸過一遍曬乾反覆兩次就可以泡酒了,拿它泡的酒非常的甜。

不過現在這東西少了,到處都開荒了,想想也挺懷念的






小鐘尋味記


我來說兩個,大頭晃和山麻楂,大概只有我們膠東地區的老鄉知道這個東西。


大頭晃---多生長在山上的柞樹上,每年一到季節好多人都拿著手電或帶著頭燈上山抓,前幾年都能賣到100多一斤,很多人看完應該不敢下口,但是油炸完之後真的只有吃過的才知道它的美味。


山麻楂---這個知道的應該多一些,每年春夏之際,我們這家家戶戶都會採一些存起來慢慢吃,最好的吃法就是和韭菜、肉一起包包子、包餃子,味道很好。


黑先生日記


家鄉特產,我的家鄉的特產就是蕨菜。

它就生長在我們家鄉的大山裡,但並不是所有山裡有蕨菜,不是的,蕨菜的生長環境是在比較陡峭的高山的陰面,還是在半山腰。要麼就是在叢林深處的沙棘叢裡,特此不好找。想要吃它,也是困難重重。

就算如此不容易,也擋不住人們吃它的決心,因為它的營養豐富,味道鮮美。蕨菜採摘期是每年農曆的四月二十幾到五月十幾,過了這個時間它就長過了,能吃的嫩也長成大葉子就不能吃了。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每年到端午前後,約上三五好友,早上五點起床,背上點兒乾糧,徒步翻山躍嶺去打蕨菜,我們哪兒方言把採摘叫打。跑的快的,眼尖手快的人就打的多,到中午能打二十幾斤呢。中午了,打蕨菜的人陸續都滿載而歸,有說有笑的走在回家的路上,有的人打的蕨菜多,就把一部分賣掉,一斤一塊五,也能買幾十塊錢。剩下的拿回家吃。我是都拿回家,媽媽就整成一把一把的,長的一把,短的一把,都放開水鍋裡煮了,再用冷水衝一下,放院子裡涼衣繩上涼曬,再給我們拌一大盆,就用胡麻油炒點兒蔥花,再撒點兒鹽還有加點兒辣椒油。那個香呀!我到現在都記得,我們三姐弟你爭我搶的一會兒就吃完了。

蕨菜有三種吃法,一是新鮮的蕨菜煮了涼拌吃。而且不用多少調料,就油,鹽,辣椒油,再加點兒蔥花就完美了。

二是煮了涼曬乾,成幹蕨菜,這樣便於存儲,想啥時候吃了就拿出來用開水泡開,再涼拌,或炒肉,味道跟新鮮蕨菜一樣,口感變得柔韌有嚼勁兒了,更香了。

三是新鮮蕨菜被工廠收購去加工成袋裝新鮮的蕨菜,一般有麻辣味的和五香味的,買回來就能吃。

希望大家有機會能嚐嚐。











晴空1169885474454


我是土生土長的湖北農村人,童年的記憶永遠都不會忘,記得小時候養蠶的季節,也是春暖花開的時候,桑樹成片都是,桑果子隨便吃個飽,摘一大把一顆接一顆直到吃的手上嘴上烏紫烏紫的,一到5月份,槐花開的正茂,香氣四溢,吃到嘴裡甜甜的,每次爬完樹回家都要挨頓打,小時候的回憶太多太多,現在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了,好多東西都從人們的視線中慢慢消失,每個人的童年都會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實在下不下去了,考核中,希望大家給個贊吧,祝大家2019一切順順利利,日子越來越好









粉面小哥王者秀兒


1:說起我們家鄉吃的,就會想起了家鄉的那些山和水,還有那些風景,好像是從沒有離開過,好像從來沒有真正的看過它的美景。

2:家鄉特產也有很多,對於我們大山裡土生土長的人來說,就算是一條小小泥巴路,那也是我們家鄉獨有的,全閡唯一的。

3:黃坦鎮雅梅鄉馱岙村,種板栗之鄉,到中秋節的時候,山上漫山遍野的板栗,那時候還是青色,就是包裹板栗的殼,外面還有那厚厚的一層,全長滿了刺,密密麻麻的刺,想吃到清甜的板栗,等到板栗成熟的時候,那外面長刺殼也會自己裂開來,可是紅色的板栗會掉落到地面上也有。我個人認為,撿栗子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看到板栗在地上高興的不得了,那些年少的喜悅不由的升騰起來。這樣的好東西實在是我們家鄉人的一絲情懷和想念。到八九月,就有板栗吃,祝願我們家鄉越來越好,家鄉景色越來越美。








鄉村阿亮哥


看到這個提問,整個人頓時安靜了下來,思緒一下子回到了兒時。現在物質生活條件真的比以前好太多,可能是選擇太多了,總也吃不出以前的味道。

1.發糕。那時候父母還是在家務農,我們在上中小學,收入不高,吃的種類也不多。一到了冬季,閒下來了就想著法子給我們做些特色吃的。印象中是糯米磨成粉調和,放糖花生杏仁,放入農村的土灶大鍋裡蒸,然後切成塊,每天放學回來都要拿幾塊吃。後來父母工作忙了,我們也陸續住校讀書、出去工作,此後就再也沒有吃過了。


2.糯米糖。現在這個還有,只是已經本地已經不再有人自己做了,一個是現在物質條件上去了,吃的少,另一個是做起來很複雜,年輕人已經沒多少人會做這個了。同發糕一樣,也是小的時候才吃到自家做的,大概是穀物熬成麥芽,然後在鍋裡煎出粘稠的糖水,把已經炒熟的小米和在一起,其中可加入花生、杏仁等,充分混合後壓實,待凝固後切塊。跟兒時的比起來,感覺總沒有那麼香,以至於記憶中很難回憶做法了,只記得味道。


其實,還有豆耙、茶餅、酥糖、麥芽糖、炸米果等,我們這個年紀雖然還沒到回憶過往人生生活的年紀,但恰是我們這個年紀的人見證了人口增長的高峰,經濟的最快增速,社會發展的大變革,很多,只能回味。


一猿媒體


說起家鄉特產,便是思念了。

說起吃的,就想起家鄉的那些山水,那些風景,好像從沒有離開過,又好像從來沒有真正的看過他的美。

特產有很多,對於我們大別山土生土長的人來說,就算是一條泥巴路,那也是我們所獨有的,全世界唯一的。

金寨,板栗之鄉,到中秋節的樣子,漫山遍野的板栗,那時候還是青色的pao,這個怎麼說呢,就是包裹板栗的殼,外面那厚厚的一層,都是刺,密密麻麻的刺,所以想吃到清甜的板栗,頗需一番周折,等到板栗成熟了,那外面的殼便會自己裂開來,可能紅色的板栗會掉落到地上。個人認為,撿栗子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那些年少的喜悅不由的升騰起來。這樣的好東西著實是我們家鄉人的一絲情懷和想念。

八月,便是這個時候了,祝願家鄉越來越好,家鄉人越來越美。





顛顛腳腳


那大家來猜猜我的家鄉是哪裡吧。

之前吃過一種包子,一直不知道這是我們這裡的特產,還以為是為了創意吸引顧客的手段呢。

在我的家鄉,包子都是肉丁包子,只切丁,不絞餡,不知道有沒有和我是一個地方的。不過我要說的不是肉丁包子,而是排骨包子。

起初吃到排骨包子的時候覺得很吸引人,感覺這是比醬肉包還要好吃的包子。後來聽說,排骨包子是我們這裡的特色,外地很少有賣。

其實這也和我們家鄉包包子的習慣又關,因為是肉丁餡,所以包子皮大才能包的進去,而且包法還有講究,要包成麥穗狀,這樣包子皮能裝下更多的餡料。

排骨應選擇小肋排,包排骨餡包子的時候需要先醬一遍排骨,這樣料會入味,如果生排骨包進去可能味道會有些欠缺。

長大後去了外地,發現我們家鄉的排骨包子很受歡迎,現在喬東家排骨大包已經在全國開了500多家店,主打的是我們家鄉排骨包子,在這裡還能夠嚐到肉丁餡包子等獨具特色的包子。

不知道大家猜出來我的家鄉是哪裡了嗎?


不走彎路的餐飲人


土話叫油粑粑,裡面包酸菜或者辣椒。一直以來的摯愛,每次吃一碗米粉的時候,都要帶上一塊錢的油粑粑,跟老闆說,多放點湯,泡著油粑粑吃,簡直了。那味道。初中高中的時候校門口就有很多人小店賣米粉?一般是年輕人賣粉,老人家炸油粑粑。合作愉快一起賺錢。畢業很多年了,甚是懷念,每次過年回家的時候都要先吃一碗粉,再來一塊錢的油粑粑。然後心滿意足的回家。小時候油粑粑一毛錢一個,現在已經一塊錢三個了,得買兩塊錢的才能夠泡,好想吃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