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个你家乡特产,看看能不能找到老乡?

新大风歌


哈哈!感邀!

我老家是住在广西贵港的一个小农村,农村家里穷,以前是没有那么多的零食吃的。都是做一些“果(当地白话)”来吃的,而且从小就学着做,现在长大了也经常在家里做来吃,说起贵港,人家都说是糖城,甘蔗多,但这不是我们的特产。

记得以前出去打工,别人都会叫我们带些特产去给他们,那时候不懂有啥是叫做特产的,就问家人,家人开玩笑说,番薯芋头不就是特产了吗,要就带些去。其实不然,家乡的特产有很多的,比如:

一,艾糍

就想下图这种青青的,丑丑的就是叫做艾糍,别看着丑,但是吃起来一股淡淡的艾叶香味,特别回味,而且艾叶具有活血行气的功效,很受家乡人欢迎的。这个一般就是在三月清明节前后才做,在农村也有思念亲人和辟邪的作用(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就只知道好吃就行了。

二,豆腐酿

这个我相信很多地方都有,但是不怕说,豆腐酿在广西来说,还是挨近广东的地方的豆腐酿好吃,这个做起来特别简单,而且不分时节都可以做来吃。下面也有一张图是类似的。

家乡的特产还有很多,以前觉得没有特产可言,现在想想,只要觉得好吃的,拿得出手的都觉得可以当做特产了,比如白糍果,米饼(这个说一下,广西藤县的米饼最好吃),粽子,蕉叶糍啊等等!数不胜数了,说多了流口水,哈哈。

其实我觉得它们之所以称为特产,是可以代表着我们童年过往的美食,也是我们游离在外的游子们对家乡思念的一种寄托。



咸詹


有一个特产估计大家都非常熟悉,叫东捻子。

一般就是打谷子完以后才成熟,记得小时候非常的多,经常摘得一大篮。说起这特产也比较搞笑,去摘的时候经常不小心会踩到蜜蜂窝,眼睛、耳朵经常被蛰肿。吃是是蛮好吃的,但是不能多吃,吃多了拉不出屎。

东捻子还可以拿来泡酒,摘回来蒸过一遍晒干反复两次就可以泡酒了,拿它泡的酒非常的甜。

不过现在这东西少了,到处都开荒了,想想也挺怀念的






小钟寻味记


我来说两个,大头晃和山麻楂,大概只有我们胶东地区的老乡知道这个东西。


大头晃---多生长在山上的柞树上,每年一到季节好多人都拿着手电或带着头灯上山抓,前几年都能卖到100多一斤,很多人看完应该不敢下口,但是油炸完之后真的只有吃过的才知道它的美味。


山麻楂---这个知道的应该多一些,每年春夏之际,我们这家家户户都会采一些存起来慢慢吃,最好的吃法就是和韭菜、肉一起包包子、包饺子,味道很好。


黑先生日记


家乡特产,我的家乡的特产就是蕨菜。

它就生长在我们家乡的大山里,但并不是所有山里有蕨菜,不是的,蕨菜的生长环境是在比较陡峭的高山的阴面,还是在半山腰。要么就是在丛林深处的沙棘丛里,特此不好找。想要吃它,也是困难重重。

就算如此不容易,也挡不住人们吃它的决心,因为它的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蕨菜采摘期是每年农历的四月二十几到五月十几,过了这个时间它就长过了,能吃的嫩也长成大叶子就不能吃了。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每年到端午前后,约上三五好友,早上五点起床,背上点儿干粮,徒步翻山跃岭去打蕨菜,我们哪儿方言把采摘叫打。跑的快的,眼尖手快的人就打的多,到中午能打二十几斤呢。中午了,打蕨菜的人陆续都满载而归,有说有笑的走在回家的路上,有的人打的蕨菜多,就把一部分卖掉,一斤一块五,也能买几十块钱。剩下的拿回家吃。我是都拿回家,妈妈就整成一把一把的,长的一把,短的一把,都放开水锅里煮了,再用冷水冲一下,放院子里凉衣绳上凉晒,再给我们拌一大盆,就用胡麻油炒点儿葱花,再撒点儿盐还有加点儿辣椒油。那个香呀!我到现在都记得,我们三姐弟你争我抢的一会儿就吃完了。

蕨菜有三种吃法,一是新鲜的蕨菜煮了凉拌吃。而且不用多少调料,就油,盐,辣椒油,再加点儿葱花就完美了。

二是煮了凉晒干,成干蕨菜,这样便于存储,想啥时候吃了就拿出来用开水泡开,再凉拌,或炒肉,味道跟新鲜蕨菜一样,口感变得柔韧有嚼劲儿了,更香了。

三是新鲜蕨菜被工厂收购去加工成袋装新鲜的蕨菜,一般有麻辣味的和五香味的,买回来就能吃。

希望大家有机会能尝尝。











晴空1169885474454


我是土生土长的湖北农村人,童年的记忆永远都不会忘,记得小时候养蚕的季节,也是春暖花开的时候,桑树成片都是,桑果子随便吃个饱,摘一大把一颗接一颗直到吃的手上嘴上乌紫乌紫的,一到5月份,槐花开的正茂,香气四溢,吃到嘴里甜甜的,每次爬完树回家都要挨顿打,小时候的回忆太多太多,现在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好多东西都从人们的视线中慢慢消失,每个人的童年都会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实在下不下去了,考核中,希望大家给个赞吧,祝大家2019一切顺顺利利,日子越来越好









粉面小哥王者秀儿


1:说起我们家乡吃的,就会想起了家乡的那些山和水,还有那些风景,好像是从没有离开过,好像从来没有真正的看过它的美景。

2:家乡特产也有很多,对于我们大山里土生土长的人来说,就算是一条小小泥巴路,那也是我们家乡独有的,全阂唯一的。

3:黄坦镇雅梅乡驮岙村,种板栗之乡,到中秋节的时候,山上漫山遍野的板栗,那时候还是青色,就是包裹板栗的壳,外面还有那厚厚的一层,全长满了刺,密密麻麻的刺,想吃到清甜的板栗,等到板栗成熟的时候,那外面长刺壳也会自己裂开来,可是红色的板栗会掉落到地面上也有。我个人认为,捡栗子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看到板栗在地上高兴的不得了,那些年少的喜悦不由的升腾起来。这样的好东西实在是我们家乡人的一丝情怀和想念。到八九月,就有板栗吃,祝愿我们家乡越来越好,家乡景色越来越美。








乡村阿亮哥


看到这个提问,整个人顿时安静了下来,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儿时。现在物质生活条件真的比以前好太多,可能是选择太多了,总也吃不出以前的味道。

1.发糕。那时候父母还是在家务农,我们在上中小学,收入不高,吃的种类也不多。一到了冬季,闲下来了就想着法子给我们做些特色吃的。印象中是糯米磨成粉调和,放糖花生杏仁,放入农村的土灶大锅里蒸,然后切成块,每天放学回来都要拿几块吃。后来父母工作忙了,我们也陆续住校读书、出去工作,此后就再也没有吃过了。


2.糯米糖。现在这个还有,只是已经本地已经不再有人自己做了,一个是现在物质条件上去了,吃的少,另一个是做起来很复杂,年轻人已经没多少人会做这个了。同发糕一样,也是小的时候才吃到自家做的,大概是谷物熬成麦芽,然后在锅里煎出粘稠的糖水,把已经炒熟的小米和在一起,其中可加入花生、杏仁等,充分混合后压实,待凝固后切块。跟儿时的比起来,感觉总没有那么香,以至于记忆中很难回忆做法了,只记得味道。


其实,还有豆耙、茶饼、酥糖、麦芽糖、炸米果等,我们这个年纪虽然还没到回忆过往人生生活的年纪,但恰是我们这个年纪的人见证了人口增长的高峰,经济的最快增速,社会发展的大变革,很多,只能回味。


一猿媒体


说起家乡特产,便是思念了。

说起吃的,就想起家乡的那些山水,那些风景,好像从没有离开过,又好像从来没有真正的看过他的美。

特产有很多,对于我们大别山土生土长的人来说,就算是一条泥巴路,那也是我们所独有的,全世界唯一的。

金寨,板栗之乡,到中秋节的样子,漫山遍野的板栗,那时候还是青色的pao,这个怎么说呢,就是包裹板栗的壳,外面那厚厚的一层,都是刺,密密麻麻的刺,所以想吃到清甜的板栗,颇需一番周折,等到板栗成熟了,那外面的壳便会自己裂开来,可能红色的板栗会掉落到地上。个人认为,捡栗子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那些年少的喜悦不由的升腾起来。这样的好东西着实是我们家乡人的一丝情怀和想念。

八月,便是这个时候了,祝愿家乡越来越好,家乡人越来越美。





颠颠脚脚


那大家来猜猜我的家乡是哪里吧。

之前吃过一种包子,一直不知道这是我们这里的特产,还以为是为了创意吸引顾客的手段呢。

在我的家乡,包子都是肉丁包子,只切丁,不绞馅,不知道有没有和我是一个地方的。不过我要说的不是肉丁包子,而是排骨包子。

起初吃到排骨包子的时候觉得很吸引人,感觉这是比酱肉包还要好吃的包子。后来听说,排骨包子是我们这里的特色,外地很少有卖。

其实这也和我们家乡包包子的习惯又关,因为是肉丁馅,所以包子皮大才能包的进去,而且包法还有讲究,要包成麦穗状,这样包子皮能装下更多的馅料。

排骨应选择小肋排,包排骨馅包子的时候需要先酱一遍排骨,这样料会入味,如果生排骨包进去可能味道会有些欠缺。

长大后去了外地,发现我们家乡的排骨包子很受欢迎,现在乔东家排骨大包已经在全国开了500多家店,主打的是我们家乡排骨包子,在这里还能够尝到肉丁馅包子等独具特色的包子。

不知道大家猜出来我的家乡是哪里了吗?


不走弯路的餐饮人


土话叫油粑粑,里面包酸菜或者辣椒。一直以来的挚爱,每次吃一碗米粉的时候,都要带上一块钱的油粑粑,跟老板说,多放点汤,泡着油粑粑吃,简直了。那味道。初中高中的时候校门口就有很多人小店卖米粉?一般是年轻人卖粉,老人家炸油粑粑。合作愉快一起赚钱。毕业很多年了,甚是怀念,每次过年回家的时候都要先吃一碗粉,再来一块钱的油粑粑。然后心满意足的回家。小时候油粑粑一毛钱一个,现在已经一块钱三个了,得买两块钱的才能够泡,好想吃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