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年轻人出去几年就变城市口音,而农民工打工几十年,为什么口音却没变呢?

棒奔霸


农村年轻人出去几年就变城市口音,而农民工打工几十年,为什么口音却没变呢?

年轻人得看多年轻,要是都到了读大学的年龄了,跑出去几年回来变成了城市口音,就村里的二舅爷估计都得给你一大耳刮子,给你来一下是想让你清醒清醒,不要忘本,不给你来的人,那是真的想看你笑话的人,就变口音这事,咱们今天一起来聊聊。


前段时间,有一读书人在悟空上发问(如图),大概意思就是,“自己读书寒假回农村,用普通话和二舅爷聊天,被莫名其妙给了一大耳瓜子,回头还以为是自己普通话说的不够标准”,这事和年轻人出去几年就变城市口音如出一辙,类似这种表现,在农村很容易被老人认为是忘本。

当然了,咱们不可否认,有时候习惯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就好比读书,城里待了几年,出门问个路都是普通话,讲普通话就成了习惯,等回到农村,很不容易冷不丁的来一句普通话,虽然是无意的,但也很容易被村里的叔伯们认为这是“文化人”显摆,年轻人就得注意了,这寒假刚放,回农村,讲话可得留点心,别说者无意,听着有心,稀里糊涂成了“文化人”。

为什么年轻人容易变城市口音,农民工却没变呢?

首先,农民工没变这里不对,有的人也会变,变的洋气,变得惹人讨厌,我记得以前刚开始的时候,村里人外出赚钱的人少,赶上发展浪潮,出去的人很多赚了钱,有了钱,这回到农村,抽着几十块的烟,村头闲聊,聊着聊着来几句普通话,走路都带风,眼睛朝天看,留下种地的似乎都成了没出息的人,那一句普通话,算是让老实巴交种地的农民背都麻了,所以不是所有农民工都不会变,也会有这样极个别现象。

而年轻人,为什么容易变?首先得看年轻人到底多年轻,一般来说,20岁左右就已经基本定型,农村人成熟早一点,所以理论上十七八岁,就应该已经定型了,这个年龄段,你就是去城里,生理上是很难变的,如果超过这个年龄段,回来就变成了城市口音,这里就和极个别农民家乡说普通话有异曲同工之意。

为什么有的人热衷口音的改变呢?在村里非要讲普通话?

这里有个词,叫“阶层”,欲入上流,先仿其音,曾经上流人士为了和平庶区分开来,彰显自己高贵的生活品质,首先从口音上就给得先显得高贵,所以一度口音成了识别两者的特有标记,举个例子,形容一个人漂亮,农村平庶版本会带有浓重的口音,“老妹,长得真齐整”,显得不够高雅,所以有了另外一个版本“姑娘真水灵”,是不是 一看就知道前者大老粗?

这应该是舶来品,并不是上下五千年文化留下来的,到了今天,农村生活水平提高,这村里的土豪也越来越多,胸口的金链子可能真的不是浮水的,这大老粗的话,也变得无伤大雅了。

农人个人觉得,这就是为什么极少数人的口音会变,在村里还讲普通话的原因,这样做真能区分出“阶层”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入乡随俗,家乡说家乡话,这是根,这是本,要想获得人们的认可,获得身份上的真正改变,不是一句口音一句普通话就能把自己衬托出高贵品质,只有由内而外,自然散发的气质,才是人们真正接受的,不卑不亢,富不看人低,穷不忘本,互相尊重,才是为人之道。


农人解说


农村年轻人出去几年就变城市口音,而农民工打工几十年,为什么口音却没变呢?

说起这个口音来,姐姐自己就闹过笑话儿!

二十年前从农村上了大学,半年后带一个外地同学回到家乡,下了火车就到了一个小吃摊,我一边跟同学聊着,一边让老板上菜,竞没有觉察自己一直说的是普通话!



等到结账的时候,一碗面的价格惊到了我!我才回过神来,这小贩看我和同学说的都是普通话,就按外地人要价了!我赶紧改成家乡话跟老板砍价,他一听是当地人,立马就便宜了!还质问我怎么不说家乡话?!周围的人也都看着,我一下子感觉到羞愧难当,好像自己是忘了本了!

后来我就十分地注意起来了,提醒自己回到家乡一定要讲家乡话!

可是,刚刚回到家乡工作的那几年,只要我的身边有人讲普通话,我就可能要被带偏了!后来在家乡呆的时间长了,也就没有这回事了!

所以,个人觉得这个口音的事,主要决定于语言环境!

农民工出去打工大多数是由当地的包工头带出去的,他们成群结队地在一个工地上打工,包括做饭的厨师都是自己带着。所以从老板到工友,到所有的服务人员,都是一个地方的人,所以他们的乡音就没有那个改变的环境!



而题主所说的年轻人,那是指那些到外面上学的孩子们,在大学里,四面八方的不同口音的人在一个班里,在一个宿舍里,所以必须讲普通话才能够沟通,几年下来也就改了口音。

现在不少出国留学的孩子是冲着学外语出去的,因为到了外国这个环境中,语言环境就决定了你必须说外语!这与在国内学习外语是有本质不同的。

而且,语言这个东西对人来说也有敏感期,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不同的语言。这是人的生理科学决定的。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如果一个人长期脱离社会,单独生存在一个孤岛上,他的语言功能也是要退化的。这都表明了语言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决定的。

所以针对题主的提问,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乡亲们往后在遇到本村的年轻人改了口音的时候,大可不必责怪他忘了本!因为他不是故意的!


村姑说村事


农村年轻人出去几年就变城市口音,而农民工打工几十年,为什么口音却没变呢?

农夫有个小伙伴,在四川重庆那边读了4年的大学,回来以后就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现在只会说四川话了,居然连家乡话都不会了。开始的时候,我们以为他是装的,后来我们发现他和家里人说话也是“洋话”夹杂着土话。对此,他的父母开始也有点不理解,认为儿子是:出门三天半,就猪吃冰草——学起了“洋”。但是我们在和他聊天的时候,他很严肃又认真的告诉我们,其实并不是他在装,而是真的已经不习惯说家乡话了。因为女朋友也是四川那边的,每天说的都是四川话。所以想要说家乡话,都要先在脑海里把这句话用四川话翻译一遍,然后才能用家乡话说出来。因为长期没说家乡话,四川话说习惯了,舌头也不听指挥了,有很多家乡话的的发音也就说得不准确了。这样不仅听的人不习惯,就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很别扭,是很不习惯的。

有些人估计就很好奇了,年轻人出去几年回来之后就乡音变了,那很多的农民工在城市里打拼几十年,回到家乡以后,依然还是一口流利的家乡话,丝毫没有一点“城里口音”,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个的原因也是很简单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农民工虽然常年在外面打工,但是他们的周围还是有不少人说家乡话。我们都知道,农村里出去打工的农民工,普遍是成群结队的,他们都是和家乡人在一起,基本上每天说话也是用家乡话,如此一来就没有了说“洋话”的语言环境了,自然就难以被其他的语言所同化掉。而年轻人好些都是在一些陌生人的环境中上班,周围的人都是说普通话,潜移默化中就受到了影响。有些甚至连下班回到家也是说普通话,因为老婆是外地的。这样时间一长,就会淡忘自己的家乡话。

第二个原因就是年轻人的学习能力比较强,比如有些人因为读大学的时候就出去了,这个时候是他们学习能力最强的阶段,是非常容易就学会第二语言。并且随着在后期的生活中高频率使用,就越来越熟练了,如果不用反而不习惯了。而农民工好些都是在二三十岁以后才出去打工,乡音对其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了。即使多数时间用普通话和人交流,但家人、朋友好些还是本地的,他们要经常回家,经常和家人电话沟通等,所以使用家乡话的频率依然很高,乡音就很难改掉!


农夫也疯狂


我本人自小离开家乡在外居住十多年,如果说普通话可以说别人压根听不出来我有口音,不知道我是哪里人,但是我从不刻意学别人的此地话,只用普通话和他们交流,也不从回老家说外地话普通话,我只是本本分分的说我老家话,音调本地口头语没有一点差错,我觉得和老家人说普通话太可笑了!忘本虚荣,不要说忘记咋说老家话了,或者是说习惯外地的此地话了改不过来了,哈哈,太虚伪了!我真的很厌恶那种和自己家人说话还满嘴嚼着一口别处的此地话还掺夹对半普通话好让他们听懂的样子,您是从香港来的岗东银儿吗?不懂我们大陆吗?而自己父母爷爷奶奶却说的一口本地方言回应着,不觉得氛围太违和了吗?你虚荣吗?你提前得了老年痴呆症了吧,忘记从你牙牙学语到成人长大的生你养你的故乡了吗?乡音未改鬓毛衰这句诗小时候学过吗?

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本地方言,那都是一种历史的沉淀,它代表着你的故乡自古到今的风俗信仰,很多土话中就能参考出来这个地方曾经的民族融合和宗教也包括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和一些古人的谦让修养的社交礼貌用语,都是非常有来头的,这应该是一种你们本地的骄傲和特点,是可以代代传承下去的,这是活古董,是英语和普通话远远不能取代了的,不要盲目的崇拜别人的大城市,你自己的小故乡或许才是自古卧虎藏龙的宝地。


紫裘rui


年轻人在城里打工,几年就变成城里人口音,而农民工在外打工,口音咋就没变呢?

说一件事,孩子的姥姥家是山东的,孩子四岁那年,我们到孩子的姥姥家过年,孩子在家是说普通话的,到了姥姥家,和孩子们一起玩,几天口音就有了当地口音的味,打电话跟奶奶说话,奶奶当时都没听出来,和奶奶说了几句就又回到普通话了,在姥姥家住了一个月,从口音你都不能一下分辨不出孩子不是山东人了,回到家,孩子经过几天的适应,很快就又是普通话了。

我就不行了到那都是一个腔调,普通话,就是到了媳妇家呆上十几天,一句山东话也没学会,媳妇责不同,和我说普通话,和娘家人用家乡话交流,普通话说的很好,家乡话也没忘记,就是现在和娘家人打电话,也是她们的家乡话,就这么简单。

那么为什么年轻人会在城里打工,口音会变的这样快,从我们一家人的口音变化,我认为,年轻人各种适应能力,接受能力都很强,自己的口音发声应该没有定型,能随着环境的改变而调整,一但在一个环境形成固定发音,在外面大环境下也很难改变,就如同我自己,学也学不会,改也很难。

有的人家乡话和城里话两不误,就是因为他们在形成固定发音期经常接触两地发音,没有选择性失忘,就如同我们学外语,母语是汉语,以根深蒂固,外语是学,如果没有好的外语环境学过不经常用,也会渐渐的淡忘,而如果大环境是外语,那你会熟能生巧,运用自如,但母亲是不会忘,因为已经长在记忆里,遇到环境就能应用。


东72607259


其实我对自己的口音这玩意,一点感觉都没有的。

毕业之后去了上海,待了2年不到。 在上海做销售,接触的人基本都说普通话,不管标不标准,说就完事了。偶尔会遇到说上海方言的,但是不多。

现在回老家省会了。过年期间在老家和人说话,都是一口正宗的方言,没人说有问题呀。来省会这边,城市里面嘛,还是以普通话为主。 交流的时候,经常有人说我不是本地人吧,是江浙沪那边吧? 口音不像安徽人。。。

我懵了,别的不说,黄山那一片,十里一方言,你是怎么听出我不是安徽口音的啊!!!!

我就是普通话不标准啊啊啊啊啊啊啊





一个写辅助论文的选手


有些人口音容易受语言环境影响有些人不容易吧,这也是人学习语言能力强的反映。。带一些外地口音无可厚非,故意不说方言就有点矫情。,比如有些人因为读大学的时候就出去了,这个时候是他们学习能力最强的阶段,是非常容易就学会第二语言。我觉得学说普通话是好事,回到家里跟家乡人就没那个必要了。会显得出去了几年很装的感觉。像我一直在外面上学,特别是工作后基本都也是普通话,但回到家后跟家乡人说话我从来都一样使用家乡话。而且有的人还一直夹杂着家乡口音的普通话。唉,反正我是有点受不了那种。别人回来跟我拽着那样话我根本就不想理


冬可君


接触的人群不一样,年轻人一部分是去上学的,哪里人都有各种口音,说普通话或城市口音比较方便,一部分是去工作的多数是超市或小店,同样也是说普通话或者城市口音比较方便的,我就是这后者,做营业员店面销售,是需要跟客户介绍产品的,说家乡话别人是听不大懂的,而我接触的同事也是各地方都有,也会带有他们的口音,我一北方人,同事也是北方人,但是很多人都听我说话南方口音,这都不是像有些村里人觉得,去大城市了连话都不会说了,是长年在外地,回去几天口音还没改回来就又回去了,而农民工就不同了,没有歧视意思,他们多数人都是干建筑工地,菜市场,各种并不是特别需要说普通话的工作,再加上都是老乡拉老乡去的,在一起天天说家乡话,口音一般不会变


o第几个一百天o


农村年轻人出去几年就变成城市口音,而农民工打工几十年,为什么口音没有变呢?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农民出门打工,虽然出去没有几年,但是回到故乡以后却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但是有很多岁数比较大的农民工不管打工多少年,还是地地道道的家乡话,这是为什么呢?



虽然我也是常年在外说普通话,但是回到家乡以后,家乡话立马就变了回来,相信有很多人和我是一样的,一到了故乡,家乡话立马就会回来。但是还是有很多年轻人即使回到家乡后,还会说着普通话对于我个人来说,这种回到家乡还说普通话的人太装,太嘚瑟,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在“大城市”上班。

虽然年轻人在外面工作和别人沟通都是说普通话,即使说普通话说的再多,也没有说家乡话的时间多吧,所以不要说说普通话说的太多把家乡话忘了,个人觉得就是忘本。



很多农民工在外地打工,但是最常接触的都是老家的人,平时沟通说的也是家乡话,再就是岁数大了以后接受新事物能力比较差,所以很多在外打工的农民工还是会说家乡话。


虽然现在倡导说普通话,但是不管你在外面多么的威风多么的厉害,回到家乡还是说家乡话比较好。家乡话不仅是一种语言,个人觉得家乡话还是联络感情最重要的语言。我们在外面工作,当听到熟悉的乡音时,立马就会感觉亲切,这就是家乡话的魅力。


小马话三农


对于年轻人长期在外地而导致口音变化的原因,我们得从几个方面看待:

  1. 年轻人处于学习阶段,更容易接受外来事物,他们往往追求的是改变。俗话说“入乡随俗,”为了更好的与他人交流,学习外地语言是可以理解的,长期的耳濡目染,往往年轻人在外地生活一段时间后,口音和生活方式都会产生很大的变化。

  2. 还有一种应该是虚荣心作祟吧,许多人可能也有同样的经历,我也不例外。因为自己是农村人,以前家里很穷,怕别人看不起,同时特别向往城市生活,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够成为城里人或者把自己包装成城里人,然后一个劲的往城里发展。后来去读大学了,然后就一个劲的改变自己的口音,想让别人以为自己也是城里人。包括回到家里后,为了满足自己小小的虚荣心,去商店买东西的时候还故意说外地话,好让别人以为自己大城市来的。不过现在慢慢成熟后,想想年轻时候真的很可笑。
  3. 先不说农民工与农村年轻人,实际上不管年纪大小,出去后都是农村人。在我看来,年轻人的交际圈子更为广泛,本身年轻人就更加具备冒险精神,所以他们对外面的世界总是充满好奇心,他们渴望交际。在交际过程中,口音自然而然就变了。而年纪稍大的人,他们外出动机往往很单纯,就是为了挣钱养家,实际上交际圈子是很窄的,往往都是成群结队的在一个地方发展,平时接触的都是老乡。

综上所述,对于口音问题,我没有看扁任何一方,只是客观评价,年轻人有年轻人的说话方式,中年人也有中年人的生活方式,同为农村人,我们应该相互尊重和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