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一只脚踏进未来,一只脚踏入《圣经》的国家

以色列,一只脚踏进未来,一只脚踏入《圣经》的国家

以色列似乎总是跟战乱有关,充满着中东神秘的色彩,但其实以色列是著名的科技创新大国,有多只市值破10亿美元的独角兽科创公司,被国际称为“科创之国”,而商业之都特拉维夫更被称为“中东硅谷”。以色列时常被当成科技产业的学习榜样,但在光鲜亮丽的科技外衣背后,以色列人的日常生活其实“很不科技”。

举例来看,以色列人不太会用网络去网购商品,因为通常要过好几周才会收到货;更难以置信的是,跟银行、电信公司沟通不能用电子邮件Email,只能用传真机,政府机构也是直到2018年才开放Email ,这对现代化的中国人来说,这种事情简直难以想像。

也就是说,以色列的科技创新技术大多输出国外,几乎没有在当地应用,以色列人甚至排斥新科技。那我们来看看以色列之所以成为科技创新大国的背后原因。

以色列,一只脚踏进未来,一只脚踏入《圣经》的国家

科技生态系统与军队人才库,让以色列成为科技创新大国

1998年,发明ICQ(网络即时通讯软件)的以色列科技公司Mirabilis以2.87亿美元的价格卖给美国在线公司之后,如此高的收益激发了以色列人投身科技创新产业,科技创新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此外,风险投资产业也大量参与,以色列政府鼓励和补贴风险投资机构,形成了一个科技生态系统,为以色列科技创新奠定了基础。

此外,军队也是以色列创新的关键推手。所有以色列公民不分男女都要当兵,而以色列受到周围国家的威胁,经常需要真枪实弹上战场,因此必须培养以色列军人解决问题的实干能力。但更关键的是军队里的人脉网,对企业来说,军队是人才筛选库,企业主很清楚,哪支部队打过仗,什么单位有什么能耐,如果企业主想找人或找资源,只要打通电话或写封Email问军中同胞,一切都能了如指掌。

以色列,一只脚踏进未来,一只脚踏入《圣经》的国家

法规严,市场小,以色列科技创新技术大多输出国外

以色列有科技生态系统与军队人才库,因此成就了不少独角兽,然而,以色列人的日常生活离科技非常遥远。以色列的科技创新技术大多输出国外,外国企业也不太想进到以色列市场,因此对以服务以色列人为主的本土企业来说,面对的国际竞争很少,能够保持传统的运作模式。

以色列的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表示,原因在于以色列的严厉法规已成为国际和本土科技创新在以色列提供创新性产品与服务的障碍。例如法律规定,只能通过传真机与银行、信贷公司和电信公司沟通,结果科技公司致力于研发先进技术,但沟通效率太过低效。

此外,全世界只有以色列人讲希伯来语,但以色列人口不到900万人,市场并不大,几乎很少有国际企业想突破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进入以色列市场试验新产品,以色列本土企业少了外界刺激,因此维持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

即使以色列是人均科技创新最多的国家,但碍于法规限制与市场规模,导致以色列的科技创新技术大多用于国外而不是国内;由于不善用科技,以色列的劳动生产率,导致其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工业化国家中的落到最后一名。

以色列,一只脚踏进未来,一只脚踏入《圣经》的国家

在科技创新的光环背后,是一个低效率的商业运作体系

以色列被形容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但只有一只脚踏进未来,另一只脚则踏入《圣经》”。虽然以色列是科技创新大国,科技业产值占出口45%,苹果、谷歌、英特尔都在以色列有研发中心;虽然以色列有创新风气与优秀人才,并有技术生态系统与军队人才库的加持,每年能创造大约一千家科技创新公司,但多数人却不热衷于新科技的应用。

因此在少数科技企业与专业人士的光芒背后,是一个低效率的商业运作体系。由于严厉的法规与保守的心态,让科技创新无法在以色列当地应用,只能输出海外;而低效率的政府与企业单位,更让以色列的国际贸易,在过去十年下降了23% 。

以色列,一只脚踏进未来,一只脚踏入《圣经》的国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