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旺的太極拳到底有沒有真功夫獲得真傳?如果沒有,太極拳的真正發源地或創立人是誰?

胡迎春hyc


根據網上出現的資料可以看到,陳小旺展示太極拳功夫的形式主要有三種:1、千斤墜功夫。2、發力功夫。3、擒拿功夫。這三種功夫中除了千斤墜能多少體現太極拳特徵外,發力和擒拿是非太極拳拳種都有的功夫,不能體現太極拳特徵。另外,從陳小旺與臺灣省八卦掌高手廖白的推手視頻看,看不到陳小旺有多高的太極拳功夫。《打手歌》中有一句話說道:“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這句話說明了兩點:1、對手先發巨力攻擊太極拳高手時,太極拳高手可以做到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2、太極拳高手和對手交手時不先發攻擊對手,而是後發先制順勢而為。陳小旺跟廖白推手時,這兩點都沒有做到,不但有先發攻擊的時候,還化解不開對手的先發進攻,險些被廖白推得後退幾步。還有陳小旺說太極拳也可以以剛克剛,違背太極拳不頂的原則。這說明陳小旺不懂什麼是太極拳,更不懂太極拳力學原理。陳小旺有沒有太極拳真功夫?這個問題必須讓陳小旺以事實來證明,僅僅一個千斤墜不足以說明問題,發力和擒拿也無法證明他有太極拳功夫。僅僅從網上看到的資料進行分析,陳小旺對太極拳的理解遠比閆芳對太極拳的理解深度要差很多很多。能夠跟閆芳相提並論的太極拳大師很少。

拳法分為兩類:外家拳和內家拳。外家拳以少林拳為代表。內家拳就是太極拳。外家拳以硬克敵、以強欺弱、有力為法。太極拳(內家拳)以柔克敵、以順禦敵、無力為法。太極拳不以力大勝人,而是以力無勝人。先有外家拳,後有太極拳(內家拳)。

太極拳(內家拳)是從外家拳逐步脫胎換骨演變過來的。在太極拳漫長的發展歷史進程中,有的太極拳大師身上殘留的外家拳成分多一些,有的太極拳大師 身上殘留的外家拳成分少一些。隨著時代發展,技擊需求逐漸淡化,太極拳大師技擊能力訓練越來越少,技擊能力越來越差,但對太極拳內涵的理解卻是越來越深刻,逐步認識到力大是太極拳的忌諱,力無才是太極拳取勝的法寶。”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這句話就指明瞭無力勝於有力的太極拳理念。突出發力的拳式招數,用得不當就會給人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的機會。所以越來越多太極拳大師,突出無力的要求而忽略某些發力拳式招數是對的。

當今,對太極拳內涵悟得最好的太極拳大師不是陳家溝陳式太極拳大師等一類的太極拳大師。網上名聲較大的石明、肖維佳、祝大彤、遊玄德、李經梧、閆芳等等太極大師是對太極拳內涵悟得最好的太極拳大師。儘管他們可能不會在擂臺競技格鬥中獲勝。從王宗嶽《太極拳論》可以知道太極拳的技擊規律就是順勢而為。太極推手不是太極拳技擊。太極推手的規則的制定原則是互相都不能使對方受到傷害。太極拳的技擊規律主要是通過太極推手來驗證的。太極推手常被師父用於對弟子進行太極拳教學演示化勁或展示太極拳化勁功夫。太極推手有時也作為友好切磋技藝的方式。我對陳小旺太極拳功夫的評價是基於對陳小旺在網上展示的太極拳功夫的分析。我對閆芳太極拳功夫的評價同樣是基於對閆芳在網上展示的太極拳功夫的分析。陳小旺展示的內容是千斤墜、發力和擒拿。閆芳展示的內容主要是太極推手。我並不是隨意亂說的。誰對太極拳內涵悟得更深刻,是不能通過比試搏擊功夫來判斷的。以搏擊勝敗判斷真假是錯誤的!以搏擊勝敗判斷是不是真太極拳功夫也是錯誤的!以搏擊勝敗判斷誰對太極拳理解的更深刻更是錯誤的!徐曉東的邏輯純粹是無理取鬧!徐曉東的行為是以假打真,而非打假!

我並沒有否定陳小旺有太極拳功夫,只是他在公開場合展示的發力功夫、擒拿功夫和千斤墜功夫不足以讓我肯定他的確有很高的太極拳功夫。王佔軍有很高的太極拳功夫,陳小旺作為他自稱的陳式太極拳的代表、傳媒所稱的陳式太極拳領軍人物、王佔軍的前輩,應該也有很高的太極拳功夫。但這不等於說陳小旺懂太極拳力學原理,他所有的關於太極拳的談論表明他對太極拳的認識還很不到位。他的很多傳人看不懂閆芳太極推手現象,證明他們真的不懂太極拳原理。





太極仁拳


陳小旺有沒有得到真傳呢?我列幾個數據,用數據說話應該可以吧。陳小旺很小的時候父親去世,其父陳照旭是有功夫的,但小旺很小還沒有機會學拳。後來四大金剛跟陳照丕學,陳照丕的拳沒有可能達到很高的水平,原因有幾個,一說陳照丕18歲就出門闖江湖,從年齡上判斷,當時他的功夫也是有限的,另外從他邀請陳發科到北京,就是因為他向北京的武林介紹陳發科的功夫比他強。據陳家溝老人透露,陳溝比他水平高的還比較多。第三點,陳照丕拿了陳鑫的拳譜謊稱丟失,陳鑫恨他,他並沒有得到陳鑫的傳授。陳照丕的功夫有限,陳小旺又能學到多少呢?更何況學了不久陳照丕也離世。當然,陳小旺的叔叔陳照奎教過他,陳照奎是個花花公子,並沒有學到陳發科的功夫,只是陳發科臨終前傳授擒拿技巧給他,他又傳了部分給陳小旺。綜上所述,陳小旺學到點東西,但並不多,沒有得到太極拳的精華。


哈哥67


陳家溝的拳早時叫陳家拳,是根據太祖長拳和戚繼光的拳法融會改編的,與太極風馬牛不相及。真正的太極拳是源自道教的武當一派,道教推崇天人合人,推崇太極故創拳為太極拳,你想陳家溝一農民,只不過在戚繼光部隊服役後的轉業軍人,回鄉務農,陳卜以軍隊上學過的武技編排教兒孫,故歷史上叫陳家拳,後改稱綿拳。陳小旺身處文革,那時全國一片紅,沒有練武的,都是後來學的,所以陳小旺練的是陳家拳,與太極拳無關。當年顧留磬去陳家溝考察太極拳發源地,只到了陳家溝,沒去武當等地考察,只個人片面的認為陳家拳就是太極拳,這也是一葉障木,片面的說法,從那時陳家溝就成了太極拳發源地,如果這次考察是失察或有不可告人的貓膩,如果證實,陳家拳還能叫太極拳嗎?更加談不上正宗!


純陽3934649506730


肯定有真功夫。當初練拳鞋子磨損快、又窮,就光腳丫子打拳,是個拳痴。後來在河南武協負責,推廣宣傳培訓太極拳人才。在國外開拳館,承受多次踢館,依然站住腳。但是陳家溝、國內民間肯定有比他功夫好的低調人士。70多歲的老人,無論功夫再好、衰老不可避免,做假、為名利掙錢,可以理解。不要求全責備。你喜歡太極,拜師學習就好,不喜歡陳小旺,可以找別的師父。陳氏太極拳大架有許多高人,陳家溝還有小架、附近有趙堡太極拳,外地有吳氏(蘇杭一帶)武氏(河北)楊氏(北京)孫氏、武當太極等,各有千秋,原理大體相同。毛主席說過: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嘗一嘗。我想,只有下力氣練習幾年太極拳,才有資格評論吧!


阿力148785246


五百年以前,人民知道張三丰,萬年以後,人們知道太極張三丰,百年過後,會不會有人記得你陳小旺,如果功夫打假,從陳家溝打起,哪有人練功先自殘的,那是七傷拳,不是太極拳,剛練內家,很崇拜小旺同志的震腿發力,如山崩,晏西征的徒弟,朋友侯戈說:那是大炮打蚊子。實戰就象滿清人打炮只要響就可以。當站樁悟了六面爭力,哦,太極,八卦,形意是本一樁,都是無為而爭,爭啥,六面爭力,觸點變化中爭支點,動中一觸即發,鈞穩的支點,平衡力變化的支點,在變化中自己爭先創造,叫爭。小旺同志只得剛勁靠前發力的皮毛,故,震傷膝蓋,成了七傷拳,觸點即是拳,觸點即是發,沒有刻意而為,沒有靠前發力成千斤墜,頂住十人推,那是表演,實戰中只要斜擊一拳,震拳即可打他王八摔。從無為而爭的道家理論,說明太極拳創立武當,陳家溝並沒有得到真傳。


琉璃夢裡的夢記


我雖然沒有與陳小旺面對面的交流過,但從他年輕時候就關注他的太極拳,打得非常好,加之其自己也非常刻苦,才有了今天的成就。陳家溝有自己祖傳的練功方法,若是說一點沒有傳下來是不可能的,因為一個真正喜歡練武的人,外界任何影響都不可能使其輕易放棄。據我所知,在陳照丕前面還是有人在陳家溝教太極拳的,只是都非常低調,加之那時候信息交流不發達,所以不為人知罷了。即使現在,還有一些老拳師隱於鄉里,並不張揚顯赫,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古老的陳氏太極拳的影子,架子樸實無華,基本沒有那種如京劇亮相般的表演。作為陳發科嫡孫的陳小旺老師難道會不知這些嗎?另外,陳氏小架也一直在陳家溝內部流傳,其古老的傳承也沒有完全消失,所以陳氏太極拳在後來的發展中逐漸又壯大了起來。但不可否認,為了迎合大眾觀賞的要求,陳氏太極拳在四大金剛對拳架的身型、開合、轉換都作了改進,雖然看著比原來更有氣勢更舒展了,但是真正內涵的東西也一同消失了。這大概就是:陽春白雪,曲高和寡。下里巴人,趨之若鶩的緣故,希望這僅僅是一種太極拳普及推廣的手段,而不是傳承,否則,太極拳就會逐漸演化成現代健身操或健身舞了。



太極寄暢


陳作為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看過他的視頻,他的一招一式都還沒有變形,年輕時肯定下過苦功訓練天賦也很高。非得用一個練博擊現代擂臺功夫的壯年和古稀老者比,說什麼現代功夫高於傳武,這本身很失公平。傳武實戰都是一招致敵反關節,功擊的都是人的最溥弱部位,手套一帶叫別人怎麼打呢?所以說根本沒有可比性。徐嘵東只是個無名拳手炒作為了出名而起,(當打年齡都沒資格參加一個像樣的比賽),這樣炒作後他的生意好了賺錢了。但是陳小旺功成名就為什麼要移民呢?作為公眾人物起了很不好的導向作用,怎麼說你也是一面旗幟代表一個傳承,老陣這方面有罪呀


佔柏謀口腔診所


老話說的好,太極三年不傷人,易形一年打死人,說的就是對太極拳法的真實描述。太極功法源遠流長,是我國古代 武術界前輩們歷經無數歲月 總結出來的武術精華。也是世界各國武術所前所未有的。這是需要武術的強厚底蘊和境界的民族才能開創的絕世奇功。

目前經常有人說 太極功夫不能實戰,並且列舉拉近期的一些所謂太極大師的比鬥視頻,看後確實讓人側目。但是我們要客觀的看待問題,第一個就是太極大師們並不傻 自己有幾斤幾兩自己會不知道嗎?然而大師們為什麼仍然是無所畏懼的前赴後繼 接連敗北。其實道理很簡單,這些大師在和普通人的切磋中 肯定是實踐拉太極的實戰能力的,因為心中有拉肯定並且感覺踏實 他們才會敢於應戰。只是沒料到 高手過招和普通人是不太一樣的。而大師們確實缺乏與高手過招的經驗才會被輕易打敗,我相信如果多給大師們和高手實戰的機會,一定會讓太極功夫後來者居上。第二 無論輸贏 不能否定 這些太極大師們的勇氣,這是做為一位武者,最寶貴的精神,是中華武術的靈魂,也即是武德。

另外雖然近代武術 多以套路為主,但是在民間真正的武術大師還是存在的,只不過沒有名氣 不引起大家注意 而且多數大師為人低調 不喜歡出風頭而已。


小松鼠08


一伸手就知道有沒有,結論是沒有。


喬家大叔


據說。道聽途說的。陳老師的拳是跟濟南洪均生先生學的,本來是要跟李經梧先生學的,帶的河南省體委的介紹信去找的李經梧先生。李先生怨陳老師太外道,讓他把介紹信拿回去,說,只要說是陳發科的孫子來學拳,李先生一身本事毫不保留的傳授。或許是覺得李先生的脾氣太大,陳老師去跟洪均生先生學的拳,看看陳老師的出腿,一看就是陳氏嫡傳的。洪均生先生是陳發科先生的得意門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