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以色列為什麼會滅國?

lzskzdsf_6758d8


歷史上和西周基本同時建國的以色列王國分裂為南國猶大國、北國以色列國 北國以色列在公元前722年(中國春秋時期第一年)被亞述人所滅 南國猶大國在公元前586年(中國春秋時期)被巴比倫王國所滅

1、以色列人是生活在兩河流域的閃族人後裔,因神的要求,亞伯拉罕率領族人遷移到應許之地——迦南;之後,雅各率領族人再次南遷到埃及尼羅河三角洲地區,生活了430年;

2、公元前14世紀時,摩西率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在西奈半島走走停停的走了40年,最後在約書亞的帶領下渡過約旦河,回到了迦南地區;當時,赫梯人開始冶煉鐵器、腓尼基人開始在地中海建立城邦文明;

3、在約書亞率領以色列人攻佔耶利哥等土地,分派了12支派和12領地;約書亞死後,以色列人進入了士師時代;最出名的士師是冊立掃羅和大衛的撒母耳。

4、公元前1050年(周武王已經即位但還沒有伐商,前1046年伐商),以色列從士師時代進入聯合王國時期;

掃羅(saul)是第一位以色列王國國王;

第二個是掃羅兒子伊施波設,但由於他是掃羅隨從擁立的國王,而非士師撒母耳冊立的國王,因此沒有得到聖經的承認;

第三位國王是大衛(David),是以色列人最崇拜的國王,最著名的是用投石器擊敗了非力士的巨人歌利亞,猶太人的象徵大衛之星就是他;

公元前1003年(西周周康王晚年),大衛定都耶路撒冷。

第四位國王是所羅門。所羅門修建了耶路撒冷著名的聖殿。所羅門死後,以色列王國就分裂了。原因有兩個說法:

1、南方以色列人炫富,引起北方貧窮的以色列人不滿,而離開王國;

2、所羅門晚年迎娶大量外邦王妃,並崇拜外國之神,而非本國之神耶和華,北方以色列人因此不滿而離開。

以色列王國四個國王,都是南方派人:掃羅及其兒子伊施波設是南方便雅憫支派;大衛和所羅門是南方猶大支派。便雅憫支派和猶大支派二派相互敵視。

北國以色列

1、開國君主是耶羅波安,曾經是所羅門國王的隨從,聲稱因為所羅門崇拜外國的神而非本國的神,而率領北方以色列十支離開以色列王國。

2、北國以色列國君基本只能傳兩、三代人就換另一個家族,政局很不穩定。

耶羅波安家族,只有父子兩代人,從公元前931年到公元前909年;

巴沙家族,只有祖孫三代人,從公元前909年到公元前885年,其中最後的國王心利只即位7天;

暗利家族,有曾祖孫四代人,從公元前885年到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

耶戶家族,只有祖孫三代人,工公元前841年到公元前783年;

耶羅波安二世家族,耶羅波安後裔,重新即位,但也只有父子二人,公元前783年到公元前743年;

米拿現家族,只有父子二人,從公元前743年到公元前737年;

其他的沙龍、比加、和細亞等都是當代即位。

從北國以色列的國王流傳來看,王位相當不穩定,尤其是公元前743年到公元前722年滅亡時期,內鬥非常嚴重。

從地理來看,北國以色列主要是平原,易攻難守。這也是北國以色列被亞述帝國所滅的原因。

南國猶大國

1、南國猶大國,國君基本上都是所羅門後裔,只有亞她利雅王后不是所羅門後裔,而是北國以色列暗利國王孫女、亞哈國王女兒,南國猶大國國王約蘭王的王后;亞她利雅王后在丈夫約蘭王死後,殺死在公元前841年即位的亞哈謝而統治南國猶大國。

公元前841年是一個奇怪的年份:北國以色列發生兩次政變,南國猶大國王后殺死國王而自立,中國西周平民暴動趕跑周厲王而建立共和之治。

2、公元前586年,南國猶大國被新巴比倫王國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所滅,大量以色列富人、工匠、祭司、王室成員、平民等被俘虜到巴比倫,被囚禁在巴比倫城,直到公元前539年波斯國王居魯士二世滅新巴比倫王國,放以色列人重返耶路撒冷,史稱巴比倫囚虜。

在這段時期,以色列人非常渴望耶和華派遣一個救世主來複興國家。猶太教就是在這個時期萌生的。基督教的救世主耶穌也是基於這個心理和期望基礎。

3、公元前520年,以色列人重回耶路撒冷,重建第二聖殿,並在公元前445年到443年修建被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歲摧毀的耶路撒冷城牆,即今天哭牆的一部分。

巴比倫囚虜

耶路撒冷重建後的以色列王國

1、在公元前539年,波斯國王允許之下,以色列人重新回到耶路撒冷,在尼希米和祭司以斯拉的率領下,重建耶路撒冷,確立猶太人禮法和猶太人信仰;

2、公元前332年之後,亞歷山大大帝擊敗波斯帝國,開始了以色列王國的希臘化統治時期;

3、亞歷山大大帝死後,以色列被托勒密王朝統治;由於托勒密王朝對待以色列人非常友好,給了猶太教傳播到外地的機會;

4、公元前198年,以色列被塞琉古王朝統治;塞琉古王朝和托勒密王朝相反,禁止猶太教,要求以色列人信奉希臘諸神;

5、公元前166年,馬加比家族率領以色列人趕走塞琉古王朝,重新建立以色列王國;

6、公元前63年,羅馬共和國趁以色列王國的許爾堪二世和亞理士多巴勒二世為爭奪王位而發生內戰之際,派遣龐貝率兵攻佔耶路撒冷,滅了以色列王國,從而結束了以色列國家,直到1948年以色列重新建國。


綜述

約在中國武王伐商前(公元前1050年),掃羅建立了以色列聯合王國;四代國王之後,以色列王國分裂為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國。分裂原因有兩種說法:北方以色列人因為南方以色列人炫富而離開,或所羅門國王崇拜外國神而非崇拜耶和華。

北方以色列因為內鬥頻繁,加上地處平原,因此在立國210年後就被亞述帝國所滅。南方猶大國因為政局穩定,加上容易防守的丘陵地帶,在立國344年後才被新巴比倫王國所滅。

在波斯國王於公元前539年讓以色列人重返耶路撒冷之後,以色列人在公元前166年重建了以色列王國,最後因為兄弟內鬥爭位而被羅馬共和國所滅。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歷史上以色列人在今天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區定居時間大約有千餘年,其中作為獨立以色列國的時間只有幾百年。題主詢問的“以色列滅國”大致包括兩層內容(1)公元前8世紀以色列獨立國家的滅亡(2)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把猶太人轟出今天的以色列這塊土地,完全成為流浪民族。


(1)以色列人流浪了上千年後才在今天的巴以地區建國

數千年,今天北非、西亞一帶居住著“閃米特人”(簡稱閃人),其中不少分支參與了兩河文明建設。這些閃人中間,有一支就是阿拉伯人。還有一支是猶太人(希伯來人、以色列人)。

希伯來人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兩河流域北邊的哈蘭草原,後來,他們在傳說中首領亞伯拉罕率領下,從伊拉克進入敘利亞,又往巴勒斯坦地區轉進,與當地同屬閃族的迦南人大打出手。再後來因為年景不好,他們又南下逃荒到埃及。據說他們的領袖是亞伯拉罕的孫子雅各。

又過了不少年,埃及的法老王瘋狂壓榨希伯來人。他們忍受不了,就在公元前13世紀,由一位大牛人摩西率領,往東逃出埃及。摩西逃難途中在西奈沙漠中寫下了“十誡”,創下了世界著名宗教——猶太教。

希伯來人回到巴勒斯坦之後,又開始和閃米特兄弟迦南人開掐。開始他們分成了“以色列”和“猶太”兩個聯盟,力量分散,還動不動被迦南人打得四腳朝天。後來,希伯來人又出了幾位牛人。撒母耳把各部族團結在一起,掃羅王(前1040-前1012在位)建立了統一的猶太-以色列國家。大衛王(前1012-前972)和所羅門王(前972-前932)帶領希伯來人進入極盛,征服了約旦河以東、死海以南地區,又和埃及結交,還發展海外貿易。

(2)猶太人從公元前8世紀開始就沒有獨立的國家

然而好景不長,所羅門死後,希伯來人又分裂為兩個國家,北方的叫以色列王國,南方的叫猶太王國,兩家自相殘殺。等到兩河流域的亞述王國強大起來後,在公元前721年滅了北方以色列國。南方的猶太國雖然沒有被滅,也被迫向亞述稱臣,淪為附庸。

此後,猶太國就只能不斷拜老大,亞述、埃及、新巴比倫、波斯……誰拳頭大誰是主子。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曾經兩次攻佔耶路撒冷,把大批猶太人掠回巴比倫,霸佔了好幾十年。他們的後裔直到公元前559年,波斯居魯士大帝攻滅巴比倫之後才得以釋放回國。

在波斯帝國統治下,猶太人日子過得好了不少,然而波斯兩百年後又被亞歷山大滅亡。猶太國又相繼被亞歷山大大帝、埃及托勒密王國和中亞塞琉古王國所統治,最後被古羅馬征服。



(3)公元2世紀以色列人徹底被羅馬帝國逐出巴勒斯坦地區,開始一千多年的流浪。

巴勒斯坦落入羅馬手中後,最開始猶太人日子還湊合。公元前1世紀中葉,當時猶太國的希律王是羅馬的盟友,幫著羅馬對抗帕提亞,因此羅馬的大佬如安東尼、屋大維等也都維護他的地位。

到公元初年羅馬帝國穩固後,拼命向猶太人徵收苛捐雜稅,還打壓猶太人的信仰。公元6年就有個叫猶大的人領導了反羅馬起義,被羅馬軍團鎮壓下去了。

這時候,面臨羅馬的迫害,猶太教分出了許多教派,觀點各不相同。其中有一個教派逐漸興盛起來,超越了猶太人的範圍,最終成為西方世界的主流。這就是基督教。這裡姑且不多說。

基督教的建立對猶太人沒有任何好處。就在耶穌死後10多年,公元44年,羅馬帝國就撤銷了猶太王國,改為由羅馬總督管理的猶太行省。公元66年,羅馬總督慫恿當地的希臘人挑釁、羞辱猶太人,猶太人反抗時,便遭到殘酷的鎮壓,有數萬人被殺害。猶太人忍無可忍,爆發了起義。羅馬皇帝尼祿勃然大怒,派出6萬大軍前往鎮壓。經過數年血戰,百萬猶太人死難,耶路撒冷古城也被洗劫一空。

此後數十年間,猶太人的反抗絡繹不絕。131年,羅馬皇帝哈德良禁止猶太教徒舉行割禮和閱讀猶太律法,猶太人再次揭竿而起。齊裝滿員的羅馬軍團殺氣騰騰撲來,又是數年血戰,羅馬軍毀滅猶太人城市50餘座、村莊近1000個,屠殺猶太人58萬。哈德良還把倖存的猶太人全部驅逐出巴勒斯坦,不許他們再回到這裡。

從此,猶太人離開他們待了千餘年的巴勒斯坦故園,在世界各地顛沛流離。而猶太人曾經待過的這塊地盤,則被留在附近的閃米特人同胞——阿拉伯人所佔據,形成了“巴勒斯坦人”。


巴山夜雨涮鍋


早年的失國

古代以色列的滅國一共有兩次,一次是公元前586年8月,新巴比倫國王尼布賈尼撒二世率軍兩度攻克並摧毀了猶太王國的首都耶魯撒冷城,猶太人就此失國。尼布賈尼撒又將猶太人王室、貴族以及工匠一起擄往巴比倫,被稱為“巴比倫之囚”。

這一次失國原因很簡單,就是新巴比倫王國正處於昂揚向上時期,且積極擴張領土,猶太人算是遭了無妄之災。

有尼布賈尼撒頭像的硬幣

囚居巴比倫的猶太人精英知識分子階層將失國的原因歸結為自己背叛了信仰,遭到上帝的懲罰,他們重塑造了信仰,並將猶太教原始的教義整理成文,是為《塔納赫》,也即猶太人《聖經》的草創版本。

馬卡比短暫中興

公元前538年,新興的波斯帝國攻滅了新巴比倫王國,波斯大帝居魯士釋放了“巴比倫之囚”,讓猶太人重回故地,並允許他們重建聖殿——史稱第二聖殿時期。第二聖殿時期到公元70年結束,這一時期對猶太人來說是相對和平穩定的一段時期。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內,猶太人形成了自己的精神信仰與核心價值觀——猶太教,猶太人作為一個民族已經成形。

然而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此時的以色列已經不能稱之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了。他們在大部分的時間裡總是淪為或者波斯或者希臘人的一個行省。不過雖然要承受些許盤剝,但作為一個族群,總算還能維持一個相對和平安定的生活,也算是叨天之幸。公元前165年,由於當時的統治者塞琉古王朝強力干涉了猶太人的信仰,他們奮而起義,經過20多年的奮戰,建立了一個獨立的猶太王國——馬卡比王國。馬卡比王國存續了約一百年,這一時期被稱為猶太民族的中興時期。

馬卡比王國的創立者猶大·馬加比的畫像

好日子是被羅馬人打破的。

公元前63年,羅馬將軍龐培攻破耶魯撒冷城,馬卡比亡國。羅馬奪走了王國大部分土地,僅為猶太人保留了今以色列南部以及約旦西南部一小塊地區。在進行了短期的王國統治之後,羅馬同樣把以色列納入為帝國行省,並任命總督進行統治。而羅馬的統治比波斯人和希臘人則要嚴酷得多。羅馬一方面對猶太人課以重稅,另一方面強力干預了猶太人的信仰。猶太人的反抗鬥爭便沒有停止過。

猶太戰爭

公元66年,羅馬總督企圖浩劫聖殿的行為終於激怒了猶太人,雙方積怨已久的矛盾產生了總爆發。猶太人發動了全面反抗羅馬帝國統治的起義,史稱“猶太戰爭”。戰爭總共持續了7年,公元70年,羅馬軍團攻破了耶魯撒冷城並焚燒了聖殿,只留下今天的“哭牆”。公元73年,猶太人最後的據點馬薩達要塞被攻克。

猶太人後來又舉行了兩次起義,但分別被鎮壓,反抗直至公元135年才被徹底粉碎。羅馬帝國對猶太人進行了血腥報復。三次“猶太戰爭”至少有一百多萬猶太人被屠殺,另有幾十萬人被擄為奴隸。耶魯撒冷城被徹底摧毀,原址被梨地為田,並建立了一座新的城市,遷外族人來居住。猶太人徹底失去了國家與家園。

今以色列哭牆

羅馬不是塞琉古

總結上述的歷史,猶太人最終失去家園的原因我們試著總結一下:

雙方矛盾的暴發點有兩個,一是羅馬帝國對猶太人的橫徵暴斂確實難以忍受,激起猶太人的不滿;另外就是羅馬人對猶太人信仰的干涉徹底激怒了猶太人導致了起義的爆發。

不過猶太人馬卡比王國建立時,也是因為重稅與信仰原因與原宗主國塞琉古王朝反目,起義並且獲得成功的。但羅馬可不是馬卡比王國建立時的塞琉古王朝,塞琉古當時已經是日薄西山的沒落帝國,而羅馬剛剛完成由共和國向帝國的轉變,正是昂揚向上的姿態,二者在力量上也完全不具可比性,所以猶太人的失敗便不言而喻了。

第二點,猶太人起義時的帝國是一個草創帝國,國內勢力紛繁複雜,有太多的矛盾需要理順,因此在處理猶太人的問題上便一定不會那麼溫文爾雅,稍有不從便大軍壓境也便是應有之意。


史話海說


這源於和羅馬的兩次猶太戰爭。

第一次發生在公元66年,當時的猶太還是處在羅馬的敘利亞行省管轄之下,由於宗教的原因,猶太人雖然在羅馬的統治下過了130年,但矛盾日益尖銳。

第一次猶太戰爭

當時管轄猶太地區的羅馬長官從耶路撒冷的神殿寶物庫中沒收了17塔蘭特金幣作為猶太地區欠交的行省稅。

這些錢其實不算多,相當於當時560人一年的收入,但這個錢是猶太人每年供奉神的香火錢。

這樣一來,性質就完全不同了,猶太人開始發動叛亂。

當然,最後這個叛亂歷經四年被韋斯帕薌鎮壓了下去,這個韋斯帕薌後來開創了羅馬弗洛維王朝。

在這次猶太戰爭中,最為著名的便是馬薩達要塞的攻防戰,1000多名猶太人堅守馬薩達要塞3年之久,最後陷落,集體自殺,所以至今,馬薩達要塞成為了猶太人心目中的聖地。

馬薩達要塞

第二次猶太戰爭發生在公元131年,羅馬皇帝哈德良(五賢弟之一)禁止猶太教徒行割禮和閱讀猶太律法,要在耶路撒冷建立羅馬神廟等把猶太人逼入絕境,從而發生戰爭。

3年後,猶太人遭到鎮壓,58萬猶太人遭到屠殺,從此之後,猶太人被遷出巴勒斯坦,真正開始了1000多年的流浪生活。


人文悟宇


巴勒斯坦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東岸,是約旦河和死海以西一個狹長地帶,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扼兩洋、三洲、四海,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交通要衝和戰略樞紐。

《聖經·舊約》將巴勒斯坦稱為“迦南”。大約在公元前20世紀左右,希伯來人的祖先從兩河流域的幼發拉底河遊牧到了迦南地區,被當地人稱為“哈比魯”(Habiru),意思是“從約旦河那邊來的人”。後來,“哈比魯”的發音變成了希伯來(Hebrew),為何音變迄今原因不詳。希伯來人是閃族的一支,起源於阿拉伯沙漠的南部,最初是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

公元前13世紀,愛琴海沿岸的腓尼基人也來到了這個地區。著名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第一次將敘利亞西部地區稱為“巴勒斯坦”。在希臘語中,“巴勒斯坦”的含義就是“腓尼基人之地”。

大約在公元前17、18世紀左右,希伯來人因饑荒離開巴勒斯坦前往尼羅河三角洲。公元前13世紀中葉,因遭受法老迫害,摩西帶領希伯來人離開埃及返回迦南。《聖經·舊約》中的《出埃及記》就是講述他們的這一經歷。

希伯來人回到巴勒斯坦定居後,逐漸形成了12個部落,進而形成兩大部落聯盟,北方部落聯盟稱“以色列”,據傳說,那是因為他們的祖先雅各曾經在晚上和神摔跤,一直摔到天亮不分勝負,因此神賜名“以色列”,意思是“力大無窮,神勇無比”。南方的部落聯盟則稱“猶大”。

公元前1028年,希伯來人的12個部落聯合建立了希伯來王國,第一任國王是掃羅(Saul)。希伯來人開始實現統一。

公元前1011年,大衛當上了國王,定都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意為“和平之城”,其設計和建造者是耶布斯人首領麥基西德。

公元前973年,所羅門繼承王位,成為第三任國王。所羅門在錫安山修建了聖殿。從此,耶路撒冷成為猶太教的聖地。猶太復國主義英語就是錫安主義zionism

公元前928年,所羅門去世。之後不久,希伯來王國分裂為兩個王國,南方稱猶大王國,北方稱以色列王國。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被亞述帝國所滅。公元前586年,猶大王國被新巴比倫王國所滅,數以萬計的希伯來人被送往巴比倫,史稱“巴比倫之囚”。自此,大批希伯來人背井離鄉,流亡異國。這些流離在外的人被稱為“猶太”(Jews),意思是“亡國的遺民”。

公元前64年,羅馬帝國佔領了巴勒斯坦,猶太人多次發動起義反對羅馬人統治,但均被鎮壓。大批猶太人逃離巴勒斯坦,開始流亡生涯,猶太人在巴勒斯坦的人數銳減。至公元135年最後一次對羅馬帝國的起義失敗後,“希伯來人”的歷史宣告結束,“猶太人”的歷史正式開始。他們的主要去向一是東歐和中歐,即俄國、德國和波蘭,這一支叫“阿什肯納茲”(the Ashknazim)。“阿什肯納茲”在20世紀30年代由於不堪前蘇聯的“紅色恐怖”和希特勒納粹暴政,很多去了美國。今天美國的猶太人,大都是“阿什肯納茲”的後裔。一是伊比利亞半島即比利牛斯半島,這一支叫“賽法迪姆”(the Sephardim )。

如“猶太人”的含義“亡國的遺民”所顯示,在長達1000多年的時間裡,猶太人是一個沒有國家和領土的民族,受盡了屈辱和迫害。悲慘的遭遇使猶太人意識到,只有建立自己的國家,才能從根本上克服反閃族主義(anti-semitism)即反猶太主義。

1882年,俄國猶太人列奧·平斯克撰寫了《自我解放》一書,提出“人們歧視猶太人,是因為我們不是一個國家,這個問題的唯一解決方法就是建立猶太國”,由此正式拉開了猶太復國主義的帷幕。猶太復國主義英語Zionism,即以重返錫安聖殿作為目標。

圖:錫安山·聖典


馮瑋


猶太人的祖先是希伯來人,最開始他們生活在尼羅河三角洲區域,在古埃及的庇護之下,希伯來人有一個部落,他們自稱是亞伯拉罕子孫,就開始稱呼自己為以色列人,所以最開始以色列不是地名,而是人種的稱呼,意思是神的勇士。

後來由於在埃及的希伯來人人數不斷增加,埃及法老想把希伯來人貶為奴隸,於是希伯來人裡出了一位英雄,也就是摩西,帶著其他希伯來人遷移並奪取了迦南地區。之後以色列人和這裡的民族逐漸融合,並建立了以色列人的國家。這裡除了希伯來人也包括阿拉伯人,閃米特人,還有迦南的土著。

但是好景不長以色列分列為以色列王國和猶太王國兩個部分,猶太王國的首都就在今天的耶路撒冷,當時在中東地區還有一個強大的帝國,叫做亞述帝國,亞述帝國不斷壯大,不斷向外擴張,也不斷的向西擴張,在公元前722年,馬利亞被攻陷,居民向外逃亡,以色列王國滅亡。

猶太王國也很不幸運,雖然以色列人有了可以安居的國度,但是在兩河流域新巴比倫王國建立起來後,也逐漸變得強大,於是也開始走上向外擴張的道路,對猶太王國大舉進犯,很快耶路撒冷被攻陷,猶太王國滅亡,猶太人也因此被奴役,雖然之後猶太人也有在此居住的,但是先後又被古希臘和羅馬帝國征服。在之後反對羅馬帝國的猶太戰爭中,有上百萬猶太人被殺害,因此猶太人不得不逃離故鄉。

以色列被滅國,其實和以色列人關係不大,那段時間,中東到歐洲其實一直動盪不斷,就像新巴比倫沒過多久也被波斯滅了,亞述也是被新巴比倫滅掉的。以色列滅國只能說運氣不好吧。


玄坤


這個話題有意思,聽泉來聊兩句。

摩西率領猶太人來到迦南

大約在公元前1250年左右(也就是我國商朝的末期),先知摩西率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回到了上帝給他們的“應許之地”——迦南(canaan)。但是摩西壯志未酬身先死,只能傳位於約書亞。在約書亞的帶領下,以色列人經過大約40年的征戰,終於從亞摩利人、迦南人、亞捫人手中奪取了迦南。

以色列王國的建立

在以色列人內部,源於雅各的十二個兒子而形成了十二個支派(其中以法蓮為代表的十個支派消亡在歷史之中,最終只剩下猶大和便雅憫兩支,後來統稱為猶太人)。在約書亞去世之後,以色列人進入“士師”時代,這些士師就是十二支派的領袖。下圖是著名的士師參孫(無敵神力)。

隨著腓力斯丁人(philistia,這是一個居住在地中海東南沿岸的海上民族,雖然已經消亡。但是,古希臘人給他們取的另外一個名字palestine-巴勒斯坦卻留了下來,成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的入侵,而當時以色列人各支派各自為政的內部形勢,讓他們陷入了危機。下圖是腓力斯丁人刺瞎士師參孫(Samson)的眼睛。

公元前1020年左右,先知和士師撒母耳(Samuel)從便雅憫支派中挑選出掃羅(Saul),為他行膏油澆頭的儀式,擁立他為以色列人的領袖,也是以色列王國的第一位君王。

掃羅是一位傑出的軍事領袖。他帶領以色列人與腓力斯丁人英勇作戰,把腓力斯丁人趕出了便雅憫和以法蓮地區,同時還向周圍的林祖發起多次報復行動,極大提高了以色列人的民族自信。最後他和三個兒子都在與腓力斯丁人的戰鬥中戰死沙場。

大衛定都耶路撒冷

大衛(公元前1050-960年左右)是猶大支派的後人,打仗從來不穿盔甲,是掃羅軍中的戰鬥英雄,特別是當他擊殺腓力斯丁壯漢歌利亞之後,其聲望甚至超過了掃羅。掃羅去世之後,大約在公元前1007年左右,大衛被擁立為王,並幾年之後統一了整個以色列諸派。

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大衛王攻佔耶布斯城,將其改名為耶路撒冷並向南擴建,並定其為以色列王國的首都。同時,大衛王還將以色列民族的聖物-約櫃(傳說裝的是先知摩西在西奈山上從上帝耶和華那裡得來的兩塊十誡石板)運到此地。通過這一舉措,大衛王在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民族之間,在大衛王朝和上帝之間建立了聯繫,真正獲取了上帝的應許之地。

下圖是約櫃想象圖

在大衛王的統治下,以色列王國迅速崛起,不但把腓力斯丁人逐出了境外。更使得整個地中海東岸除了腓尼基和一小部分腓力斯丁人領地之外的所有部落,全部都成為以色列王國的藩屬。

以色列王國的分裂

大衛王於公元前971年,傳位給他的兒子所羅門(?-公元前930年左右),所羅門王憑藉智慧讓以色列王國得以極大地繁榮。他建立聖殿用於安置約櫃,從而奠定了耶路撒冷在猶太教徒心中的宗教聖地地位。

在所羅門王統治後期,北方的耶羅波安(公元前931年至前909年)在埃及支持下起兵反對所羅門王,自立為王,建立以色列王國,以色列王國一分為二。以色列民族中的十二個支派也再次分道揚鑣。其中:

北國稱以色列,公元前931年至前722年,由十個支派組成,首都在撒馬利亞;

南國稱猶太,公元前931年至前586年,由猶大、便雅憫這兩個支派組成,首都在耶路撒冷。

以色列王國分裂早期,南北兩國之間之間紛爭不斷。後來隨著外族的入侵,南北局面較為安定。

下圖就是十二支派的土地劃分:

以色列王國的滅亡

北國以色列於公元前722年為亞述帝國所滅亡,她的人民被迫流亡,史稱“失掉的十個部落”。南國猶太也在公元前586年為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所滅亡。以色列聖殿被毀,這幫猶太人也被擄到了新巴比倫,也就是著名的巴比倫之囚。

巴比倫軍隊摧毀古以色列和聖殿:

以色列的自治

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國推翻了新巴比倫王國。波斯王居魯士大帝頒旨允許猶太人返回耶路撒冷,所以這幫回到故土的猶太人在公元前515年重建了神殿,稱為第二聖殿。在此後的四個世紀,猶太人在波斯人和古希臘人的統治下,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權。

公元前186年,塞琉古王朝的安條克四世在位時,開始強迫猶太人拜偶像、接受希臘文化、禁止割禮和守安息日等,導致不少猶太人殉道。

公元前168年,馬加比家族發動起義,並於公元前164年收復耶路撒冷,恢復聖殿。公元前153年左右馬加比家族的約拿單被擁立為耶路撒冷祭司長。從而最終獲得了猶太省的領袖地位。

羅馬的傀儡

馬加比家族隨後逐漸希臘化,並在亞里多布一世(Aristobulus I,公元前104年-公寓阿年103年)時稱王。隨著羅馬帝國前三巨頭中實力最強的龐貝(公元前106年-公元前48年)對塞琉古帝國的政府,他也介入了猶太王位的仲裁。

凱撒(公元前102年-公元前44年)在埃及時期,立希律王為加利利的副王。凱撒去世之後,希律王又得到安東尼和屋大維的支持,殺死了馬加比家族的大祭司約西拿和他的王后米利安,滅亡了馬加比家族,篡位成為猶太王。也稱為羅馬帝國在耶路撒冷的傀儡。

大希律王快死的時候,耶穌誕生了。

猶太人的大流散

大希律王臨死之前把王國分給了三個兒子,他死後發生了全國暴動。

公元前4年,已經成為羅馬帝國奧古斯都的屋大維根據希律的遺囑,把猶太王國一分為三:亞基勞斯為猶太王,安提帕斯為加利利王,剩餘部分給了菲力。亞基勞斯是個暴君,十年後,奧古斯都將亞基勞斯流放,並將他的領地變成羅馬的一個行省,猶太人也開始不斷反抗羅馬帝國的暴政。下圖淺綠色部分。

公元20年左右,施洗者約翰開始在加利利傳教,後來被安提帕斯逮捕並殺害。此後,耶穌開始在猶太地傳教,並於公元33年進入耶路撒冷,隨後也被羅馬人逮捕並殺害。

尼祿執政時期,猶太總督弗洛努斯(Florus)對猶太人變本加厲地迫害,並強迫他們繳納更重的稅。猶太人拒絕後,弗洛努斯帶兵進入耶路撒冷屠殺了包括羅馬人在內的大量當地人,從而引發了全面的猶太人暴亂,其中的狂熱分子更是佔領耶路撒冷並推翻了祭司團。公元68年,尼祿自殺,維斯帕先被推舉為皇帝,他的兒子提圖斯則率領六萬大軍圍攻耶路撒冷。

公元70年,提圖斯攻破耶路撒冷並焚燬聖殿,猶太人的大流散(Diaspora)從此開始。

以色列王國的餘燼也徹徹底底的熄滅了,但是,猶太民族並沒有消亡,他們流散到了世界各地,繼續著他們的故事。


聽泉Rit


古以色列國的第一位和第二位國王,分別是掃羅和大衛。

掃羅不聽上帝藉著撒母耳給他的旨意命令,導致喪命、失國!大衛奪得了國位。

王位傳到大衛的兒子所羅門手裡後,他開始遵行上帝旨意遵行得還是比較好的(曾經在夢裡,上帝問他你想向我要什麼?我必賜給你!結果他沒有要金錢等等,相反向上帝要了智慧……)。

但是,到了晚年,他開始隨著外邦不信上帝的妃嬪去拜偶像假神,離棄了上帝……

這就是以色列國開始走向滅亡的開始!!!

結果,報應很快來臨:王位才傳到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手裡,以色列國就被分裂成了兩個國家(羅波安不聽上帝藉著老年人給他的忠告――讓他不要像父親那樣苦待國民、壓迫國民!相反,他聽了從小和他一起長大的小夥伴給他出的餿主意,要更加嚴厲地壓迫、苦待民眾……導致了大多數民眾離開了羅波安的統治,推舉耶羅波安當了以色列國王,羅波安只作了小小的猶大國國王……)。

耶羅波安當了以色列國王,開始建造了很多偶像假神,讓國民去拜偶像假神,犯了大罪(上帝才是當拜的獨一真神!)!於是乎,上帝的懲罰來臨了,逐漸讓以色列走向了滅亡之路(幾百年就亡國了。)!

從羅波安開始的猶大國王呢,很多人也逐漸遠離上帝,最終也導致了亡國(也是幾百年亡國。)……

所以說,違背上帝旨意,是古以色列國滅亡的根本和主要原因!!!

到了耶穌的時代之前,羅馬帝國統治了以色列,在以色列成立了傀儡國。

耶穌復活昇天後大約過了七十年左右,羅馬帝國出兵最後攻陷了耶路撒冷,以色列民被分散到世界各地,到處受欺壓、被歧視……

這也是他們違背上帝旨意,多數人不信上帝的兒子耶穌,反到把耶穌殺害,犯了重罪,導致了亡國一千八百多年(直到1948年才復國!)……

不管人們尋找多少古以色列國亡國的原因,真正的、重要的、主要的原因,永遠是:違背上帝旨意!!!


謙卑歸零


如果熟悉以色列歷史的話,會對這個問題有著比較清晰的認知。不熟悉歷史的話,可能會被一些陰謀論帶到溝裡,進而對以色列和猶太人存在偏見。當年納粹的宣傳就有一部分來自陰謀論的可怕與無知。

其實歷史很簡單。與其他國家歷史上混戰不斷一樣,古代的以色列地區,或者叫迦南地區也是大小城邦國家很多,彼此之間勾心鬥角不斷。猶太人作為當時當地很厲害的一支武裝力量和族群,在當地進行了無數次戰爭,打下了大片土地,最終在公元前1000多年從遊牧或者半遊牧狀態,逐漸進入了王國時期。最著名的有大衛、所羅門。


<strong>這個國家統一存在的狀態大概經歷了大約200多年。此後分裂成北國和南國,北國北亞述滅了,南國持續到了200多年,但最後也被巴比倫滅了,猶太人被從以色列劫掠到現在的伊拉克等地。所以古代的以色列國的概念如果包括以上兩個階段的話,大概有500年的時間。

這個滅國是個歷史上不同民族和國家征伐中的正常現象。

但後來有人從猶太教的宗教角度說,猶太人背叛了上帝,上帝降下災禍,讓猶太人經歷磨難。而基督教又提到,特別是後來猶太人從巴比倫回到以色列後,雖然沒有建國,但生活的還不錯,此後耶穌出現,猶太人對耶穌敵視,向羅馬人告發耶穌,又得罪了上帝,所以又被離散。

再後來基督教的宗教理論被歐洲很多反猶主義者利用,稱這是天意,為他們歧視和驅逐猶太人找理由。再後來這些說法又被納粹繼承,一方面大肆宣傳猶太人與基督教的隔閡,造成民眾輿論普遍對猶太人印象不好,另一方面宣傳猶太人攫取資源和利益,造成可以驅逐甚至殺死猶太人的經濟藉口。

因此目前很多人一提到以色列和猶太人歷史上的遭遇,根本不從純粹的歷史戰爭和政治鬥爭的角度出發,而只是從所謂的宗教角度來考慮,這顯然是有問題的。


木春山談天下


它被稱作“永遠流浪的民族”,浪跡天涯兩千年後頑強復國;他們一直認為自己國家處於危險的邊緣,對安全的敏感性遠超外界想象。

“只要我們心中,還藏著猶太人的靈魂,朝著東方的眼睛,還望著錫安山頂,兩千年的希望,不會化為泡影,我們將成為自由的人民,立足在錫安和耶路撒冷。”名為《希望》的以色列國歌僅此數語,卻真切地道出猶太人內心的嚮往和復國的堅定。

希伯來人—古代猶太人的歷史與傳說交織在一起,亦真亦幻。它是閃米特人的支系,最初以部落的形式居住在美索不達米亞,公元前1800年左右,族長亞伯拉罕率眾沿底格里斯與幼發拉底河向西北遷徙,公元前1656年到達埃及,400多年後,希伯來人在新首領摩西帶領下“出埃及”,抵達“流淌奶與蜜的土地”迦南(今天巴勒斯坦和約旦一帶)。前1025年,史上首個希伯來王國誕生,後定都耶路撒冷,立猶太教為國教,歷300年,史稱“第一聖殿”。公元前516年,在統治者波斯帝國鼓勵下,希伯來人在耶城重建聖殿,開啟猶太曆史的“第二聖殿時期”,並以百年曆史的“馬卡比王朝”為鼎盛期。公元前63年,耶路撒冷被羅馬帝國攻佔,羅馬人不斷鎮壓驅逐猶太人,後者在該地區定居歷史宣告結束,此後的2000年裡,他們沒有家園,沒有國家,被稱作“永遠流浪的猶太人”。

在他鄉,為孤客,寂寞又淒涼。據統計,世界至少103個國家有猶太人的蹤跡,以西亞北非和歐洲大陸最多,他們多選擇商販、行醫、律師、經紀人和高利貸者等職業,不乏出人頭地的各界精英,但總體上,猶太人受到所在國(地)歧視和排斥,受屈辱、遭迫害是常態,19世紀後期,反猶排猶浪潮蔓延歐陸。

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在歐洲興起。一戰前後,全球各地民族主義運動空前活躍,在此背景下,英國拋出“贊成在巴勒斯坦為猶太人建立一個民族之家”的《貝爾福宣言》,得到美國力挺,世界各地猶太人紛紛向巴勒斯坦移民。1917年,該地猶太人僅5.6萬,到以色列建國時激增至70萬。1947年聯大181號決議將2.7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一分為二,靠移民人口占當地總數1/3的猶太國獲57%的土地,猶太人從浪跡天涯到“當家作主”。巴勒斯坦人利益被犧牲,在世代居住1300多年後,家園被奪走大半,弱小民族(國家)的命運從來跳不出大國的手掌。

文藝界有“悲劇比沒有劇好”之說,猶太民族的悲劇要比文學作品更慘烈。二戰時期,希特勒以消滅猶太人的口號與行動對其實施種族滅絕,在德佔區,猶太人被標明身份後不斷追殺,更多被關入集中營,喪生於毒氣、細菌或槍彈。戰後統計,有多達600萬猶太人罹難,成為現代史種族滅絕的最悲慘一頁。以色列現以立法確定國家對大屠殺的紀念活動,每年猶太曆尼桑月27日(公曆4月中下旬)為大屠殺紀念日,全國鳴笛2分鐘,行人止步,汽車拋錨,全民佇立為死難同胞致哀。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國,“第三聖殿”的崛起伴隨著血雨腥風。建國次日,“巴勒斯坦戰爭”爆發,此後有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戰爭”、1967年“六五戰爭”、1973年“贖罪日戰爭”共4次中東戰爭,1982年、2000年以色列兩次大規模入侵黎巴嫩,追殺巴解組織和黎真主黨武裝。在巴勒斯坦,鎮壓西岸“石塊起義”,對哈馬斯領導人定點清除,報復加沙火箭襲擊等。以色列曾佔據應屬巴勒斯坦的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以及整個耶路撒冷、埃及西奈半島、敘利亞戈蘭高地,毫不理會聯合國181號、242號和338號決議中恢復巴勒斯坦權利、撤出佔領土地的內容。

曾任總理的梅厄夫人為以色列立場和“超級獨行俠”的形象做出最好註解:“以色列有兩個選擇,遵循國際道義爭取同情等於死的以色列,以武力維護自己的生存,受到國際唾罵譴責是活的以色列。”西方媒體如此解讀:因為沒有戰略縱深,以色列確立安全第一、和平第二的國防觀,全民皆兵的體制,重實效的軍事文化,先發制人的戰略方針,以人為本的建軍思想。以色列人對戰火習以為常,他們有著罕見的冷酷,已經接受了這種生來就要打仗的宿命,一上戰場,他們的信念就是為國家、為民族生存而戰。一直以來,以色列視軍隊為國家的根本,不拋棄每一個士兵,一如立國原則:被拋棄民族決不再拋棄本民族任何一人!2011年,它以1027名巴勒斯坦囚犯換回5年前被哈馬斯活捉的士兵沙利特。

世人由此讀懂了以色列的國家性格:普通百姓要揹負飽經憂患罹難的祖國,要因襲猶太民族古老的宗教文化傳統,要承受深重的歷史苦難和家園飄零的痛楚記憶,要經年累月籠罩在戰爭的陰霾中,要時時刻刻面對四面楚歌式的阿拉伯文化圍困。

根據以色列中央統計局報告,截至2013年底,包括約旦河西岸和東耶路撒冷猶太居民在內的以色列人口為813.2萬(世行2016年報854萬),其中猶太人佔75.2%,計610.2萬,阿拉伯人168.2萬佔20.6%,另有德魯茲人、貝都因人和切爾克斯人等約佔4.2%。希伯來語為國語,與阿拉伯語同為官方語言,通用英語。居民宗教信仰主要有猶太教(70%以上)、伊斯蘭教(20%以內)和基督教(不足5%)。

堅守憂患與苦難的民族底色,秉持堅韌與創新的民族性格,以色列2010年躋身有“發達國家俱樂部”之稱的經合組織,其經濟以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2016年實現GDP3187億美元,預期壽命82歲,生活水平高於西、葡、希等歐盟國家。它在通訊、信息、電子、生化、安保和農業等領域技術先進,高科技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極具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