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很奇妙的一首词,如同穿越者的思维,打破陈规成千古绝唱

月在古诗词中一直被赋予了特殊的情绪,或象征对亲友故乡的思念,或象征幸福美满的恋情,或被给予了深深的愁绪。在浩瀚的诗词海洋里,关于咏月的诗词多不胜数,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辛弃疾的这首《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更是因其创新的格局以及如同穿越者般的思维,打破千年咏月陈规,成为千古绝唱。

辛弃疾很奇妙的一首词,如同穿越者的思维,打破陈规成千古绝唱

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辛弃疾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其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这首《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的具体写作时间无法考证,应当是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时的作品,中秋佳节,词人与有人酣饮,因客人说: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而辛弃疾作下此词。这是一首以《楚辞》“天问体”来表现内容,题材、思维、别具一格,颇具浪漫主义色彩的送月词。

辛弃疾很奇妙的一首词,如同穿越者的思维,打破陈规成千古绝唱

今夜可爱的月亮,你要向何处而去,慢慢的向遥远的地方荡去?难道是天外还有另一个人间,那边的人才刚刚看见月亮从东边升起?宇宙茫茫、浩瀚无边,是那浩浩长风将那中秋的明月吹远了吗?明月本无根,高悬于天空却又不会掉下来,难道是谁用绳索将它系在了天空之上?又是谁把嫦娥留住不让她嫁到人间?

辛弃疾很奇妙的一首词,如同穿越者的思维,打破陈规成千古绝唱

听说月亮是自海底升起,可是我却无处探明究竟,捉摸不透真让人心中生烦。就怕海中的鲸鱼乱冲乱撞,撞坏了月中的玉殿琼楼。蟾蜍本来就会游泳,月经海底对它并没什么可担心的,可是为什么玉兔没学过游泳却也能在海中沉浮?假如说这一切没有什么损伤,那为什么玉盘般的圆月会渐渐变得像弯钩一样?

辛弃疾很奇妙的一首词,如同穿越者的思维,打破陈规成千古绝唱

这首词并不像传统词作那样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读完以后完全领悟不到寻常关于月的诗词中所包含的离愁别绪、思乡怀古之情,而是打破成规,通过一连串的问句,从送月而非待月的角度发前人之未发,将一个个美丽的神话传说用绮丽的笔法编织起来,构思新颖,想象奇诡,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辛弃疾很奇妙的一首词,如同穿越者的思维,打破陈规成千古绝唱

向月亮发问,在古诗词创作中并不罕见,如李白“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姮娥孤栖与谁邻?”“青天有月几时来,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然而在辛弃疾这首词中却并非只是单纯的基于月这一意象的朦胧表述,而是包含了词人对大自然的深入观察与大胆猜测,其中“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词人隐隐约约的猜想到了月亮围绕地球旋转这一宇宙观,而这一科学理论,西方在几百年之后才发现,辛弃疾这种对科学的探索式发问犹如一个穿越者的思维,令人称奇,也是辛弃疾词别开境界、横绝古今的体现。

辛弃疾很奇妙的一首词,如同穿越者的思维,打破陈规成千古绝唱

这首词以月为线索,通篇设问,一问到底,这在宋词中别具一格,表现出作者不落俗套、不拘一格的艺术创新气魄。同时这首词也暗暗表达了词人对大宋命运的忧思。词人以“可怜”的明月隐喻风雨飘摇的大宋江山,对它的前途命运忧心忡忡,“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更是强烈地透露出词人对误国误民的奸邪势力的憎恶之情,寓意深刻,比起一般的咏月兴怀的诗词,其境界就更高上一筹了。更为可贵的是这首词还包含了月轮绕地之理这一科学现象,虽文学并不一定需要当作科学对待,但这首词中恰合科学的联想,实是堪称神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