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李镇西:学好语文就靠这“三把钥匙”

李镇西,男,四川仁寿人,1958年9月生 ,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曾荣获四川省成都市优秀专家、2000年"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提名奖。现任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另外有同名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院院长的信息。

特级教师李镇西:学好语文就靠这“三把钥匙”

特级教师李镇西:学好语文就靠这“三把钥匙”

学好语文就靠这“三把钥匙”

所谓“三把钥匙”,其实就是三个字:读、写、背。

如果还要加三个字,那就是——多读,多写,多背!

多读,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把钥匙,通过这把钥匙孩子能够打开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宝库”。我经常对学生说:“理科学习靠题海,文科学习靠书海。”没有广博的阅读,仅仅靠课文上那几十篇课文,是不可能真正提高语文能力的。而一个孩子如果有了海量的阅读,不读语文课本他照样可以形成语文素养。当然,“多读”指的是读好书,读经典的书,而不是读浅薄无聊的垃圾印刷品,更不是读有害的“毒品”。我特别主张孩子多读适合他们年龄段的人文书籍——

低段孩子可以多读绘本、儿童诗等童书;

中段孩子可以多读整本的文学作品,和历史方面的书籍;

高段的学生则可以加上文化和哲学等方面的读物。

具体读什么书,已经有太多的推荐书目,我这里就不开书单了。

多写,是语文学习的第二把钥匙,孩子能够将阅读中吸取的养料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并表达出来。这里说的“写作”远不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题,而是融入日常生活中的日记、随笔等等,形式不论,内容灵活。对中低段的孩子来说,写作难免会有仿写的痕迹,这不要紧,这是学习写作的必经阶段。写作,不单单是“写作”,它伴随着阅读、思考和观察,所以写作实际上是综合的语文能力训练。特别要强调的是,要让孩子一开始就在写作中让心灵自由飞翔,即真情实感,随心所“语”,千万不要说假话,不要“装”——当然,在结构、语言等方面模仿名篇,不能算是“作假”。总之,没有多出课堂作文十倍甚至数十倍的生活化写作,是不可能提高写作能力的。

多背,是语文学习的第三把钥匙。现在什么都可以“百度”的互联网时代,有人认为只要能够查到的知识都不用背。这观点是对的,但这话不能无限“覆盖”,比如它就不适合于文学。好比锤子、改刀之类的工具不必随身携带,需要用的时候去拿就是了;但每个人的血肉却必须是自己体内的,而不可能是“外在的储存”。让孩子在其记忆力最强盛的时代,通过背诵将最经典的古诗文化作自己的血肉,这是形成终身语文能力的“童子功”。当然,并不是所有古诗文都要背,我依然强调背诵经典诗文,且越多越好。肚子里“别人的东西”储存多了,渐渐就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了,必然出口成章,行文流畅。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个古训永远不会过时。

上面所说三把“钥匙”,我在解说的时候虽然用了“第一”“第二”“第三”的表述,但这并不是三者重要性的依次排序。对语文学习来说,阅读是信息的吸收,写作是情思的表达,背诵是经典的储存。这三者同等重要,不分主次,缺一不可。

其实还有一把“钥匙”,就是“多抄”——抄经典的古代诗文,抄优美的现代诗文。当然,我的少年时代正值“文革”横扫“封资修”,是没有多少古诗文可抄的,但我也整本整本地抄了许多当时的“文学作品”:贺敬之、徐刚、李瑛等人的诗,还有魏巍的散文——今天看来这些东西实在是经不起历史的淘汰,但它们却是那个时代的“经典”。抛开内容不说,至少其遣词造句还值得少年的我学习的。所以,现在我还保留着当年抄写的一本一本的诗文。后来进了大学,我又整本地抄唐诗宋词,还抄过一些中篇小说,甚至还大篇幅地抄过一些经典的文艺理论著作片段。这些抄写,也是一种语言学习的积累,是“读”“写”“背”在某种程度上的综合体现。只是这种方式带有我本人的个性色彩,不一定适用于别人。所以我没将其归入语文学习的“必备钥匙”之列。

也许有家长还是不放心:“那孩子考试怎么办?毕竟我们的孩子并不是要当作家,而是要通过中考和高考啊!”我的回答是,当孩子把读、写、背当做生活方式,日积月累,他的内涵必然更丰厚,他的大脑必然更发达,他的思维必然更活跃,他的视野必然更开阔,这样的孩子对语言也必然更敏锐,对语言的运用当然也更加熟练……有了这个雄厚的基础,在考前花点时间针对特定的试题形式,对孩子进行一些突击模拟训练,就算是猴子也会“就范”成为“应试高手”,你还愁你那么聪明的孩子过不了“应试关”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