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和司馬懿死前均留一計,後人不解其意,為何千年後,有人歎服諸葛亮計高一籌?

靈魂的感觸


司馬懿一計謀,千年後被老農“識破”,不過還是諸葛亮棋高一招。




瑤琴三尺勝雄師,諸葛西城退敵時。 十五萬人回馬處,土人指點到今疑。

司馬懿真沒看穿諸葛亮空城計?

1800多年前,三國戰場之上,這裡是兩位智絕之人的戰場。諸葛亮號稱“臥龍”,司馬懿號稱“冢虎”,兩位謀士的龍虎之鬥,可謂是精彩絕倫。

記得易中天老師在百家講壇中講到三國演義中空城計的一段。話說諸葛亮領5000兵馬到西城取糧草。忽然手下飛信來報,司馬懿帶15萬大軍,正氣勢洶洶的奔西城而來。

這可把當時的孔明嚇了一大跳。當時孔明手下並無大將,而所帶5000兵馬中有2500已經運糧草回去。所剩的2500人馬當中只有一班文官,何以有抵抗司馬懿15萬大軍的能力。

然而諸葛亮卻傳令下去,讓三軍將士全部把武器全都藏起來,都打扮成百姓。而孔明卻打扮成隱士模樣,讓兩個童子在旁邊斟茶。自己在城樓之上彈奏琴絃,樓下城門打開,似乎是等待著司馬懿進來。


司馬懿帶軍來到城樓之下,看到諸葛亮穿著道袍在城樓之上,心想諸葛亮一生謹慎,他一定在城中埋伏好了兵馬著等我進去,於是司馬懿下令三軍撤退。

這就是諸葛孔明用空城計智退司馬懿15萬大軍。然而真是這樣嗎?司馬懿真的沒有看出諸葛亮的疑兵之計空城計嗎?

後來有學者研究司馬懿,發現當時其實他是已經看出來了。司馬懿發兵西城,其實早已摸清了孔明的底細,而他也知道孔明必死無疑。

但是他真的願意殺掉孔明嗎?在他的背後還有曹家人,如果他真的殺掉了諸葛亮,西蜀政權就被覆滅,而司馬懿便沒有了可利用的價值。

司馬懿是個聰明絕頂的人,他絕對知道自己之所以還能夠掌握軍權保住性命,只是因為諸葛亮北伐的威脅沒有解除,一旦諸葛亮北伐威脅解除了,自己也會隨之滅亡。 (當然上面研究是來自三國演義)


司馬懿臨終前說了什麼?

縱觀司馬懿的一生,可嘆其智慧深遠。他一生輔佐過4位君王,從一開始把曹操耗死,之後到曹丕,還耗死了自己的對手諸葛亮。曹睿死後,直到曹芳上位,司馬懿才最終控制了整個曹魏政權。

他一生精於算計,謹慎過人,而且絲毫不顯露馬腳,讓一直想對他下手的曹家人無可奈何。曹家人最後敗給了司馬家族,三國也統一為西晉。

這樣一位精於算計的謀士,自然也會對自己身後之事有所考慮。他算到自己時日不多,於是叫來了自己的後人說:

“於首陽山為土藏,不墳不樹;作顧命三篇,斂以時服,不設明器,後終者不得合葬。”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他死後要葬在首陽山,而且不要起墳頭,不能夠在墳前栽樹,也絕對不能夠立石碑。

而且下葬之時,一定不要帶任何的珍貴物品,只需要穿普通的衣服,墓穴內不用任何的陪葬物品。自己的妃子也不合葬,各睡各的。


在下葬當日要用了多副棺材同時抬出城去,為了掩人耳目,不知道哪一幅是真正有他的遺體的,而且抬棺之人都必須預先服下毒。並且強調自己的後人,絕對不能夠透露自己墓室所在的位置。

因此司馬懿的墓也成為了一個謎,無人知道他的墓藏在何處。

而到了千百年之後的今天,有一老農扛著鋤頭去山裡挖地,就在他挖掘的過程中,突然挖到了一塊石碑,石碑上刻著些許不是很清楚地文字。

老農文化粗淺,哪能認得出這字的含義。但他覺得,這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東西。於是他趕緊上報給當地文物局,當即文物局便派遣人員到實地進行勘察。

一看字的內容,猜測是東漢的文物。於是開始了挖掘工作,這發現了這是司馬懿的墳墓。機關算盡千年墓,無奈老農鋤破之。司馬懿千算萬算,也想不到這樣的結局啊!


然而為什麼後人感嘆諸葛亮卻比司馬懿更高明呢?那讓我們來看一看諸葛亮是如何安排自己的後事!

相傳公元234年諸葛亮北伐失利,在五丈原不幸病逝。而其手下按照他的囑咐,做成了一個木人來以此來恐嚇司馬懿。

他料到自己死後定會遭盜墓賊和仇家惦記著,無法好好安息,於是他就做好了長遠的安排。

他派4名士兵用繩子抬著他的棺材一路向西。直到繩子磨斷,繩斷之處就將棺就地安葬。而諸葛亮高明就在將繩子用的非常粗,而他也料到士兵一定不會真正撐到繩子磨斷。他早就把這消息給了自己的後主劉禪。

劉禪見到這4人如此之早就回來,馬上就知道這4人沒有遵從相父的遺命。於是就將4名士兵斬殺,抬棺之人一死後便再沒有人知道諸葛亮真正安葬的地方,可憐了這些抬棺之人。


要說諸葛亮真的高於司馬懿嗎?其實在決鬥的過程中並不見得,但就就對身後之事處理來說,諸葛亮還是略高一籌。

但傳說終究是傳說,到底諸葛亮和司馬懿最後是怎麼安排的,也沒有史料真正有明確的記載,我們也只能是猜測罷了。


史之策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諸葛亮因其忠義無雙,為蜀漢鞠躬盡瘁,被後人譽為人臣的楷模。劉備從三顧茅廬到坐擁半壁江山,風光的背後,離不開諸葛亮精心輔助。而諸葛亮六出祁山,匡扶漢室的決心,更讓後人歎服。司馬懿被後人譽為:三國經濟士,四朝經濟臣。


他是曹魏三代託孤輔政大臣,成功抵禦諸葛亮的北伐,又長途跋涉平定遼東,可以說沒有司馬懿就沒有曹魏後期江山。諸葛亮與司馬懿同為治世能臣,死前也都曾為自己的後事,立下遺言,留下最後一個計策。然而很多人認為,諸葛亮的計策更是技高一籌,這究竟是為何?以下依據相關資料做簡要分析(僅供參考)。


首先分析諸葛亮死前遺言,最後一計。諸葛亮由於連年征戰,積勞成疾,終於在234年,病逝於五丈原。死前諸葛亮安排好撤軍計劃,以及對後期蜀漢官員任用簡單說明之後,便對自己的後事做了簡要的安排。三國志中曾這樣記載:

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

大概是說,諸葛亮讓後人把自己安葬在定軍山,依山掘墓,墓穴只須容得下棺即可,安葬之時,穿戴平時的衣服,不需要什麼金銀器物。因此可見,諸葛亮是想一切從簡,不慕名利。


而民間更有傳言:諸葛亮死前要求,四人抬棺往南走,繩斷便下葬。話說諸葛亮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便安排身後事,為了不讓後人知道自己的墓地所在。便讓劉禪吩咐四名關西壯漢,抬著自己的棺材往南走,繩斷之時,方可就地下葬。四人按照吩咐,幾天幾夜沒有休息,更不知道走了多遠。

但四人都已飢渴難耐,體力不支,而繩子幾乎毫髮無損。於是四人便商議將繩子隔斷,回去給劉禪覆命。而劉禪卻看出了端倪,認為繩子不會斷那麼快,經過嚴刑逼供,得知消息。於是劉禪將四人全部斬首,這樣再也沒有人知道諸葛亮墓地的所在。


其次分析司馬懿死前最後一計。司馬懿也是治世能臣,但在死前,卻留下遺命:讓子孫把自己葬在首陽山,不起墳墓,不種樹木,不修陵園。下葬之時穿戴平時的衣服,不需要金銀器物。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司馬懿要求後人不得與他合葬。顯而易見,司馬懿正是讓後人找不到其墓地所在,究其原因,是由於司馬懿誅殺了太多曹氏宗親,他並不能確定司馬氏最終是否能夠掌權。


再加上當時天下大亂,盜賊橫起,也是保護自己墓地的最好辦法。而正是他這個計策,讓其在死後安靜的躺了一千多年。《晉書》曾這樣記載:

先是預作終制,於首陽山為土葬,不墳不樹;作顧命三篇,斂以時服,不設明器,後終者不得合葬。


再次分析為何諸葛亮最後一計更為高明。諸葛亮與司馬懿,在最後一計中,都希望不暴露自己的墓地,卻也同時達到了目的,至今為止,兩人的墓地的確切位置,仍未被發現。然而為何諸葛亮的計策卻技高一籌呢?以下做簡要分析。

其一從《三國志》遺命上講,諸葛亮是淡薄利,贏得生前身後名。諸葛亮一生戎馬,只為匡扶漢室,其恪盡職守的一生,鞠躬盡瘁的精神,兩袖清風,不為子孫後代,這些都被後人頂禮膜拜。可以說諸葛亮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清官。

而三國志有關於他安排後事的記載,更顯其忠義之心,廉潔之志,不慕名利,這也讓他流芳千古。司馬懿最後一計,卻是吩咐自己的子孫,加上誅殺了太多曹氏宗親,有點不得不為的意思。司馬氏卻也最終竊取了曹魏江山,建立晉朝。因此司馬懿雖有兩袖清風之志,並沒有流芳千古。


其二從民間傳說上講,諸葛亮要求四人抬棺往南走,繩斷便下葬,這確實技高一籌。諸葛亮要求四個陌生人抬棺,卻已經料定,繩子不會斷。四人會犯錯,而被劉禪斬殺,這樣就可以隱藏自己的葬身之地。他在眾人目送下離開,卻到不到葬身之處。

這樣環環相扣的計策,也只有諸葛亮能想的出來,劉禪更是配合的好,可以說天衣無縫。而司馬懿是吩咐自己的後人,如何去安葬自己,並且要求後人不得合葬,是有一定的風險的,萬一後人沒有聽從安排,計策就會失敗。因此個人認為,諸葛亮技高一籌。

你是如何看待諸葛亮、司馬懿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諸葛亮和司馬懿死前各留一計,都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墓穴,但諸葛亮並未技高一籌,反而是司馬懿更加高明。

諸葛亮和司馬懿也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兩人鬥智鬥勇,諸葛亮總是棋勝一招,活著能用空城計卻敵,死了還能嚇退活仲達,兩人死前均留下一計,兩條計策的效果不相上下。

古代喪葬是件大事,帝王將相的墳墓在不違背規制的前提下,一般都儘可能修的豪華,但有些人擔心墳墓被盜,會專門囑咐後人把墳墓修的十分樸素低調,有的甚至會採取各種隱蔽措施,務必不讓別人打擾自己的清淨。

諸葛亮和司馬懿也是如此。

諸葛亮死前留下遺囑,把自己埋葬在定軍山,他讓囑咐劉禪派四個士兵抬著棺材向南走,槓斷繩爛之處便是他的葬身所,但四個人抬了一天一夜,槓沒斷,繩也沒爛,人卻累趴下了,四個人一商量,偷偷把棺材給埋了回去覆命。

劉禪產生了疑問,嚴加盤問下,四個人說了實話,劉禪大怒,以欺君之罪把他們給殺了,但這樣一來諸葛亮埋葬地就沒人知曉了,也就避免了盜墓賊的打擾,果然是一招妙計。

如今在勉縣定軍山下有一處武侯墓,墓前還有明清兩代立的石碑,但這座墓並未發掘,很多人認為可能只是諸葛亮的衣冠冢,真正的諸葛亮墓到底在何處,目前無人知曉。

司馬懿也是精明強幹的人,他在魏國大權在握,遭人嫉妒,皇帝都擔心他就謀反,不過司馬懿本人倒是十分低調,臨死前,他怕自己死後遭到清算,留下遺囑要求喪事從簡,“斂以時服,不樹不墳,不設明器”,總之就是低調再低調,以免樹大招風,引來盜墓賊。

司馬懿這一招也很管用,後人只知道他應該葬在首陽山,但一直不知道確切地址,清朝乾隆年間,曾有人發現司馬懿墓,但大家憑弔了200多年以後才被考古專家發現,這座墓地根本不是司馬懿的墓,而是北朝時期的墓。

後來據說有一位農民在耕地時無意發現一座規格很高的墓地,有些專家經過考古認為是司馬懿的墓,但隨著挖掘深入,這個說法又變得不可靠,考古界傾向於並非司馬懿墓。

司馬懿墓和諸葛亮墓一樣,都是不知去處的未解之謎,因此都未遭發掘破壞。

從這個效果來看,兩人不相上下,反而是司馬懿略勝一籌,因為他的口碑不如諸葛亮,卻能留下“三不遺囑”保護自己,而且讓“三不遺囑”成為整個西晉皇室的祖訓,可見眼光之高明。

民間喜歡貶低甚至抹黑司馬懿、周瑜這樣的英雄豪傑,來襯托諸葛亮的光輝形象,這是儒家正統觀念的影響,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三人在伯仲之間。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三國亂世,奇人輩出。臥龍、鳳雛、冢虎是三國裡面的三位頂尖謀士。有臥龍之稱的諸葛亮輔佐劉皇叔建立一方政權,威震天下;龐統與諸葛齊名,卻被飛矢擊中死在落鳳坡;冢虎指的便是司馬懿,雖寄身於曹操麾下,卻懷遠大抱負。

司馬懿是三國最終的贏家,正因為他的才能過人,被曹操所提防,曹操告誡後人要小心司馬懿。甚至一度將司馬懿擱置朝廷一旁,不被採用。此後的他什麼都沒做,一直在熬時間,他輔佐四代君主,熬死了曹操及其後人三代,他也等到了人生最大勁敵諸葛亮的死訊,在他七十歲那年,終於奪得權位,最後司馬家族統一天下,建立西晉。

司馬懿的性格鮮明,其意志十分堅定,想通過曹氏這個寄主,直接攀上龍頭。空城計中,諸葛亮倉促應戰,身作隱士,讓兩個童子站其左右,司馬懿率十五萬大軍見這一情景,居然撤兵。

人們都大讚諸葛亮的謀略與智慧,卻不知司馬懿的計謀更勝一籌,他怎麼可能捨得諸葛亮,諸葛亮不在的話,蜀國必滅,他於曹氏而言,毫無用武之地,司馬懿就無法奪得天下。

司馬懿非常能忍,無論是諸葛亮的挑釁,還是日後應付曹丕的苦肉計,假裝自己下身已經癱瘓,只為了不被踢出朝廷。司馬懿在生活上面十分的注意養生,他不喝酒,不沉迷女色,一日三餐規律飲食,按時作息。他只是為了能夠熬過曹氏幾代,他也深知在蜀國忙的不可開交的諸葛亮不會活太久。

司馬懿足智多謀,陰險狡詐,但是一生多次置之死地而後生,似有神助。諸葛亮將司馬懿困於山上,用火燃起糧草,本以為司馬懿必死無疑,況且司馬懿已經準備自盡。可惜風勢忽變,大風颳來,為其逃生提供機會。他與孔明一生鬥智鬥勇,很多故事傳為佳話,諸葛在小說中是正義的化身,在史實上難以與司馬懿匹敵。

謀士對於自己最後的安身之所是格外的嚴密精算。劉基之墓有很多機關,讓常人無法接近。在東漢末年的亂世,盜墓風氣興盛,很多王公貴族的墓穴被盜賊清空。所以後來的人們都喜歡低調埋葬,甚至悄悄埋葬,只是想讓自己在塵土之下,安靜長眠。

司馬懿一生的最後一計便是墓穴。他與子孫交代,要從簡,而且不帶任何隨葬品。這就不會引起盜賊的惦記。在出棺的那天,七副棺材同時出城,讓人們真假難辨,司馬懿的棺材在人們的視野中悄然消失,近乎千年的尋覓,無人破解這一計。

在八十年代的餘暉下,一老農在耕地過程中用鋤頭髮現一墓碑,經過考古人員的認證,這確實是司馬懿的墓穴。司馬懿之墓才得以重見天日,他最後一計竟然被一農民所破解。

但是人們為何歎服諸葛亮技高一籌呢?主要是因為傳說諸葛亮臨終前囑咐劉禪辦理自己的後事的方法更技高一籌,相傳四個人抬著諸葛亮的棺材往定軍山方向走,繩子斷了就地下葬,這樣以來,除了抬棺材的人,其他任何人都不會知道。

而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就料到抬棺材的人肯定不會一直抬下去,畢竟那樣太累了,繩子一時半會斷不了,怎麼辦?他們肯定會動手腳,繩子斷了就下葬了。而劉禪也會因為他們交工時間過快,處斬他們。這樣一來,世界上就沒有人知道諸葛亮究竟葬在哪裡了。由此,諸葛亮還是比司馬懿技高一籌。

當然了,這都是民間的說法,畢竟空城計、上方谷之類的事件都是演義小說中的事情,諸葛亮也是被人為的神話了。


小小嬴政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部《三國》,道盡天下事。

《三國演義》裡刻畫人物眾多,個性鮮明,是一部恢弘的歷史鉅著,列居中國“四大名著”之列,並被教育部列為指定新課標必讀書籍。

說諸葛亮和司馬懿生前屢屢鬥法,死後也遺計相爭,快兩千年過去了,盤點一下,到底誰輸誰贏?

一、孔明屢獲勝,仲達一勝挽一局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拍攝的《三國演義》電視劇中,由著名錶演藝術家魏宗萬老師飾演的司馬懿被刻化成為了一個陰險狡詐的人物,而且多次和諸葛亮較量,皆敗下陣來。

一是《三國演義》九十四回中,諸葛亮用反間計散步謠言,導致司馬懿險被曹魏罷掉兵權。二是諸葛亮彈琴退仲達,唱了一出漂亮的空城計。三是火燒上方谷,司馬懿幸得上天庇佑,降雨得生。四是在諸葛亮死後為防止魏兵追擊,用假人嚇退曹兵,諸葛亮在死後再勝司馬懿一子。

當然來而不往非禮也,二者相爭必是有輸有贏,司馬懿同諸葛亮也是如此,司馬懿有一樣大勝諸葛亮——年齡。

諸葛亮享年53歲,司馬懿去世時72歲,而且司馬懿必諸葛亮早兩年出生。套用郭德綱在一段相聲作品裡說的話:活到最後的才是贏家。

如此看來,司馬懿是人生的最大贏家,但是經過漫長時間後的檢驗卻發現:未必!


二、孔明薨歿後,不知遺體葬何方

諸葛亮死前遺書後主劉禪,死後由四人抬棺向南走,繩斷槓裂的地方就是安葬的地方。

劉禪遵遺書落實,四名抬棺人抬了一天一夜後,繩子和槓都完好無損,抬棺人就違背皇命就地挖坑掩埋。

此事後被劉禪得知,四名抬棺人被處決,他們死前沒有交代諸葛亮下葬之處,所以諸葛亮的真正埋葬之處,至今無人知曉。


三、仲達仿孔明,以假亂真終成謎

司馬懿在生前性格強勢,把持朝政多年,得罪的人多如牛毛,為了死後不被別人刨墳掘墓,就效仿諸葛亮藏匿下葬地址。

在他死前就吩咐下去:死後由多個棺材向不同的方向抬出,以達到亂人耳目的目的。所有的抬棺人服下緩釋毒藥,在下葬地點到了後就毒發身亡。並告誡後人禁止祭拜,所以連後人都不知道司馬懿到底葬在哪裡,所以司馬懿的埋身之處也成了一個永遠的謎。


四、造化捉弄人,天意終究不可違

諸葛亮和司馬懿這一對三國CP的埋身之處成了永久的謎,有的謎是永遠沒有解,有的謎是時間一到就不再是秘密。

俗話說無巧不成書,現實也具有戲劇性和偶然性。 在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一個老農在田裡耕作時無意挖出了一塊墓碑,上面全是古代的文字,而且年代久遠。很多人在挖到石碑後就直接搬回家作為砌圍牆和豬圈的材料,這位淳樸善良的老農於是向上報告,經相關人士鑑定後,解開了一個千古的謎團——司馬懿的墓正是在此。

司馬懿在生前經過精密細緻的部署來隱匿自己的埋葬之處,在今日卻被一老農無意之間挖出,不知九泉之下的他會不會暴跳如雷。忍不住讓人想起了一句歌詞: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命運。

作為司馬懿CP搭檔的諸葛亮的埋身之處則是至今成謎,無論何種謎,或許時間和機遇到了就不再是謎,或許會是一個永遠的謎。

諸葛亮和司馬懿生前對自己的身後事都做了詳細周密的佈局,經過千百年時間的檢驗,司馬懿因為天意而敗於諸葛亮,諸葛亮終究勝了司馬懿,最終結果——孔明仍然計高一籌、勝他半子。


歷來現實


司馬懿的臨終一計公元251年,司馬懿病逝,享年73歲,並且在他死前留下了遺言,也就是臨終一計,關於自己的後事的,即“於首陽山為土藏,不墳不樹,作顧命三篇,斂以時服,不設名器。”<strong>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在他死後要在首陽山土葬,不起墳頭,不立石碑,並且在他下葬的時候只穿普通的衣服,也不要任何陪葬品,後人還不可以和他合葬。這個遺言可以說是很直截了當一目瞭然了,就是讓後人給他低調地去下葬,即薄葬。

這有點像西方基督教徒去世的時候牧師給他進行的薄葬。薄葬在當時三國時期還是挺流行的,比如曹操,曹丕,諸葛亮這些大神級別的人物最後都是薄葬的,其中曹丕的埋葬可謂是最低調了,他曾在終制中明確提出自己一定要薄葬。曹操為了怕後世有人挖掘盜墓,還“設立疑冢七十二”(造七十二處假墓)。

薄葬的好處很多,節約成本,省時省力,如果要從現代人的角度考慮的話還有環保的作用,不過他們有薄葬自己的這個是想法應該是因為防止陵墓被盜,畢竟薄葬的墓不顯眼,也沒有什麼可挖的價值,所以盜墓者也沒有那個精力,更不願意去盜那些薄葬者的墓。

司馬懿的這個“遺計”其實是效仿薄葬倡導者曹丕的,他連薄葬的地方與曹丕的都一樣,都是首陽山。當時司馬懿去世出殯的那一天,命不同的人抬著七個棺材同時出城,最後抬棺者還被服毒滅口,他的墓具體葬在了哪裡便無從得知。

如何被老農破解的?

其實我本人認為這並不能算是破解,非要說是“破解”的話只能說是司馬懿運氣不好,純順巧合而已。

(這也是我為什麼最後打了個問號的原因)據說他的墓在大概千年之後在極偶然的情況下被發現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首陽山的一個農民在田間幹活鋤地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一個古墓。根據考古學家的考證,這是三國後期的貴族之墓,不過這座墓的主人尚不能確定。

根據墓內出土物的情況,出現了“仲達”(司馬懿的字),“宣”(司馬懿死後被司馬氏後人追封為晉宣帝),“司馬”等字樣,初步判斷很有可能是司馬懿之墓,不過還有待考證。所以說如果這件事情是真的,這並不是老農“破解”,這是老農“碰巧”。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博弈。

懂三國的都知道,後三國時代(劉備駕鶴西去了,曹操甚至連他兒子都也已經去世了,蜀國已經第二代君主了,魏國甚至都第三代了),為數不多當中最大的看點就是諸葛亮和司馬懿兩個智囊的巔峰對決了。他倆都在世的時候,給大家都的一種感覺就是司馬懿幾乎沒贏過諸葛亮,尤其是兩軍對決陣前用兵的時候。

不過話說回來了,不是說你之前一次都不贏就會輸掉整個戰局,這跟王者榮耀一樣,是個拆塔遊戲,不是殺人遊戲,正面團不過你可以拖後期。司馬懿雖然說總是吃敗仗,可是敗而不潰,敗而不倒。他深知諸葛亮的弱點始終在他的後方,就一直跟他拖,所以從結果上看,司馬懿熬死了諸葛亮,也算是戰勝他人生中最大的對手,最後他成了三國中最大的贏家。

為何時人笑司馬懿輸給了諸葛亮?話說諸葛亮死了之後,他為了保護大軍安全撤離,他生前就囑託部下做自己的木像,在大軍撤走之前嚇唬嚇唬司馬懿,結果司馬懿看到諸葛亮的木像以為諸葛亮還沒死,就嚇得腳底抹油趕緊逃回了營地,甚至跑到營地的時候還摸了摸自己的頭,確認了下自己是否存活。

於是後世就有了這麼一句話:“死諸葛嚇走活仲達”。剛才說到諸葛亮死後也是薄葬,他生前也有一計,就是讓人抬著棺材一直走到繩子斷了的地方就可以下葬了,所以現在也沒人知道諸葛亮到底葬在了哪裡。前面也說了,司馬懿的墓之前還被一個農民在偶然下給發現了,而諸葛亮的埋葬地至今也沒被發現。綜合剛才的“死諸葛嚇走活仲達”還有剛才說的這一點,有些人就說司馬懿輸給了諸葛亮。

諸葛亮這個人物本身就被三國演義給神話了,大眾也自然而然地對他像神一樣的膜拜,之所以說司馬懿輸給諸葛亮,就是大家自己不想顛覆諸葛亮在他們眼中神的形象。


無筆史官


我對三國的認知只有從小說上聽到的那些,不過小時候聽過一個民間流傳的故事。說的是(死諸葛害死了活司馬),大意就是諸葛亮知道自己死後司馬懿也不會放過自己。臨死前令部下給自己修了一座假墓,在棺槨裡放了一本用毒藥浸泡過的無字遺書,頁面是司馬懿親啟。諸葛亮死後司馬懿找到這座墓,命令部下挖墳。拿出這本書呈上來以後司馬懿好奇心大增。翻開一頁沒字又翻一頁還沒字。本來用毒藥浸泡過很難翻開,所以司馬懿不停的用手指沾吐沫翻。到最後一頁只有幾個大字: 哈哈哈 司馬懿中毒而死;然後司馬懿中毒而亡。其實這就是個民間笑話,誇獎諸葛亮謀略過人。據本人的淺薄歷史知識所知,那個朝代好像還沒有發明造紙術。就當一個笑話聽聽得了。


百姓業餘生活


題中所謂的最後一計,應該是指這兩位三國知名的謀事對自己身後事的安排。時值動亂時期,盜墓屢見不鮮,就連梟雄曹操都曾經參與其中,明目張膽盜墓擴充軍隊物資。諸葛亮和司馬懿在安排自己後事之時都選擇了薄葬,至於為什麼說千年之後,諸葛亮計高一籌,大約是指諸葛亮的墓到現在還沒有人發現,但是司馬懿的墓地已經被一位老農無意之中挖出來了。

諸葛亮臨死之前安排自己的衣冠冢,依山而建,不陪葬任何值錢的陪葬品。而對於自己的遺體,諸葛亮則安排四名士兵,抬著棺材一直往南方走,走到抬棺材的繩子斷了就地下葬。諸葛亮高明在於,他料到這四名士兵必定不會真的將繩子抬斷了為之,而是在行走到一處人跡罕至的地方就將自己給葬了。

諸葛亮在蜀軍之中名望頗高,四名士兵出於對丞相的崇敬,絕對不會毀壞他的屍體,也不會將他隨意丟棄。但是讓四個人一直將繩子抬斷,真的是很難辦到的事情,其他不說,便是日日夜夜面對一具裝著死屍的棺材,也夠這四個人心驚膽戰的了。所以很可能這四個人會商量好將諸葛亮埋葬在一個隱蔽之處,然後帶著秘密各奔東西。

如果他們回去,就要和劉禪交代諸葛亮葬在何處。違背丞相遺願和撒謊必定帶來殺身之禍,所以這四人只得選擇隱名埋姓,不再回蜀國。這樣一來,等到四個人一死,世界上就沒有人再知道諸葛亮埋葬在何處了。

而司馬懿則是早早選出了墓地,運用了密葬的方式。司馬懿交代他的墓地不能起陵,也不能立碑,不可以在裡面陪葬金銀器物,也不必和遺孀同葬。司馬懿利用這種方式隱蔽了自己墓葬的地點,也保證這座陵墓千年沒有被人發現。只是在上個世紀,一個農民無意之中挖出了司馬懿墓中的碑文,司馬懿首陽山陵墓才被最終發現。

諸葛亮在處理自己的身後事上更高明,因為相對於司馬懿來說,諸葛亮對身後事看得更開,他將自己的埋葬之地交給了天意,連自己都不知道,更何況是後人。有民間傳說諸葛亮的墓地曾經被劉伯溫挖過。而在元、明兩個朝代,掘人墳墓是重罪,就算是不開棺材也要流放三千里。劉伯溫如果是秘密挖掘,根本不會被後人知曉;如果明目張膽去挖,他那樣的公眾人物怎麼會逃得過法律的制裁和悠悠眾口。所以諸葛亮的墳墓,至今一點線索都沒有,成為千古謎案。

而司馬懿呢?他看似什麼都不要,但還是選擇了風水極佳的首陽山,以保證家族的興旺。首陽山是洛陽城東的制高點,上面密密麻麻都是洛陽名人的舊墳,有古代文人寫詩說,就算是有千金都買不到北邙山上的墓地。司馬懿想要密葬,卻還是選了這塊最炙手可熱的地盤,還是放不下“身後名”。他的墓葬地點早就被記載在晉書之中,首陽山上還葬著數位西晉的皇帝,被發現其實也是早晚的事情。


木劍溫不勝


司馬懿與諸葛亮兩人都是三國人物中的智囊,彼此是敵人,又互相相惜。未曾與對方面對面交談,卻都十分了解彼此。諸葛亮與司馬懿二人生前都給後人留下話,對於自己的墓葬有囑咐。

司馬懿死前對後事有囑咐,把他安葬在首陽山上,不需要為他立碑,也無需種樹,也不要厚葬,金銀珠寶什麼的統統不要,他的妻與妾也不要與他合葬一處。出殯那天,多輛馬車拉著很多棺材同是出城,負責安葬的僕人提前服用毒藥,司馬懿的目的是避免讓後人知道他安葬的位置,他害怕有人報復。



而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時候也有吩咐,他讓四名士兵用很粗的繩子拉著棺材一路向西,直到繩子斷裂,繩子斷裂的地方就是安葬諸葛亮的地方。要拉斷那根很粗的繩子,這需要很長時間,那四名士兵便將繩子砍斷,安葬了諸葛亮,便回去交差了,劉禪看他們如此之快就回來了,自然知道他們私自砍斷了繩子,便殺了他們,從此再也無人知曉諸葛亮安葬在何方。


千年後,一位農民在挖地之時挖到一處墓穴,專家鑑定之後確認為司馬懿之墓,因此有人感嘆諸葛亮更技高一籌,因為司馬懿煞費苦心,卻還是被後人尋到了墓穴,而諸葛亮的墓穴則沒有被尋到。


麥地傳奇


諸葛亮和司馬懿是三國時期的一對老對手,兩人有過多次交鋒,最終司馬懿還是憑藉著魏國更加雄厚的實力硬生生的耗死了諸葛亮。

諸葛亮與司馬懿之間的鬥智鬥勇,一直以來都是人民所津津樂道的話題,留下了空城計、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等膾炙人口的故事。而諸葛亮和司馬懿死後對於自己葬身之所的安排,也被人拿來對比。


相傳,諸葛亮臨死前安排四個強壯的軍士抬著自己的棺材從定軍山一路向南走,繩斷之處便是自己的葬身之所。結果這四個軍士抬著棺材走了很久,發現繩子根本沒有斷定跡象,於是隨便找了個地方把諸葛亮給安葬了。之後,四個軍士回去向後主劉禪復明,被劉禪手起刀落給宰了,因此再無人知道諸葛亮葬無何處。

當然了,這只不過是民間傳聞,歷史上自然是沒有這麼玄乎。史載,諸葛亮臨死前留下遺言:葬於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

同樣的,司馬懿在臨死前,吩咐後人把自己埋於首陽山,並且留下遺言:喪事從簡,不陪葬貴重物品,不起墳,不立碑,不栽樹,不與妻妾合葬,地表不留任何痕跡。

那為什麼又說諸葛亮要比司馬懿高明?

現在的諸葛亮墓,至今尚未被人發現。如今的武侯墓,據傳只是諸葛亮的衣冠冢,不是真墓。但是因為武侯墓從未被盜,也沒有被髮掘,究竟是真墓還是衣冠冢不得而知。



而司馬懿的高原陵,據傳在上個世紀被一個農民發現,就位於現在偃師市南蔡莊一帶,而且這個墓還尚未被盜墓賊光顧過。不過,高原陵事件鬧了一陣子,也是真假難定,現在也沒有人確定當時被發現就是司馬懿的陵墓。

說到底,目前諸葛亮和司馬懿的真正的葬身之所都沒有被真正確定。但是相比於武侯墓的神秘,司馬懿高原陵的大概位置基本上被鎖定,更有疑似高原陵的墓葬被髮掘。從這個角度上來說,諸葛亮略勝司馬懿一籌倒也說得過去。

其實啊,不論是諸葛亮還是司馬懿,都沒有留下什麼錦囊妙計來安排自己的葬身之所。只是漢末三國時代,盜墓成風,因此很多上層人士為了避免自己死後被人打擾,採取了薄葬,密葬等方式,以保自己死後的安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