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杀了刘伯温,朱棣继位后,为何又杀了刘伯温的儿子?

zasdff2010


民国著名学者蔡元培评价刘伯温“时势造英雄,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

大致意思就是刘伯温为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朱元璋对于刘伯温非常地倚重和信任。


刘伯温向来以刚正不阿而闻名朝野,朱元璋任命他为都察院的御史大夫,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监察工作。

刘伯温觉得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淮西勋贵”,在朝廷里嚣张跋扈,根本不把大明法律放在眼里。

以李善长,蓝玉和胡惟庸为首,在朝廷上处处和刘伯温作对,他们指责刘伯温为首的都察院是“浙东党”。


刘伯温弹劾了中书省都事李彬,与李善长交恶,而胡惟庸视李善长为恩师,自然不会袖手旁观。

因淮西勋贵的排挤,刘伯温决定辞官回乡养老,朱元璋几次挽留,都没有让他回心转意。

无奈之下的朱元璋,想要委任刘伯温为丞相,换取刘伯温留下。

但刘伯温以嫉恶如仇,不能胜任为理由,谢绝了朱元璋的好意。

朱元璋非常生气,放刘伯温回到了青田,但是他却派锦衣卫监视刘伯温的一举一动。

刘伯温知道以后,知道皇帝不放心自己,于是返回了京城继续在都察院做官。

1375年,刘伯温生病卧床不起,朱元璋派胡惟庸和御医探望。

刘伯温吃了御医的药,病情反而加重,不久便在家里去世。

后来胡惟庸案发,御医交代是胡惟庸授意他下毒杀死了刘伯温。

笔者认为,胡惟庸是打着皇帝的旗号,来报自己的私仇。

朱元璋并不知道刘伯温是被毒死的,可以说刘伯温是死于大明的党派之争中。

刘伯温的儿子刘琏和刘璟,也先后死于非命。

长子刘琏在父亲刘伯温去世后,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

胡惟庸非常恐慌,屡进谗言中伤刘琏,刘琏最后被胡惟庸逼迫致死。

次子刘璟在建文帝时,受到了朱允文的重用。

后来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夺得了皇帝的位子,他召见刘璟想要重用他。

刘璟见了朱棣以后,既不行君臣之礼,也不叫朱棣陛下,仍然以殿下称呼朱棣。

朱棣非常生气,质问刘璟为什么不向自己行君臣之礼。

刘璟义正言辞地说,你并不是太祖传位的正统皇帝,而是僭越皇帝位,百年之后你也逃不过谋逆的罪名。

朱棣气得差点吐血,下令处死了刘璟。

就这样刘伯温和他的两个儿子,都死在了朱元璋的大明王朝。



文史频道


刘伯温在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历史活动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在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刘伯温就是明朝最大的开国功臣,但他最终的结局却与他曾经创下的巨大功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的刘伯温究竟有多厉害?

至正二十年(1360)四月,陈友谅的十万舰队攻破军事要地采石以后,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应天的军事屏障太平,而此时驻守应天的朱元璋只有一万水军,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朱元璋绝对没有打赢陈友谅的希望。

众所周知,陈友谅已经杀了徐寿辉,成为了皇帝,他的目标只要消灭朱元璋,基本就算得到了天下。而逼迫陈友谅倾尽全国之力讨伐朱元璋的导火线应该就是常遇春喜欢杀降兵的“老毛病”,常遇春把与徐达在九华山俘获的三千降兵不经请示连夜全部活埋了,这让陈友谅愤怒到极点。

此次,陈友谅率领当时全中国最强大的舰队向应天进发,本来朱元璋的部队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但直到一个人出现,事情却发生了惊天的逆转,这个人就是刘伯温。

朱元璋的部下奋力反击,胡大海攻下处州,胡大海是一个爱惜人才的将领,他听说民间有几个隐士很有才能,便派人去请。

何为隐士?所谓隐士就是那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异类”,别人都在吃午饭,他还在洗脸,可能未必有真本事。但不管如何,胡大海就是想多拉几个人下水。

这几个隐士的名字分别是叶琛、章溢、刘基,前两个人接到邀请,立刻就来了,可是最后这个刘基是怎么请都不来。胡大海觉得刘基架子大,不想再请了,但有人说,前两个人不来没事,最后这一个一定要请来,因为他懂天文。

在当时,懂天文学可是一项了不起的本事,不是普通人能学的,属于帝王之学的一种,君王都喜欢把自己的命运和天上的星星联系在一起,出生的时候是天星下凡,即位的时候是紫微星闪耀,被人夺位是异星夺宫,死的时候是流星坠落。

总而言之,与天文学有关的学问都是高深莫测,懂这学问的何止是人才,简直是奇才。胡大海把此事上报朱元璋,朱元璋派孙炎去召刘基,起初刘基就是不给面子,后来被逼急了就回给孙炎一把剑,孙炎告诉刘基,你应该把剑献给天子(“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

后来,刘基明白了,好汉不吃眼前亏,乖乖地朱元璋手下任职。但起初,朱元璋并没有对他过多的重视,自当是一个算命的先生而已。是金子总回发光,直到陈友谅大军攻陷太平以后,刘基才终于撕下伪装,不再是一个算命先生,他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刘伯温。

当太平失守的消息传到应天之后,朱元璋召集他的谋士们商量对策,在会议上出现了不同意见,大部分(注意这个词)主张逃跑,另外一部分主张退守紫金山,但这两部分人在一个问题上是一致的,那就是放弃应天。

那些平日里自吹神机妙算的谋士在此时露出了他们的真面目,除了痛骂常遇春外,他们做的事情也只是吹嘘汉军的强大,太平军如何失守,自己的军队如何不堪一击。总而言之,谋士们就是认为绝不能战,战则必亡。

朱元璋看到这些人,感到异常的失望,他感觉这些人已经被陈友谅吓破了胆,可能很多人已经打好了包裹,给老婆孩子准备好了逃跑的车辆或者船只,甚至会在自己被陈友谅打趴下的时候,顺便踩上一脚,因为这些酸腐的文人最是擅长落井下石、趁火打劫。

朱元璋摇头叹息,突然一抬头,看到了脸色阴晴不定的刘基,似乎是有话要说,便开口问道:“刘基,你有话说?说吧。”

刘基自从来到朱元璋手下任职,一直沉默寡言,鲜有献策,大臣们也没怎么留意他,更没瞧得起他,只是因为脾气好,从不发火,人缘倒还不错。刘基站起来,长时间的等待已经消磨了他的耐心,他用轻蔑的目光扫视着那些平日里自视甚高的所谓的才子们。

随后,刘基用近乎歇斯底里的语气大声喊到:“应该把那些主张投降与逃跑的人统统杀掉!如今陈友谅虽强大,但却骄横,只要我们诱敌深入,采用伏兵之计,定然能战胜陈友谅。一味主张逃跑的人,还有脸自称臣子吗?!”

刘基血脉喷张,面红耳赤:“如果我们失去应天,还能去哪里,我虽力薄,愿意拼命,我哪里也不去,誓与应天共存亡。”

此时的朱元璋正是百感交集,当听到刘伯温的这一番慷慨陈词之后,他更坚定了自己拼死一战的决心,因为他很清楚,如果陈友谅攻下应天,自己多年奋斗的心血会毁于一旦,自己也会像徐寿辉一样成为陈友谅皇位的垫脚石,不可能再做和尚,不可能再做农民,只有死路一条。

刘伯温的话给了他勇气,一个弱不禁风的书生尚有如此决心,我又畏惧什么,本来就是一无所有,难道还就不能放手一搏吗!朱元璋站起来,用威严的目光扫视着每一个人,斩钉截铁的吐出四个字:此地决战。

最终,经过一系列的战斗,朱元璋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陈友谅,又消灭了其他残余势力,于1368年初,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虽然刘伯温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汗马功劳,但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敢于直言,得罪了李善长、胡惟庸等人,并逐渐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洪武四年,请求告老还乡。洪武八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可是刘基照单抓药回来后,病情却加重。

之后,刘伯温抱病觐见朱元璋,并婉转地把胡惟庸带御医来探病,以及服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况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三月下旬,刘基已经无法自由活动,在朱元璋特遣人员的护送下,由京师返回乡里,最终于农历四月十六病逝于青田家乡。

毒杀刘伯温,这是后来胡惟庸的一大罪状,但下毒是否为朱元璋授意,已成悬疑,不过这出自朱元璋的授意的可能性极大,虽然可能性很大,但题目中说的“朱元璋杀了刘伯温”,这种说法还是欠妥。

一代绝世奇才刘伯温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去,那么他的后人是否能逃脱罪责呢?下面我们看一下,朱棣继位后,刘伯温的儿子的下场

刘伯温的优秀基因并没有深深影响了他的后代,刘伯温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琏,次子刘璟,刘伯温是开国功勋肱骨之臣,但他的两个儿子在朝中并不是身居高位。其中,长子刘琏受胡惟庸一党迫害,在羽翼未丰之时就坠井而死。次子刘璟避其锋芒,把侄子养育成人。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爆发,朱元璋以谋反罪诛了胡惟庸的九族,后来又杀御史大夫、中丞等人,此案持续了十年之久,朱元璋后续又颁布了《昭示奸党录》,处死了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哼、已故的滕国公顾时的子孙等开国功臣,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北元,除其党羽,前后总共诛杀了三万多人。

朱元璋到了晚年,眼见昔日的老弟兄们基本凋零殆尽,又起了恋旧之心,经常把刘伯温之子刘璟、叶琛之子叶永道、章溢之子章允载等功臣后人召入宫中,聊一些往事。(言语如家人)聊到高潮时,朱元璋决定让刘璟承袭刘伯温“诚意伯”的爵位,但刘璟推辞不受。

而刘璟不接受赏赐的原因竟然是,大哥虽已经去世,但大哥还有儿子,应该由他继承。这番话让朱元璋很是欣赏,并当场赐给他“丹书铁券”,又任命他为劾门使仪礼司,这是一个言官职位,专门弹劾那些大臣的失职之处。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等到燕王朱棣掀起靖难之役时,朱允炆派李景隆挂帅出征,令刘璟随军参赞军机。刘璟审时度势,提出进兵十六策,刚愎自用的李景隆对于刘璟进献的计策一概不听。

朱棣靖难之役取得成功以后,朱允炆下落不明,刘璟表示不愿侍奉朱棣,选择辞官归隐,但他的行为并没有得到朱棣的允许,因为朱棣知道自己登基的行为名不正言不顺,因此希望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尤其是开国元勋后人的支持,这样合法性就更强。

但刘璟并不买账,固执的个性以及骨子里那种“为臣尽忠”的气节促使他绝不会接受朱棣的橄榄枝。朱棣下令一切辞官者必须官复原职,结果刘璟根本不理睬,称病不去。朱棣大怒,把刘璟下狱。

在狱中,刘璟依然宁死不从,不仅称已经登基的朱棣为“殿下”,还气愤的说道:“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意思就是朱棣千秋万代都会背负篡位自立的骂名。这一下就戳中了朱棣的肺管子,虽然成功上位,但就怕落得篡位的恶名,刘璟的结局可想而知,必然会死在狱中,永远不可能出来。

因此,这就是朱棣继位以后,又杀了刘伯温儿子的原因,关于是否是朱元璋杀了刘伯温,虽然史书并没有直接记录,但刘伯温的死与朱元璋有间接的关系。而刘璟宁死不屈服朱棣,并预言了朱棣逃不了一个篡字,在以后确实得到应验,几百年后《明史》编纂完成,对于朱棣的一生功过做了最终评价,其中有一句“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朱棣一生功绩辉煌,然而篡位自立的恶名,他是如何也逃不掉的。


小小嬴政


刘伯温,虽然只是谋臣,但依旧逃脱不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连带着2个儿子,都沦落到“不得善终”的命运。


刘伯温和朱元璋之间,轶事很多,有一个就能充分说明。

一天,朱元璋宣召刘伯温觐见,在刘伯温进来之前,他把一块咬了一口的烧饼放进碗里盖好,然后让“能掐会算”的刘伯温猜猜碗里是什么。

老朱同志狞笑着对刘基(字伯温)同志说:猜得对有赏,猜不对杀头。

刘伯温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说: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

朱元璋大笑:错,看来今天你的脑袋是保不住了。

刘伯温掀开碗盖,说:陛下,你看这烧饼,恰似太阳又像月亮,可不就是半似日兮半似月,陛下你不就是金龙在世吗》

朱元璋一听龙心大悦,就坡下驴,赏赐了刘伯温。

当然,刘伯温知道跟着朱元璋迟早没好下场,朱元璋才当了三四年皇帝,刘伯温就主动辞官回家了。

辞官后的刘伯温低调地不能再低调了,作为开国元勋,朝廷里的大员们比起他的资历,不过是后辈晚生,但他却极其低调,连老家的县令来拜访他,都口称“我乃一介草民”。

那些掌握兵权的武官们一个个被朱元璋弄死了,老实在家、本分过日的刘伯温依然不能逃过朱元璋的猜忌。

我们姑且相信,朱元璋历史书看的不多,没读过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或者,他根本不信这一套路能安定他的朱家天下。

那些文臣武将、开国元勋们,最好都去阴间,才能让朱元璋彻底安心。

洪武八年正月里,在家终日惴惴不安的刘伯温终于生病了,这一病,就重了。

皇帝知道了,就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

御医开了方子,刘伯温的家人照方子开了药回来,煎了之后给刘伯温服用。

刘伯温能不能不吃呢?

当然不能,皇帝派下来的御医,如皇帝在前,刘伯温虽然有不祥的预感,也只能硬着头皮服用。

吃完这药,刘伯温的肚子里好似有无数的石块在挤压,翻江倒海的折腾。

在极端的痛苦之中,刘伯温死了。

刘伯温有2个儿子,大儿子刘琏,二儿子刘璟。

可惜,这2个人都没有善终,刘琏活了31年,刘璟活到52岁。

长子刘琏,洪武10年,被任命为考功监丞,兼试监察御史,后又出任江西布政司右参政,但与胡惟庸一派发生了争执,最后不得不堕井而死。

刘璟本来顺着大明朝的发展,也可以安享晚年,但不巧的是,碰上了朱棣南下夺权。

本来他和朱棣关系也还好,两人还一起下过棋,彼此知根知底,朱棣也很钦佩刘璟的学识。

朱棣好不容易做了皇帝的位置,把朱允炆的一帮班底杀的杀、赶的赶,一时间可用的人才不够了。

于是,他不断网络天下人才,包括熟悉的刘璟。

但刘璟觉得朱棣这事儿做的太无耻,夺了侄儿的皇位,属于大逆不道,拒绝为朱棣出仕。

于是,朱棣不高兴了,请不来刘璟,就耍流氓,下令把他抓了起来,强迫刘璟出仕为官。

刘璟见到朱棣,一口一个“殿下”,拒绝称朱棣为“陛下”,朱棣大怒,紧接着,刘璟说了句:殿下百年之后,逃不出一个“篡”字。

得位不正,本身就是朱棣的最大心病。

刘璟这话,等于是直接给皇帝揭伤疤,朱棣哪里受得了。

最后在大牢里,刘璟被迫自杀。qqqqq


云中史记


朱元璋曾问刘伯温,胡惟庸是否适合当丞相,刘伯温回答说:“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将马车弄翻。”可是朱元璋要他当丞相,他却以太疾恶如仇和不耐烦繁杂事务为由拒绝。

洪武三年,中书左丞李善长弹劾杨宪“放肆为奸事”,杨宪被诛,朱元璋宠信胡惟庸,拜其为中书省参知政事。

洪武四年,刘伯温告老还乡后,向朝廷上奏,说谈洋是个盐盗聚集作乱的地方,请求朝廷设置巡检司驻守;当时又因当地官吏隐匿不报有逃军造反之事,刘伯温就让自己儿子刘琏上京启奏。胡惟庸得知此事,趁机安排党羽诬陷他有意在有帝王之气的位置修墓,才希望通过巡检司驻守以驱逐百姓,致使生性多疑的朱元璋对刘伯温产生猜忌之心。这时,朱元璋的龙椅已经坐稳,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刘伯温这类旧臣于他而言,已是可有可无。朱元璋因这件事对刘伯温的处罚是,念他开国功臣的身份,只夺去爵禄,也赦免了他儿子。

两人本来就不和,刘伯温上奏朝廷的举动也没有按流程先奏明中书省,被无视的感觉让胡惟庸羞恼成怒,从此就有了除去刘伯温这颗眼中钉的决心,甚至连他的长子都不放过。

洪武六年,凭李善长推荐,胡惟庸任右丞相。

洪武八年,刘伯温感染风寒,朱元璋派胡惟庸带御医诊治。他按御医所开药方抓药煎服,觉得肚里如有石块挤压在一起,十分痛苦,于是抱病觐见并禀告朱元璋,暗示胡惟庸下毒。可是朱元璋听了之后,并没有在意,只用一些让他宽心养病之类的安慰话把他打发,使刘伯温相当的心寒。回家后,他不再服用任何药物,只尽可能地维持正常饮食,最后于同年的农历四月十六病逝故里。

显然,觐见之后,刘伯温已经懂了朱元璋的用意,就是要让他死。

刘伯温死后,胡惟庸更加肆无忌惮,魔爪也开始伸向刘伯温的长子刘琏。约至洪武十年,胡惟庸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此时,位高权重、胡作非为的胡惟庸掌握着百官的生杀废黜大权,甚至有些决断不向朱元璋报告就私自执行。

对于刘琏的生平,明史只有简略记述——“琏,字孟藻,有文行。洪武十年授考功监丞,试监察御史,出为江西参政。太祖常欲大用之,为惟庸党所胁,堕井死。”由此可见,在洪武十年,刘琏被胡惟庸党害死。

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就非常赞赏刘璟的才略。他有一次跟刘璟下棋,对刘璟说:“你为什么不让让我呢?”刘璟神色严肃地回答:“可以让的地方就让,不可以让的地方不敢让啊!”朱棣听后沉默不说话。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从北平起兵造反,刘璟跟随谷王朱橞回到京师,向建文帝朱允炆献策,没有被采纳。朱允炆命他当大将军李景隆的参军,随同征讨朱棣,可是后来李景隆被燕军击败,刘璟冒雪逃回。又向朱允炆上书,仍旧得不到理睬,于是无奈地回到故里。

朱棣继位后,要召见刘璟,可是他称疾不至,朱棣就派人捉他进京。刘璟对朱棣行礼,称他为“殿下”,还说:“殿下百世之后,逃不过一个 ‘篡’字。”

可见,刘璟既反对朱棣篡位,也不愿意为朱棣效命。因此,朱棣就把他关在监狱里,没多久,刘璟就自己上吊身亡了。


倚斋听风雨


明初有两个功臣的死因比较有争议,一个是徐达,另外一个就是刘伯温了,明史记载徐达是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徐达在驻守北平的时候背上有疽,在洪武十八的时候,病情加重,最后去世了。

而根据一些明人笔记,徐达因为有背疽,不能吃发物,朱元璋就派人送了蒸鹅给徐达,徐达吃后就死了。而刘伯温呢,也有两种说法。洪武八年正月,公元1375年,刘伯温得了风寒,朱元璋就让胡惟庸带着太医给看望刘伯温。

太医给刘伯温看了病之后,给他开了药方,刘伯温就照药方抓药然后煎药用,但感觉肚子里有石头,觉得十分的不舒服。二月的时候,刘伯温拜见朱元璋,委婉的跟朱元璋说,自己服了太医开的药之后,反而病情加重。

而朱元璋听后,不置可否,他跟刘伯温说不要多心,安慰他要多休养,这样病才好,刘伯温也没有办法。三月,刘伯温返回了故乡青田,四月,刘伯温去世,终年六十五岁。而后来中丞涂节告发胡惟庸的时候,说刘伯温是胡惟庸让太医给毒死的。

但是我们根据朱元璋对刘伯温病后服药的情况,再加上开药的是太医来看,有一些人认为命太医下毒的并非是胡惟庸,而是朱元璋。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刘伯温是病死的,和胡惟庸、朱元璋都没有关系。

刘伯温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刘琏,次子叫刘璟。刘琏,洪武十年的时候,担任监察御史,洪武十一年,刘琏出任江西参政,朱元璋本想重用刘琏,但是刘琏被胡惟庸所迫,跳井而死。

刘璟,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本来想让刘璟袭刘伯温的诚意伯爵位,但是刘璟说他的兄长刘琏的儿子刘廌还在,朱元璋就将诚意伯这个爵位给了刘廌。刘璟担任谷王朱橞的左长史。

刘璟曾经和朱棣下过围棋,因为刘璟的棋艺比较高,朱棣说,你能不能让让我?刘璟说:能让的,我自然会让,不该让的,我也不敢让。朱棣听完沉默了。朱棣即位之后,召刘璟,刘璟称病不去。

朱棣就将刘璟入狱,刘璟只称朱棣为殿下,而不称陛下,刘璟还说:殿下百年之后,还是逃不过一个“篡”字。刘璟之后自缢而亡。


历史简单说


正史中刘伯温并非朱元璋所杀,而是左丞相胡惟庸以探病为由,派太医下毒毒死的。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刘伯温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朱元璋曾多次在公开场合称赞刘伯温为”吾之子房也“。尽管刘伯温能力通天,又功成身退,但还是免不了不得善终的结局;尽管明面上是胡惟庸害死了他,但是民间一直认为胡惟庸是受了朱元璋的指使,才下手毒死刘伯温的。至于朱棣诛杀刘伯温二儿子刘璟,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刘璟不肯臣服于朱棣,所以朱棣才下令处死刘璟!

刘伯温能文能武,谋略过人,在大明的建立过程中他居功至伟;朱元璋深深忌惮刘伯温的能力,认为他能佐为得江山,亦可佐别人颠覆我的江山,因此朱元璋一直对刘伯温防备有佳。大明建立后,朱元璋想诱使刘伯温犯上,然后坐实罪名诛杀掉他以绝后患,因此给刘伯温封了一个诚意伯的爵位。伯爵比侯爵、公爵要低,按刘伯温的功劳封一个公爵比较合适;如果刘伯温不接受伯爵而四处埋怨的话,朱元璋就有理由处死刘伯温。不过刘伯温深之帝王之心不可测,又知朱元璋帝王之术高明,因此他接受了诚意伯,尽心尽力辅助朱元璋治国。

朱元璋一时找不到刘伯温的过错,也不好处罚他;洪武四年刘伯温辞官告老还乡,以不贪恋权力的姿态向朱元璋表忠心。朱元璋认为刘伯温在朝堂上谨慎细微,找不到破绽,不妨让他回到家乡,总能抓住把柄收拾他,于是同意了刘伯温的辞官要求。刘伯温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更不做违法乱纪的事,这样朱元璋没有办法了。丞相胡惟庸深知帝心,于是罗织罪名,剥夺了刘伯温的爵位,并让他回京面圣谢不杀之恩。刘伯温在京城忧愤交加,不久生出疾病,胡惟庸派太医给刘伯温看病,下了慢性毒药,回家乡后不久就死了。大部分人认为毒药是朱元璋安排的,因为他始终忌惮能力通天的刘伯温;只有刘伯温死了,朱元璋才放心。

晚年的朱元璋怀念功臣,就将刘伯温的二儿子刘璟(长子早逝)召入宫中谈话,言谈如同家人唠家常一般;朱元璋赐刘璟合门使职务,后来改任谷王府长史。朱棣起兵后,刘璟跟将军李景隆共同领兵对抗朱棣;官军战败后,刘璟告老还乡蜗居。朱棣当了皇帝后,为了增强合法性,强制让刘璟还朝为官,刘璟为了表达气节,坚持不受朱棣拜的官职。在狱中备受折磨后,刘璟对皇帝朱棣说: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朱棣大怒之下处死刘璟,但是因为刘伯温的原故,没有牵连刘璟的家人,仅仅处死了刘璟一人。


大秦铁鹰剑士


时势造英雄,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事诸葛亮,后朝军事刘伯温。”仅从这句民间广为流传的话,就足可见刘伯温在辅佐朱元璋时所立下的丰功伟业。

刘伯温他以运筹帷幄,神机妙算而著称,号称“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其才能不容否定,他12岁中秀才,与宋濂和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

刘伯温在随同朱元璋打天下时战功卓著,后来朱元璋登基之后,也是颇有建树。明朝开国之时,他就一直劝解君王从善治国,因他的建议,挽救了许多人的性命,防止了滥杀的现象。

除此之外,在刘伯温的建议下,朱元璋更是开始严明法纪,刘伯温认为无论是宋朝还是后来的元朝,他们最终的失败都是因为未能严明法律,于是他认为无论是宦官,侍从又或是其他的人都应该严格守法,一旦有错都应该受到应有的处罚。而且刘伯温还是一个不徇私情的人,执法更是严明,自然也是得罪了不少的人。

朱元璋对刘伯温的评价:(刘基)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议论之顷,驰骋乎千古;扰攘之际,控御乎一方。慷慨见予,首陈远略;经邦纲目,用兵后先。卿能言之,朕能审而用之,式克至于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

但是我对于他未得善终这个说法是不认可的,刘伯温此刻只是对皇帝朱元璋感到心寒,在他生病期间,竟没有得到皇帝应有的关心,妄了他一生都为了大明的事业。最后他选择了归养青田,于洪武八年在家乡去世。这里的朱元璋杀了刘伯温应该也就是野史中杜撰的,实在是不可信。




儿子命运多舛

虽然认可了刘伯温的善终,但是他的两个儿子却实在是未得善终。

首先是刘伯温的长子刘琏,他的死于朱元璋的儿子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在刘伯温死了之后,于洪武十年与胡惟庸党产生了冲突,最终竟然在他们的胁迫下跳井身亡,不可谓不悲惨。

而刘伯温的二儿子呢,他确实是得罪了后代的君主,他竟然当着明成祖的面说,“殿下逃不得一篡字”感觉上完全是自寻死路了。或许可以说他真有勇气吧。


围知历史


刘伯温神机妙算,号称前知500年,后知500载,但也有失手的时候。

刘伯温从小天资聪颖,12岁就考中秀才。后来机缘巧合,深入研习《奇门遁甲》、《六甲天书》等奇门八卦之书,有魏征、诸葛孔明再世之说。

刘伯温考中进士成为元朝官员,但元朝末年政治黑暗,官府腐败,道之不同,不与谋,刘伯温愤而辞官隐居,朱元璋礼贤下士,刘伯温激情回报,最终帮助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国。

大明王朝建国后,开国皇帝的通病显现,多疑的朱元璋更是如此,大封功臣时,仅把刘伯温列在第36位,封为“大明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诚意伯”,别说公爵,连侯爵都没有。聪明的刘伯温对朱元璋心中的想法心知肚明,第二年辞职还乡了。

1375年,65岁的刘伯温感染风寒,身体不适,朱元璋知道后,派右丞相胡惟庸带御医前去探望以示关心,他照单抓药服用,但病情非但减轻反而更加严重,三个月后刘伯在青田去世。

说朱元璋杀刘伯温更多是猜测,天下大定后,朱元璋确实大规模铲除开国功臣,很多亲信都未能幸免,但刘伯温最早远离政治漩涡,又淡泊名利,名位不高,朱元璋也不会特意去处死65岁的老人。

丞相李善长辞官后,朱元璋在丞相人选上征询刘伯温的意见,刘伯温一句“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胡惟庸会把马车弄翻。”惹恼胡惟庸,胡为人奸诈,心胸狭窄,刘伯温在辞官还乡后,胡专门派人虚构罪名攻击他,吓得刘伯温带病跑到京城,向朱元璋谢罪。

刘伯温基的死,也许和朱元璋有关,也许是胡惟庸的蓄意报复,或者两者都有,并不能完全做出是朱元璋杀死刘伯温的结论。

大儿子刘琏遭到胡维庸的排挤与陷害,1377年7月,胡惟庸没计让刘琏与胡的死党成员发生意外冲突,胡的死党中有一人被刀“刺死”,于是嫁祸刘琏,刘琏绝望至极又被胁迫,最终堕井而死,年仅29岁。

《明史》记载:琏,字孟藻,有文行。洪武十年授考功监丞,试监察御史,出为江西参政。太祖常欲大用之,为惟庸党所胁,堕井死。

刘伯温次子刘璟他才学过人,好论兵事,很得朱元璋的喜欢,特设閤门使以任命之,让他负责皇帝与大臣之间的消息传递,足见朱元璋对刘璟很是看重,胡惟庸才没有得逞。

朱棣搞起靖难,刘璟积极向建文帝朱允炆献策,但未被采纳,后来又给李景隆参谋军事,草包大将军李景隆刚愎自用,兵败燕军。刘璟曾深入前线,但救国无门、回天乏术,于是辞职归里。

朱棣靖难一役成功、做了永乐皇帝后,盛邀刘璟出来做官,他对永乐之邀,以病请辞,被强制押返京师。刘璟见到新皇,不称陛下呼殿下,明摆不识时务,这可让朱棣十分恼火:难道你不知道那个书呆子方孝孺的下场吗?

刘璟大胆答道:“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意思是说,你朱棣就是篡位贼子,几百年以后也改变不了这一事实。

刘璟立刻被下狱,但他没有等着被朱棣砍头,而是在牢里自尽而死。

《明史》记载:成祖即位,召璟,称疾不至。逮入京,犹称殿下。且云:「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下狱,自经死。

特书一笔的是:当初朱元璋要刘璟袭爵诚意伯时,被他让给大哥刘琏之子,传之后世。崇祯皇帝死后,第六代诚意伯、刘琏的后人刘孔昭,操控南明大权,与马士英、阮大铖沆瀣一气。


美丽青春您真痘


刘基并不是被朱元璋杀害的。

洪武三年十一月,刘基被封为诚意伯,四年正月,他便急流勇退,告老还乡。他的诚意伯爵位一直子孙世袭,直到明亡。如果是被朱元璋杀害的,按照老朱的风格,刘基家族早都被族诛了。

刘基的死因很大可能是因为胡惟庸。洪武八年正月,胡惟庸遣人送来一副药,喝了以后刘基便病情加重,不久就病逝了。“洪武八年正月,胡丞相以医来视疾,饮其药二服,有物积腹中如卷石”。

后来胡惟庸案发,其党羽也供称是胡惟庸毒杀了刘基,“其後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

刘基被朱棣杀害的儿子叫刘璟,是刘基的次子。刘璟在靖难之役中属于“保皇党”,看不惯燕王朱棣的篡位行为,后来朱棣强令刘璟为他效力,刘璟说:“殿下百年之后,难逃一个篡字”,于是就被杀了。


猴格大人


“惊堂木一响,有书君开讲!”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有书君。在明朝初期时有两个开国功臣死的比较蹊跷,一个是徐达,另一个是刘伯温。

有书君之前借背疽话题谈过徐达之死,当时引起了评论区一番激烈讨论,说什么的都有。

而刘伯温之前没有怎么介绍过,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刘伯温与他的儿子是怎么死在朱元璋和朱棣手下的。

首先是刘伯温,史料上记载的说法有两种。

洪武八年正月,也就是公元1375年,刘伯温在家乡染上了风寒,朱元璋得知之后就让胡惟庸带着太医去给刘伯温瞧病。

太医看过刘伯温的病情之后,开了一副药方,刘伯温遵照医嘱抓药、煎药、服药,结果感觉体内像是生了结石般难受。

次年二月,刘伯温拜见朱元璋,隐晦地向朱元璋透漏自己服了太医开的药方之后,反到有病情加重之势。

朱元璋听闻之后告诉刘伯温这可能是他的心理作用,不必多疑,只需安心休养,不久就会痊愈了。

刘伯温在宫中呆了一个月之后返回故乡青田,四月突然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后来宫中发生了震惊的“胡惟庸案”,在涂节告发胡惟庸的时候,提到刘伯温是胡惟庸命太医下慢毒给害死的。

但是后人根据刘伯温向朱元璋诉说病情时朱的态度,再加上开药的人是太医等情况来分析,认为命令太医下毒的应该是朱元璋,胡惟庸与刘伯温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所以很可能是被“借刀杀人”了。

而另一种情况则表明,胡惟庸得知刘伯温病重之后,暗自叮嘱太医在去给刘伯温治病的时候将药方里加入慢性毒药,这样没有人会怀疑太医和自己。

所以刘伯温之死是胡惟庸所为,与朱元璋没有直接关系。

接下来就是刘伯温的儿子们。刘伯温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琏,次子刘璟。

刘琏在洪武十年的时候,担任监察御史一职,次年出任江西参政。

朱元璋曾经想重用刘琏,因为他觉得虎父无犬子,刘伯温的后代会像刘伯温本人一样优秀,但是没想到刘琏却早早地被胡惟庸给逼跳井了。

所以刘伯温的长子之死和朱棣没有任何关系。

刘伯温的次子刘璟,在洪武二十三年被朱元璋受诚意伯爵位,不过刘璟婉言谢绝了朱元璋的好意,朱元璋转而将爵位授予了刘琏的儿子刘廌,刘璟则担任了朱橞的左长史。

曾经在朱棣还只是王候时,有一次和刘璟下棋输了,朱棣希望刘璟能让自己几步棋,刘璟则直接拒绝,并称:“该让的我会让,不该让的我一定不会让!”后来朱棣夺得皇位之后,深知刘璟的才能,便召他进宫。刘璟谎称自己生病不愿意进京面见朱棣。

朱棣于是派人把他强行压到京城,结果刘璟见了朱棣之后不叫皇上,反称殿下。

这可把朱棣气坏了,大声威慑刘璟注意场合和身份。刘璟非但没有惧色,还反讽朱棣死后也逃不了“篡位”的骂名。

以前下棋时刘璟就没给朱棣留面子,现在大庭广众之下,刘璟同样不给朱棣留面子。以朱棣的脾气自然是饶不了刘璟,直接将他投进大牢反醒,如果不知悔改就斩首。结果刘璟没有等到朱棣动手,自己在牢里自缢而死。

所以后人认为刘璟这也算是间接死在朱棣的手里。

关于刘伯温这样的智囊忠臣,最后连同儿子们得到如此下场,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