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实力远胜于曹操,为何袁绍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

林成龙


其实袁绍原本也有机会迎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他的谋士沮授早就建议他迎献帝,但袁绍没有干。

为什么呢?原因其一,袁绍跟汉献帝关系一向不好,袁绍最先挂靠的就是何进,也就是汉少帝刘辩的一方。他打心眼里是瞧不上汉献帝的。董卓废少帝立献帝,袁绍就表示过反对。离开洛阳后,袁绍当时就想拥立立幽州牧刘虞。可见,他认为董卓拥立的汉献帝就是一个水货。不具备正当性。

原因之二,袁绍确实没有迎献帝的必要。曹操之所以要迎,那是因为他本身的声望不足,是一个太监的后人,而袁绍四世三公,早就已经是士人领袖,酸枣盟主。当时威震河北,从者如云,他不需要扯汉献帝这面大旗。

所以,当沮授让袁绍迎献帝时,其他谋士就表示不妥。 郭图、淳于琼就说,大哥你已经很牛了,如果把天子迎过来,动不动就要给他打报告,如果听他的,那你的权威就要受到损害,如果不听他的,那就是拒命,这不是好主意。

听起来也是有道理的。但袁绍没想到控制了汉献帝,自己就控制了舆论,自己是听从还是抗命,还不是自己说了算。而如果在别人手里,他说你抗命,那你就是抗命了。

而且就算汉献帝对袁绍没用,但如果对自己的竞争对手有用,那也应该抢过来。

所以,沮授说:若不早图,必有先人者也。夫权不失机,功在速捷,将军其图之!

可惜袁绍没有想到这一点,以为自己不用就没事了,忘了战场上的东西,自己不用,也应该毁掉,免得资敌。

另外,袁绍也实在没空,他正在跟公孙瓒血拼,抽不出精力来迎献帝。而迎献帝也不是说迎就迎的,这里面需要高超的统战手腕,比如跟韩暹、杨奉打好关系。

这一点上,曹操又比袁绍要方便得多,一是曹操这个人能伸能屈,敢忽悠,利用就近吃饭的机会把汉献帝骗了过来,而袁绍自持名门之后,帅哥一个,当然不太愿意像曹操一样服软又使诈,而且他又离得远,所以就算他去,也未必成功。

而等曹操把汉献帝迎过来,声势大涨,而且汉献帝很快就给了袁绍一个公开批评,说他: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而但擅相讨伐。

搞得袁绍连忙写检讨。

这时候,袁绍这才发现自己走宝了,想让曹操把天子送到鄄城。这个地方离袁绍很近。曹操当然不会这么傻,自然不会理会他。

那曹操迎献帝是不是他战胜袁绍的重要原因呢?

应该不是,枪杆子里出政权,汉献帝其实就是一个政治宣传工具,但袁绍同样可以反宣传,清君侧嘛。


脑洞历史观


这跟实力没关系,当时,汉天子已经是没人要的赔钱货与定时炸弹,关东群雄没人敢要,曹操当时挟天子,那是一次巨大的冒险,群雄当时暗地里恐怕都在笑他傻。

首先,当时关东未平,流寇遍地,经济崩溃,奉天子太耗精力钱粮,而且也令不了谁,徒惹麻烦。

第二:现在皇帝身边的大将韩暹、杨奉,都是白波贼出身(白波乃黄巾军之支部,董卓把持朝政期间在并州白波谷起义,盛时有众十余万,后遭凉州军镇压,大部投降朝廷),倚仗其攻,彪悍难制。跟他们打吧又投鼠忌器,怎么搞?就算搞来了又能怎么样?这年头皇帝说话屁都不是,就怕到时没“令”到人,反自成了出头鸟,被人抢打群殴了。

况且,挟天子不但令不了诸侯;且有可能为天子所挟,鸟尽弓藏了!当年光武帝刘秀的哥哥刘縯为了革命队伍的团结,而选择向刘玄称臣,结果权力被慢慢侵蚀,最终含恨而死,此亦足可为鉴。

所以,献帝东归时,河内太守张杨、河东太守王邑两位小军阀倒是接济了一下献帝,可惜他们实力太差,根本负担不起一个国都的开销与重建工作,所以只意思一下就跑了。

献帝寄予厚望的吕布则根本没来,只回了一封书信,说自己在徐州的日子也不好过,饥一顿饱一顿的,有时还得靠袁术接济,实在没有能力报效朝廷。汉献帝只得一声长叹,还是回诏嘉勉了吕布一番,并擢升吕布为平东将军,封平陶侯。可惜献帝的使臣在兵荒马乱的路上把任命书、将军印,以及封侯的丹书铁劵都给弄丢了。使者只得又回到洛阳,导致吕布和汉献帝失去了联系,且此生再也未得机缘相见。

张杨、吕布、王邑等人实力不足也就罢了,鼎鼎大名的袁氏兄弟总得拉汉室一把吧!然而,袁术在听说天子蒙尘后,却召集群下说:“今海内鼎沸,刘氏微弱。吾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民,于诸君何如?”竟不但不想迎汉帝,反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

这位出身高贵,又有着严重的自恋倾向的公子哥,终于说出了汉末群雄敢想而不敢干的事儿。

袁术没来也就罢了,毕竟是外人,最让献帝失望的,是刘表、刘璋、刘宠、刘备等宗室豪杰,居然也一个没来迎驾!

所以,当时袁绍虽已大败公孙瓒,占据幽州大部,算是州域粗定,养个天子不成问题,可这时郭图、淳于琼却提出反对意见:“今群雄并起,各欲为帝,如迎天子,动辄请示,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抗命,诸多不便也!”袁绍一听也有道理,我四世三公的金字招牌已经很响了,不需要加块皇帝的烂招牌在身边,何况我当年曾带头反对改立献帝,并曾质疑过献帝的皇子身份,而与韩馥合谋欲立宗室刘虞为帝,这事儿虽没成,但必已得罪了献帝,如今又再去迎奉他岂不很尴尬?算了,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先去将公孙瓒斩草除根了再说,这年头谁兵多地广才是老大。


千古名将英雄梦


“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袁绍的谋士沮授说的,但是袁绍没有采纳。因为他不仅怕麻烦,还怕迎来天子丢了自己的权力和地位,这是极度不自信的表现。

沮授的说法是:

“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

就地理位置和整体实力而言,袁绍的确是最有机会得到汉献帝刘协,从而实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只可惜,好谋无断的袁绍错失了绝佳的机会。

既然袁绍不奉迎天子,那曹操集团是怎么做的呢?

曹操的谋士毛玠同样向曹操提出了类似的建议,他劝谏曹操说:

“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

曹操经过深思熟虑后采纳了毛玠的建议,而且迅速做出了行动。在东汉末年这个群雄逐鹿的时代,可见有先见之明和当机立断是多么的重要。<strong>

咱们再来对比一下沮授和毛玠的建议,笔者认为后者的建议更周详慎重。挟天子以令诸侯和奉天子以令不臣虽然大体意思差不多,但是给世人的感觉就是前者是一个霸道的军阀为了满足权力和欲望所为。而后者则像是一个忠臣良将的英明之举。

所以就权谋方面的能力来看,毛玠是比沮授要高一个档次的。

通过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成功案例,咱们再来探讨一下袁绍为什么不挟天子以令诸侯?

沮授主张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袁绍帐下立马有其他的谋士跳出来反对,他们认为汉献帝刘协已经没有利用价值,迎奉天子过来只会给自己增加累赘。

天子来了到底朝拜还是不朝拜呢?做什么事情或许下什么命令是不是也要请示一下天子呢?要是天子和自己的意见不一致,那就麻烦了。

袁绍赞同这种看法,他认为自己的实力最强大,完全不需要皇帝这个招牌,而且这个皇帝是董卓立的皇帝,当初自己组织义军讨伐董卓,现在如果供奉这个皇帝,那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而以前那个少帝刘辩又已经被董卓给杀了,所以袁绍他并不打算迎奉汉献帝刘协,而是想在自己的地盘另立一个皇帝(他的心仪人选是刘虞,可惜没有得逞)

在对待皇帝方面,董卓的做法是废掉一个再立一个,袁绍的做法是想在自己的地盘立一个,而袁术的做法则是自己当皇帝。曹操确实比其他诸侯更高明,他选择了成本和风险最小的方式,就是奉天子以令诸侯。

总之,袁绍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方面是因为他本身的整体实力,令一方面还在于他好谋无断还怕丢了自己的权利和地位。


醉爱谈历史


看了一些回答,基本不得要领,都是些死读书读死书的货。

首先且看,袁绍起家的资本是什么?是“汝南袁氏”名门招牌,是“四世三公”的强大号召力。袁绍有自己的军队吗?是没有的。

面对“十常侍乱政”,袁绍是无能为力的,想要匡扶朝政也只能借助大将军何进。于是他对何进说:“从前窦武准备诛杀内宠,而反受其害,原因是事机不密,言语漏泄。五营兵士都听命于宦官,窦武却信用他们,结果自取灭亡。如今将军居帝舅大位,兄弟并领强兵,军队将吏都是英俊名士,乐于为将军尽力效命。一切在将军掌握之中,这是苍天赐予的良机,将军应该一举为天下除掉祸害,以名垂后世!”

面对犹豫不决的的何进,焦灼万分的袁绍还是无能为力,只能再一次献策说:“可以调集四方猛将豪杰,领兵开往京城,对太后进行兵谏。”

且不说袁绍的计策是好是坏,这都透漏出一个事实,袁绍没有自己的军事班底。

袁绍的献策最终导致了董卓进京,这一“引狼驱虎”之计使摇摇欲坠的大汉王朝更加的雪上加霜。袁绍看不惯董卓的颐指气使,又逃出了京城,逃亡到了冀州。袁绍逃到冀州后就猛虎入山林,苍龙归大海了吗?没有的!被冀州牧韩馥限制了行动,软禁了!当然这种软禁可能并不一定全部是恶意,也有保护的成分。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关东州郡起兵讨董,推举袁绍为盟主。袁绍自号车骑将军,与河内太守王匡屯河内,韩馥留邺,供给军粮。豫州刺史孔伷屯颍川,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与曹操屯酸枣,后将军袁术屯鲁阳,各有军队数万。

什么是 “盟主”?这是股份制企业的外聘职业经理人(自己没股份),这和一个行业协会的会长也强不了多少!这个“盟主”的来历也不是因为袁绍个人实力超强,那是因为“汝南袁氏”名门招牌,袁家“四世三公”的强大号召力,是袁绍袁家长子的身份。如果阿猫阿狗是袁家的长子,换成阿猫阿狗也一样。当然这个里面还有一个巨大的隐患,袁绍虽然是袁家的长子,但是是庶出,也就是小妾生的;袁术虽然是袁家的老二,却是袁家嫡出的,也就是袁术的亲妈才是袁老爹的正房媳妇。这就存在了谁能代表“汝南袁氏”的争议,也直接导致了袁绍袁术两兄弟的面和心不合。

“汝南袁氏”名门招牌也好,“四世三公”的显赫地位也罢,哪里来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都是皇家给的!各路诸侯因为你出身名门身份显赫就推举你当“盟主”,你比皇帝还名门还显赫吗?如果把皇帝迎接来了,大家会以皇帝为中心还是以你袁绍为中心?这是袁绍的心病!治不好。

这种“加盟制”的组织结构,盟主对各个所属军队的控制是不可能太有力的。所以顺丰的老板王卫才会把所有的加盟点全部改为直营,这样才能加强控制嘛。这种情况下,无论谋士们理由多充分,袁绍都不可能冒险“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且不说当下袁绍就对加盟进来的军队有一定的指挥权,就算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了,也不见得能够命令得了没有加盟进来的各路诸侯们呀。要是再被自己的兵马像吕布杀董卓一样来一个“清君侧”,自己可就真的是死无葬身之地了。

咱们反过来看曹操,人家起家的资本是什么?是散尽家资(含孝廉卫弘资助部分)招募的“义兵”,是本家兄弟曹仁、曹洪,是自己完完全全一手建立的“曹家军”。

这就是百分百自己控股的私有企业,曹操自己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这样的企业,员工会怎么想?我吃曹老板的粮,拿曹老板的饷,我就给曹老板干活,我管你什么国家总理皇帝老儿,我不伺候!

所以曹操是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袁绍不行!这里有个人性格、胸怀、眼光、能力的问题,更多的是各自的组织结构决定的。


南柯


袁绍的自我辩解:我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

大家好,我是袁绍袁本初,后世之人但凡提到我都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说我手里明明握着一副好牌,最后还是给我打烂了。尤其是说我不懂政治,不知道拉大旗扯虎皮,这种评价是不中肯的。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我们这群创业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这里我做几点说明,聊以自辩。

1.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得到的有恃无恐。汉末乱世,大小军阀都想自己创业干革命,真正想要匡扶汉室的几乎没有,有也是喊喊口号而已。干革命就得树立自己政治旗帜,用于笼络人心,招揽人才。“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得到的有恃无恐。”这句歌词形象生动的展现了我们这群创业者的内心。

没有声望的就要扯虎皮拉大旗,像我这种大军阀,势力雄厚,声望极高,就不那么需要了。我年少时就结交党锢人士,反对宦官势力,博得声名。董卓祸乱宫闱,我联合关东诸侯联合讨伐,作为盟主,得到天下人的拥护。后来我统一了黄河以北,家里又是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地,对我来说,我不需要汉献帝这面政治旗帜。

但是对于出身低微、实力单薄的军阀而言,匡扶汉室就是最好的一面旗帜,曹操如此,刘备也是如此。汉献帝就成为大家哄抢的一块香饽饽,但汉献帝从始至终就是一面政治旗帜而已,用着不顺手了随时都会被丢弃。

但是我也有自己的问题,我以为自己不需要的就是别人也不需要的,我以为我不喜欢吃的糖曹阿瞒也不喜欢,事实证明他骗了我,但主要责任在我。

2.我俩尿不到一个壶里。当年董卓领兵进京后准备要废少帝立献帝,我当场就翻脸了。董卓立的汉献帝刘协不具有政治合法性,是董卓的私心在作怪。大将军何进的外甥少帝才是根正苗红,可惜被董卓杀害了。所以说,从一开始是我就和汉献帝刘协尿不到一个壶里,彼此是看不顺眼的,在内心深处我不认可汉献帝刘协。董卓迁都长安后,我想另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奈何这小子胆子太小,最后作罢,还得我撸起袖子自己干。所以不能说我没有政治眼观。

3.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是一个玩弄政治的高手,在政治上我一直处于主动和优势地位,从结交党锢人士、到紧跟大将军何进、再到讨伐董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竟然公开批评我,在政治舆论上我一度处于被动地位,不得已做了自我检讨,但这是一时的,是权宜之计。我干掉公孙瓒后,马上掉转枪头,以清君侧之名,大举讨伐曹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陈琳的那篇出征檄文《为袁绍檄豫州文》,政治口号这种事情,怎么说都行,就看你怎么引导舆论了。

4.我最后的总结陈词。有人把我的失败归结于不知道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是言过其实了。我人生的转折点是官渡之战,是由于在战争的关键时刻许攸投敌叛变,导致我战争失利。但谁还没打过败仗呢?听说阿满在赤壁胡子都被没烧没了。再说了官渡之战虽败但是未伤元气,我还有翻盘的实力。

有人会问那为啥没有翻盘呢?那就是另外的故事了,下次有机会再跟你们唠。


连古通今


公元195年,也就是兴平二年(195年),董卓的西凉军李傕、郭汜二人各自拥兵搞内讧,把个长安城几乎变成一片废墟。献帝刘协趁际带领一帮王公大臣在杨奉、董承等的护卫下仓皇逃出长安,辗转东行到达洛阳,摆脱了李、郭的控制。

到达洛阳也是一片废墟,满目荒凉,惊魂未定的汉献帝举眼往全国一望,天下诸侯,袁绍和曹操两大势力正在争夺中原地区,刘表和孙策分别占据了荆州、江东,刘璋割据益州,韩遂、马腾占有凉州,公孙度盘踞辽东,都忙得不亦乐乎。

找谁勤王呢?论实力,论条件,当然袁绍是最合适的人选。袁绍的谋士沮授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于是向袁绍建言:“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谁能御之!”。在沮授看来,献帝东还,无疑是一面可利用的旗帜。这个时候迎奉天子,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号令天下,诛讨未服”等于掌握了战略至高点, 实在是机会难得。

可惜后来历史发展,我们都看到了。袁绍犹豫良久,但最终还是没有采纳,错失大好机会。反到是曹操捷足先登,将天子牢牢掌握在手中。那么为何袁绍不愿意西迎献帝?

分析当时形势和袁绍个人性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这个问题。

一、袁绍其实对献帝的正统治性并不认可。

献帝是董卓乱政后,自行废少帝,逼死何太后,而立的。袁绍曾是何进的部下,是拥立少帝的,从内心里对董卓所立汉献帝是不认可的,不认为是正统,所以当初率十八路诸侯联合进攻董卓,就有这层意义在里面。在董卓立献帝后,袁绍曾想要联合袁术、曹操一道,另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尽管袁术和曹操皆不同意,但袁绍仍坚持己见。从这一举动上,就可看出袁绍对汉献帝的合法性是内心抵制。

二、袁绍对挟天子真能令诸侯还心存疑虑。

其实“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把戏,董卓,袁绍之所以不愿挟天子,主要原因是他不相信挟天子可以号令诸侯。挟天子政策最早的执行者其实是董卓,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都已经玩过,然而各路诸侯并不买账,甚至组成联盟讨伐,朝中的王公大臣也不感冒,搞得董卓被杀,西凉军相互攻伐。前车之鉴,就在眼前,所以袁绍非常犹豫。

三、袁绍觉得汉献帝是个烫手的山芋。

袁家是当时有名的世家大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满天下,有这样一块金字招牌,天下士族慕名投奔,袁绍的事业发展非常顺利,短短五年间,从一个渤海太守发展成为关东诸侯中最有实力的军阀,坐拥冀州,并占领并州、幽州、青州大部分,实力相当雄厚。迎不迎奉天子,并不是非常急需,而且真把天子这尊神请回来,以后行事不免束手束脚,还是个麻烦事。毕竟袁绍也有自己独立称帝的小心思,只不过不好意思说出来而已。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掌心读历史


对待天子问题上,袁绍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通过拥立新天子以自重。据史书记载,在董卓乱政时,袁绍等人意图拥戴宗室、幽州牧刘虞为帝,只是在曹操、袁术等人的激烈反对下,加上刘虞坚决不从,最终未能成行,拥立天子的计划腹死胎中。

第二个阶段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在听闻汉献帝东归的过程中,袁绍手下首席谋士沮授提出来的,只是袁绍开始有些犹豫,他担心皇帝来了自己的位置怎么摆,如果皇帝和自己意见相左该听谁的,等他回过神来的时候却被曹操捷足先登。

第三个阶段是意欲天子自为。袁术称帝后,被群起而攻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想把帝号和玉玺让给这个一直瞧不上的哥哥。袁绍爽快的答应了,只是袁术病死在途中,这个愿望又落空了。

我们不难发现,从拥天子到挟天子再到天子自为,袁绍每一步都未能成功,为什么呢?

好谋而无断,犹豫不决。可以说,袁绍在兵力地盘均强于曹操的情况下却被对方消灭,和自己好谋而无断的性格有直接关系,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靖远0204


袁绍本是四世三公,有着优越的成功的条件,却自身的原因在历史的舞台中早早的领了盒饭。再加上短视,与挟天子以令诸侯失之交臂。殊不知,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立的。害怕汉献帝的到来,失去自己本有的权利。就算如此,一个光杆司令能成什么气候?可汉献帝的大名,却能做很多一个诸侯无法完成的事。再有就是作为一个人主,做不到兼听则明。在这个问题上,不同的谋士给予不同的建议,却总是被那些意见牵着走,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袁绍这样的性格,当时可以得出结论,已经不易,更别提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件事了。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袁绍是有机会迎献帝的,但他没有抓住机会。这一点上也确实如后来荀彧和郭嘉对袁绍的评价。荀彧评价其“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而郭嘉评价袁绍为“多谋少决”。


根据《三国志.袁绍传》的记载,在献帝还洛阳的一路,袁绍是派了郭图为使面见献帝的,而郭图回来后,建议袁绍“迎天子都邺”,但袁绍没有听从。但《献帝传》里记载的是沮授建议迎献帝,袁绍本欲从之,却被郭图和淳于琼劝阻,这两个版本不管哪个是真实的,都能看出袁绍此时政治敏锐性确实不高。

沮授说绍云:“将军累叶辅弼,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毁坏,观诸州郡外托义兵,内图相灭,未有存主恤民者。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绍悦,将从之。郭图、淳于琼曰:“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今英雄据有州郡,众动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授曰:“今迎朝廷,至义也,又于时宜大计也,若不早图,必有先人者也。夫权不失机,功在速捷,将军其图之!”绍弗能用。



反而曹操迅速迎回献帝于许昌,并以天子名义收腹了河南地区,关中势力也纷纷依附了曹操,这一来袁绍看了才开始眼红,于是派使者送信至许昌,要求曹操“徙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近”,真是可笑至极,曹操当然不会同意,但为了“安抚”袁绍,实则羞辱袁绍,借天子之名先赏袁绍太尉,后赏袁绍大将军,拜为邺侯,袁绍大怒道:“曹操当死数矣,我辄救存之,今乃背恩,挟天子以令我乎!”并拒绝接受封赏,可见袁绍此时情商也是很低。


棍哥观史


首先袁绍实力没有远胜于曹操,两人实力四六开还差不多,到官渡时基本五五开了,只不过曹操需要分兵防御南方和西方而已。

当然袁绍错失献帝还是自己判断失误,他从来就看不上这个董卓立起来的皇帝,之前打算过另立皇帝,而且袁术计划逃往河北时袁绍也答应接收了。可以看出袁绍是对汉献帝不太感冒的。

后来发现这块招牌确实有点用,便向曹操要求将皇帝住所迁至双方交界的一个城市,曹操当然没同意。

归根结底还是袁绍个人原因,本来他是有机会也有实力做的,但个人意愿不强,怕有皇帝在身边做事受限制。

不过我个人认为袁绍的想法也不是没有道理,后来曹操确实经常陷入汉室朝廷的政治斗争中,以至于拿下河北后自己住在邺城,皇帝留在许都。

我提出一个观点,汉献帝是把双刃剑,有用没用都有理由,只不过袁绍官渡战败了,所以看起来他做什么都是错的,其实也未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