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将军造反时,为何大多数士兵都会听将军的,而不是想着效忠皇帝呢?

大牛无形


简单来说,这涉及对军队的控制权问题。

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谁掌握了军队,谁就拥有了控制政权的筹码,古今中外皆然,从这一点出发,皇帝本人是必须要掌握军队的,不然皇帝就不是他当了,分分钟成傀儡甚至灭族。

矛盾的地方在于,整个国家的军队很多啊,且分布在边疆重镇,皇帝一个人怎么统领?这就像官府一样,皇帝当然想自己统御万民,可是做不到,那就只能建立一个官僚制度,经过逐级官吏传达,施行自己的意志。

军队也一样,皇帝要想掌控全国军队,那就只能建立一个军队系统,由元帅、各级将领往下推,最后到士兵。而造反,就是某个将领不听皇帝的了,带着底下人反抗皇帝。

造反,其实就是这个制度的一个弊端,因为皇帝掌控军队是间接的,皇帝掌控将领,将领掌控士兵,皇帝是通过掌控将领然后再掌控士兵,士兵是不一定效忠皇帝的!

士兵不一定效忠皇帝的原因很简单,古代的士兵不少志愿兵,而是义务兵,他们不是自愿来为皇帝抛头颅洒热血的,渴望建功立业的只是少数,绝大部分是被抓壮丁拉来的,当兵是他们养家糊口的一个职业。

皇帝又远在京城,绝大部分士兵是没见过皇帝的,而将领近在眼前,再加上军事作战所需的士兵服从将领(这是必须的,军队内部必须保证将领的权威,不然打仗的时候将是一盘散沙),皇帝对士兵的管控力自然比将领弱。

这一点,皇帝也是看的到的,为了防止将领造反,他们相出了种种方法,总的来说就两大类,一个是分离将领和士兵,使得“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另一个则是把握住粮饷。

第一个方法很有操作难度,如果玩得不够,将领跟士兵打成一片,等于没玩;如果玩得过火了,比如统兵权与练兵权分离,这个将领练好的兵交给另一个将领去带,将领跟士兵大眼瞪小眼,对皇权的威胁是小了,可同样的,对于军队的战斗力大受影响,毕竟哪个士兵会甘愿把命交给陌生的将领,打起仗来,心里总是怀疑将领的指挥,而将领对士兵不熟悉,调度起来也很麻烦。

运用这种方法的很多,比如虎符、监军等等制度,都是为了防范造反。

第二个方法就是夺取将领发粮饷的权力,粮饷这东西,都是来自于民间赋税的,羊毛出在羊身上嘛,问题是这羊毛谁来割呢?是中央统一割好了发到士兵手上呢?还是将领自己隔了发?

在中央强势、财政充裕的时候,打死都不会把割羊毛的权力交给将领的,将领给士兵发粮饷,士兵感恩戴德,眼里就只剩下将领了,哪还有朝廷和皇帝?

但在少数情况下,中央又不得不将适当的财权交给武将,让将领就近征集粮饷无疑可以给朝廷省去大笔人工和运输费用,军队获得补给也更及时,打仗打得更有劲了,在财政不充裕的时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不过下放财权是一把双刃剑,武将统军与财政权合一,虽然可以增加军队灵活性,增强战斗力,但也会大大增加武将造反的概率,没有钱,武将造反就没有底气,有了钱,什么不敢?

历数那些比较大的造反,比如安史之乱,那就是因为中央下放了财权,军饷是将领发的,士兵对将领非常拥护,这才敢造反,不然像钟会,可能先被自己部下给干掉了。

宋朝有鉴于唐末五代的军队政变(多的数不过来),推行了一场全面的弱军行动,什么以文治武、财权分离、下属限制等等,彻底灭了将领反叛的苗头,之后的朝代沿而用之,并进行改进,所以宋朝以后,武将造反就很少了,成功的几乎没有,更多的是哗变,如苗刘兵变。


平沙趣说历史


这就要看谁控制着军队了。

如果中央的皇权足够强大,亲自掌握着数量庞大足以压倒任何一支地方军队的禁军时,那么将军基本是不敢造反的。又或者是采用以文制武的手段,同时使兵将互相不知,对将军多加限制,那么也不会有什么士兵会忠于将军的现象。


一般出现这种士兵跟着将军一起造反的现象,多半是因为将军掌控的权力太大了,强大到完全控制了这支军队的一切。

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赵匡胤,作为掌控后周禁军的藩镇大将,柴荣对赵匡胤是信任有加,在临终之前,为了限制住其他藩镇对小皇帝的威胁,柴荣给予了赵匡胤和很大的权力,整个禁军基本上都被他所掌控,派系下的其他将军也是和赵匡胤交情颇深,并且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匡胤想要发动陈桥兵变,简直易如反掌。



再就是兵油子类型的左良玉,明末之际,朝廷给武官放权太多,以文制武的政策崩溃,就出现了类似于唐末藩镇割据的潜在局面,像左良玉,就是典型的不听话的兵痞。他手底下的军队,已经不是简单的朝廷指派的募兵了,大多数都是左良玉自行招募,还有不少的农民军成分。朝廷分下来的粮饷,也是由左良玉分发给下属,对于这么一帮当兵的土包子而言,他们只知道钱是左良玉给的,对他们好的也是左良玉,至于皇帝,见都没见过,又谈何忠诚。虽然左良玉没有造反,但他已经很明显的不停皇帝的话了。



这就和唐朝的藩镇一般德行,士兵和统兵大将长期待在一起,早已经成了一个从属性的利益圈,藩镇将军掌控了士兵的一切,同时也就换来了士兵的忠心。


火器工坊


大家都知道,在古代,皇帝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古代最严重的罪,莫过于“谋大逆”。犯了“谋大逆”之罪,不仅仅自己要被杀头,还会被“夷三族”“诛九族”。而且,对于一般的士兵来说,造反就算成功了,自己最多只能得到一两亩薄田,获益并不大。两相比较,失败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既然失败的成本那么高,为什么在古代,只要将军一造反,士兵们也都会跟着造反呢?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是这样的。

(安史之乱)

一、被骗。

古代的士兵都没有什么文化,古代的信息又不畅通。这两点,就决定了古代士兵们非常容易被骗。

将军在骗士兵的时候,通常不会告诉士兵说,我们这是在造反。如果他说是在造反,估计没有几个人会跟着他干。他不会这么说。他说的一定是皇帝身边出奸臣了!皇帝的生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皇帝让我们前去把他解救出来呢!

所有人都知道皇帝很重要,皇帝的生命安全问题比天还大。既然如此,大家当然要跟着将军去当英雄,杀进京城,把那些蒙蔽皇帝的奸臣碎尸万段了。

刘濞造反、朱棣造反、郭威造反、安禄山造反,没有一个不是采用这种方式。

(刘濞剧照)

二、被吓。

当然了,就算古代信息不畅,士兵们与世隔绝,在军营里得不到有效的信息。但是最终,他们也是会知道自己是在干什么的。

因为毕竟要两军对垒,要攻城略地,要和老百姓接触。这样一来,他们都会知道他们是参与了一场造反。并不是什么解救皇帝,而是要推翻皇帝。到那时候,他们心里肯定很不高兴,觉得自己被骗了。

不过这时候,将军会告诉他们,“一日为贼,终生为贼”,一旦上了“贼船”,你就没有下去的时候,下去了就是死路一条。

而这时候,皇帝那边肯定也有所动作,比如杀了将军留在京城里的人质,比如抓了与之相关的人员。这些情况,都会被当做生动的事例来教导士兵们。士兵们一想,对呀,将军的家属都被杀了,咱们作为一同造反的人,不是会受到同样的待遇吗?所以,被逼无奈,他们就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了。

(李从珂剧照)

三、被哄。

士兵们被逼,心里自然不舒服。虽然说不得不跟着一条道走到黑,但是这种不情不愿的事情,干起来也干不好。

这时候,作为将军,他就会想办法哄士兵们。他会告诉他们,虽然你们现在是干一件危险的事情,但是,只要成功了,你们将来就会跟着我吃香的喝辣的。

李从珂在造反的时候,就对他的将士们做过这样的承诺。对将领,他就发官帽子。谁将来当刺史谁将来当县令。为了让将领相信,他甚至写下保证书。对于士兵,他就会承诺奖励多少钱,给多少地等等。

等到李从珂打到京城,当了皇帝以后。他才发现,国库里面的钱,根本不够他用来奖赏。所以,他干了一件荒唐的事情,预先向百姓收取5个月的税收,才勉强兑现。

四、被赏。

将军向士兵做出许诺,表示打下江山后,会给他们好处。但是,这也并不一定能激发士兵们的兴趣。毕竟那是遥远的事情。再说了,万一打败了呢?那不是什么也得不到吗?

所以,一些造反的将军,为了激发士兵的积极性,往往会纵容他们抢劫。只要把这座城打下来了,城里的东西你们可以随便抢,抢到的就是你的。这样一来,士兵们立马就来了精神,打起来就更积极了。

安史之乱中,无论是安禄山的士兵,还是史思明的士兵,都是一路抢劫。未必然安禄山、史思明不懂得抢劫是不对的呀?既然晓得,为啥还要纵容士兵们干呢?就是因为他们要靠这个“贿赂”那些士兵们跟着自己干。

用了以上四大招,士兵们也有背弃了自己的初心和人格,不管不顾地造反下去了。

(参考资料:《旧唐书》《旧五代史》)


张生全精彩历史


古代的时候,将军和士兵一般都是生活在一起的。不管是日常的训练,还是平日里的作息时间,他们基本上都是一致的。

正所谓低头不见抬头见。

这种情况,就产生了日久生情的念头。将军和士兵之间,肯定有一种难以描述的感情的。

在加上他们一起作战,一起杀敌,一起经历过的生生死死。可以说他们之间都是患难之交,生死之交。

试问人世之间,还有那种交情能比得上这种交情的呢?

反过来我们再看看皇帝,皇帝就不一样了。

因为皇帝高高在上,日理万机,说不定很多士兵,连皇帝长得什么样,可能都不知道。皇帝虽然是天下之主,但是,和士兵没有任何基础的感情呀。皇帝只认识将领,他们能调动的也是将领,这就造成了皇帝和士兵之间,存在着隔阂。兵不认识皇帝,皇帝不认识士兵。

不是有句话说的好嘛,士为知己者死。

所以士可能为自己的将领而死,不可能为自己的皇帝而死。

这也就是为何李广与李牧再和匈奴交战的时候,能够经常大胜仗的原因。毕竟他们对士兵很好,士兵们愿意为他而战,甚至是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

还有就是士兵要想升迁,还需要将军提携呢,从这一方面来看,士兵必须要在将军面前表现的好一点。

这又加深了将军和士兵之间深厚的感情,甚至是友谊。

要说将军和士兵的感情,最典型的要数赵匡胤和他的部下了。

赵匡胤是怎么当的皇帝呀,还不是因为被部下拥护,经过黄袍加身事件,一夜之间,就成了皇帝的。

本来赵匡胤是都点检,北宋时期武将的最高统帅。

但是,他经过部下的拥护,一下成为了皇帝。

大家是不是好奇,为什么士兵不拥护自己的皇帝, 非要拥护赵匡胤这个将领呢?

他的部下之所以,拥护赵匡胤当皇帝,是因为这样做大家都能得到好处。

若是赵匡胤是开国皇帝,拥护他的那些臣子,就是开国功臣。这样大家都能得到世代传袭爵位,都是利益共享者。

至于之前的皇帝的生死,他们才不会体谅呢?

所以,可以说这一切基本上都是利益在其中作祟。

皇帝主要统领的人是将军,可以说他们只要管理好将军就行了,只要将军不造他的反,他就会高枕无忧。

赵匡胤当了皇帝,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开始实行了一种新的制度。一个将领,只能在一个地区,担任一段时间的官职。之后就调换到其他的地方,这种情况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状况。也就导致了宋军打仗比较弱的结果。


汉史趣闻


这个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封建社会的皇帝,贵为天子,高高在上,一点都不亲民。而且当时的传播手段非常原始,普通百姓和普通将士根本就没见过皇帝的尊容,没有听过皇帝的声音,皇帝的旨令都是通过将军一层层传达下来,底层的将士根本就不知道这些旨令是真是假。

比如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月底,安禄山率领十五万大军在范阳反叛,事先只有几个最核心的亲信知道安禄山这次是要搞叛乱。事先,安禄山伪造了唐玄宗的一道旨令,召集将领们宣布说:“有密旨,令禄山将兵入朝讨杨国忠,诸君宜即从军。”

当时大家的反应是“愕然相顾,莫敢异言”,有人可能有些疑惑,但没有人敢于站出来质疑,因为这等于是挑战安禄山的权威。而且,安禄山一向是皇帝的宠臣,万一这道密旨是真的呢?自己岂不是找死?

这种命令的真实性在短时间之内根本是难以验证的,大家别无选择,只能听令。

但是,如果将士们能够当面听到皇帝的命令,大家在皇帝和将军之间还是会选择皇帝的。当然,这种局面极为罕见,但历史上确实有过。

神龙三年七月,皇太子李重俊和亲信李多祚、左羽林将军李思冲等人发动政变,率领三百多名羽林军杀死了武三思、武崇训父子,然后一起冲向皇宫,准备一口气诛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等人。

李重俊一时冲动,选择了错误的行动次序,错过了最佳的时机,没能控制住唐中宗。皇宫中得到消息之后,立刻紧闭宫门,加强了守卫。韦皇后、安乐公主等人簇拥着唐中宗登上玄武门去躲避。

李重俊、李多祚等人无法攻入皇宫,只能在宫门之外干着急。唐中宗从城楼上俯下身子,对李多祚手下的将士们说:“汝辈皆朕宿卫之士,何为从多祚反?苟能斩反者,勿患不富贵。”

意思是说,你们都是我的卫士,干嘛跟着李多祚谋反?你们要是能杀了李多祚,我一定有重赏。

在皇帝和主将之间,大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皇帝,于是转过头来杀死主将李多祚等人,政变彻底失败。

总之,古代的普通将士在信息上是非常闭塞的,人也比较愚昧,只知道盲从将军的命令。不过,如果有机会当面见到皇帝,他们还是会选择听从皇帝的命令。


于左


先问是不是,再看对不对。

看到这个问题,先想到的是《雍正王朝》里著名的“卸甲事件”。





在这个案例里,相比于皇帝的命令,年羹尧的部下明显更服从于将军的军令。年羹尧也乐得以此作为向雍正皇帝讨价还价的本钱,而这一“当众打脸”的事件成为雍正皇帝下决心除掉年羹尧的一个导火索。

设想一下,如果年羹尧真的有谋反之意,属下的官兵会跟着他起兵造反呢?还是选择效忠皇帝呢?

我们再看整个古代历史,什么情况下,士兵会跟着将军造反(或者说是不听命于中央)?

这一问题实质上反映的是中央政府和地方军事集团的控制关系。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由于地理和信息条件的极端落后,皇帝对于普通的士兵,以及大部分中下级军官来说,都是一个遥远的概念,古代军队并没有“为何而战?”的概念,没有思想政治理念的灌输,当兵的目的不过是“吃粮拿饷”,更高的理想也不过是个“封妻荫子”。保证军队战斗力,增强军队凝聚力,必然要使士兵听命于将军个人,家丁制、私军化的发展必然出现地方军事集团。

保证中央政府对于地方军事集团有强控制力的根子在哪?

一个是“粮”,一个是“钱”。


情况一

在封建王朝早期,国家财政、经济治理体系良好的情况下,中央政府从后勤、财政、人事等各方面对于地方军事集团都有较好的控制。宋太祖赵匡胤是陈桥兵变由部下拥立,“黄袍加身”当了皇帝,设计了一套复杂的轮换调动机制,矫枉过正,使得“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明代由文官统帅军事,我们熟悉的文官统帅蓟辽督师袁崇焕、孙承宗、卢象升,还有太监作为监军。


情况二

到封建王朝的中晚期,在经历大的内乱或自然灾害后,当封建王朝治理体系运转失灵,中央财政无法供养军队,也不能从后勤等方面对军事集团形成牵制时,地方军事集团依靠自身的武力实现自我发展(自行征税或劫掠),一步一步将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财政等权力攫取到自己手里时,成为封闭独立的系统。

一个我们熟悉的名词——“军阀”就此诞生了。

大大小小的军阀各自割据发展,成为帝国肌体上的肿瘤。

典型的是在安史之乱、流寇、太平天国等内乱之下,唐代的藩镇、明末的辽东军事集团。清晚期到民国,则有湘淮军集团、北洋集团。

只有新中国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和政权,才从根子上铲除了军阀形成的土壤。

另外想说一句,军阀不过是对内野蛮强横,永远成不了真正的强军。

所谓“关宁铁骑”遇上满洲八旗兵就望风而降,土崩瓦解。彭总麾下志愿军来自各大野战军,依然如臂指使,在朝鲜打出赫赫战功。

再回头来看年羹尧,当年大将军还在跟蒙古王爷喝酒撩妹时,属下已被换了个遍,一个圣旨,岳钟琪就瞬间上位。任你是多威风八面的大将军,降十几级,直到贬为杭州城门守门的小兵再赐死,你连半点浪也翻不出。

不过一百多年以后,风水轮流转,武昌城新军一声枪响,袁大帅称病不出,监国摄政王急得干瞪眼,半点法子也没有,这其中根由,就很清楚了。


【北溟说传奇】读一读古代小说,品一品生活五味,欢迎对号入座。


北溟四海


第一,文化水准的限定。

普通士兵的文化水准大多不算高,因此受儒家思想中忠君理念的影响也就不深。指望一群没有崇高信仰的士兵在局势变换的生命危机前坚守对皇帝的忠诚,实在是太困难了。


因此,教育很重要,后世苏联的政委制度,还有希特勒千方百计发展党卫军,将纳粹思想宣传骨干分配到军队中就是如此道理。

古代而言,很多士兵都有军饷克扣,战争对生命的威胁等问题。对很多士兵而言,活过一天是一天,因此是不会选择逆势而为不跟着自己将军混的。

第二,县官不如现管,部队将军与士兵在情感维系,现实利益联系上比起士兵与皇帝来更密切。

以安史之乱为例,藩镇节度使们控制着士兵的升迁体系,奖罚制度,和节度使把关系打好可以混进节度使的私人卫队吃香的喝辣的,和节度使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而皇帝就是很遥远模糊的一个印象了。

而且士兵们对于长期和他们相处的将军也抱有更多的敬爱之情,但凡能够造反的,都是懂得如何拉拢人心的人精。

第三,信息来源的有限。

古代士兵位于通讯系统的基层,在兵变之时对于政局缺乏一个清晰可靠的认识。将军说带他们去清君侧,诛奸臣他们也只能相信了。


普鲁士之魂


自古以来臣反君,民起义的事件太多,而在这些事件中士兵听从皇帝的感觉是很正常的,毕竟人家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可是在这些事件中也有很多士兵听从将军,而不是想着效忠皇帝的。这又是为何呢?

与古代信息落后有关

在古代绝大多数士兵是从入伍到退伍都未见过皇帝的,他们只认识他们的顶头上司顶头上司说一句上面让做这件事,下面的士兵根本不知道真实情况!不像现在只要打个电话就可以确认,在古代人家贵妃想吃个荔枝不知道跑死了多少马,等你跑去皇帝那确认这个事是否属实时,估计人家反都已经造完了。更何况将军要造反,肯定事先什么都已经规划好了,让你做这件事肯定也有个正当理由的,所以士兵只能盲目跟从了!

与古代的环境有关

在那个时候很多人当兵都是为了有口饭吃,这样的士兵在军队里是占多数的,他们的文化程度很低,甚至有些根本不认识字,对他们来说谁给他饭吃,谁发他们饷银谁就是他们的老大,老大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更何况在古代就已经流传一句话“山高皇帝远,天高任鸟飞”。这些普通士兵即使知道将军是造反,他们也不敢不从啊,因为你皇帝还没来,他们自己可能就已一命呜呼哀哉。所以这些士兵效忠的不是皇帝不是将军而是给他们发饷银,有资格砍他们脑袋的上一级!

与将军自身的威望有关

他能做将军自然是有战绩的,在人们心中他就是大英雄,保卫了他们的家园。而这些士兵也是听从将军指挥,跟着他出生入死,所以这些士兵们的心在将军身上而不是皇帝。

与古代兵制有关

在募兵制下,士兵是职业军人,兵将均生活在一起,有关系好的兵将会在私下结拜兄弟,有的将军为了拉拢低级点的将领收他们为义子等等,所以当这些将军们造反时,士兵基本上都是站在将军这边的。

与君权和将权谁在军民之间更有分量有关

当将权在军民心中更有分量事,他造反,军民自然是站在他那边的,最近很火的一部电视剧《独孤皇后》里的宇文护就是典型的例子,不仅他的军队跟着他造反,而且后期出现的杨素也选择跟随他。

当然不止以上几个原因,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例如因为皇帝的昏庸无道失去民心军心,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有威望的大将军站出来造反,绝对是一呼百应。

【欢迎关注,更新不一样的历史趣知识】


羽评郡主



这不算什么。

士兵说到底,其荣华富贵,取决于将军,而不是皇帝。

毕竟,皇帝永远不知道有你这个小兵;

但是将军会。

你能不能从泥坑里面爬出来,成为人上之人,将军的作用,远远的大过皇帝。


好比一个公司里面,

你以为你的前途取决于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么?

显然是荒谬的。

你的前途首先取决于你的直属上司,你的小部门的头头。

什么董事长,总经理,离你太远太远,远到他们根本不知道你的存在。

你只有先紧紧的跟着你直属上司,小领导,才能一步步爬出泥坑。

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去奢望其他。


集体也好,组织也好,国家也好,说到底,不过是一个同一利益的人们结合体。这是存在的根本。

一切自由民主也好,专制独裁也好,都必须服务于一定的利益,维持这个利益共同体的存在。

人们也是如此的组织起来的。

我们加入公司,难道是想为公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么?当然是想赚钱养家,升职加薪了;

我们成为公务员,难道是真打算奉献出生命么?当然还是要赚钱养家,官运亨通了;

我们加入团体,难道是真的打算无怨无悔的付出么?当然是寻求团体的共荣和帮助了;


没有哪个士兵是为了皇帝去死加入军队的。

当兵吃粮,升官发财,不外如此。

既然将军才是对自己的前途最有影响之人,

当然一切听将军的。

除非有更大的利益的诱惑。


中国的这种情况并不算夸张。

日本和欧洲封建社会的这种情况才夸张。

在日本和欧洲的封建时代,

将军的下属根本就不存在效忠皇帝的问题。

领主的下属的下属,不是领主的下属;

大名的下属的武士,不是大名的武士;

自始至终,骑士和武士只效忠于上一级领导,而对上级领导的领导,没有效忠的义务。


中国是大一统王朝,才存在普天之下,名义上所有人都必须效忠皇帝的问题。

然而这终究也是名义上的。

在现实中,人们肯定只会忠诚于自己的利益,效忠对自己前程最为有利之人。



张子曰


古代将军能够造反,那必定是国家已经出现了严重了问题,皇权的权威已经被消耗殆尽,皇帝也已经控制不了将军了,此时大厦将倾,士兵当然要选择更加强势的一方,所以为了将来的前途更愿意和将军一起去造反。如果国家强盛,那么兵权一定被牢牢的把握在皇帝手中,重用文官,打压武将,武将根本没有造反的胆子,也没有这个能力,会被迅速消灭。

首先,将领带着士兵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长久的作战,使得士兵对将军的命令无比的拥护,毕竟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一旦与敌军交兵 就算是皇帝下令撤退,只要将军没有下令,那士兵就必定不会后退一步,军令如山,不容违抗,士兵也更加认可带领他们打胜仗的将军,至于那个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普通士兵与皇帝根本不可能有交集,还管他干啥,还不如好好的在将军面前表现,然后升职加薪呢。所以,就算是将军下令造反,士兵也会做到“将之所指,兵之所向”。

其次,士兵一般文化水平都不高,甚至普遍为胎教水准,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怎么可能有钱去读书,所以他们的分辨能力极为有限,很容易就会收到将领的蛊惑,甚至将领都会描述他们是正义的,是为了进行“清君侧”,灭掉君王身旁的谗言小人,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一旦成功,那必定会被载入史册,士兵在如此鼓舞之下,定会陪着将军一起攻打皇城,被骗了罢了。

最后,那便是将军才是士兵的衣食父母,所有的粮草、军械、军饷都是由将军来发放的,所以士兵只认将军不识皇上,毕竟皇上理他们太过于遥远了,简直就是月球与地球的距离,甚至一辈子都不可能产生交集,那还尊敬他干啥?士兵的家眷也被详细记载着,所以士兵只能拥护将军,将军让干啥他们就干啥,毕竟就算是造反也还有一线生机,要是违背了将军的命令,那就回立马人头落地。因此,大多数士兵都会跟着将军一起造反,而不拥护皇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