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曼帝國的肢解之路

奧斯曼帝國,包括整個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半島,整個中東地區以及北非的大部分,西達摩洛哥,東抵裡海及波斯灣,北及奧匈帝國和羅馬尼亞,南及蘇丹,控制了整個西歐到東方的通道,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

長期以來奧斯曼帝國輕視工業和貿易,自認為自己的文明最為優越。但18世紀後期開始逐漸落後於歐洲,到20世紀初已經遠遠落後於西方,逐步淪為半殖民地,被稱為西亞病夫。

奧斯曼帝國的肢解之路

19世紀開始,到薩拉熱窩事件發生時,土耳其被歐洲列強覬覦,本身已經奄奄一息,幾次試圖改革無果。

到19世紀上半期迅速衰落,中央集權不斷削弱。儘管歐洲列強都覬覦奧斯曼帝國的遺產,但他們都很清楚,一旦奧斯曼帝國崩潰,誰都沒有足夠的力量拿到全部的遺產。

因此,保持奧斯曼帝國的存在,使有關大國利益在巴爾幹地區保持平衡,成為他們都能接受的一項權宜之計。

20世紀的奧斯曼帝國更是江河日下。

奧斯曼帝國的肢解之路

1911年9月29日,意大利對利比亞發動進攻。

1912年10月15日,迫於巴爾幹地區戰爭的危險,奧斯曼帝國與意大利在瑞士簽訂了合約,將利比亞割讓給意大利,同時割讓的還有有多德卡尼斯群島和羅得島。

1908年,奧匈帝國趁奧斯曼帝國陷於國內鬥爭時,趁機吞併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亞。

1911年在意土戰爭之際,巴爾幹同盟向奧斯曼帝國宣戰,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戰爭中失去了巴爾幹的領地。經過兩次巴爾幹戰爭,奧斯曼帝國喪失了它在歐洲的全部領土。

1914年10月,德國送給土耳其的戰艦,突然襲擊了俄國在黑海的港口,揭開了土耳其參加一戰的序幕,並最終倒向了同盟國。

奧斯曼帝國的肢解之路

在一戰中,土耳其打過很多值得稱道的戰役。其中,加利波利半島登陸戰,作為一戰中規模最大的登陸作戰,極具典型性。甚至可以稱作土耳其的崛起之戰,使得一直瞧不起土耳其的英軍,遭到了重大的損失,狼狽而歸。

土耳其與俄國是世仇。加利波利戰役後,1914年,土耳其在高加索與俄國展開了戰爭。土耳其人遭到了慘敗,在第二年戰役達到高潮時,土耳其一個完整的軍又被殲滅。高加索之戰,使得土耳其受到了嚴重的打擊。

1916年,土耳其的內政部長汪默罕默德•塔拉特,對國內的亞美尼亞人實行大規模的驅逐以及屠殺,將數千名亞美尼亞人帶到敘利亞的沙漠,這一事件最後演變為種族滅絕,這場種族大屠殺在戰後一直也遭到人們的非議。

奧斯曼帝國的肢解之路

1917年,英國人發動了加沙戰役。土耳其以3.5萬兵力抵擋英國人12萬人。但英國在向加沙發動第三次進攻中,土耳其軍隊防線後縮,並且最終導致崩潰。

在一戰初期,奧斯曼帝國取得了多次重要的勝利,但也遭到了和不少的挫折。一戰結束後,《色佛爾條約》確定了奧斯曼帝國的分裂。曾經盛極一時的奧斯曼帝國就此瓦解。

一戰結束後,土耳其淪為戰勝國的半殖民地。直至凱末爾領導的人民革命取得獨立後,在土耳其進行一系列的改革,試圖重振昔日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