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后,九位封疆大吏都去了哪?最后下场如何?

疯疯癫癫大洋葱


直接盘点末代的九位总督吧,毕竟,题中所说的封疆大吏其实就是总督。

东三省总督赵尔巽

东三省是最后设立总督的,而最后一任总督就是赵尔巽,进士出身也是一个东北人。在清朝灭亡之后,袁世凯想让赵尔巽当自己的顾问的,可是也许是因为还有一点骨气吧,所以赵尔巽就没有去,而袁世凯也没有过多的为难,让他去编写清史,可是还没写完,就留下一个稿子赵尔巽就因病去世了。



直隶总督张镇芳

原本的直隶总督是袁世凯,后来袁世凯退岗离职,于是他兄嫂的弟弟张镇芳就直接接他的班了。也是因为这关系,所以张镇芳在清朝灭亡之后就直接跟着袁世凯干了,后来袁世凯去世了,他就跟着张勋搞起了复辟,失败后被抓了判了个无期,之后破财消灾出了狱就去经商去了,享年七十岁,也算的上是结局好的了。



两江总督张勋

张勋可以说是清王朝最忠实的拥护者了,因为他对清王朝都至死不渝,不仅搞起了复辟,到死的时候都留着辫子,而且还让自己的手下都留着辫子,是个典型的保守派。在复辟失败后,他就逃到了天津,直到1923年去世,被运回老家江西安葬。他自称:吾回天无力,尚可独善其身。脑袋在、辫子不掉!真吾大清股肱之臣。



闽浙总督松寿

松寿是满洲正旗人,在清朝灭亡的时候,他尽力的去抵抗,甚至让妇女手持兵器。最后,秉持着国在人在,国亡人亡的念头,松寿吞金自杀,为大清殉葬去了。



湖广总督瑞澄

瑞澄被称作是大清的掘墓人,因为正是因为瑞澄,武昌首义才这么快就爆发了,撇开调兵去四川不说,早在起义之前,瑞澄就得到了起义者的名单,可是不知是无心还是有意,他竟然随便抓几个杀了就完事了,导致了起义者横下心直接提前起义了。都没有怎么反抗就直接逃到了上海后来再逃到日本,等到风头过去了又回到上海于1915年去世。



两广总督张鸣岐

因为在晚清时期,两广地区着实是是非之地,处于多事之秋,所以也没有什么人愿意来两广,后来张鸣岐通过走后门买通了袁世凯才来到两广当总督(难度也不怎么大)清朝灭亡之后,他就投奔袁世凯去了,尽极阿谀奉承鼓吹袁世凯复辟帝制。后来袁世凯去世,他就逃到了天津,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他就直接投奔日本人去了,也正因为此而为国人所诟病,直接被定性为汉奸,在1945年被骂死了。



陕甘总督升允

升允是蒙古镶黄旗人,原本就是陕甘总督,后来因为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而被强制退休了,后来在武昌起义时就又被任命为陕甘总督。在上任之后,他就反攻西安,想为皇帝留下一条后路,可惜的是,西安还没打下来呢,大清就灭亡了。不过他还不死心,仍然与革命党对抗,还策划复辟帝制,为此,他还和日本人走的比较近,幻想着借助日本的力量复辟,不过,他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不久就抑郁而终了。



四川总督赵尔丰

赵尔丰是东北三省总督赵尔巽的弟弟,算的上是末代总督中比较有作为的了,因为他在任期间率领军队去西藏镇压由英国人操纵的西藏叛乱军,并且将其打败,将西藏保留在了中国的版图中,不至于分裂出去。后来武昌起义之后,因为在四川保路运动中屠杀革命党人士,所以赵尔丰被直接公审处决。



云贵总督李经羲

李经羲是李鸿章的侄子,同时也是云南讲武堂的总办,结果用清朝的资源培养了一大批的革命人士。在武昌起义之后,蔡锷将其礼送出境,而李经羲则在去过上海遇挫之后直接去投奔了袁世凯,于1925年在上海去世。


呼,整理这些资料好累~


妙龄老翁谈历史


有人说清朝的组织架构注定了农民起义是很难成功的,后来我翻阅历史,清朝享国近三百年的历史,确实没有农民起义成功的案例,除了官员任命制度,还有最基本的军事制度,清朝前期以“八旗”和“绿营”为主,后期大多是汉人组成的军队。

今天就来讲讲清朝的“封疆大吏”,其实这在清朝之前就有,多指古代省一级长官,负责整个省份的军政事务,简单来说就是相当于如今省委书记外加军区司令的职位,而清朝共有9位封疆大吏,分别是:

两江总督(江苏江西安徽)、湖广总督(湖南湖北)、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直隶总督、四川总督、东三省总督、甘陕总督、云贵总督;

那么这九位封疆大吏的最后一任总督都是谁?他们的在清朝灭亡之后结局如何?

两江总督(张勋)1854年-1923年9月11日

清末民初大臣,江西奉新人,清朝灭亡后,张勋为了表示自己效忠于清朝,下令禁止所辖部队剪辫子,1917年拥护溥仪复辟失败,1923年,张勋在天津病逝,灵柩被送回奉新老家安葬。

湖广总督(段祺瑞)1865—1936

出生于安徽合肥,皖系军阀首领,在清朝灭亡之后,曾组织张勋复辟,后日本要求段祺瑞在东北组织傀儡政府,被严词拒绝,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在上海宏恩医院病逝。

闽浙总督(松寿)

满洲正白旗人,在清朝灭亡之后,松寿还顽强抵抗,组织旗兵发动反击,最后和革命军激战一夜,溃败之后,松寿看见大势已去,吞尽自杀。

两广总督(张鸣岐)1875—1945

清朝灭亡之后,张鸣歧指挥军队镇压革命军,眼看大事不妙,竟然携款逃亡日本,后又因为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被封一等伯爵。袁世凯去世之后,又逃亡天津,日本入侵后又勾结日本特务,沦为汉奸,还生成“大东亚战争必胜!”日本投降后张鸣岐在民众的一片骂声中死去。

直隶总督(张镇芳)1863—1933

是袁世凯兄嫂的弟弟,民国成立之后,担任河南都督一职,1914年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被列为“七凶”之一,袁世凯去世后又参与张勋复辟,担任内阁议政大臣,复辟失败后被抓,1918年被释放。张镇芳心系自己家乡,曾多次为家乡捐款,1933年,张镇芳在天津东南郊吴窑村病逝,时年70岁。

四川总督(赵尔丰)1845年-1911年

赵尔丰为辽宁人,1908年平定西藏,1911年4月,因为自己的兄长被调往东三省任职总督一职,之后清政府下令自己前去镇压保路运动,所以导致湖北兵力空虚,爆发了武昌起义,1911年10月,赵尔丰想要策划兵变,却被尹昌衡发现并抓获,最后被杀死,时年66岁。

东三省总督(赵尔巽)1844年5月23日—1927年9月3日

辛亥革命之后,清朝覆灭,赵尔巽在清史馆工作,着手编纂清史,此时的赵尔巽已经是古稀之年,之后他主持编纂了《清史》,还在全国各地网罗了一批学者,1927年,赵尔巽因病去世,此时的《清史稿》并未完成,可谓是带着遗憾去世。

甘陕总督(长庚)1843—1914

满洲正黄旗人,宣统元年被任命为陕甘总督,后武昌起义爆发,清朝灭亡之后,长庚就将总督印章交给了布政使赵惟熙,1914年,长庚病逝,时年71岁。

云贵总督(李经羲)1860—1925

李经羲在清朝灭亡后被蔡锷送至北京,与其他官员组织维持国会,袁世凯任命他为政治会议议长,袁世凯称帝后又被封官,1917年,被黎元洪任命为国务总理,后来又遇到张勋复辟,总理一职才担任了一周不到就离职,1925年在上海病逝,时年65岁。


羽评郡主


清朝定鼎中原江山之后,他们一脉沿袭了明朝的统治体系,在清朝时期,总督和巡抚都称得上是封疆大吏,他们的手中掌握着非常庞大的权力。

其中总督的权力是清朝所有封疆大吏中最为庞大的,少的也掌握一个省份的大权,多的更是掌握了两到三个省份的巨大权力。


他们站在朝廷的权力巅峰,除了朝廷中心的那些大佬之外,无人可以和他们匹敌。而巡抚虽然同样权力庞大,但与总督相比,权势却要稍低半个档次。

清朝的巡抚一般只掌握一个省份的大权,不过虽然他们明面上受到总督的管辖,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是总督的下属。他们都直接受到皇帝的调令、互相之间都有着节制权,因此说不上谁是谁的下属、谁是谁的上司。


接下来我们谈到提问中所提到的问题,既然说是9位封疆大吏,那这个问题所询问的必然是清朝的9位总督。

清朝的9位总督依次为直隶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云贵总督、四川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陕甘总督、东北总督。 这几位总督除了东北总督之外,其他8个总督官职都是清朝比较老牌的官职,而东北总督相比以上8个总督官职,出现时间要晚上很多,这个官职是在清朝末年才出现的。

清末东北总督的设立

而在清朝早期的时候,东北是没有总督的。

东北是女真人的发源地、是他们在遇到危机时唯一能选择的避难所,所以对于清朝的皇帝来说有着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地位。

因此在清朝早期时,清朝皇帝就在东北设置了三个将军官职,这三个将军官职分别是奉天将军、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其中奉天将军后来又改名为盛京将军。

大家也不要小瞧这些将军官职,在清朝,将军是军队方面地位最高的职位,相当于如今的大区司令,地位和总督相比只高不低。

不过在清朝末年,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清朝朝廷这才把东三省给统合起来,设置了一个东北总督职位管理东三省,这才有了后来我们所知道的清朝九大总督。

清朝是在1911年进入生死危机之中的,在那一年,辛亥革命爆发了。而清朝真正的死亡时间是1912年,1912年,正是袁世凯的胁迫下,清朝廷才主动选择了温和的死亡,而不是在鲜血之中被迫灭亡。

在清朝灭亡之后,清朝的9位总督分别经历了不同的人生。

清朝末年直隶总督张镇芳

清朝的最后一任直隶总督是张镇芳,张是河南项城人。

一说到河南项城,很多人可能就会想起民国时期的第一号大佬袁世凯。

而现实中,张镇芳和袁世凯也有着非常深厚的关系。他不仅是袁世凯的同乡,还是袁世凯嫂子的弟弟。

在那个人情复杂的时代,这点是最为重要的,张镇芳之所以能当上清朝最后一任的直隶总督,就跟这个关系有关。


清朝的消亡对张镇芳的影响不大,因为在清朝灭亡之后,他的亲家袁世凯成为了民国的头号人物,虽然朝代已经发生了变化,但中心的权力却是差不多的。

民国时代开启后,张镇芳被袁世凯安排到了河南,成为了河南的头号人物。

不过随着袁世凯的去世、随着他参与辫帅复辟活动的失败,他开始尝到了锒铛入狱的滋味,曾经被关到牢里待了一段时间。

在他被放出来后,他变得安稳了很多,从此沉迷于商业之道,一直到1933年才安稳离开了人间。

闽浙总督

清朝的最后一任闽浙总督名字叫做松寿,松寿并不是汉人,而是满清正白旗的旗人,在那个年代,出身可谓是根正苗红。


因为他出身的原因,所以导致了他对清朝格外的忠诚,在清朝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他并没有选择妥协,而是带着他自己对清朝的无限忠诚,和反清军队战斗到了最后关头,在明知不可为之的情况下,选择了为清朝自杀。

湖广总督

清朝的最后一任湖广总督名字叫做博尔济吉特.瑞澄,他和松寿一样,在满清出身非常的根正苗红,是满清正黄旗出身。

而且他的家世也非常显赫,他的爷爷曾经当过正一品的大学士,而他的父亲则当过黑龙江将军,他自己更是成为了湖广总督,可见这其中的家世有多么显赫。


不过在面临清朝的生死存亡危机时,他并不如松寿对清朝那么忠诚。

武昌起义就是在他的管辖地里爆发的,在武昌起义爆发后,他选择了望风而逃,先是跑到了上海,然后又跑到了日本,这才避过了反清军队的追杀以及清朝朝廷的惩罚。

而在清朝之后,他则回到了国内。

云贵总督

清朝的最后一任云贵总督名字叫做李经羲,他的身世同样非常不简单,他是晚清第一权臣李鸿章的侄子,在李鸿章的关系之下,这才有了那般辉煌的成就。


李经羲和袁世凯的关系非常好,在清朝灭亡后,他在袁世凯的手下担任了各种重要的官职。

四川总督

清朝的最后一任四川总督是赵尔丰,赵尔丰虽然很出名,但是相比于他的哥哥、清朝在东北总督赵尔巽来说,他却还是有所不如的。

在清朝末年的时候,赵尔丰曾经在西藏平定了英国人和当地贵族联手策划的叛乱,这点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历史功绩。


而在清朝灭亡的过程,赵尔丰的运气并不是很好,虽然他想努力维持和反清军队的关系,但是仍然被反清军队给杀了,在1911年的时候丢掉了性命。

两江总督

清朝的最后一任两江总督在现代史中有着很大的名气,此人就是民国时期人们称之为辫帅的军阀张勋。

在清朝灭亡之后,张勋转型成为了民国的军阀,不过在民国的时候,他仍旧没有忘记清朝,不仅自己没有剪掉原来的辫子,还下令自己手下的军队,不准剪掉辫子。


在1917年的时候,他更是在北京展开了复辟活动,打算使清朝重新出现于历史之中。

不过后来他失败了,失败之后,他为了逃脱民国政府的惩罚,就逃到了天津的租界里,在那里度过了余生。

两广总督

清朝的最后一任两广总督名字叫做张鸣岐,在清朝灭亡后,他选择了投靠袁世凯,而在袁世凯去世后,他先是逃到天津租界避开了一番风头,而在1931年后,在日本人的招揽下,他则成为了一名汉奸。


陕甘总督

清朝的最后一任陕甘总督名叫长庚,他是满清正黄旗人士,是在溥仪登基第一年被授予陕甘总督职位的。

在清朝灭亡之后,他主动辞掉了自己的官职,从此过上了平淡的生活。

东北总督

清朝的最后一任总督是赵尔巽,那就是我们以上所说的四川总督赵尔丰的哥哥。

在清朝灭亡之后,他开始过上了平淡的生活,在民国的时候、在袁世凯的邀请下,他开始主理起了《清史稿》的编撰。

所以说这就是清朝灭亡后,清朝九位总督的下场、去向,他们每个人的人生结局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遭遇激烈、有的人遭遇平淡,是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孤客生


封疆大吏,又称“封疆大臣”,指明、清时期执掌地方(一省或数省)最高军政权力的官员。到了清末,九位封疆大吏包括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东三省总督和陕甘总督。

最后一位直隶总督:张镇芳

张镇芳是河南项城县人,袁世凯表弟。清廷灭亡后,张镇芳历任代理直隶都督、代理河南都督、河南都督兼任民政长。后因作战不利,被袁世凯免官。袁世凯称帝后,他创办盐业银行并亲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袁世凯去世后,他投靠张勋。在张勋复辟成功的短暂时间里,他出任了内阁议政大臣、度支部尚书。不久之后复辟失败,他遭逮捕并被投入监牢,随即保外就医到天津,1933年病逝,享年71岁。张镇芳无亲生儿子,张伯驹原是其侄子,后来过继给他为子。

最后一位两江总督:张勋

张勋在清廷灭亡后六年即1917年发动政变,拥戴宣统皇帝复辟,自任政务总长(即总理、首相)兼首席议政大臣。失败后避居天津租界,北洋政府将他特赦,又任其“全国林垦督办”,张勋不就。1923年9月12日,张勋在天津病逝,终年68岁,葬在家乡奉新县赤田村。紫禁城的满清小朝廷赐谥“忠武”,在清代,“忠武”这个谥号是对武官的最高评价。

最后一位四川总督:端方

四川总督的正式官衔为总督四川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1911年9月10日,清廷将四川总督赵尔丰免职,命端方署理,率湖北新军经宜昌入川,至资州镇压革命党人。11月27日新军哗变,端方曾表示愿归顺革命党,然而端方与其弟端锦还是被标统刘怡凤杀死于资中禹王宫。

最后一位闽浙总督:松寿

闽浙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闽浙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闽军举事,松寿兵败,吞金殉国。赠太子少保,予二等轻车都尉世职,谥忠节。


最后一位云贵总督:李经羲

云贵总督正式官衔是总督云贵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李经羲在内政改革等方面抱持开明态度,对镇压革命派也并不积极。1911年0月29日夜,革命派发动昆明重九起义。李经羲被俘虏,但在蔡锷的指示下获得释放,逃往上海。1917年春开始,李经羲先后担任段祺瑞内阁、伍廷芳临时内阁的财政总长兼盐务署总办。6月22日,李经羲终于就任中国民国国务总理。但是,7月1日张勋复辟,李经羲内阁被迫总辞职,经天津逃往上海。1925年9月18日,李经羲在上海病逝,享年69岁。他是李鸿章三弟李鹤章之子。

最后一位湖广总督:段祺瑞

湖广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湖北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朝政府重新启用袁世凯,袁世凯将段祺瑞召回北京,清廷增封段祺瑞为湖广总督。辛亥革命之后,成为皖系军阀首领,曾三次出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1916年至1920年为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和领导人。1924年至1926年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1926年3月18日,发生北洋政府镇压北京学生运动的三·一八惨案,同年4月20日被冯玉祥驱逐下台,退居天津日租界当寓公。1933年2月段祺瑞移居上海。1935年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但没有就职。1936年11月2日在上海病逝,葬于万安公墓,享年71岁。

最后一位两广总督:李准

1911年11月26日,李准奉谕代理两广总督。辛亥之后,李准应袁世凯邀请,前往北京出任高等军事顾问,后由段祺瑞政府封直威将军。1916年去职,其后隐居天津,以研习书法、撰写剧本度日。晚年成为书法名家,曾为《大公报》题写报名。1936年11月22日病逝于天津,享年65岁。

最后一位东三省总督:赵尔巽

正式官衔为总督东三省等处地方兼管三省将军、奉天巡抚事。辛亥革命后,赵尔巽隐居青岛。1914年,袁世凯委任其为清史馆馆长,主编《清史稿》。1925年2月,段祺瑞举行善后会议,推其为正议长。5月,又聘其为临时参政院参政,并被指定为临时参政院院长。1927年,《清史稿》完稿,旋即逝世于北京。

最后一位陕甘总督:长庚

正式官衔为总督陕甘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管理茶马、兼巡抚事。1909年,长庚外任陕甘总督。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西安等地继而响应。长庚与伊犁将军志锐、陕西巡抚升允等谋划迎宣统帝溥仪西迁,然而宣统却于此时逊位。旨意传至兰州后,长庚只得将总督印交付布政使赵惟熙后回到北京。袁世凯曾希望其担任北洋政府的边省将军,但长庚没有接受。1914年,长庚病卒,逊清朝廷追谥恭厚,北洋政府也派专员吊唁。


诗书君


1911年辛亥武昌首义后,湖南、江苏、浙江、福建等省份相继发生反清“独立”,当时清王朝的地方总督一共有9位,各自的结局如下:

直隶总督、北洋大臣陈夔龙,1912年2月3日因病辞职。

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张人骏,江宁独立时出逃,1912年1月23日被清政府免职。

闽浙总督松寿,福州光复时指挥守军抵抗,1911年11月9日兵败自杀。

陕甘总督长庚,1911年10月22日陕西独立后去职。

四川总督赵尔丰,成都独立后被革命军处死。

两湖总督瑞瀓,武昌首义发生后出逃,被清政府革职。

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中华民国成立后去职。

两广总督张鸣岐,广州独立后出逃。

云贵总督李经羲,昆明独立后出逃。



除了总督之外,各省巡抚也能视作是封疆大吏,其情况补充如下:

江苏巡抚程德全,苏州光复后成为革命军政府都督。

安徽巡抚朱家宝,安庆光复后成为革命军政府都督。

江西巡抚冯汝骙,南昌独立时自杀。

山东巡抚孙宝琦,山东宣布反清独立后,成为革命军总统。

山西巡抚陆钟琦,太原独立后拒绝参加革命,被革命军处死。

河南巡抚宝棻,因病免职。

陕西护理巡抚钱能训,西安光复时出逃。

新疆巡抚袁大化,辛亥革命后在新疆镇压革命,清帝逊位后兵败出逃。

湖南巡抚余诚格,长沙光复时出逃。

浙江巡抚曾韫,杭州光复时被捕。

广西巡抚沈秉堃,广西独立时任革命军政府都督。

贵州巡抚沈瑜庆,贵阳光复时出逃。

吉林巡抚陈昭常,民国后任吉林都督。

黑龙江巡抚周树模,以病去职。


海研会


清朝的官制基本沿袭了明朝的官员设置制度,为加强皇权、削弱大臣权力,又做了一些调整,到雍正、乾隆时,官制基本稳定下来。

在地方行政上,清朝沿袭明朝的传统,设置了省、府、县三级。总督和巡抚都是地方高级官员,总揽军、政和监察大权,可以说都是封疆大吏。

但这两者还是有所差别的,首先官阶不同。总督官阶一般为正二品,最高为从一品;而巡抚官阶一般为从二品,最高为正二品,也就是说总督的官阶稍高于巡抚。其次,两者主管的辖区范围不同。巡抚是主管一省的地方大员,而总督则统辖一省或数省。最后两者职责的重心不同,总督重军而巡抚重民,总督的职权要高于巡抚。清朝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九大总督,这九位总督应该就是就是题主所说的九位封疆大吏。在风云际会、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的清末,这九位末代总督会有怎样的命运呢?下面我们依次简述一下这九大总督。

直隶总督:

直隶总督主管直隶、河北、山东三地,官署驻地保定。我们熟知的雍正心腹李卫曾三任直隶总督,而孙嘉淦、刘墉、琦善、穆彰阿、桂良、曾国藩、李鸿章、荣禄和袁世凯等人都曾担任过此职。

最后一任直隶总督是袁世凯的同乡张镇芳,张镇芳与袁世凯还是姻亲,张镇芳的姐姐是袁世凯的大哥袁世昌的妻子。风流倜傥的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就是张镇芳的侄子,张伯驹还是他的过继子。


张镇芳的仕途发展离不开袁世凯的提携。慈禧西逃后于次年回京,途经直隶时,陪同慈禧回宫的时任陕西司行走张镇芳在直隶见到了山东巡抚袁世凯。此后袁世凯接手李鸿章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为培植个人势力,袁世凯大力提拔张镇芳出任长芦盐运使等职。

由于袁世凯的实力不断扩张,引起清室皇族的恐慌,袁世凯不断遭到御史的弹劾。1907年,袁世凯调离北洋,入朝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袁世凯举荐张镇芳代理直隶总督一职。

清末的革命浪潮对张镇芳的仕途并没有什么影响,因为他的贵人袁世凯又坐上了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宝座。张镇芳被委以重任,回到河南老家干起了河南都督兼民政部长。在任期间,奉袁世凯之命积极镇压革命活动,捕杀了很多革命志士,激起民愤。

袁世凯为平息民愤,甩锅张镇芳,将其撤职,改由段祺瑞兼辖河南。

袁世凯死后,张镇芳失去靠山,又跟着张勋搞了一曲复辟闹剧,还当上了议政大臣。曲终人散后,张镇芳被以内乱罪叛处无期徒刑。神通广大的张镇芳又让张伯驹以他的名义捐款40万赈灾。破财消灾,张镇芳很快重获自由。此后,张镇芳再未涉足政坛,而投身于银行投资,直到1933年去世,终年70岁,下葬于天津吴窑村。



两江总督:

两江总督的辖区为江苏、安徽和江西三地,官阶从一品。从同治三年始,官署驻地南京。清朝大臣于成龙、尹继善、林则徐、邓廷桢、琦善、曾国藩、沈葆桢、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都曾出任此职。

末代两江总督就是近代史有名的“辫帅”张勋。张勋曾多次担任慈禧和光绪的护卫,对清室忠心耿耿。辛亥革命后,任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在南京对抗革命军。袁世凯死后,张勋率辫子军拥立溥仪复辟。但短短12天,复辟闹剧告终,张勋逃往天津德租界。此后,张勋开始经商,赚取了巨额财富。后来张作霖、徐世昌都曾邀请张勋复出从政,均被张勋拒绝。1923年,张勋在天津病逝,终年69岁。张勋对清室一片痴忠,愚恋旧主,他生前曾表示:脑袋在,辫子不掉!



闽浙总督:

闽浙总督统辖福建、浙江两地,在光绪十一年时,台湾也归并到闽浙总督管辖。名臣范承谟、李之芳、姚启圣、李卫等任过此职。

最后一任闽浙总督是满州人松寿。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人彭寿松决定发动福建起义。当时福建谘仪局的一些议员劝时任闽浙总督松寿缴出防营的枪械,遭到松寿的拒绝。随后起义军与清军激战,松寿战败吞金自杀。

云贵总督:

云贵总督统辖云南、贵州两省军政大权。首任总督为洪承畴,周有德、风水大师高其倬、鄂尔泰、阿桂、福康安、林则徐等人都曾出任此职。

李鸿章的侄子李经羲是最后一任云贵总督。他在1909年2月就任此职,辛亥革命爆发后,蔡锷等人发动云南起义。李经羲曾对蔡锷等人的革命活动非常包容。因此云南起义时,李经羲全家被蔡锷派送护送赴越南,经香港回到上海。

1913年10月,袁世凯当选大总统后,李经羲曾出任议长等职。袁称帝后,李经羲与徐世昌、赵尔巽、张謇三人被袁封为“嵩山四友”。袁世凯死后,李经羲寓居天津。黎元洪与段祺瑞发生府院之争后,李经羲接替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但因为张辟复辟,李经羲屁股还没坐热,不到一周就匆匆下台,躲到江朝宗的家里。后来又乔装改扮辗转来到上海,从此再无涉足政坛,在家含饴弄孙,不问他事。直到1925年病逝于上海,终年65岁。

湖广总督:

湖广总督统辖湖南、湖北两地事务。林则徐、张之洞、李鸿章、袁世凯都出任过此职。

最后一任湖广总督是后来被称为“北洋之虎”的段祺瑞。他在辛亥革命爆发后被袁世凯任命为第一军统领兼瑚北广总督讨伐革命军。在武昌起义后,为讨伐革命军,湖广总督一职走马观花,袁世凯、王士珍等人都曾短暂地出任此职。而曾真正主政湖广,称得上末代总督的却是满人瑞澄。


瑞澄是大学士琦善的孙子,1910年就任湖北总督。在武昌起义爆发前夕,武汉革命党人的名册被汉口俄租界巡捕搜获。瑞澄依名册抓捕了32人,武昌起义于次日爆发,瑞澄闻风逃至上海,又害怕朝廷追责他不战而逃之罪,于是远走日本保命,直到清亡后才回到上海。过了没几年,在1915年时瑞澄病死,年52岁。

两广总督:

两广总督的辖区为广东和广西。李侍尧、福康安、林则徐、叶名琛、耆英、鹿传霖等人曾担任此职。

末代两广总督为山东无棣人张鸣岐,他在1911年4月出任两广总督。广州起义爆发后,他指挥清军疯狂镇压起义军,残杀了林觉民等43名革命志士。及到武昌起义,张鸣岐见回天无力,不得不宣布广东独立。于是众绅推选其为临时都督,张鸣岐却携款溜之大吉,途经香港来到日本。后来回国被袁世凯委任广西、广东等地。此人善于拍马逢迎,又积极劝进袁世凯称帝。抗战时期,本已隐居向佛的张鸣岐不甘寂寞,勾结日本人成为汉奸。抗战胜利后,张鸣岐去世。此人毫无气节,一生几度变节,令人唾弃。

东三省总督:

东三省总督是在光诸三十二年才设置的,统辖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地。

未任总督赵尔巽在1911年4月担任此职,当时全国革命活动暗流涌动。赵尔巽上任后,大力镇压东三省革命活动。民国建立后,赵尔巽避居青岛投资房产。

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赵尔巽出任国史馆长。他出任国史馆长的前提条件是要求袁世凯为他的弟弟赵尔丰正名。赵尔丰在任四川总督期间,残杀保路运动中的请愿民众,此事件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索之一。后来,赵尔丰被起义军杀死。袁世凯为拉拢赵尔巽,很快满足了他提的条件,为赵尔丰“立传昭雪”。赵尔巽于是就走马上任国史馆长。

此后,赵尔巽潜心编修清史,于1927年编成清史稿,也就在这一年9月,83岁的赵尔巽在京病逝。

陕甘总督:

陕甘总督总揽陕西、甘肃和伊犁军政。岳钟琪、刘统勋等都曾出任此职。

最后一位被任命的陕甘总督是长庚。长庚在宣统元年出任此职。武昌起义爆发后,西安等地的革命活动也此起彼伏。前任陕甘总督升允复出出任陕西巡抚,督办军务,与长庚一同镇压革命活动。清帝退位后,长庚去职,四年后去世。

四川总督:

在清史上,年羹尧、李瀚章、丁宝桢、赵尔巽都曾担任过四川总督。最后一任四川总督是赵尔巽的弟弟赵尔丰。九大末代总督,这哥俩就占了两位。

1911年4月,时任四川总督赵尔巽改任东三省总督,其弟赵尔丰接任此职。赵尔丰到任后,由于清廷借国有之名将铁路权利出卖外国,激起民愤,民众纷纷请愿,掀起保路运动。清廷命赵尔丰严厉镇压保路运动,终于引发血案。后保路同志军揭竿而起,清廷慌忙调湖北新军入川,致武昌兵力空虚,不久武昌起义爆发。赵尔丰不久被革职,在成都被起义军擒获斩杀。



清朝的九大总督,是位高权重的九位封疆大吏。可是作为末代的九大总督,曾经的显赫和荣耀在权力的更迭中转瞬即逝。由于选择不同,九大总督人生结局各不相同。有与腐朽的清廷一同走向死亡的惨烈,也有随波逐流、晚节不保的懦弱,还有看透人事、不问世事的淡然,令人无限唏嘘!


岁月是一条河流


所谓“树倒猕猴散”,在清朝灭亡后,原来朝廷的品级大员纷纷与满清划清了界限,有的甚至“投敌”了起来,我们知道,清朝的总督被称为封疆大吏,权利不可谓是不大,那么这几位封疆大吏在清朝灭亡后都去了那里,都有什么样的结局呢?

两江总督张勋

张勋我想大家都不陌生,“辫子军”“复辟”,张勋可以说是对清朝忠心耿耿,或者说对自己之前的“两江总督”不舍,张勋在清朝灭亡后,为表忠心组建了一支“辫子军”,还搞了一次复辟,但短短几天后“张勋的复辟”就失败了,失败后的张勋逃到了天津,之后并没有什么大举动,于1923年去世,去世后被安葬到了江西老家。



直隶总督张镇芳

张镇芳是袁世凯的亲戚,不管是在“清朝和民国”都有个铁靠山——他的姻兄袁世凯,所以张镇芳在清朝灭亡后就跟着袁世凯干了,出任当时的河南政.府的都督,但袁世凯去世后,不知道哪根筋出错了也跟着张勋搞起了复辟,最后逃到了天津,从此再不从仕经起了商,享年七十。



东三省总督赵尔巽

当时的东三省总督是赵尔巽,是进士出身,地地道道的东北人,清朝灭亡后,曾尝试扑灭革命的烈火,但失败了,之后受到了袁世凯的邀请,邀请其充当自己的顾问,但赵尔巽并没有答应,而是编撰了清史,但还未来得及完成就去世了。



两广总督张鸣岐

作为两广总督,本来应该是任务最重的,但咱们这位总督却只顾搜刮民财,还跟日本人狼狈为奸,最终畏罪自杀。



陕甘总督升允

这位可是清朝的顽固支持者,自己打下西安,本来想作为清朝复辟的根据地,结果年纪太大,死神来的太快。



四川总督赵尔丰

他虽然是清朝的官员,但也有民族气节。打败英国控制的西藏军,保住了西藏这块领土,为我国的领土完整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只可惜作为前朝官员,不为革命者接收,被公开处决。



云贵总督李经羲

开办讲武堂,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其中有很多是革命者,我们的朱德元帅就是这里走出来的。对革命者没有实施追捕,侧面支持了革命事业,结局也是最好的,在上海安详去世。



湖广总督瑞澄

瑞澄对革命者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拿到革命者名单并没有干净杀绝,间接造成了武昌起义的成功。



闽浙总督松寿

顽固派,为了对抗起义,向百姓发放武器,最终兵败自杀。


历史伶俜者


清朝的灭亡,几家欢喜几家愁,其中那些以前靠帝制吃饭的官僚自然心疼不已,比如那些封疆大吏。他们当中有些人因为审时度势而继续享受荣华富贵,有些人因为冥顽不灵而自讨苦吃。清朝灭亡以后,封疆大吏们也各有出路。


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武昌起义爆发后不久,奉天的革命党人准备遥相呼应,赵尔巽不识时务,还准备扑灭革命之火,民国成立不久,他也出任奉天都督。

直隶总督张镇芳。直隶为清末疆臣领袖,他是袁世凯的亲戚。清朝灭亡他出任袁世凯政府的河南都督,后来还曾参加张勋复辟,最终逃亡天津避难。

两江总督张勋。清朝灭亡以后,张勋的部队成为“辫子军”,以此表示自己对清朝的忠心耿耿,并亲自导演了一部复辟的闹剧。失败以后,他逃亡荷兰驻华使馆,并最终病逝在天津。

两广总督张鸣岐。辛亥革命爆发以后,张鸣岐出逃日本,袁世凯称帝的时候,他回国支持。袁世凯死后,他又逃亡天津,九一八事变爆发,他成为汉奸,抗战胜利以后,在声讨声中去世。

闽浙总督松寿。松寿死心塌地为清王朝卖命,革命爆发以后,他还准备逆势而动,没想到福建起义人员提前发动起义,最终松寿吞金自杀。

湖广总督瑞澄。瑞澄和革命党走不共戴天之仇,武昌起义爆发以后,他做贼心虚主动出逃,前往日本。清朝灭亡以后,他又重回国内,最终在上海病逝。

陕甘总督长庚。武昌起义爆发以后,西安很快沦陷了长庚识时务者为俊杰,很快交出了自己手中的权力,四年以后去世。

四川总督赵尔丰。1911年从自己哥哥的手上接任了四川总督职务,上任没多久四川爆发保路运动,赵尔丰派兵镇压,结果适得其反。武昌起义爆发不久,赵尔丰策划兵变,被大汉军政府都督处死。

云贵总督李经羲。他是李鸿章的侄子,执政云贵时候办成了云南陆军讲武堂,辛亥革命爆发以后,云南境内蔡锷将军举起义旗,他被蔡锷礼送出境。

我是头条作者历史十二郎,每天带你了解不一样的历史,希望大家给我点个赞,关注一下,路转粉,不迷路,谢谢各位啦!


围知历史


诚邀,如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清朝的九位封疆大吏是什么?



所谓封疆大吏,指的就是虽然受到中央辖制,但是仍然天南为王独霸一方的人物。能被称为封疆大吏的,多是一省之长,对应到清朝,应该也是总督巡抚之类的人物!



那么清朝总督有哪些呢?


有清一代先后设了九大总督府,他们分管各自属地的军政民等事务,官位从一品。

直隶总督,辖直隶省,治保定;地位最高,为总督之首,后来直隶总督又兼北洋大臣,权势更重

两江总督,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治南京,地位次之,晚清两江总督又兼南洋大臣,权势也日重

湖广总督,辖湖南,湖北二省,治武昌

两广总督,辖广东,广西二省,治广州

闽浙总督,辖福建,浙江二省,治福州

四川总督,辖四川省,治成都

陕甘总督,辖陕西,甘肃二省,治西安,地处西北所以地位不高,晚清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陕甘地位只在直隶与两江之下

云贵总督,辖云南,贵州二省,治昆明

东三省总督,管辖黑龙江,吉林,奉天三省,治盛京



所以这九位总督,清末的结局究竟如何呢?

东三省总督末代叫赵尔巽,对大清忠心不二,辛亥革命后赵尔巽被迫辞职,致力于整理大清史记,后因病去世。


直隶末代总督张镇芳,支持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宣统复辟,因此被判无期,后疏通关系才得以改判无罪。

两江总督张勋,张勋是典型的守旧派,曾联合康有为在紫禁城恭请溥仪复辟,失败后灰溜溜地逃到天津,至死也没有剪掉辫子。


闽浙总督叫松寿,在抵抗起义时,他给百姓都送上了武器,宁死不降,结果民兵自然比不过专业的军队,最后松寿兵败自尽。

湖广总督瑞澄由于地处武汉,革命的中心自然结束得更早。四川总督赵尔丰是东三省总督的兄弟,早年保卫西藏有功,辛亥革命前后受到四川军政府冲击,被判处死刑。两广总督张鸣岐畏罪自杀。陕甘总督升允厉害了,溥仪退位后自己重新打下西安,想留给满清一块复兴之地,接着又积极准备复辟,可事情还没做完,却是敌不过年老西去了。


满清九大总督中,云贵总督李经羲下场应该是最好的。由于云贵地方的革命派多出自其创立的云南讲武堂,所以对于李经羲并没有过多的为难,只是剪了辫子送到上海安居晚年罢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2月12日即清宣统三年(1911年)腊月廿五日星期一,隆裕太后代替六岁的溥仪宣读《清帝逊位诏书》,标志着清朝正式灭亡,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彻底结束。那么清朝曾经的九位封疆大吏都去了哪?最后下场如何呢?

这里的九位封疆大吏指的是清朝末年的九位总督,即东三省总督、 直隶总督、两江总督、 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一福垊帮您一秒记住九大总督——福垊诗云两三只。福=湖广,垊=闽浙,诗=四川,云=云贵,两=两江、两广,三=东三省、陕甘,只=直隶。

东三省最后一位总督——赵尔巽(xun)

东三省总督建立最晚(1907年4月20日才设立),后来者居上,东三省总督乃疆臣之首。1911年东北人赵尔巽任东三省总督,武昌起义后,他成立保安会阻止革命。清帝逊位后,他又和张作霖等人坚决反对清帝逊位,反对共和。胳膊拧不过大腿,反对无效后,袁世凯拉拢他请他组织编纂《清史稿》。他一边称病一边讲条件,条件就是四川最后一个总督平反,因为这个总督是他的亲弟弟。袁世凯很上路,赵尔巽这时宣称“我是清朝官,我编清朝史,我做清朝事,我吃清朝饭。”后,赴京组织编撰清史。1927年他因病去世,1928年《清史稿》发行。

直隶最后一位“总督”——张镇芳

提起张镇芳我们不太熟悉,但一说的他儿子,我们都有些印象了。他的儿子就是张伯驹,然而张伯驹并不是他的亲儿子而是其侄子过继为子的。他是项城人,他不仅跟袁世凯是老乡更是亲戚,他是袁世凯嫂子的弟弟。直隶总督,权势最重。他署理直隶总督才十天,清朝就灭亡了。什么是署理呢?署理就是代理,严格来讲直隶最后一位总督是陈夔(kui)龙,因为生病没到干任就退休了。这也是福垊为什么在标题给总督加引号的原因。张镇芳坚决反对共和,但他非常支持袁世凯称帝。袁世凯去世后,他又积极支持溥仪复辟。复辟失败后,坐了三个月牢。出狱后,从事商业,历任银行、盐业董事长,1933年病终。

最后一位两江“总督”——张勋

两江总督,最为繁华。总督同样加引号,原因也是一样历史网红辫帅张勋也是署理,他是以江南提督署理的。真正最后一位两江总督是张人骏,不过他被免职了。前面说了张镇芳支持溥仪复辟(张勋复辟的说法不靠谱)失败后陷入牢狱之灾。而溥仪复辟的罪魁祸首张勋却能逍遥法外。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还不是他腿长跑得快。段祺瑞的“讨逆军”讨逆成功,他拔腿闯入荷兰使馆。面对通缉,他又偷偷逃到天津德租界。民国奈何不得他,索性以时艰爱才的理由对他特赦,但他并没有跨出租界,大概怕被套路吧。老张也走上了经商的道路,还是多种经营什么当铺、电影、银行、金店等70余家,那资产兼职就是民国时期的马云。张作霖为张勋向总统徐世昌求情要官,可张勋硬是不要。张作霖为什么对张勋这么好啊?因为他哥俩是亲家,东北王的千金嫁给了辫帅的公子。1923年9月12日张勋病逝,谥号忠武,一辈子也没剪辫子。

最后一位两广总督——张鸣岐

闽浙总督早期还包括台湾,后来因为台湾为日本所占而只辖两省。他是岑春煊的爱徒,年轻时仕途得意,不过却遭遇了清朝的灭亡。此后,他携款经香港逃向日本。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他回国支持,仕途再次得意。袁世凯称帝,他赶紧劝进。袁世凯去世后,他先后住在上海法租界、天津租界,吃斋念佛,不问世事。九一八事变后,他成为了大汉奸,在日本战败之际,他竟然还向佛祖祈祷“大东亚战争之必胜”。日本战败不久即1945年9月15日,他在民众声讨怒骂中,忧愤羞愧而亡。

最后一位闽浙总督——松寿

松寿不姓松,有人知道他姓什么吗?他是满族人。松寿比较悲哀,清朝还没灭亡,他就自杀了。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1年11月8日,福建谘议局议员劝说松寿向革命党和新军交权保命。松寿决定先下手为强,不曾想对方早有准备。闽浙总督的督标战斗力有些渣,开始打的挺好,后来一败涂地。松寿忧愤不已,见大势已去,于是就吞金自杀了。清廷赠太子少保,谥忠节。

最后一位湖广“总督”——瑞澄、段祺瑞

这里加引号,一是署理的意思。10月9日,汉口俄租界缴获了革命党人的名单,交给了总督府。署理总督瑞澄按名抓人,抓了32个人,杀了3个人。结果第二天就爆发了武昌起义,瑞澄一看这架势,也就不劳烦督标了。直接携款潜逃,先跑到上海租界,后来还不放心,怕清廷治罪甚至刺杀,就直接跑到日本了。清朝灭亡后,就住在了大上海,并病逝在那里。这里加引号,二是未到任。武昌为新军和革命党所控,瑞澄弃城之后。清廷先后派袁世凯、魏光焘、王士珍(署理)、段芝贵(护理)、段祺瑞任总督,不过他们都没到任。护理在清朝的意思跟医院没关系,而是低级官员兼任高级职务的意思。而在1911年11月17日,段祺瑞成为湖广最后一位总督。对于段祺瑞我们太熟悉了,福垊也就不赘述了。

最后一位陕甘总督——多罗特·升允

陕甘总督管辖的面积最大。别看他长得不像好官,其实他是好官和清官。他是蒙古贵族出身,仕途非常得意。1905年他升任陕甘总督,正赶上慈禧的七十大寿。各地总督都给慈禧包红包、送生日礼物。而他不仅不包红包,不送生日礼物,还让大家都不要送,要以国事为重啊!武昌起义时,他还向清廷表示自己要去武昌平叛,被清廷拒绝。当他听说溥仪要逊位,非常生气,他给清廷出的主意是:来我这里建都,东山再起。清廷退位后,他还率军反扑革命军,可惜胜少败多,最后成了光杆司令。他只好退隐,但仍为了复辟东奔西走,他甚至找过日本人来帮忙。1931年7月23日,他的大清朝没复辟,大限倒是到了。

最后一位四川总督——赵尔丰

赵尔丰是名干吏,左宗棠收复了新疆,而赵尔丰收复了西藏。1909年,赵尔丰入巴塘平叛,一连收回江卡、贡觉、达江达宗。1910年,又与钟颖军会师查木多,进入波密,并收复了三崖(今贡觉、瞻对、波密和白马岗等地)。1911年4月,其兄赵尔巽由四川总督调任东三省总督,而他升任四川总督。四川发起“保路运动”,赵尔丰为民请命上书清廷要求严惩盛宣怀。可清廷的意见就是弹压民众,赵尔丰无奈只好听命,酿成血案后。民众暴乱,而川军平叛消极,清廷调武昌士兵平叛。导致武昌空虚,酿成武昌起义。事后,赵尔丰被免总督,由端方署理。而四川当时被新军所控制,赵尔丰自然成为他们的傀儡。然而新军还受到了旧军的哗变,而赵尔丰本来好意招抚旧军,却被新军误会,竟然被斩杀,谥号襄平。他也是一位清朝没灭亡时,就以身死的总督。清朝灭亡后,他的哥哥赵尔巽为他鸣不平,由袁世凯的安抚和平反后,赵尔巽才安心编纂《清史稿》。

最后一位云贵总督——李经羲

李经羲大家不熟悉,他大爷大家都认识,那就是李鸿章。说起来李经羲跟朱德也有交情,李经羲兼任讲武堂总办。而朱德因为路远家穷,来报考讲武堂时,错过了考试时间,要被驱逐时。正是李经羲的过问帮助,朱德被破格录取。此外他对蔡锷也有知遇之恩,还资助过蔡锷500块银元。这位总督在清末革命时,表现颇为矛盾,一方面要对得起清廷,另一方面又同情革命。最终无奈投降新军,并告别官场。清朝灭亡后,他先后在袁世凯、黎元洪时期出仕。1917年出任国务总理和财政总长,遗憾的是只担任了一周的总理。他反对溥仪复辟(张勋复辟),1925年9月18日在上海病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