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東廠、西廠這兩個機構,對整個明朝的覆滅起到了什麼作用?

忘而無憂95


東廠西廠是明朝獨有的由太監主導的特務機關,東廠出現比西廠要早。二大特務機構以收集情報,刑獄審訊及社會監察為主,只對皇帝一人負責。東廠建立初期之社會效應是好的。皇帝無暇處理的一些事物可以經此機構督辦,大為減輕皇帝負擔。東廠番子門每日在坊間遊蕩,自有不少為自己利益而假公濟私的投機分子存在,便加緊羅列罪名,汙衊良民,以此敲詐勒索。久而久之,營私之氣蔚然成風,東廠的勢力遍行全國,朝堂官員聞虎色變,遠近遂有“鮮衣怒馬作京師語者”。嘉靖年間成立的西廠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特務機構滲透了大明內外,在中後期更是成為禍患。劉瑾,汪直,馮保,王振,魏忠賢等人權勢通天,控制朝政。大興冤案,百姓苦不堪言,天啟到崇禎之間的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更是不可一世,與東林黨進行黨爭,謀害良善,殘殺忠良,大力聚集財富,結黨營私。宦官集團的黑暗統治,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調寄明月樓


開始有個錦衣衛,大多為官員子弟世襲,也有武舉考中的平民和從邊關調來的武將。而東廠、西廠是宦官機構,最高職位都由太監擔任。

1420年明成祖朱棣設立東廠,是一個緝捕“叛逆”的特務機關,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揮,後來統轄權移到宦官手裡。東廠偵緝的範圍,上自官府,下至民間,得到消息後立即密報皇帝。在東廠大堂上還掛著“朝廷心腹”的大匾,從而開始了宦官干政。

東廠只對皇帝負責,不經司法機關批准,可隨意監督緝拿臣民,但沒有審判權,後來還專設有監獄, 它和錦衣衛(皇帝護衛隊)是平級的,隨看權利不斷增大,錦衣衛指揮使見到東廠頭頭還得下跪叩頭。

明憲宗朱見深增設西廠,人員比東廠多1倍。其權力超過東廠,活動範圍自京師遍及各地。太監汪直為提督,他為了升官發財,打擊京內外官員,一旦懷疑某人,立即逮捕,嚴刑逼供,搞得人心惶惶。汪直製造了無數“大案”,將反對自己的朝臣如商輅、項忠等一一剪除,他的權勢也達到了極點。汪直的胡作非為遭到大臣們的反對,不能不引起皇帝的警覺,在其後的權力角逐中汪直失敗,僅成立5個月的西廠隨之解散。

明武宗朱厚照即位,宦官勢力再度興起,恢復了西廠由太監谷大用領導。此時,西廠與東廠都受劉瑾的指揮,但兩者不是互相合作,而是爭權奪利,互相拆臺。劉瑾又自行建了一個內行廠,本人統領,但偵緝範圍更大。劉瑾貪汙了大量的錢財,朱厚照只好下令撤銷西廠和內行廠。史載,劉瑾被抄家時有黃金250萬兩,白銀5000萬餘兩,珍寶細軟無法統計。

錦衣衛與東廠、西廠總稱“廠衛”。西廠設立於1477年,經歷撤銷、恢復過程,1512年被徹底撤銷,在3個特務機構中存在的時間最短。

崇禎時期只有東廠和錦衣衛。朱由檢即位,第一件大事就是除掉了魏忠賢,東廠受到牽連失去昔日威風,廠衛系統近似架空。失去廠衛監督官員的作用,東林黨勢力更加囂張一時。

崇禎帝又被東林黨架空了,又開始起用太監,但所用太監皆是奸詐之輩,如太監高起潛就與楊嗣昌合夥坑死了名將盧象升。

按理說,廠衛系統對付李自成或滿清軍時,起碼可以刺探情報配合明軍作戰,但它卻成了擺設。

李自成兵臨城下,錦衣衛與東廠太監有的戰死,有的投降,有的在李自成追贓時被拷打而死。陪伴崇禎帝自縊僅是個提督太監王承恩。清朝入關後,守居庸關的監軍太監杜之秩和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都投降了滿清。

東廠、錦衣衛畢竟不是作戰鬥部隊,在大明王朝生死存亡之際,只能和一般士兵一樣拼盡全力,或死,或逃,或降。

明朝覆滅的原因有多種說法,有黨爭說,有宦官專權說,有官員腐敗說,幾種說法似乎都有道理, 但主要原因是同時有兩個對手:李自成農民軍的進京和滿清大軍的入關,極大的消耗了明朝的國力,使得國庫空虛,軍隊兩頭消耗,最終導致不可收拾乃至滅亡。

明朝宦官干政達到了頂峰,它製造恐怖政治,破壞了朝政的正常秩序。不可否認,東廠、西廠在明朝走向覆滅過程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加速了明朝滅亡的進程。(圖片、資料源於網絡,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除相關部分)


天寧閣


兵聖孫武在他名垂千古的兵書中說:“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吳國人與越國人是世仇。當他們同舟共濟時,如果遇到大風,就會配合的象左右手一樣默契。

兵聖所言甚是,世間的所有人和事都逃不過一個“利”字。“利”字,是現實中人們的最高行為準則。

明朝時設立的東廠和西廠都是特務機構,由皇帝直接管轄,是隻對皇帝負責的。為了自己的利益,他們就必須與皇帝休慼與共,就象同舟的吳人與越人一樣。

所以這種特務機構的作用,是取決於皇帝的利益需求的。

在明朝,人們都說皇帝與士大夫官員是共天下的。實質上情形如何呢?

皇帝的目的是,讓統治儘可能的延續下去。這種延續的充要條件就是,讓自己的“臣民”有飯吃。

“臣民”當中,“臣”是處於社會上層的官員。他們想獲取利益,除了從皇帝那裡取得俸祿,還能從民間獲利。

“民”是沒有官職的人。他們包括富人和底層的窮人兩部分。

底層窮人沒有財富,消息閉塞,折騰不出來什麼。他們的最好局面就是,能夠安穩的生活。

富人有財富,有折騰的本錢。他們跟皇帝離得太遠,只能上與官員打交道,下與窮人打交道。但是從官員那裡是無法得到財富,於是就只能從窮人那裡下手,想辦法。

於是,官員拿權力與富人合作,從窮人那裡獲取財富的事情就不可避免。

很明顯整個社會中,只有底層的百姓有可能沒飯吃。他們位於社會的底層,他們的生活幾乎沒有什麼保障。自然災害中的旱災、雨災、蟲災會輕易的使他們顆粒無收衣食無著;官僚和富人的剝削也會讓他們一無所有。

所以皇帝為了自己的江山穩固,天然就與官員和富人處於對立面,與平民百姓則處於同一陣線上。皇帝要做的是讓平民百姓有飯吃,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1,讓百姓們擁有生存的資源,這種資源常常是土地。

2,採取措施幫助百姓應對各種自然災害,這些措施包括救災和興修水利等。

第二條難度不大,難的是第一條。

為了第一條,皇帝必須打壓官員和富人的斂財。明朝的錦衣衛、東廠、西廠就是皇帝為此而設立的特務機構。



廠衛誕生後,立即就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比如朱元璋時代的反腐工作,殺了那麼多官員。其中廠衛起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不然不會有那麼多官員落馬的。

萬曆皇帝在位期間,數十年如一日的罷工,堅決不上朝。維護國家機器的運轉的重任,也就落到了廠衛的頭上。靠著廠衛的努力,萬曆皇帝才能在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

廠衛特務說到底,其實就是皇帝的工具而已。崇禎皇帝上臺後,殺了魏忠賢,卻依然留下了廠衛特務。可見,廠衛特務對皇帝的重要性。

人們說的廠衛多麼的黑暗,多麼的臭名昭著,這也是真的,這是官員和富人的切實感受。因為廠衛要幹皇帝不便於出面的工作,在暗地裡打壓官員和富人。對廠衛的負面評價,就是既得利益者的感受。

至於底層的平民百姓,吃了上頓沒下頓,無立錐之地,又身無分文。從他們身上弄不到什麼,廠衛背後的皇帝對他們沒有任何興趣。

如果他們真的富裕了,皇帝也不會對他們下手。因為他們生活的越好,皇帝的位子就越穩固,皇帝只怕會高興還來不及呢?

的確,明朝廠衛在史書上的名聲不好。但我想說的是史書的書寫,是不會讓底層百姓參與的。借用范仲淹的話說:“一家哭,何如一路人哭耶!”

所以,我認為。廠衛對明朝的作用是正面的,它延緩了明朝的滅亡。(本文原創。圖片源於網絡。)


德全不畏


明朝東廠、西廠這兩個機構,對整個明朝的覆滅起到了什麼作用?

明朝時期設立下來的東廠以及西廠都是為皇上辦事的特務機構。設立這兩個機構的目的,是希望他們能夠監查大臣百姓們,以此來加強君主的統治權力。在當時除了這兩個機構以外,還有一個錦衣衛,同樣也有監查以及收集情報的功能。



最初是由朱元璋設立下來了錦衣衛,給予了他們偵查,審判,緝捕,處罰的大權,算是開了一個明朝特務機構的先例。但當時的錦衣衛基本上都是管著朝廷大臣的,對百姓的掌控並不是很深。接著明成祖又增設了一個東廠,他們就是專門試探臣民的事情,不僅要管大臣,也開始管百姓了。最初東廠的掌管權是在明成祖的手上,他後來漸漸信任的宦官,就將權力交給了宦官們。宦官們和皇帝接觸更為方便一些,因此讓他們有事直接向皇帝報告就行,這就導致他們的權力漸漸的凌駕在了錦衣衛的上面。



西廠的設定是由明憲宗提出來的,這是為了能夠加大特務事業的發展。統領西廠的人同樣是宦官,當時第一位掌權者是汪直,這個廠最初設立的時候可威風了,權力甚至超過了東廠。就連活動範圍也比東廠大很多,上到王公貴族們之間的交流,下到百姓們一點點小事的鬥毆,都歸他們監查。



東西兩廠成立之後,為了要爭權,兩者的鬥爭明裡暗裡多了很多。之後汪直失去了皇帝的寵信,西廠也就變成了一個擺設,最後甚至直接廢除了西廠。但後來武宗皇帝又命劉瑾作為西廠的掌事者,繼續,建立起了西廠,不過這個機構辦起來沒多久,卻覺得這個廠沒有什麼用,就又將它撤銷了。

這東西兩廠都是由宦官統領的,導致宦官們的權力越來越大,漸漸的成長為了明朝時期的一大惡瘤。在這兩廠的地界上不知道有多少冤死的人,很多人都是被他們以各種虛構出的理由關入大牢,冤死之人的數量達到了百人之多,甚至很多家族都被一舉端了。就是因為這些宦官們的殘暴執權,使得百姓們對朝廷都有各種的怨言,百官們也對他們恐懼不已,痛恨不已,也讓這些大臣們漸漸失去了對皇帝敬仰之心,愛戴之心。

明朝之所以會被覆滅,有絕大部分的原因就是和這兩廠有關,就是因為他們才使得百姓們漸漸對朝廷失去了信任,甚至最後起了想要推翻這個王朝的想法。


紫禁公子


西廠

問題有點瑕疵,不應該把錦衣衛去除,事實上西廠的存在時間並不長,只有兩任督主而已(汪直、 谷大用),也就是成立於成化十三年(1477年),撤銷於正德七年(1512年)。所以西廠對明朝滅亡作用不大,若是一定說有,就是土木堡事變,讓明朝整個政治圈從新洗牌,文官集團崛起,勳貴集團(武人集團)全軍覆沒,導致後來的皇帝不得不依靠錦衣衛和東廠,親自上陣與文官集團正面硬槓……

東廠

建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組建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因素只有一個,那就是當時的錦衣衛督主紀綱,意圖謀反(抄家抄出龍袍),這個打擊讓明成祖朱老四朱棣差點一口老血噴出,因為紀綱是他當年一起同過桌(同學),扛過槍(一起靖難)的。所以朱老四就用宦官(因為靖難時,鄭和這些宦官的作用很大)統領東廠,監視錦衣衛及百官。

早期的東廠是沒有審查權的,東廠只負責偵緝、抓人。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給錦衣衛北鎮撫司審理。東廠的偵緝範圍非常廣: 一、朝廷會審大案、錦衣衛北鎮撫司拷問重犯,東廠都要派人聽審。二、朝廷的各個衙門都有東廠人員坐班,監視官員們的一舉一動("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與錦衣衛均權勢"。一人掌理,委以緝訪刺探的大權)。

錦衣衛

監察百官,為皇帝刺探百官動向,調查百官有沒有貪汙、反叛行為的機構。同時也有拱衛皇宮,保護皇帝的作用。後期,錦衣衛並不僅僅是特務機構,這個職位也是一個榮譽,比如明朝很多文官就有錦衣衛千戶的名號。

錦衣衛和東(西)廠的作用,無非只是皇帝手中的一把刀而已,縱觀明史,廠衛有過哪次直接鎮壓平民過?廠衛(錦衣衛和東西廠)的作用就是糾察百官,偵查敵情。說白了就是今天的反貪局、安全局。

為什麼今天很多文獻都在罵廠衛?

我們注意到一點,在西方傳教士的文獻中的明朝,民間是很富裕的,可是同時期的明朝財政卻是窮得……

階級固有化。中國特有的鄉紳制度,中國歷史上所有朝代,在後期,鄉紳基本壟斷了整個文官集團,也就是今天說的,寒門難出才子、階級固有化。這是沒辦法的,就好比今天的高考試卷,比十年前的試卷難做多了,連高數都下放到高中來學習……

中國的鄉紳制度是個毒瘤,考過舉人就可以不納稅,親朋好友的“投獻”,借用今日的一段話,當一個人坐上那個位置後,親友的嘮叨、底下的手下們的推動、求利者的奉承,那個人始終會因為那個位置選擇擇善而從(同流合汙)的。

這裡舉個例子,嘉慶的嚴嵩和徐階。《獻徵錄•大學士嚴公嵩傳》載,嚴嵩降生於小家子,“其父不過小吏”;同書“大學士徐公階傳”載:徐階家“世世受耕,不仕,至父蔽而補邑椽吏。”說明兩人起步時,家業相當,嚴嵩擔任十五年首輔,被抄黃金三萬餘兩,銀二百萬餘兩。而徐階僅僅擔任六年首輔,田產卻是嚴嵩的十五倍,罷官致仕後,佔奪土地達二十四萬畝。

明末有大量的文人投降滿清,尤其是東林黨人、晉黨,這些人在明土木堡後,一直是與明皇帝搶奪權利的文官集團中堅力量,所以他們也痛恨皇帝手中的那把刀——廠衛。因此我們會看到很多文獻都在寫廠衛的橫行暴虐、剝削、酷刑等等,但是若是注意統計就會發現,錦衣衛剝削的人基本都是官員……(⊙o⊙)…官員,要麼就是與官員合作的大商人……港真!要是今天恢復建國初期槍斃貪腐人員的措施,估計禁止鞭炮的政策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會有人放炮慶祝某官員上刑場的。比如某個歌手的媽媽……

明朝東廠、西廠(加上錦衣衛),對整個明朝的覆滅起到了什麼作用?

一個帝國沒有反貪局和安全局、軍情局的後果..

政治在於權力的平衡,同時也要有相互監督反饋機制。朱元璋實行地方三司分離的制度,早期是有效的,可是地方三司間長期的共同利益,之間的平衡監督也難保證,後來三司歸於於巡撫(省長)之後,當權力過於集中,就是腐敗的崛起。所以明朝的“廠衛”的作用就是監視百官的貪腐,監督百官的行為準則,防止叛國及出賣國家利益的幾個組織。

篇幅有限,早中期的“廠衛”對明朝覆滅及支撐作用的因果關係就不多說了,只講崇禎皇帝,聽信文官集團的話,上臺直接搞垮廠衛,最後的情況是怎麼樣的麼?只能依靠不斷換首輔的措施,來設法擺脫困境,可是結果是成為文官集團裡的小集團們,手中博弈的棋子,崇禎成為晉商、浙商、海商、糧商們所支持的各個集團上位的大銅印而已。最終國家的稅收只能依靠窮人,舉人不納稅,商人依附文人集團少繳稅,舉人們兼併土地不納稅。

萬曆時期,哪怕是為了軍餉不得不投靠張居正,自稱為門下走狗的戚家軍,文官也不敢正面拿捏他,可是到了崇禎皇帝,一個小小的袁崇煥竟然敢假傳聖旨殺害擁有尚方寶劍的朝庭節將毛文龍,並且不受處罰。這件事最終導致了後來武官集團基本都成為明朝的對立面,軍閥化、私人化。最終成為危害明朝的最大力量。比如左良玉,就完全把握住了有兵就有權,強迫明朝朝廷不得不默許其的作為。還有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在崇禎後期,對戰滿清時基本都是保存實力。

廠衛的危害,就是正德朝的廠公劉瑾,他的貪腐,導致了整個明朝及後期的官員貪腐成風,為了保住手中的權利,整個明朝官員不得不給劉瑾送錢送禮。最終又反饋到民間,雖然後來劉瑾倒臺,但是貪腐的風氣卻被保留了下來。

其實清朝基本是延續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包括錦衣衛在內(一年後改名成為鑾儀衛),可是清朝的鑾儀衛只有偵查和糾察權,同時清廷對待官員貪腐,並不上心,因為戰亂導致的人口銳減、土地剩餘和滿人凌駕在漢人,替代了漢人皇朝勳貴武人集團,同時滿人人口少的特點等等因素在,所以清朝統治者對待漢官貪腐的情況基本都是養肥再殺,期間基本是放任不管,只要其“忠心為國”,不反叛就行。

這種政策加上文字獄,導致了清朝時期,編寫明朝的很多書籍都把錦衣衛、東廠、西廠寫成禍國殃民、貪腐成分、暴虐橫行、酷刑等等。誘導民眾以為廠衛在明朝全國大範圍施行類似的手法,隱藏掉明朝廠衛只對官員不對民的情況。


斐駺


明朝的覆滅,我替明朝的各位“廠長”們回覆一句:這個鍋我們背不起!

不管東廠、西廠、食品加工廠,任何形式存在在的政治機構只是帝王維護皇權的一個工具而已。

朱棣靠著篡位當了皇帝,名不正言不順,暗懷鬼胎的朱棣深刻的認識到錦衣衛的不可靠,於是搞出了東廠這個特務機構。然後到朱見深和朱厚照的時期又增設了西廠和內行廠。老朱家喜歡搞特高課的原因就是:

用起來爽

這幾個廠最終的目的是保證皇帝安全生產,大臣不知道的事皇帝知道,大臣知道的事皇帝早知道。什麼查案、選美、殺人越貨、總之什麼髒活累活都能幹。由於和皇帝的特殊關係,產生的權利也獨樹一幟!於是就有太監利用特權欺上瞞下,為了滿足個人追求幹傷天害理的事,著名的有王振、劉瑾、魏忠賢等。但是這種矛盾是是普遍存在的,例如東林黨,也是存在貪汙腐敗、權色交易、殺人等。本質上它們沒有任何區別形式不同而已,關鍵同時期誰更厲害罷了。所以說,廠長們的存在和一個扳手、錘子沒有區別,只是帝王的一個工具而已。


明朝的滅亡:總結一句話就是天災、人禍、明政府內分泌失調

明朝末期基本上正好趕上冰河爆發時期,天氣寒冷乾燥,沒有降水。常年的旱災導致老百姓顆粒無收,可是荒淫無道的明政府,不理解老百姓苦衷,過度徵收繳稅,激發民變,活不下去只能造反。

屋漏偏逢連陰雨,明朝外面臨蒙古人、倭寇、苗疆土司等敵人入侵,文官們還不斷打著嘴仗,重文輕武的明政府無人可用。關鍵還養豬一樣養著一窩子皇族吃乾飯。要錢沒錢,要人沒人,還有一個不起三的皇帝沒事找事。相比之下東西廠在明末沒有任何存在感。明朝的滅亡是一個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政治體系腐敗,階級矛盾上升,敵強我弱的懸殊各種原因結合導致的。

所以說明朝的滅亡和廠長們沒有什麼關係,一群沒有倫理之樂的男人們乾點出格的事雖然讓人討厭,但是明朝滅亡這麼大的帽子他們真帶不起!!!


我不是易中天


謝謝岳飛的飛和另外一位朋友的邀請(不知道是不是同時邀請的原因,只能看到一個人非常抱歉)

回到問題,我也認為是起到延緩明朝滅亡的作用。

原因在於他的出現是維護皇權,終明一朝,廠衛一直克盡本分。

雖然出現過假借皇權弄權的情況,但縱觀明朝歷史卻鮮有危害皇權情況發生,並且為了自己更好的掌權而更加依賴於皇帝,加強皇權防止內部生變。封建王朝一家之天下,改朝換代不過是換個家族而已,維護皇權就是給明朝續命。

其次,明朝滅亡是一系錯誤政策導致的,廠衛在其中扮演了反對派的角色。

最後要明朝命的是農民起義,而其出現是很大程度是東林黨假公濟私的政策所導致的。他們與江南商人勾結廢止工商稅導致國家直接喪失巨大財政來源,同時也將稅收防邊的財政壓力,壓在了普通百姓身上。又借國家給予官員不交稅的特權大肆收買不堪重負的農民土地,使的國家財政日趨困難,百姓流離,農民起義剿而復起,最終拖垮了明朝。如果沒有廠衛和浙黨等其他派別壓制,這個情況在萬曆年間就會出現,根本等不到崇禎繼位。


歷史小知


首先回答問題,東西二廠對明朝的覆滅起到的作用是延緩作用。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建國以來,設西廠錦衣衛震懾百官,後來為了制衡西廠的勢力,成祖朱棣又加設了東廠。東西二廠加錦衣衛這三大特務監察機構,讓從朝堂到地方的文武百官戰慄不已,雖然徇私舞弊貪贓枉法的事無法杜絕,但是天下穩定,無有異動。萬曆皇帝十五年不上朝,天下安穩,四方臣服。木匠皇帝朱由校天天躲在皇宮深處做傢俱,卻依舊穩坐江山,這都是東西二廠與錦衣衛的功勞。

東西二廠與錦衣衛是皇帝最親近的屬衛,由於權利過大,只有皇權可以制衡,因此不可避免的會營私結黨,發展自身勢力,並且大肆欺壓百官,威懾天下。文臣武將苦其久矣,自然對其口誅筆伐,以至現在我們的認知中,東西二廠與錦衣衛都是惡魔般的存在。

實際上,百官也好,錦衣二廠也罷,都是一丘之貉,在獲得權利之後,都會竭力擴張自己的勢力,為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崇禎看不慣魏忠賢的囂張跋扈,處死了魏忠賢,開始重用長久以來被欺壓的東林黨人。誰知道,在東林黨人崛起,沒了監管之後,開始大肆盤剝黎民百姓,再加上自然災害,導致民怨四起,農民起義不斷,最終被李自成滅亡了明朝。如果崇禎依舊沿襲之前的策略,以二廠錦衣衛壓制百官,相信國內就不會產生那麼大的動盪,就算偶爾有農民起義,也會及時撲滅,不會造成身死族滅的下場。





牧羊人223585603


大明帝國的轟然倒塌,其內部的民心渙散和眾叛親離是其覆滅的最根本原因。

而造成民心渙散和眾叛親離的原因除了皇帝昏庸無道外,最根本的就是宦官集團專權以及錦衣衛、東廠、西廠、還有內行廠的設立,以上這四個特務機構合稱為“廠衛”。


朱元璋設立錦衣衛的初衷是監察百官、整頓吏治的,但後來錦衣衛卻成了內部勾鬥、互相殘害的工具。明朝的第三任皇帝朱棣是通過武力奪得帝位的,為了鎮壓對自己不服的官員以及壓制自己並不信任的錦衣衛,朱棣設立了明朝第二個、權力在錦衣衛之上的特務機構——東廠,並且一反朱元璋不許宦官干政的禁令,重用自己的親信太監控制“東廠”,由此開啟了明朝太監專權的大門,為宦官亂政、大明覆滅埋下了伏筆。


明成化十三年設立的西廠也是大明王朝內部勾斗的產物,到了明朝第十位皇帝朱厚照時,當權的大太監劉瑾為了自己控制權力的需要,又設立了“內行廠”,權力在錦衣衛、東廠和西廠之上,劉瑾安插親信掌控“廠衛”,把明朝的特務機構發展到了極致。

明朝的“廠衛”本來是皇帝整頓吏治、防治腐敗的機構,不料卻被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掌握和利用,成了大明王朝內部黨爭以及殘害忠良的國家機器。

“廠衛”是明朝最為黑暗、最殘暴血腥的一段歷史,正是這段“廠衛”歷史的存在結成的宦官專權、朝綱混亂、官員腐敗、軍隊廢弛、民不聊生的惡果導致了大明王朝根基的腐朽以至於後來的崩塌和滅亡。


野釣魚倌


廠衛是一種秘密警察制度,為明朝所特有。

錦衣衛是明太祖的侍衛和儀仗兵,洪武十五年裁撤親軍都尉府(侍衛)與儀鸞司(儀仗)組建。在其下,設南北鎮撫司,負責巡察緝捕。到永樂中,設錦衣衛北鎮撫司專門處理詔獄,也就是“欽犯專案”。

詔獄就是隻向皇帝負責,不受任何司法程序限制,不受任何監督的刑獄系統,有點像“包青天”三口銅鍘,也有點像是常設的“嚴打”機構。當然詔獄至少還有皇帝管,屈打成招也得弄份口供,還不像包青天有那麼大的特權。

永樂十八年,朱棣設立東緝事廠(簡稱東廠),由親信宦官擔任首領。東廠是世界歷史上最早設立的國家特務情報機關,主要負責收集情報。後來它又把詔獄的職能接管了過來,發展到後來,錦衣衛北鎮撫司成了東廠管轄的下屬機構。

成化十三年,明憲宗任用汪直,成立西廠。西廠不請王命就可以隨便抓人投入詔獄,搞得人心惶惶。成化十五年被取消。

所以也就能理解了,廠衛是針對百官的反腐和鎮反特權機構。他們大堂上供著岳飛的像,每天喊著“精忠報國”口號,卻一個個懷揣私心,在不停的製造冤案。

尤其是,東廠提督一般是司禮監二號人物,他上邊還有個司禮監掌印太監。這人是明朝所有太監的大頭,他負責在奏本上代表皇帝批朱。皇帝一旦懶政,他就可以竊取皇權,隨便把什麼人打進詔獄。這樣,廠衛就淪為閹黨手裡的殺人利器。

朝臣黨爭主要靠的是御史言官,他們搞定了御史,就可以利用御史彈劾異黨。閹黨比他們厲害一百倍,他可以把異黨官員投入詔獄,屈打成招,並攀汙其它的官員。“重刑之下,求何不得?”

魏忠賢害死楊漣左光斗就是這樣搞,國家法制蕩然無存。為什麼那麼多人依附魏忠賢,稱他“九千歲”,到處給他建生祠,那都是“詔獄”的威力。

廠衛就這樣從一個情報和監察機構淪為了閹黨的利刃。朝廷原有的秩序被全部毀壞,把明王朝一步步推向了深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