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东厂、西厂这两个机构,对整个明朝的覆灭起到了什么作用?

忘而无忧95


东厂西厂是明朝独有的由太监主导的特务机关,东厂出现比西厂要早。二大特务机构以收集情报,刑狱审讯及社会监察为主,只对皇帝一人负责。东厂建立初期之社会效应是好的。皇帝无暇处理的一些事物可以经此机构督办,大为减轻皇帝负担。东厂番子门每日在坊间游荡,自有不少为自己利益而假公济私的投机分子存在,便加紧罗列罪名,污蔑良民,以此敲诈勒索。久而久之,营私之气蔚然成风,东厂的势力遍行全国,朝堂官员闻虎色变,远近遂有“鲜衣怒马作京师语者”。嘉靖年间成立的西厂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特务机构渗透了大明内外,在中后期更是成为祸患。刘瑾,汪直,冯保,王振,魏忠贤等人权势通天,控制朝政。大兴冤案,百姓苦不堪言,天启到崇祯之间的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更是不可一世,与东林党进行党争,谋害良善,残杀忠良,大力聚集财富,结党营私。宦官集团的黑暗统治,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调寄明月楼


开始有个锦衣卫,大多为官员子弟世袭,也有武举考中的平民和从边关调来的武将。而东厂、西厂是宦官机构,最高职位都由太监担任。

1420年明成祖朱棣设立东厂,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关,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手里。东厂侦缉的范围,上自官府,下至民间,得到消息后立即密报皇帝。在东厂大堂上还挂着“朝廷心腹”的大匾,从而开始了宦官干政。

东厂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但没有审判权,后来还专设有监狱, 它和锦衣卫(皇帝护卫队)是平级的,随看权利不断增大,锦衣卫指挥使见到东厂头头还得下跪叩头。

明宪宗朱见深增设西厂,人员比东厂多1倍。其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太监汪直为提督,他为了升官发财,打击京内外官员,一旦怀疑某人,立即逮捕,严刑逼供,搞得人心惶惶。汪直制造了无数“大案”,将反对自己的朝臣如商辂、项忠等一一剪除,他的权势也达到了极点。汪直的胡作非为遭到大臣们的反对,不能不引起皇帝的警觉,在其后的权力角逐中汪直失败,仅成立5个月的西厂随之解散。

明武宗朱厚照即位,宦官势力再度兴起,恢复了西厂由太监谷大用领导。此时,西厂与东厂都受刘瑾的指挥,但两者不是互相合作,而是争权夺利,互相拆台。刘瑾又自行建了一个内行厂,本人统领,但侦缉范围更大。刘瑾贪污了大量的钱财,朱厚照只好下令撤销西厂和内行厂。史载,刘瑾被抄家时有黄金250万两,白银5000万余两,珍宝细软无法统计。

锦衣卫与东厂、西厂总称“厂卫”。西厂设立于1477年,经历撤销、恢复过程,1512年被彻底撤销,在3个特务机构中存在的时间最短。

崇祯时期只有东厂和锦衣卫。朱由检即位,第一件大事就是除掉了魏忠贤,东厂受到牵连失去昔日威风,厂卫系统近似架空。失去厂卫监督官员的作用,东林党势力更加嚣张一时。

崇祯帝又被东林党架空了,又开始起用太监,但所用太监皆是奸诈之辈,如太监高起潜就与杨嗣昌合伙坑死了名将卢象升。

按理说,厂卫系统对付李自成或满清军时,起码可以刺探情报配合明军作战,但它却成了摆设。

李自成兵临城下,锦衣卫与东厂太监有的战死,有的投降,有的在李自成追赃时被拷打而死。陪伴崇祯帝自缢仅是个提督太监王承恩。清朝入关后,守居庸关的监军太监杜之秩和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都投降了满清。

东厂、锦衣卫毕竟不是作战斗部队,在大明王朝生死存亡之际,只能和一般士兵一样拼尽全力,或死,或逃,或降。

明朝覆灭的原因有多种说法,有党争说,有宦官专权说,有官员腐败说,几种说法似乎都有道理, 但主要原因是同时有两个对手:李自成农民军的进京和满清大军的入关,极大的消耗了明朝的国力,使得国库空虚,军队两头消耗,最终导致不可收拾乃至灭亡。

明朝宦官干政达到了顶峰,它制造恐怖政治,破坏了朝政的正常秩序。不可否认,东厂、西厂在明朝走向覆灭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加速了明朝灭亡的进程。(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除相关部分)


天宁阁


兵圣孙武在他名垂千古的兵书中说:“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吴国人与越国人是世仇。当他们同舟共济时,如果遇到大风,就会配合的象左右手一样默契。

兵圣所言甚是,世间的所有人和事都逃不过一个“利”字。“利”字,是现实中人们的最高行为准则。

明朝时设立的东厂和西厂都是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管辖,是只对皇帝负责的。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就必须与皇帝休戚与共,就象同舟的吴人与越人一样。

所以这种特务机构的作用,是取决于皇帝的利益需求的。

在明朝,人们都说皇帝与士大夫官员是共天下的。实质上情形如何呢?

皇帝的目的是,让统治尽可能的延续下去。这种延续的充要条件就是,让自己的“臣民”有饭吃。

“臣民”当中,“臣”是处于社会上层的官员。他们想获取利益,除了从皇帝那里取得俸禄,还能从民间获利。

“民”是没有官职的人。他们包括富人和底层的穷人两部分。

底层穷人没有财富,消息闭塞,折腾不出来什么。他们的最好局面就是,能够安稳的生活。

富人有财富,有折腾的本钱。他们跟皇帝离得太远,只能上与官员打交道,下与穷人打交道。但是从官员那里是无法得到财富,于是就只能从穷人那里下手,想办法。

于是,官员拿权力与富人合作,从穷人那里获取财富的事情就不可避免。

很明显整个社会中,只有底层的百姓有可能没饭吃。他们位于社会的底层,他们的生活几乎没有什么保障。自然灾害中的旱灾、雨灾、虫灾会轻易的使他们颗粒无收衣食无着;官僚和富人的剥削也会让他们一无所有。

所以皇帝为了自己的江山稳固,天然就与官员和富人处于对立面,与平民百姓则处于同一阵线上。皇帝要做的是让平民百姓有饭吃,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1,让百姓们拥有生存的资源,这种资源常常是土地。

2,采取措施帮助百姓应对各种自然灾害,这些措施包括救灾和兴修水利等。

第二条难度不大,难的是第一条。

为了第一条,皇帝必须打压官员和富人的敛财。明朝的锦衣卫、东厂、西厂就是皇帝为此而设立的特务机构。



厂卫诞生后,立即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如朱元璋时代的反腐工作,杀了那么多官员。其中厂卫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不然不会有那么多官员落马的。

万历皇帝在位期间,数十年如一日的罢工,坚决不上朝。维护国家机器的运转的重任,也就落到了厂卫的头上。靠着厂卫的努力,万历皇帝才能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厂卫特务说到底,其实就是皇帝的工具而已。崇祯皇帝上台后,杀了魏忠贤,却依然留下了厂卫特务。可见,厂卫特务对皇帝的重要性。

人们说的厂卫多么的黑暗,多么的臭名昭著,这也是真的,这是官员和富人的切实感受。因为厂卫要干皇帝不便于出面的工作,在暗地里打压官员和富人。对厂卫的负面评价,就是既得利益者的感受。

至于底层的平民百姓,吃了上顿没下顿,无立锥之地,又身无分文。从他们身上弄不到什么,厂卫背后的皇帝对他们没有任何兴趣。

如果他们真的富裕了,皇帝也不会对他们下手。因为他们生活的越好,皇帝的位子就越稳固,皇帝只怕会高兴还来不及呢?

的确,明朝厂卫在史书上的名声不好。但我想说的是史书的书写,是不会让底层百姓参与的。借用范仲淹的话说:“一家哭,何如一路人哭耶!”

所以,我认为。厂卫对明朝的作用是正面的,它延缓了明朝的灭亡。(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络。)


德全不畏


明朝东厂、西厂这两个机构,对整个明朝的覆灭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朝时期设立下来的东厂以及西厂都是为皇上办事的特务机构。设立这两个机构的目的,是希望他们能够监查大臣百姓们,以此来加强君主的统治权力。在当时除了这两个机构以外,还有一个锦衣卫,同样也有监查以及收集情报的功能。



最初是由朱元璋设立下来了锦衣卫,给予了他们侦查,审判,缉捕,处罚的大权,算是开了一个明朝特务机构的先例。但当时的锦衣卫基本上都是管着朝廷大臣的,对百姓的掌控并不是很深。接着明成祖又增设了一个东厂,他们就是专门试探臣民的事情,不仅要管大臣,也开始管百姓了。最初东厂的掌管权是在明成祖的手上,他后来渐渐信任的宦官,就将权力交给了宦官们。宦官们和皇帝接触更为方便一些,因此让他们有事直接向皇帝报告就行,这就导致他们的权力渐渐的凌驾在了锦衣卫的上面。



西厂的设定是由明宪宗提出来的,这是为了能够加大特务事业的发展。统领西厂的人同样是宦官,当时第一位掌权者是汪直,这个厂最初设立的时候可威风了,权力甚至超过了东厂。就连活动范围也比东厂大很多,上到王公贵族们之间的交流,下到百姓们一点点小事的斗殴,都归他们监查。



东西两厂成立之后,为了要争权,两者的斗争明里暗里多了很多。之后汪直失去了皇帝的宠信,西厂也就变成了一个摆设,最后甚至直接废除了西厂。但后来武宗皇帝又命刘瑾作为西厂的掌事者,继续,建立起了西厂,不过这个机构办起来没多久,却觉得这个厂没有什么用,就又将它撤销了。

这东西两厂都是由宦官统领的,导致宦官们的权力越来越大,渐渐的成长为了明朝时期的一大恶瘤。在这两厂的地界上不知道有多少冤死的人,很多人都是被他们以各种虚构出的理由关入大牢,冤死之人的数量达到了百人之多,甚至很多家族都被一举端了。就是因为这些宦官们的残暴执权,使得百姓们对朝廷都有各种的怨言,百官们也对他们恐惧不已,痛恨不已,也让这些大臣们渐渐失去了对皇帝敬仰之心,爱戴之心。

明朝之所以会被覆灭,有绝大部分的原因就是和这两厂有关,就是因为他们才使得百姓们渐渐对朝廷失去了信任,甚至最后起了想要推翻这个王朝的想法。


紫禁公子


西厂

问题有点瑕疵,不应该把锦衣卫去除,事实上西厂的存在时间并不长,只有两任督主而已(汪直、 谷大用),也就是成立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撤销于正德七年(1512年)。所以西厂对明朝灭亡作用不大,若是一定说有,就是土木堡事变,让明朝整个政治圈从新洗牌,文官集团崛起,勋贵集团(武人集团)全军覆没,导致后来的皇帝不得不依靠锦衣卫和东厂,亲自上阵与文官集团正面硬杠……

东厂

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组建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因素只有一个,那就是当时的锦衣卫督主纪纲,意图谋反(抄家抄出龙袍),这个打击让明成祖朱老四朱棣差点一口老血喷出,因为纪纲是他当年一起同过桌(同学),扛过枪(一起靖难)的。所以朱老四就用宦官(因为靖难时,郑和这些宦官的作用很大)统领东厂,监视锦衣卫及百官。

早期的东厂是没有审查权的,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 一、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听审。二、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一人掌理,委以缉访刺探的大权)。

锦衣卫

监察百官,为皇帝刺探百官动向,调查百官有没有贪污、反叛行为的机构。同时也有拱卫皇宫,保护皇帝的作用。后期,锦衣卫并不仅仅是特务机构,这个职位也是一个荣誉,比如明朝很多文官就有锦衣卫千户的名号。

锦衣卫和东(西)厂的作用,无非只是皇帝手中的一把刀而已,纵观明史,厂卫有过哪次直接镇压平民过?厂卫(锦衣卫和东西厂)的作用就是纠察百官,侦查敌情。说白了就是今天的反贪局、安全局。

为什么今天很多文献都在骂厂卫?

我们注意到一点,在西方传教士的文献中的明朝,民间是很富裕的,可是同时期的明朝财政却是穷得……

阶级固有化。中国特有的乡绅制度,中国历史上所有朝代,在后期,乡绅基本垄断了整个文官集团,也就是今天说的,寒门难出才子、阶级固有化。这是没办法的,就好比今天的高考试卷,比十年前的试卷难做多了,连高数都下放到高中来学习……

中国的乡绅制度是个毒瘤,考过举人就可以不纳税,亲朋好友的“投献”,借用今日的一段话,当一个人坐上那个位置后,亲友的唠叨、底下的手下们的推动、求利者的奉承,那个人始终会因为那个位置选择择善而从(同流合污)的。

这里举个例子,嘉庆的严嵩和徐阶。《献征录•大学士严公嵩传》载,严嵩降生于小家子,“其父不过小吏”;同书“大学士徐公阶传”载:徐阶家“世世受耕,不仕,至父蔽而补邑椽吏。”说明两人起步时,家业相当,严嵩担任十五年首辅,被抄黄金三万余两,银二百万余两。而徐阶仅仅担任六年首辅,田产却是严嵩的十五倍,罢官致仕后,占夺土地达二十四万亩。

明末有大量的文人投降满清,尤其是东林党人、晋党,这些人在明土木堡后,一直是与明皇帝抢夺权利的文官集团中坚力量,所以他们也痛恨皇帝手中的那把刀——厂卫。因此我们会看到很多文献都在写厂卫的横行暴虐、剥削、酷刑等等,但是若是注意统计就会发现,锦衣卫剥削的人基本都是官员……(⊙o⊙)…官员,要么就是与官员合作的大商人……港真!要是今天恢复建国初期枪毙贪腐人员的措施,估计禁止鞭炮的政策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会有人放炮庆祝某官员上刑场的。比如某个歌手的妈妈……

明朝东厂、西厂(加上锦衣卫),对整个明朝的覆灭起到了什么作用?

一个帝国没有反贪局和安全局、军情局的后果..

政治在于权力的平衡,同时也要有相互监督反馈机制。朱元璋实行地方三司分离的制度,早期是有效的,可是地方三司间长期的共同利益,之间的平衡监督也难保证,后来三司归于于巡抚(省长)之后,当权力过于集中,就是腐败的崛起。所以明朝的“厂卫”的作用就是监视百官的贪腐,监督百官的行为准则,防止叛国及出卖国家利益的几个组织。

篇幅有限,早中期的“厂卫”对明朝覆灭及支撑作用的因果关系就不多说了,只讲崇祯皇帝,听信文官集团的话,上台直接搞垮厂卫,最后的情况是怎么样的么?只能依靠不断换首辅的措施,来设法摆脱困境,可是结果是成为文官集团里的小集团们,手中博弈的棋子,崇祯成为晋商、浙商、海商、粮商们所支持的各个集团上位的大铜印而已。最终国家的税收只能依靠穷人,举人不纳税,商人依附文人集团少缴税,举人们兼并土地不纳税。

万历时期,哪怕是为了军饷不得不投靠张居正,自称为门下走狗的戚家军,文官也不敢正面拿捏他,可是到了崇祯皇帝,一个小小的袁崇焕竟然敢假传圣旨杀害拥有尚方宝剑的朝庭节将毛文龙,并且不受处罚。这件事最终导致了后来武官集团基本都成为明朝的对立面,军阀化、私人化。最终成为危害明朝的最大力量。比如左良玉,就完全把握住了有兵就有权,强迫明朝朝廷不得不默许其的作为。还有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在崇祯后期,对战满清时基本都是保存实力。

厂卫的危害,就是正德朝的厂公刘瑾,他的贪腐,导致了整个明朝及后期的官员贪腐成风,为了保住手中的权利,整个明朝官员不得不给刘瑾送钱送礼。最终又反馈到民间,虽然后来刘瑾倒台,但是贪腐的风气却被保留了下来。

其实清朝基本是延续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包括锦衣卫在内(一年后改名成为銮仪卫),可是清朝的銮仪卫只有侦查和纠察权,同时清廷对待官员贪腐,并不上心,因为战乱导致的人口锐减、土地剩余和满人凌驾在汉人,替代了汉人皇朝勋贵武人集团,同时满人人口少的特点等等因素在,所以清朝统治者对待汉官贪腐的情况基本都是养肥再杀,期间基本是放任不管,只要其“忠心为国”,不反叛就行。

这种政策加上文字狱,导致了清朝时期,编写明朝的很多书籍都把锦衣卫、东厂、西厂写成祸国殃民、贪腐成分、暴虐横行、酷刑等等。诱导民众以为厂卫在明朝全国大范围施行类似的手法,隐藏掉明朝厂卫只对官员不对民的情况。


斐駺


明朝的覆灭,我替明朝的各位“厂长”们回复一句:这个锅我们背不起!

不管东厂、西厂、食品加工厂,任何形式存在在的政治机构只是帝王维护皇权的一个工具而已。

朱棣靠着篡位当了皇帝,名不正言不顺,暗怀鬼胎的朱棣深刻的认识到锦衣卫的不可靠,于是搞出了东厂这个特务机构。然后到朱见深和朱厚照的时期又增设了西厂和内行厂。老朱家喜欢搞特高课的原因就是:

用起来爽

这几个厂最终的目的是保证皇帝安全生产,大臣不知道的事皇帝知道,大臣知道的事皇帝早知道。什么查案、选美、杀人越货、总之什么脏活累活都能干。由于和皇帝的特殊关系,产生的权利也独树一帜!于是就有太监利用特权欺上瞒下,为了满足个人追求干伤天害理的事,著名的有王振、刘瑾、魏忠贤等。但是这种矛盾是是普遍存在的,例如东林党,也是存在贪污腐败、权色交易、杀人等。本质上它们没有任何区别形式不同而已,关键同时期谁更厉害罢了。所以说,厂长们的存在和一个扳手、锤子没有区别,只是帝王的一个工具而已。


明朝的灭亡:总结一句话就是天灾、人祸、明政府内分泌失调

明朝末期基本上正好赶上冰河爆发时期,天气寒冷干燥,没有降水。常年的旱灾导致老百姓颗粒无收,可是荒淫无道的明政府,不理解老百姓苦衷,过度征收缴税,激发民变,活不下去只能造反。

屋漏偏逢连阴雨,明朝外面临蒙古人、倭寇、苗疆土司等敌人入侵,文官们还不断打着嘴仗,重文轻武的明政府无人可用。关键还养猪一样养着一窝子皇族吃干饭。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还有一个不起三的皇帝没事找事。相比之下东西厂在明末没有任何存在感。明朝的灭亡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政治体系腐败,阶级矛盾上升,敌强我弱的悬殊各种原因结合导致的。

所以说明朝的灭亡和厂长们没有什么关系,一群没有伦理之乐的男人们干点出格的事虽然让人讨厌,但是明朝灭亡这么大的帽子他们真带不起!!!


我不是易中天


谢谢岳飞的飞和另外一位朋友的邀请(不知道是不是同时邀请的原因,只能看到一个人非常抱歉)

回到问题,我也认为是起到延缓明朝灭亡的作用。

原因在于他的出现是维护皇权,终明一朝,厂卫一直克尽本分。

虽然出现过假借皇权弄权的情况,但纵观明朝历史却鲜有危害皇权情况发生,并且为了自己更好的掌权而更加依赖于皇帝,加强皇权防止内部生变。封建王朝一家之天下,改朝换代不过是换个家族而已,维护皇权就是给明朝续命。

其次,明朝灭亡是一系错误政策导致的,厂卫在其中扮演了反对派的角色。

最后要明朝命的是农民起义,而其出现是很大程度是东林党假公济私的政策所导致的。他们与江南商人勾结废止工商税导致国家直接丧失巨大财政来源,同时也将税收防边的财政压力,压在了普通百姓身上。又借国家给予官员不交税的特权大肆收买不堪重负的农民土地,使的国家财政日趋困难,百姓流离,农民起义剿而复起,最终拖垮了明朝。如果没有厂卫和浙党等其他派别压制,这个情况在万历年间就会出现,根本等不到崇祯继位。


历史小知


首先回答问题,东西二厂对明朝的覆灭起到的作用是延缓作用。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建国以来,设西厂锦衣卫震慑百官,后来为了制衡西厂的势力,成祖朱棣又加设了东厂。东西二厂加锦衣卫这三大特务监察机构,让从朝堂到地方的文武百官战栗不已,虽然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的事无法杜绝,但是天下稳定,无有异动。万历皇帝十五年不上朝,天下安稳,四方臣服。木匠皇帝朱由校天天躲在皇宫深处做家具,却依旧稳坐江山,这都是东西二厂与锦衣卫的功劳。

东西二厂与锦衣卫是皇帝最亲近的属卫,由于权利过大,只有皇权可以制衡,因此不可避免的会营私结党,发展自身势力,并且大肆欺压百官,威慑天下。文臣武将苦其久矣,自然对其口诛笔伐,以至现在我们的认知中,东西二厂与锦衣卫都是恶魔般的存在。

实际上,百官也好,锦衣二厂也罢,都是一丘之貉,在获得权利之后,都会竭力扩张自己的势力,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崇祯看不惯魏忠贤的嚣张跋扈,处死了魏忠贤,开始重用长久以来被欺压的东林党人。谁知道,在东林党人崛起,没了监管之后,开始大肆盘剥黎民百姓,再加上自然灾害,导致民怨四起,农民起义不断,最终被李自成灭亡了明朝。如果崇祯依旧沿袭之前的策略,以二厂锦衣卫压制百官,相信国内就不会产生那么大的动荡,就算偶尔有农民起义,也会及时扑灭,不会造成身死族灭的下场。





牧羊人223585603


大明帝国的轰然倒塌,其内部的民心涣散和众叛亲离是其覆灭的最根本原因。

而造成民心涣散和众叛亲离的原因除了皇帝昏庸无道外,最根本的就是宦官集团专权以及锦衣卫、东厂、西厂、还有内行厂的设立,以上这四个特务机构合称为“厂卫”。


朱元璋设立锦衣卫的初衷是监察百官、整顿吏治的,但后来锦衣卫却成了内部勾斗、互相残害的工具。明朝的第三任皇帝朱棣是通过武力夺得帝位的,为了镇压对自己不服的官员以及压制自己并不信任的锦衣卫,朱棣设立了明朝第二个、权力在锦衣卫之上的特务机构——东厂,并且一反朱元璋不许宦官干政的禁令,重用自己的亲信太监控制“东厂”,由此开启了明朝太监专权的大门,为宦官乱政、大明覆灭埋下了伏笔。


明成化十三年设立的西厂也是大明王朝内部勾斗的产物,到了明朝第十位皇帝朱厚照时,当权的大太监刘瑾为了自己控制权力的需要,又设立了“内行厂”,权力在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之上,刘瑾安插亲信掌控“厂卫”,把明朝的特务机构发展到了极致。

明朝的“厂卫”本来是皇帝整顿吏治、防治腐败的机构,不料却被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掌握和利用,成了大明王朝内部党争以及残害忠良的国家机器。

“厂卫”是明朝最为黑暗、最残暴血腥的一段历史,正是这段“厂卫”历史的存在结成的宦官专权、朝纲混乱、官员腐败、军队废弛、民不聊生的恶果导致了大明王朝根基的腐朽以至于后来的崩塌和灭亡。


野钓鱼倌


厂卫是一种秘密警察制度,为明朝所特有。

锦衣卫是明太祖的侍卫和仪仗兵,洪武十五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侍卫)与仪鸾司(仪仗)组建。在其下,设南北镇抚司,负责巡察缉捕。到永乐中,设锦衣卫北镇抚司专门处理诏狱,也就是“钦犯专案”。

诏狱就是只向皇帝负责,不受任何司法程序限制,不受任何监督的刑狱系统,有点像“包青天”三口铜铡,也有点像是常设的“严打”机构。当然诏狱至少还有皇帝管,屈打成招也得弄份口供,还不像包青天有那么大的特权。

永乐十八年,朱棣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东厂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国家特务情报机关,主要负责收集情报。后来它又把诏狱的职能接管了过来,发展到后来,锦衣卫北镇抚司成了东厂管辖的下属机构。

成化十三年,明宪宗任用汪直,成立西厂。西厂不请王命就可以随便抓人投入诏狱,搞得人心惶惶。成化十五年被取消。

所以也就能理解了,厂卫是针对百官的反腐和镇反特权机构。他们大堂上供着岳飞的像,每天喊着“精忠报国”口号,却一个个怀揣私心,在不停的制造冤案。

尤其是,东厂提督一般是司礼监二号人物,他上边还有个司礼监掌印太监。这人是明朝所有太监的大头,他负责在奏本上代表皇帝批朱。皇帝一旦懒政,他就可以窃取皇权,随便把什么人打进诏狱。这样,厂卫就沦为阉党手里的杀人利器。

朝臣党争主要靠的是御史言官,他们搞定了御史,就可以利用御史弹劾异党。阉党比他们厉害一百倍,他可以把异党官员投入诏狱,屈打成招,并攀污其它的官员。“重刑之下,求何不得?”

魏忠贤害死杨涟左光斗就是这样搞,国家法制荡然无存。为什么那么多人依附魏忠贤,称他“九千岁”,到处给他建生祠,那都是“诏狱”的威力。

厂卫就这样从一个情报和监察机构沦为了阉党的利刃。朝廷原有的秩序被全部毁坏,把明王朝一步步推向了深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