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为什么等到曹睿死后才发动兵变?

七星印月


其实原因很简单,在曹叡死后司马懿的机会才慢慢显露出来了。



曹叡死后,继承他帝位的只是曹叡的一个养子曹芳,曹芳年幼,由宗亲曹爽与元老司马懿两人一同辅政,一般来说皇帝幼小暗弱,权臣都或多或少会有想法夺权,纵观历史,辅臣乘皇帝幼小夺权的案例并不在少数。

而且当时与司马懿一同辅政的曹爽,即与司马懿争权的唯一对手,压根不是和司马懿在同一个级别的人物,曹爽在司马懿面前可以说是被完爆。


曹爽这个人无德无能,排斥司马懿、独自掌权后在朝中结党营私、任用亲信专擅朝政;在朝外力主伐蜀征吴,伐蜀被蜀汉大将王平挫败死伤无数,征吴又被吴军攻破柤中,伤亡惨重。曹爽的所作所为引得了朝中很多人不满,孙礼、蒋济等很多有名望的大臣们都希望当时德高望重的司马懿出山主持大局,而不是让曹爽把魏国给玩没了。

在看到曹爽无德无才,又引得多数人不满的时候,其实司马懿就已经开始谋划自己兵变的计划了,他只不过是在等待一个机会。所以他才会在孙礼前来向自己抱怨曹爽无能时,静心安慰他说:“且止,忍不可忍。”


司马懿先是诈病让曹爽放松警惕,便于自己更好谋划起义,这与曾经吕蒙装病取关羽的荆州应该是如出一辙。在曹爽没有任何顾忌带着大多数亲信安心带着幼帝离开洛阳去祭拜曹叡的高平陵墓之时,司马懿觉得机会来了,于是发动兵变,拿下了洛阳城,让太后颁布懿旨声讨曹爽罪状。

本来曹爽幼帝在手,军队又不少,完全有机会与司马懿拼一拼的,当时他手下的智囊桓范就是劝他挟持皇帝到许昌,再征调天下兵马勤王。但曹爽听到自己投降还有荣华富贵,顿时间就不想奋斗了,他选择了回洛阳向司马懿投降,可惜司马懿并没有向之前答应他的那般放过他,而是将其残忍杀害。曹爽死后,大权则彻底落入司马懿之手。


司马懿之所以敢在当时发动高平陵之变,主要原因还是对手曹爽太菜了,不仅无德无才,还没有胆识。司马懿在曹叡死后,终于等到了曹家一个庸人掌权,这才有了底气去发动兵变。


夏目历史君


曹睿的执政能力

曹睿为曹丕长子,226年即位,是谓魏明帝,即位时23岁,执政13年,239年去世,时年36岁。

曹丕担心自己的儿子年轻,为儿子安排了四个辅佐的顾命大臣:曹休、曹真、陈群、司马懿。可是曹睿非常聪明,擅长帝王之术,为了自己大权独揽,攘外必先安内。将曹休、曹真和司马懿三个掌握朝廷实权的人物,轮番调往与东吴和西蜀作战的前线,基本上在京城待的时间很短,根本影响不了曹睿掌握大魏的朝廷实际权力,而且也不能干预曹睿的执政。(曹睿剧照)

在对外作战中曹休和曹真相继病死,但是他们也抵御了吴蜀两国的进攻,并且平息了辽东公孙渊的反叛,可以称之为明君了。一个没有多少实权的陈群就没有调动,对权臣的控制可见一斑了。

曹睿无子,养子曹芳即位

曹睿虽然聪明,曾经有三个儿子,但无一例外都没有到成年就夭折了。无奈只好弄了两个养子:齐王曹芳和秦王曹询。(郭皇后剧照)

曹睿特别好色,大概是因为自己的儿子早早夭折,他拼命的行走于嫔妃的床笫之间,希望能够生下自己的嫡系后代,但事与愿违,掏空了自己的身体,后代的事情也没有解决。(曹芳剧照)

239年正月27日,36岁的魏明帝病故。病故之前,急招司马懿和曹爽(曹真长子)进宫,托付后事,曹爽和司马懿成为顾命大臣辅佐曹芳,这时的曹芳才7岁,是谓魏少帝。(司马懿剧照)

司马懿被废,曹爽专权

曹爽是曹真的长子,曹睿托孤时,他被封为大将军,假节钺,简单说曹爽掌握了曹魏的军事大权。

曹爽在曹芳刚刚即位时,凡事和司马懿商量,不过后来听了别人的计谋,尊司马懿为太傅,趁机剥夺了司马懿的军权。并将原来的禁卫军将领蒋济免职,各主要的军事位置都换上了自己的兄弟和亲信。(曹爽剧照)

244年,曹爽觉得自己是大将军,但是一点战功也没有。于是就起兵征讨蜀汉,司马懿劝阻,但是曹爽大权独揽,哪里肯听。结果曹爽被蜀汉的大将军费祎击败,并且造成很大的内耗,战争地区的人民怨声载道。

247年,曹爽兄弟将郭太后迁移出宫,架空了司马懿,专擅朝政,党羽遍布,并且排挤了大量的官员。在宫殿内,曹爽甚至带走曹芳的嫔妃出去玩乐,根本不把魏帝放在眼里,俨然有取代魏帝的苗头,因为曹芳不是曹睿的亲生儿子,继承帝位有瑕疵。

高平陵之变

曹爽对司马懿换是小心提防的,248年,曾派人试探司马懿的状态。当时司马懿应该啥病都没有,但是马上装病,垂垂老矣的样子,人都变得糊涂了,试探的人回去汇报给曹爽后,曹爽放心了。

司马懿在干什么呐?这些年来的征讨指挥,手下聚拢大批的将士亲信,并且暗地里培养了精锐的3000死士,寻找合适的时机发动政变。在朝堂上凡是曹爽排挤下来的军队人士以及朝臣,司马懿都倾心相交,拉拢到自己的阵营,壮大自己的力量。

249年,魏明帝曹睿已经去世10年了。曹爽兄弟陪着魏帝曹芳去拜谒曹睿的陵寝——高平陵。曹爽的主要班底都参加了拜谒活动,出城前,谋士桓范告诫曹爽,他们这些掌握军权的主要人物不能一起去参加这个活动,都城军队会失去领导,曹爽不以为然。

司马懿培养的死士和拉拢的被曹爽排挤的大臣将领们纷纷出动,占据了曹爽及其兄弟的军队驻地,打开武器库,迅速装备起来一直大军,并将郭皇后搬了出来。然后他们认为曹爽兄弟有篡位夺权之意,下令免去曹爽兄弟的官职和军职。谋士桓范逃出都城,建议曹爽携皇帝曹芳到许昌,号令天下讨伐司马懿。(桓范剧照)

曹爽就是个没什么本事的家伙,遇到这样的事情马上慌了,他仍旧留恋家族和安逸的生活,愿意投降,继续他的富贵人生。桓范悲痛地哭泣道:

“曹子丹这样有才能的人,却生下你们这群如猪如牛的兄弟!没想到今日受你们的连累要灭族了。”

曹爽回到都城后,家族被软禁看管。司马懿很快找了一个曹爽谋反的事件,将曹爽家族及其党羽诛灭三族,5000多人受到牵连。司马懿从此掌握了曹魏的军政大权。


穿越再现彼岸


司马懿为何等到曹睿死了再兵变?

中国古语,富不过三代。其实,贵也不过三代。第一代,打天下的主,自然英明神武,起自平凡,收自富贵。这是雄主,谁都要让。第二代,跟着第一代打天下,自身素养一般不错,还有第一代和众多老臣罩着,也是欺负不得。第三代,大多不行了。久居深宫,锦衣玉食,条件太好。再往后,朝代运气好的话,还会有一两个中兴之主,再往后,往往就一败涂地了。中国历史各个朝代,一般遵循这个发展规律。

曹魏政权,打天下的是曹操,这是第一代。称帝的是曹丕,这是第二代。曹睿是第三代。虽说已到三代,但是因为曹睿年少坎坷,加上异常聪明,善使谋略,还能坚持皇帝权威不动摇。曹睿死后是曹芳,皇帝年幼,再加上是养子,缺乏锻炼,曹氏宗亲和夏侯家族这些老人大都凋零,或是被严密防范,也就完全不能防范司马懿了。众所周知,司马懿的重要特点是寿命长。耗死了一个个雄主,终于大杀四方,把控朝政,以晋代魏。

所以说,司马懿为何等到曹睿死了再发动高平陵政变,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演进过程。

一方面,司马懿才能卓越又有野心,放在哪里都是枭雄,自然不甘久居人下。这一点,曹氏家族的所有人都感觉到了。有人说司马懿最后走上政变的路是被逼的。为什么逼他而不是别人,还不是看到他野心太大?但是,曹氏家族需要借助他的领导能力对付吴蜀,不能无缘无故随便擅杀,所以严格防范。偏偏曹氏家族的智商过早透支给了曹操和第一代打天下的长辈,后代智商一个个不足。曹操、曹丕、曹睿还能驾驭,到了曹芳时就问题积压很严重了。辅政大臣曹爽这一代,完全不是与司马懿一个等量级的对手,最后身死人手,也是必然之果。

另一方面,在曹氏家族日渐削弱的同时,司马家族在迅速崛起。父亲司马防是京兆尹,上层人脉丰富。司马懿在长期领兵作战和结交郭太后中积累了大量关系资源。其弟司马孚也掌握国家重权。其子司马师、司马昭都是久经战阵的能干之人,而且掌握禁军,私养死士。再加上,司马懿还积极联络被曹爽打压的士族,赢得了广泛支持基础。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即使如此,司马懿搞兵变风险还是很大。他一直被曹爽架空,装病乞怜才麻痹对方。等到曹爽与皇帝外出祭灵,他破釜沉舟,兵出险招,带领死士夺取武库,挟持郭太后发布诏令,又因为曹爽软弱糊涂,不敢挟帝到许昌借兵平叛,在关键时刻失去战心,才能兵变成功。可见,即使司马懿有野心,有实力,但因为不是皇族,同样处于弱势地位,搞兵变风险巨大。曹氏家族掌握国家权力,还被逐渐控制排挤,早晚被替代是很正常的。不是司马家族,就是邓氏家族,钟氏家族。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无可挽回的事实。

我是朴素文明,喜欢用头脑分析历史,而不是简单叙述历史,欢迎关注。


朴素文明


怎么说呢。

其实也不要太针对司马懿,也不要把司马懿想得太过于阴谋论了。

人家司马懿也不是天生下来就像造反的。

不是说在司马懿投到曹操门下之后,就日思夜想找机会夺取曹家政权的,根本不是这样。

最多可以说司马懿骨子里有造反基因,随着事情一步一步的发展,慢慢的被激发出来,这才最终走上高平陵之变,夺取曹氏最高权力的道路。

能最终走到这一步,一半原因是因为内心的权利欲望在作祟,另一半也是逼不得已。

而且司马懿在曹睿死之前,根本就没有夺取权力的机会,更没有夺取权力的能力。

因为曹丕还在位的时候,就感觉司马懿能耐太大,恐怕司马懿有二心,所以一直防备着司马懿。

到了曹睿这一辈,依旧如此。

虽然在抗击诸葛亮这方面,不得不启用了司马懿,让司马懿在军中培养了大批心腹。

但是到曹睿快死得时候,曹睿已经让司马懿远离权力中心了,并且安排了五位曹氏亲贵作为辅政大臣,可以说是万无一失。

如果不是孙资,刘放这两位从中作梗,导致重病之中的曹睿改了主意,重新召司马懿如朝,授予辅政大臣的要务,恐怕司马懿这辈子,都没有机会触摸到魏国权力中心了。

而且就算是曹睿后期改变主意了,但依旧没有完全相信司马懿,还放了曹爽这么一个曹氏亲贵来制衡司马懿。

可怜曹睿到死也没有想到,曹爽和司马懿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人物。

曹爽空有莫大的权力,但最终还好还是被司马懿玩得团团转,最终在高平陵之变中丢掉了曹氏手中的最高权力。

曹操父子辛苦数十年,最终却为司马家做了嫁衣。

我是@盗帅夜留香,关注我,一起交流更多的文史话题。


盗帅夜留香YE



司马懿为何在曹睿死后才敢发动政变?

诸葛亮常谈羡慕,能回天地春。司马懿精于谋略,善于用兵,深谙韬晦。他是曹魏三代托孤辅政大臣,又被人称之为:三国英雄士,四朝经济臣。司马懿极其聪慧,博学多识,年少时就远近闻名,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继任丞相后强征司马懿为文学椽,后来让司马懿做太子中庶子,也就是辅助曹丕的差事。曹丕在位时,司马懿成为托孤辅政大臣,也是曹丕对抗宗亲的工具。


曹睿继位后,司马懿临危受命,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司马懿兢兢业业,一生都在为曹魏征战,然而却在曹睿去世后,发动高平陵政变,窃取大权。然而司马懿既然想篡权,为何要等到曹睿死后,才发动政变?笔者认为,这是有着深刻原因的,以下做简要分析。


首先曹睿在世之时,司马懿并没有实权。曹丕临终前,将司马懿任命为托孤辅政大臣,除了他还有三位,分别是曹真、曹休、陈群。曹丕让司马懿好生辅佐曹睿,同时也告诉曹睿,要永远防着司马懿。因为从曹操开始,众人都纷纷议论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并且曹操曾两次梦见三马同食一槽,因此曹操警告后人,要永远防着司马懿。曹睿继位之后,司马懿也成为牵制曹魏宗亲的工具。


曹丕在位时,曹真、曹休等就开始大肆圈地据为己有,侵吞国家资产,由于他们手握重兵,曹丕也不敢得罪。曹丕死后,宗亲们更是肆无忌惮,曹睿只好用司马懿牵制,懿依旧管理尚书台,执行新政,防止曹魏宗亲贪污受贿、任人唯亲。因此司马懿当时只是个文官,并没有什么实权。后来诸葛亮北伐,曹真屡战屡败,曹睿不得不起用司马懿为大都督,然而司马懿虽然掌握兵权,但长期在在征战,又有大将军曹真的牵制,没有机会发动政变。


其次魏明帝曹睿英明神武,牢牢控制大权。不得不说,曹睿是个英明的皇帝,从小就长相俊美,聪慧过人,又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曹操因曹睿超凡脱俗,更是对他宠爱有加,曹操曾夸赞:有曹睿在,曹魏江山可以传三代了。曹睿在位期间,曾指挥司马懿曹真等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防御吴国,设立律博士制度,又与陈群等人制定了《魏律》,因此曹睿是个有座位的皇帝。


诸葛亮北伐期间,司马懿被曹睿牢牢控制,由于司马懿侵害了宗亲们的利益,曹真、曹休等恨不得杀司马懿,以除后患。每次都是曹睿阻止。而司马懿稍有不慎犯错,轻则降职,重则罢官,因此司马懿在朝中很不得势,更没有什么谋反的机会。而且当时人心向魏,司马家族并未给世人什么恩惠,司马懿在这个时候谋反无异于自取灭亡。


再次曹睿在位,曹氏宗亲依然强大,司马懿在当时兼职不值一提。曹魏三代用司马懿的原因,就是司马懿有大才,可以辅助曹魏江山,然而三代人都未曾重用司马懿,只是诸葛亮北伐之时才让他掌握军权。最主要是,托孤大臣不止司马懿一个,还有曹真、曹休、陈群。曹真曹休才是真正的掌权者,手握重兵,可以说他们想杀司马懿易如反掌,只是曹睿护着司马懿。


后来诸葛亮北伐之时,由于曹真屡次打败仗,丢城失地,曹睿这才起用司马懿。而且司马懿打败仗之时,曹睿有再次起用曹真。二人相互牵制,由此看来曹睿也是个权谋家。因此曹睿在世,曹氏宗亲虽然人才凋零,但大权在握,再加上曹睿英明神武,司马懿没有发动政变的机会。

你是如何看待司马懿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根本就无所谓等谁死了再政变,小编的说法好像司马懿天生就是准备政变一样,其实人家早先根本就不想出来做官,是曹操反复逼迫,以死相逼,才不得已出仕的,司马懿这个人博学多才,机敏通达,不管是做秘书,谋士,管理内政,仗钺征伐都是出色当行,文武双全,以自己出色的才能和忠诚,得到了曹魏三代君主的信任,曹丕死的时候司马懿是四个辅政大臣之一,曹叡死的时候他是二个辅政大臣之一,而且曹叡对司马懿的期望极高,病危的时候飞书快马急招司马懿回朝托付后事,甚至一天内连发三道诏书,司马懿是抱着七岁的太子曹芳在曹叡对病榻前接受遗照的,由此可见,曹魏皇帝对司马懿的信任。后来导致司马懿挺而走险,发动政变完全是因为曹爽的胡作非为,把司马逼迫的要靠装病才能保命,如果不是如此,他绝不会作出这种事儿来的,所谓的“高平陵”政变,不过是司马懿的自保之策,因为如果他不动手,曹爽迟早也要杀他。虽然说司马懿从此控制了曹魏政权,但是他毕竟不是造反篡逆,不过是两个辅政大臣之间的斗争,曹芳不过是从一个权臣手里转到了另外一个权臣手里,皇帝还是皇帝,并没有因为司马懿的“政变”而下台,而且,司马懿始终都没有背叛曹魏,终其一生,也仅仅停留在权臣的位置上,他两次拒绝了“加九锡”的特权,实际上就是向朝廷和外界表示,他没有篡位的野心,这一点他跟曹操非常相像,曹操也是崇尚“三分天下有其二”却以礼事殷的周文王,和雄霸天下的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以其兵力广大,犹能侍奉周室”的千古美谈,所以,我一直都不赞成把司马懿描绘成为一个内心阴暗,隐忍狠毒的阴谋家,他跟曹操一样,都不是天生的权臣,曹操年轻时候的梦想不过是做将军,封侯而已,但是他们这样的人走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自己也是四面楚歌,曹操就说过,即使是天下人都认为他权倾朝野,怀有异志,他也不会自解兵权来证明自己的无辜,那样实际上是“慕虚名而处实祸”,所以他只能拼命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看清楚这一点,就不难弄明白他为什么要发动这样一场“政变”了。


狼的影子319


韬光养晦。

司马懿作为四朝元老,历经曹操,曹丕,曹睿,曹芳,通过高平陵政变最终夺得政权。历史上,关于司马家篡夺曹魏天下,对司马懿的评价总是被讥讽为欺负孤儿寡母。

司马懿同日本的德川家康一样,一生隐忍,活得很长,笑到最后,到同样在民间的名声并不高。

曹睿青年继位,虽然在位时间并不长,但帝王权术却一样游刃有余。他没有亲生儿子,只能让养子曹芳继位,并让曹爽和司马懿辅政。

实际上,曹操,曹丕,曹睿祖孙三代,对司马懿既倚重又猜忌,曹睿虽然年轻,但通过对司马懿等权臣分化制衡,司马懿等人也只能俯首听命。曹睿一死,新上位的曹芳年幼,且并无根基,除司马懿外,其他有实力拱卫曹氏政权的大臣均已凋零。

曹爽是曹氏宗亲,虽然处处防范司马懿,但却斗不过更加老辣的司马懿,表面上大权在握,实则抵不过司马懿家族在军队中,在朝臣中的影响力。

在曹睿死后多年,曹爽率亲信拜谒高平陵,当司马懿突然起兵,发动政变之时,竟然坐以待毙,完全没有掌权者的杀伐果断,沦为任人宰割的鱼肉。

司马懿家族能取得最后胜利,一是作为士族代表,确实代表着一大部分利益集团,二是其对手曹爽之流确实太弱。曹氏政权人才凋零,而司马懿代表的士族掌权趋势日增,此消彼长,司马懿也敢于放手一搏了。


生说


看过《军事联盟之虎啸龙吟》的朋友,想必心里都很疑惑像司马懿这样精明会算,城府又深的人为什么要在侍奉曹家三代之后,直到曹睿死后才发动兵变?下面就听听有书君的几点分析:

1.司马懿发动兵变并非早有打算

曹操对他的政治及军事才能十分赞赏,并且曹操善于用人,让他为曹魏大业尽其才智,对司马懿的奇谋异策更是从善如流。

在曹操死后,司马懿又帮助曹丕继位,作为曹丕继位的功臣自然也会他被信任。而且曹丕死前还曾遗命曹睿:“有间此三公者(三公指:曹真、陈群、司马懿),慎勿疑之”,由此也可看出曹丕对司马懿信任有加,与此同时也看出了司马懿对曹丕的肝脑凃地。

再然后,曹丕死了曹睿继位,司马懿凭借自己精湛的兵法在与诸葛亮的作战期间连连取胜,之后因镇压公孙渊而被升任为太尉。

在侍奉魏国三朝皇帝期间,司马懿的才能都是被认可的,一直以来司马懿的人生都还算太平,有官可升有事可做,也就想不到要兵变。

2.因为无奈而起兵叛变

在曹睿死后,年仅八岁的曹芳继位,由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佐齐王,但曹爽包藏祸心,想要谋权篡位。在这个时候,司马懿如果再不起兵叛变的,不但自己性命难保,还可能会危及江山社稷,毕竟曹芳也只有8岁。所以,便在曹爽陪曹芳离开洛阳时,起兵控制京都,这就是后来的高平陵事件。

司马懿这次虽然发动兵变,但这只不过是他自保的一种手段,虽说他从此控制了曹魏的政权,但并非造反谋逆,曹芳依然还是皇帝,并没有因为这次兵变而下台。

综上所述,有书君认为,司马懿的兵变根本谈不上等到谁死了以后来兵变,只不过是他自保的权宜之计。他终其一生,也只不过是停留在权臣的位置上。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司马懿是个相当沉得住气的人。

在情势不占绝对优势的时候,他是不会轻举妄动的。

早在曹操在世时,司马懿就有了一定势力。曹操对其十分猜忌,临死时交代曹丕,要想办法除去司马懿。

谁知终曹丕一生,司马懿依然没倒。究其原因,就是司马懿相当谨慎,从不妄动。

到明帝曹叡时,司马懿见这位皇帝不好糊弄,更加小心,竟然得到了曹叡的信任,托孤于他,让他与曹爽共同辅佐曹芳。

可以说,在曹芳之前,司马懿一直未动手,一方面是主君较强,司马懿未能获得绝对优势。另一方面,司马懿生性谨慎,沉得住气。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曹芳在位时,控制力已大不如前辈,实力派曹爽又是个狂妄的家伙。但司马懿在明帝死后,还是等了十年才动手,其间还不惜装疯卖傻以麻痹政敌,充分证明司马懿不打无准备的仗。

故此,有反心的司马懿一直等明帝去世十年后,才发动高平陵之变。

幸好,司马懿是个长寿之人,否则,谨慎的他发动政变得等其儿孙来实行了。


钱多多读文史


条件不具备的话就贸然发动兵变,拿下当朝皇帝,那不是谋朝篡位,那是送死,那样的话司马懿家族的手里大大小小老老少少,估计比西晋灭亡的时候死的还惨死的还绝,司马懿的能力和智慧在后曹操时代是冠绝群雄的!(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因此曹操防着他,到了曹丕的时候,其实司马懿那时候虽然笼络到了不少人心,但与曹操以及他的儿子曹丕这些真正的大佬相比,司马懿还是一盘上不了台面的狗肉,干什么事情说什么话都得注意着点掂量着点。

即使到了魏明帝曹叡时期,其实离司马懿翘尾巴的时候还长着了,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辈,这权力盛衰似乎也遵循着这么一个原则,因为即使到了曹叡,对于司马懿的认识和利用还是比较到位的。


那就是直接把司马懿调离权力中心,今天派到西线去抗击诸葛亮出祁山的军队,明天派到东线去面对孙吴的军队,总之放到最前线,即能体现对司马懿的重视,又能让他耽耽于边患压力,无瑕多想其他杂七杂八的事情。

就这种条件让司马懿造反,肯定是难为他了,不能说司马懿这时候没想法,但如后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状况,显然也不是那么个情况,对于这些朝堂看重的要臣,让他们挑大梁造反,那是需要百分之百把握的。

毕竟已经高官厚禄锦衣玉食了,如果没有万全的把握,很难讲司马懿会豁出全部身家,去发动一个高平陵事变,拿下曹芳,自己当家做主,因此司马懿发动兵变他是一个前因后果完整的过程,而不是脑门子一热一拍屁股就定下来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