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形而上學與形而下學?你怎樣理解?

HLH王泓


"形而上學"和與其對應的"形而下學"是基本的哲學概念,古文意思,讓今人費解。加之一些釋文太過專業,引經據典,又給蒙上一層神秘袈裟,讓人越發糊塗。理解這兩概念,其實不必太過複雜。

先解字。"形"是形狀、形態,是所有物體的外在表現,是人們識別、理解如"桌、椅"等器皿和物體而給出的描述、定義。"而"是助詞,"之"的意思。"上",上面、上方、上層。"學"即學說、學問、理論、概念,與之對應即為"下"。

再釋義。首先是一種概念,一種學問、一種理論。進而言之,是關於物體、物質本體概念之上的學問與理論,因為專注在"上",就很抽象,與“能夠看見"相去甚遠。也可以認為是認識事物內在規律的理論與學問。

對照解。"上"與"下“即“理論"與"實踐"對應,"形"與"義" 即"實體"與"釋義"對照,簡單理解,就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也是對立統一的關係。


白鶴書屋


唯物主義分形學為兩種,形而下學的觀察方法,思維模式是客觀的,運動的,具體的(與辯證法保持一致,但使用頻率絕少,辯證法的名稱簡單明瞭,大眾所熟知);形而上學則是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看問題。

形而上學認為變化只是場所的移動。東南亞工資低,許多工廠紛紛搬走,忘記了中國原材料市場的豐富,產品市場廣闊,中國工人善學能幹,守紀律,能加班,兩地條件有本質的差異。搬遷以後屢遭罷工威脅,甚至當地政府打壓,進退兩難,叫苦不迭。

形而上學認為變化只是數量的增減。朝鮮戰場上美軍節節敗退,西方媒體造謠中國是人海戰術,根本不能理解志願軍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特別是大無畏的英勇犧牲精神。

形而上學認為變化只是外力的推動,完全否認內因的決定性作用。中國氫彈運用於敏構想,和美蘇英法根本不同,耐儲存,研製快,美國人無法相信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更不相信中國人的獻身精神,汙衊盜竊了美國機密,炮製了李文活案等一系列鬧劇,沒有任何證據,最終不了了之。


青山不掩


我也是讀過幾本哲學小冊子的人,怎麼從來就只知道有個“形而上學”,卻不知道還有個“形而下學”呢?“形而下學”是哪位高人創立的一門“新學科”,真該上門求教、拜他為師了!

我倒是知道有“形而上”和“形而下”的說法,是我國古代哲學術語。這一對概念的提出,始自《周易.繫辭上》:“形而上者為之道,形而下者為之器。”這是認為“道”是無形的,稱為形而上;器物是有形的,稱為形而下。

在中國哲學史上,對“形而上”與“形而下”的關係問題,哲學家們頗有爭論,但把這對概念逐步引申為表述本源和派生、本質和現象、抽象和具體的範疇。

“形而上”是與“形而下”相對而言的。形而上指無形的或未成形體的東西;形而下指有形的或已成形體的東西。唯物主義認為形而上的東西是不能脫離形而下的東西而存在的。


一眼千年58


形而上學是上世紀初期,從日本隨著西方哲學而來的泊來品,是對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唯心主義的批判。

我國古老哲學有:“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理學家還講;“形而上者謂之理,形而下者謂之器“。但未見形而上學和形而下學之說。

個人認為:

形而上,是對事物進行的由表及裡的理論(原理)性探討。比如:做一枚硬幣,形而上的部分可以是歷史背景、時代意義、形狀大小、質地含量、流通價格等政治文化元素。

形而下就是指具體的操作。比如硬幣從哪裡做,誰來做,怎麼做。

形而上是抽象、務虛、概念等思想領域的探討研究。

形而下是具體、務實、操作的實際執行。

他們是相對的,互補的,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


山神001


都說的很有道理,我的,就是個人觀點~無足輕重:

形而上學,是高於現實的,比如一塊石頭的一生,石頭的感受,對你的啟發,對人生的,對世界的感悟,往往還要更高,意會難言傳。

這對生活有什麼用嗎?說不好,但是確實是會帶來精神的一種滿足。

形而下學,是用於現實,現在是什麼情形,社會狀況,他是一種工具,便於你去理解,你去行動,去參與這一切。

他們其實都是工具的種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分類。

但是他們都與人生息息相關。

你認為一塊石頭和你有關係嗎?我覺得有,他讓我明白了許多,比如時間的跨度,計量的標尺,人生的安穩,對內核的增長等等。

學會去交流,學會去工作,學會去行動,知道什麼時間,什麼事,怎麼做,會有什麼回報,這都與生活息息相關。


書中納香




形而上者謂之道”,是大道,天道,是最抽象、最本質的哲學問題,是一切科學知識達不到的、並不直接為社會服務的最深層、最根本的問題。如“什麼是存在?”“存在是什麼?”“什麼存在?”“存在什麼?”,哈哈~

“形而下者謂之器”,是器具,是比較具體的知識,是比較有用的知識。

如:杯子可以裝水,吃藥可以治病,跳樓可以自殺,等等。

換言之就是一個是理論的,值得人們思考的知識,一個是實際的,存在於現實生活中的知識。


Arthur高


《道德經》札記之三:當亞里士多德遇見老子

老子和亞里士多德是中西方哲學的兩個代表性符號。本文仿電視片《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嘗試從這兩種哲學思想並行同存關係比較的角度解讀《道德經》。

上古的中華大地,從伏羲氏的手中誕生了一部兼三才、包萬物、無所不言的奇書---《易經》,人類最早的哲學書籍。

幾千年後的春秋戰國,老子為換取出關歸隱的通行證,連夜奮書,留下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學鉅著---《道德經》,成為中國哲學的起源。

往後兩百年的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寫下了被那個特斯拉的牛人馬斯克總愛掛在嘴上的第一性原理---《第一哲學》,成為西方哲學的起源。

東西方哲學就此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道,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範疇,發源於《易經》,弘揚於《老子》,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傳承,自然沒有疑問,可怎麼跟老外扯上關係?事情是醬紫的,札記二不是提到了《易經》:“形而上者謂之道”?即“道是形而上”,形而上又是什麼東東?就是亞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學研究的範疇。亞氏認為第一性是萬事萬物的終極原因,他的徒子徒孫覺得很有道理,可又不知道該歸於什麼範疇,就創新了一個名詞“Metaphysical”,後人借鑑易經,把第一哲學譯為形而上學,又稱玄學。形而上者可以在現實世界中找到其存在的眾多證據,但卻說不清楚是什麼。屬於精神方面的宏觀範疇,抽象的理性思維,故而老子也稱其“玄之又玄”(見道德經第一章)。

道德經作為形而上學的巔峰之作,更是統攝天地人萬事萬物,成為哲學的終極理論。


王強的價值經營


形而上是哲學,哲學已經是原理論證,共性闡述,抽象解說。形而下是科學實驗,已分工,分門,分類,分科地進行實驗。形而下是具象的,具體的,有對象觸摸的,有行動指南的,有實際操作的,有諸多失敗的,有不竭重頭的求證,是個性,特性的探索,是具體細節的發現,是熟練操作的技藝。科學為生命生活服務,哲學為人類認知自然規律而教導。哲學與科學是人類的兩條腿,或兩隻手,或前後輪,或一雙翅膀,或心與肺,或體與腦,宜同步,協同,一致,同向,和合,合一。一分皆假,一假全假。求真從科學開始,指的是個人求真,唯求真者,方進哲學境界,無求證過,哲學並不屬於某一個個人,只能歸屬於全人類。


李198588733


形而上學 形而下學怎樣理解,要深刻的去詮釋還真做不到。

個人淺顯的理解是,形而上學為抽象派僅是思維上的 只講形式不重實質 用一個詞語那就是 朦朧。

形而下學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實踐真理,已經具體形象化事物 注重其本質。


美詩美文美句


中國古之形而上學和形而下學,出自儒家《易傳·繫辭傳》中提到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儒家的本意而言,這裡所要區分的就是“道”、“器”之別,且道在器中,器不離道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