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韩愈的潮州情结

散文:韩愈的潮州情结

韩愈的潮州情结

文\钟百超

人生无常,成败得失难以界定,但往往取决于一念之间。倘若理解人生真谛,无论成败或得失,也许就不必斤斤计较了。

韩愈一生可谓坎坷不平,跌宕起伏。可是,无论被贬谪到哪里,都能在那里施展才华,建功立业,造福百姓。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

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奉迎佛骨入大内,韩愈奋不顾身,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州刺史。带着耻辱、忧伤和失望离开长安,在路过陕西蓝田关时,天正好下着大雪,此时传来了他的家人也遭受株连而被赶出京城,以及12岁女儿病死路上的消息,韩愈万分悲愤,挥笔疾书,写下了“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诗句。经过两个多月的颠沛流离,终于来到潮州。

面对如此厄运,也许从此就变得萎靡不振了。可是,韩愈不是这样的人。来到潮州之后,他做了很多有益于百姓的事情。第一件事就是驱逐鳄鱼。据说,韩愈刚到潮州的时候,就听说境内的恶溪中有鳄鱼为害,把附近百姓的牲口都吃光了。于是发布《祭鳄鱼文》,劝戒鳄鱼搬迁。同时以羊一、猪一,投恶溪之潭水,以与鳄鱼食。不久,恶溪之水西迁六十里,潮州境内永远消除了鳄鱼之患。第二件事就是治水。韩愈到潮州上任后不久,遇上大暴雨,潮州四周农田沦为一片泽国,全城洪涝成灾。韩愈心系民生,坐立不安,冒雨出城勘察,当他看到北面山洪汹涌而来,低洼处已经被淹没的时候,下令全城百姓总动员,上阵筑堤坝防洪涝。自己亲自骑着马在城北上上下下蹚水细察,不断吩咐随从按他的指引插上竹竿,标明堤线。百姓闻讯前赶来时,只见城北遍插竹竿,远看仿如一座“竹竿山”。于是,众人按照竹竿的提示,有序抢修堤坝,很快堵住了汹涌的洪水。第三件事是解放奴婢。当时许多女子被迫为奴,问题比较严重。韩愈采用“计庸折值”的方式予以解决。具体做法是:因债务纠葛等原因被抵押的人质为债主做工,必须计算工钱(计庸),当工钱和债款相当时,人质便须放归。差距太大的,则由官府“以钱赎”。及至人质归还了,便以正式的契约文书(赦令)为证,毋使反悔。这种做法革除当时潮州残存的以良人子女典当为奴的陋俗。

其实,韩愈贡献最大的地方,也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兴教办学。韩愈在潮八月,自出俸禄重建久废的州学,选拔当地进士赵德主持教育事业,自此潮州文风蔚起,英才辈出,赢得了“海滨邹鲁”的美誉。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里有记载“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短短八个月,做了那么多的好事,难怪潮州人把韩愈当做神来敬仰和膜拜。于是,怀着感恩和崇敬的心情,建起了韩文公庙,供人瞻仰。把韩愈治鳄的恶溪改名为韩江,把韩愈喜欢游玩的笔架山改名为韩山。后人更是把街道命名为昌黎路,把学校命名为昌黎小学、韩山师院等。

从繁华的京师贬到荒蛮之地,从刑部侍郎贬为刺史,不啻是从天上掉到地下,从人间投到地狱。可是韩愈并没有因此而颓丧,而是把潮州当做实现自己治国理念的试验田,立志把蛮荒之地变成文化绿洲,在治鳄、治水、治奴和治教等方面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获得的巨大成功。因此就有“韩愈被贬,潮州受益”的说法。如果韩愈心怀怨恨,无所作为,甚至把不平和怒气撒在老百姓身上,恐怕潮州的历史要改写了。

其实,唐代贬谪潮州的官员也不少。如张元素、唐临、常怀德、卢怡、李皋、常衮、杨嗣复、李德裕、李宗闵等都曾贬逐潮州。但是被人所称颂的却寥寥无几。唯独韩愈,在潮人心灵世界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留下许多可供后人观瞻的文化遗迹。可以说,没有韩愈,就没有潮州。因此,说“半个江山都姓韩”一点都不夸张。

孟子说过:“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韩愈把自己视作孔孟之道的继承人,以恢复儒道为己任,对孟子的思想自然是心领神会。因此,即使身处蛮夷也不改初衷,决意要实现孟子“泽加于民,兼济天下”的宏愿。这就是韩愈与众不同的地方。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只要心怀天下,情系百姓,一个人永远都不会失去自己。即使失去自己,也要泽加百姓。

韩文公归来矣!

散文:韩愈的潮州情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