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泡沫消退,曠視科技未來可好?

人工智能泡沫消退,曠視科技未來可好?


基本上,人工智能領域的資本泡沫,開始破滅和消退,這是一個共識。就在早兩天,百度的李彥宏,接受採訪的時候,也表示:“人工智能領域肯定有泡沫,而且泡沫還不小。”這一席話,擊破了目前資產層和公眾層面,對於人工智能領域的現有認知。

其實,人工智能也被過渡吹捧和炒作,本身而說,就是技術載體,技術往往是需要通過場景,價值輸出,轉化成為公司的財務報表的。所以,技術並不偉大,更不是神秘兮兮的產物。人工智能,目前的規模有多大,報道顯示,中國人工智能規模十分小。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佈的《中國人工智能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達到152.1億元,增長率達到51.2%。預測2019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達280億元左右。

對沒有錯,2019的市場規模是280億左右。在這個市場規模爭奪戰役裡,人工智能公司多如牛毛,商湯科技、曠視科技等等。關鍵的是,目前能夠大眾化應用、大面積廣泛應用的商業場景,其實是十分少,但是,人工智能有沒有前途。在我看來,人工智能現在、未來、很可能只是新聞稿裡面吹噓的宏偉藍圖,深度學習是有限的,人工智能還缺乏對符號的理解,和對於創造性事物的理解。所以,人工智能大面積落地,很可能是一個關鍵。

人工智能退潮的資本信號

目前,人工智能行業最大的問題就是標準化的問題,在這個領域,諸多產品,算法算力、芯片和開源平臺,和硬件產品,基本上都是各家玩自己的。基本上是,沒有什麼標準。所以,相互間連接的可能性就降低。加上國內人才被掣肘,很多優質的開發人才資源,就十分稀缺。這一個情況之下,就出現了基礎設施被其他擁有核心技術的地區,給搶灘。另外,最為嚴重的就是資本層面。

人工智能泡沫消退,曠視科技未來可好?


軟銀願景基金清倉“人工智能第一股”的英偉達,股價已經“腰斬”。要知道,軟銀對於資本市場的敏銳度是十分之高的,2018年12月左右的時候,人工智能的呼聲是十分之高的,技術成熟度曲線頂點。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軟銀旗下的願景基金出售了英偉達所有的股票,約3980億日元。在孫正義拋售英偉達股票的同時,昔日“人工智能第一股”的英偉達,其股價相比最高時已經遭到“腰斬”。在英偉達股價崩盤以及被軟銀拋空背後,英偉達在人工智能業務構成,成為其股價暴跌的根本。

軟銀願景基金清倉人工智能第一股,其實已經很清晰了。資本根本不願意長期去價值投資人工智能公司的股票,套現,和高位套現是一個近期需求。也就是說,或許,能夠長期留在人工智能領域的資本,其耐心已經越來越低。

曠視科技未來可好

也就是互聯網科技股破發潮大潮中,3月18日,有媒體報道稱,人工智能獨角獸公司曠視科技計劃於4月底至5月初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並考慮採用“同股不同權”的架構,消息稱此次集資規模暫定為5億元至10億美元(約合39億港元至78億港元)。根據媒體稱,對於上述傳聞,曠視科技方面回覆稱“不予置評”。

另外,根據投資者網報道,礦視科技過去曾考慮在A股上市,但現時偏好在港上市,又說在科創板名單中,曠視科技名列第一位。總之,就是這家公司,目前在選擇一個上市地,畢竟,在目前這個行情下,需要找一個融資能力強的版,所以,在選擇上,可能還是比較謹慎。

人工智能泡沫消退,曠視科技未來可好?


在業務上,曠視業務很多元,企業端業務也很多。曠視科技研發的人臉識別技術、圖像識別技術、智能視頻雲產品、智能傳感器產品、智能機器人產品已廣泛應用於金融、手機、安防、物流、零售等領域,擁有上千家核心客戶,其中包含阿里巴巴、螞蟻金服、富士康、聯想、凱德、華潤、中信銀行等眾多行業級頭部企業。

不過,根據投資網報道,安防是一塊業務,此外,公司另一落地場景金融領域也具有一定“隱患”。在21CN聚投訴平臺中,有用戶投訴曠視科技在金融領域的合作方,利用借款時人臉識別的照片進行暴力催收,疑似侵犯用戶隱私權。

所以,可以看的出來,曠視是一家針對企業端,和事業單位提供“人工智能”的“人工智能公司。”目前的財務報表是一個維度,另外一個就是未來的商業延展性。目前,在目前泡沫開始消退的時候,曠視要上市,可能還需要講講更大的故事。當然,曠視也需要面對,軟銀願景基金清倉英偉達,股價慘遭腰斬的問題。

畢竟,任何一家公司,都是要給投資人,帶來投資回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