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枪的两边加上两个小盾牌,真能保护机枪手吗,为什么?

lxvvx


重机枪在一战中大显神威,依托密集的火力输出成为步兵冲锋时的噩梦。但是机枪枪口的火焰往往会暴露自己,这导致它很容易成为火炮和狙击手的目标,因此轻机枪手被要求不停的转换阵地来躲避火炮的打击,但重机枪一般都很笨重不可能想轻机枪那样来回跑,因此各国都在不遗余力的增加重机枪的保护措施,并设法降低机枪暴露自己的风险。为了提升重机枪手的存活率,多数重机枪两侧甚至周围会被加装防弹板甚至装甲板。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人类武器比较落后,尤其是枪弹的侵透性和破坏力较弱,因此想要击穿加装两侧护板的重机枪,比如苏联的SG43重机枪是不容易的事,这种看似笨重的防护措施大行其道。而随着枪炮技术的进步,人类的枪弹研发水平也越来越高,从小型破甲子弹再到单兵大口径武器,比如火箭筒、迫击炮、榴弹发射器等曲线弹道武器以及反器材步枪都可以轻松穿透重机枪护板,进而杀死机枪手。纵使不用击穿护板,也可以通过狙击枪精确命中护板后机枪手露出的一小块人体部位。

以伊拉克为例,从2003年开始的伊拉克战争再到后来伊拉克国内的治安战,美军和伊拉克军队的悍马在面对敌方和极端组织埋伏的简易路边爆炸装置(IED)时毫无抵抗力,任何装甲都难以抵御现代化武器打击,更不要说悍马机枪位那几块可怜的防护板了。

然而现代战争中的重机枪护板依然有比较显著的功效,敌方在远距射击时,子弹的动能会不断下降,击中机枪护板时能被护板轻松拦截;另一方面护板对于流弹的拦截效果也十分显著。这就有点类似头盔的作用了。此外,重机枪护板能给机枪手起到巨大的心理安抚作用,促使他们勇敢的面对敌人的火力坚持射击,因为机枪手认为,有防护肯定比没有防护强。

当今时代,一些国家为了避免作战车辆的重机枪操作手被击中死亡,渐渐用自动武器站取代了传统的外露机枪位。比如中国的外贸TV-4主战坦克、VN1轮式装甲战车、美国的M1A2SEP(v3)主战坦克等装备都安装了自动武器站。

2018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同美国陆军航空应用技术局联合研制出一种名为“金属泡沬复合物”的材料,该材料将用于提升装甲防护能力上,除了能抵御M2重机枪12.7mm大口径枪弹外,还能抵御爆炸物冲击。双方科研团队称,这种材料将在美军大部分车辆上装备使用。

美国一款名为AJAX gun armor的模块化枪盾也令人瞩目,有人相信除了重机枪手,步枪手也可以利用护盾提升单兵生存力。但从上图看出护盾的面积十分小,步枪手只有在爬着时,身躯勉强能被遮住。


利刃军事


使用防弹盾牌的一般都是苏系机枪,比如郭留诺夫重机枪,下图,亦或者是苏式的马克沁M1910,也带有防弹板,而其他国家,像德国、美国、日本的机枪则通常是不带这些防弹板的,在当时来看,这些防弹板确实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因为它的主要防护目标并不是直射火力,更多的是一些流弹以及破片,而且这玩意儿其实挺厚重的,并不是薄薄的一块,所以当时加装这些防弹挡板的机枪基本上都是重机枪,有载具辅助机动的(也就是装了轮子),不然装了这些钢板后机枪重的要死!

不过随着战争形式的改变,这种防弹板的作用已经没那么大了,毕竟现代化战争基本上都不打阵地战,你让单人使用的班机上这累赘玩意,机枪手搞不好会先把你给突突了,因为对于而野战部队来说,搞这种防弹挡板,还不如直接给机枪减负,提高机枪手的机动性来得实在,因为就算能挡住子弹,你也挡不住那些糊脸的爆炸物啊,比如迫击炮、枪榴弹,甚至是直接空袭过来的精确制导武器这样的“大炸逼”,面对这些东西,别说挡板了,你就是用钢板焊成掩体也没用,还不如直接让机枪手打完就跑!


所以,对于这些防弹钢板,我们通常也只能在车载式的机枪上看到了,比如下图中悍马车顶上被围了一圈跟掩体一样的玩意,车载的话对机动性要求就没那么高了,而且加装了这些防弹挡板,对一些流弹、远距离飞过来的步枪弹、或者是炮弹的破片,应该还是能起到一定防护作用的,起码给机枪手一点心理安慰啊,但是同样面对人家的重机枪,甚至是反器材武器,这些所谓的防弹挡板跟纸糊的也没什么区别,就更不用说直接被大炸逼糊脸了!


因此,机枪旁边的小盾牌在面对一些轻武器时,作用还是有一点的,比如一些小口径步枪弹、流弹、破片等,但如果是重机枪这样的直射火力,那还是洗洗睡吧,这些盾牌并没有多大的作用,而且在单兵使用机枪时,机枪手的机动性远比防护能力重要,毕竟,在今天的战场上遭到各种重火力打击的概率可比以前高多了!


哨兵ZH


重机枪是战场收割机,专门负责战场火力压制,每一挺重机枪一般会编制一个班,有一名正射手,2~3名副射手和几名弹药手!!!!!!为何配备这么多人????



因为重机枪有支架,护盾,大量弹药箱非常重,并且机枪手经常被敌人重点照顾。尤其是压制待对方连头都抬不起。所以敌人会想尽一切办法干掉机枪手。


“为了保证己方的火力压制,和射手安全(优秀的机枪手很难训练,尤其是弹药缺乏的年代)就会在机枪上安装护盾,阻挡大部分正面射击子弹和炸弹弹片。”

重机枪在一战就取得辉煌战绩

1916年6月24日英法军队对德军阵地实施有史以来的大规模炮击,直到30日炮击最为激烈,随后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德军则将重机枪全部搬出形成居高临下之势,重机枪一起开火,密集的子弹像镰刀割麦子一样将英军放倒。☞在第一天进攻中英军就损失了60000余人。



重机枪从一战至今都大量装备部队,且威力越来越大,射程越来越远,更是被装上了皮卡机,装甲车,坦克,直升机利于机动作战。


历史军武研讨员


机枪的护盾是非常重要的,机枪在战场上就是拉仇恨用的,所有人都想干掉他。

通常是重机枪会加护盾,加护盾的作用是为了保护射手。通常,固定在一点射击的机枪才会加装护盾。没有护盾的机枪,机枪手的死亡率就大大上升,而加了护盾,则能非常有效的保护机枪手。不过,保护,也仅仅是子弹方面的因素。

这种加装护盾的机枪在一战二战的阵地战中非常常见,机枪固定一点射击,很少转移阵地,这个时候,敌方火力其实都是奔着机枪去的。而加了护盾的机枪,多了一层保护,同时也丧失了机动性,不过马克沁机枪也没什么机动性可言。这就是为什么轻机枪不会增加护盾的原因,轻机枪需要随着步兵支援作战,对于机动性,需求非常大。

载具上的机枪护盾还是比较重要的

如今的机枪都不会加护盾了,不管是通用机枪还是班用机枪,加护盾,徒增重量,这个重量对于射手是很麻烦的。如今的重机枪很多都在车上、军舰上使用,这个重机枪是固定一点的,所以,配备护盾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这个护盾的重量也不是加在机枪手身上的。搭载在载具上的重机枪,不仅有防护性,而且没有丧失机动性。

降低概率

机枪加装护盾,其实就是降低伤亡概率的,能用办法尽量减少伤亡,是必须做的。尤其是机枪这个持续输出作用的武器,炮弹弹片、流弹,这些都是有可能杀伤的武器。这个护盾并不能完全保护机枪手,但是,至少降低了一半杀伤概率问题。一旦子弹从侧面过来,或者手榴弹什么的正好落在后面,那就没办法了,还是会死。这就是概率上的问题,护盾,就是能够降低一定概率。


军武文斋


这两天因为机枪和步枪到底谁更准的问题上,已经和读者切磋了很多遍了,纵横不是专业军迷,所知还是有限,如果在争论过程中出现让人贻笑大方的槽点,还请大家谅解,通过这次大辩论,纵横虽然依然坚持步枪比机枪打得准,但是也学到很多东西。

尤其是很多读者的军事知识水平完全碾压我,在这里,纵横感谢你们能够不吝赐教,希望在以后的问答中,我们依然能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机枪的发展过程中,很少有用防护盾牌的

本文这个问题还是关于机枪的,这把不研究机枪的精准射击,今天研究一下机枪的盾牌,能不能保护机枪手。

机枪主要分为三种,重机枪、轻机枪以及通用机枪(轻重可以转换),也就是只有两种机枪,纵横最近总写机枪,也查了很多图片,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很少有机枪是有防护盾的。

世界上第一款机枪是加特林机枪,这款机枪没有防护盾,因为加特林机枪本身就十分笨重,射击距离又远,所以没有加防护盾的必要。

随后,世界上首款靠自身驱动的机枪马克沁重机枪的出现,彻底将机枪推向高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索姆河战役中,德国士兵用马克沁重机枪一天之内射杀六万名英军。

在各国仿造的马克沁机枪中,基本上都是没有防护盾的,德国的没有,我国仿制的民24式重机枪也没有。只有俄国仿制的1910式重机枪加上了防护盾。士兵除了可以拖着1910式运动外,增加了一个金属方盾用来防御弹片和子弹。

防护盾能够挡子弹是一定的,但是并不适应二战的战场

俄国人又不是傻子,假如要是不能挡子弹的话,他也不会大量装备,俄国除了仿马克沁重机枪是带有防护盾外,苏联后来研制的郭留诺夫SGM机枪,在抛弃了马克沁笨重的水冷装置后,还是保留了防护盾。

主要原因就是俄国的马克沁是用车在拉,很多时候在车上就开枪了,因为不够隐蔽,所以增加防护盾来给射手一些掩体。

当然,在当时的战争形态是用不到的,那时候因为重机枪射程很远,也很宝贵,因此在布置阵地的时候,机枪阵地布置在步兵防线的后方,然后进行超越射击,对面的火力很少能够覆盖上来,所以也就用不着护盾了。

其实马克沁重机枪在刚发明的时候,就考虑到被针对,因此为马克沁配备大型轮式枪架和重装方盾的,但是由于太过笨重,在被针对后,反而更容易被针对,尤其是对方火炮、迫击炮等重火力打击,在这样的情况下,因此,也就出现了没有防护盾的型号。

随着战争形态的发展,机枪轻型化才是发展的大势所趋

从一战到二战,战场形态在轻火力的发展没有多少,反倒是重火力快速发展,一支部队的火炮打击能力成为核心,在一战的战壕里面,你可以躲在机枪后面扫射,就像收割韭菜一样的收割人头,到二战的时候,早就想到应对沟堑战的措施。

一个是重火力覆盖直接打的你抬不起头,另一个就是装甲部队快速穿插到你的身后,防线都成了纸,战争形态由过去强调寸土必争,改变为机动作战,很明显,重机枪轻型化才是大势所趋。

随后,轻机枪横空出世,最典型的就是美国的勃朗宁机枪,在一战到二战之间,各国相继在轻机枪上进行努力,比较有名的捷克式轻机枪,苏联DP式轻机枪,日本歪把子轻机枪等等。

1934年德国出品的MG34式通用机枪,开创通用机枪的先河,两脚支架就是轻机枪,三角支架就是重机枪,既要有轻机枪的灵活,必要时候还需要有重机枪的火力,MG42式通用机枪面世,标志二战时期机枪达到巅峰之作。

可以说,在机枪轻型化发展的过程中,沉重的防护盾必然要被取缔,走的慢、挨炮弹!


当然,战争形态是时刻改编的,以现在的情况来说,机枪搭载在各种平台上,不用考虑到自身动力的问题,再加上防护盾的材料的进步,机枪防护盾又有回归的趋势,比如电视中经常看到的越野车架机枪的时候,前面都是有护盾的,甚至是建一个护盾碉堡都不成问题。


史论纵横


实际上机枪手那个防护盾没多大用,也就是给枪手一点心理安慰而已,毕竟机枪手狙击手最类型目标都是被优先针对的,所以他遭遇不是子弹,而是炮弹,连掩体一块拆掉的那种.....这防盾撑死了挡一挡流弹,弹片什么的....


更何况如果机枪手防盾真的有那么好用的话,为什么现在各个国家的坦克都在逐步换装遥控武器站?不就是因为机枪手伤亡率居高不下,所以说实在扛不住了吗?


更何况这么一个几公斤重的装备,扛起来委实是费力啊,所以说这东西也拖累了机枪手的机动性,这也是为什么在一线体现各国都在争先恐后的研发轻机枪的原因。(重机枪又大又重,加个防弹板就更重了。)

当然了,随着车辆的普及,机枪手防盾,复活了,复活的原因非常简单,这又不用你自己扛!
(emmm好大)

当然了,面对火箭的或者反坦克导弹这一群防护措施就是不堪一击(所以以强凌弱限定),但是一般情况下,恐怖分子也就那些轻武器,而机枪手的防护盾也是由高强度合金钢做的,并且也不太可能被敌人接近到几十米内,说效果杠杠的。



但是和正儿八经的对手打的话,能多隐蔽多隐蔽,无论什么时候最靠谱的方位都是不让对方发现的,毕竟叙利亚政府军日常使用石勒喀河来打机枪手..........

而且这年头最不缺的就是各种反坦克火力....反坦克导弹就是再贵也比坦克便宜。

而且老防空炮拉是不行了,但是打人呀,打打装甲车什么都跟玩儿似的。


啸鹰评


一战期间德军MG08“马克沁重机枪组”,马克沁是世界上第一型机枪,由于火力强大、持续性好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被两方阵营大量使用, 造成了上百万军人的死亡和伤残!似乎毁掉了欧洲整整的一代。

一战期间可不是现代营连分队的武器装备多样化,那个时候一个连有两挺马克沁就已经不错了,剩下的武器就是士兵手里的大威力步枪和几枚手榴弹…特别是“战壕战”期间,机枪作为连队火力核心要部署在阵地的后方经过土木、沙袋加固的发射阵地,这样即不容易被敌方狙击手或者直瞄炮消灭,又可以比较从容的给最前沿阵地(战壕)火力支援,由于阵地相对固定也没有太大的威胁 ,唯有敌方打过来的“榴霰弹”的弹片有可能击中重机枪射手,所以要给机枪装上“防盾”,3~5毫米厚的钢板可以抗住横飞的弹片和600米外敌人狙击手射过来的大威力步枪弹。




苏联版的M1910“马克沁”机枪是在帝俄时代的M1905“马克沁”基础上改进的,显著的区别特征就是机枪的包裹水箱的注水口很大,这对于苏联寒冷地带作战意义是很大的,紧急情况下将冰雪直接装进去就可以了,射击时枪管产生的高温一会就将冰雪融化成水…并且图片里可以看到M1910安装了较厚钢板的防盾。

“防盾”属于机枪的配件,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防护作用,但是防盾有俩缺陷,第一就是阻碍视线,图片里可以看到射击观察口只有一个“袖珍电话本”那么大,穿过这个“观察口”左右方向基本上看不到敌人,虽然重机枪有副射手负责观察,但是四只眼睛总比两只的视野开阔, 而且副射手在正射手的左面负责供弹,机枪右侧方向仍然会出现观察不到位的地方,如果有敌人抵进没有发现很可能将整个重机枪组端掉了…所以一战期间除了俄军之外,其它大部分的马克沁机枪都不安装防盾。


SG43郭留诺夫重机枪也装有防盾,俄国人对这个机枪陪件非常的钟爱!

机枪防盾是一个很重的家伙,重量通常在3公斤左右,机枪班组必要的时候需要有专职的一个人背它(还要背一条150发的弹带),这样就减少了子弹的携带量和增加了负重感,而且“防盾”在一战期间管点用,但是到了二战期间武器多样化之后它就没啥用了,因为随着小口径迫击炮和掷弹筒的出现,500~3000米内“专门消灭重机枪”!一发60~81毫米榴弹来袭整个机枪都被炸碎了,防盾一点意义都没有!
“德什卡38型”


12.7毫米重机枪也有防盾,并且射击观察口更窄,更不利于观察!俄罗斯真的对“防盾”情有独钟。

由于防盾阻碍视线和重量大这俩弊端根本解决不了,各国军队都已经淘汰了这个机枪配件,而且重机枪也开始往轻量化、必要时需要战士背负它行军…再增加防盾显然是不合适的!
但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总是会出现反复,虽然徒步步兵需要重机枪减少重量、便于机动,可是城市“治安战”当中的车载机枪反而需要防盾,因为城市战当中“冷枪”、路边炸弹太多,不一定那个角落就打来一发子弹让人防不胜防!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是给车载机枪射手全面的保护,所以防盾又出现了,而且车载防盾要比早年间的防盾防弹性能更好…。


皇家橡树1972


当然,机枪两旁的护盾肯定有保护射手的作用。

一战二战时大量使用的重机枪,火力猛威力大,是大量杀伤敌方士兵的重要武器。缺点就是体积大,重量重,移动不方便,阵地战中长时间在一个位置射击。

因为老兵怕枪,机枪对士兵的伤害太大。所以重机枪手是最招人恨的目标,敌方的各种火力都会优先选择干掉机枪手。这时候在重机枪前面安装护盾,可以保护射手不被正面射来的子弹伤害,同时也为机枪手提供心理安慰。

但护盾显然不是万能的,对方有一万种方法搞死机枪射手,狙击手,枪榴弹,火箭筒,迫击炮,空中轰炸等都可以达到目的。护盾在防御狙击手上效果很好,至少遮挡住了狙击手正面的瞄准视线,要不然爆头是分分钟的事儿。

强调机动作战的轻机枪,有没有护盾无所谓,机动灵活,打完就跑远比护盾管用。

但也可以加装两个小护盾,以加强机枪手正面防御,减小受弹面积,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到了现代,都强调机动化作战了。重机枪搬到了装甲车辆上,护盾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得到了加强,升级成机枪塔或遥控武器站。

比如悍马车顶上安装的机枪塔。

还有坦克上安装的遥控武器站等,它们仍然发挥着保护机枪和射手的作用。防弹护盾是机枪手的好朋友,一刻也离不开的。


和风漫谈


这里所说的机枪其实通常指马克沁重机枪,但我们在看抗战剧时,并没有发现这款枪上面有两个小盾牌,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种小盾牌就是小型钢制挡板,只有苏俄造的马克沁重机枪才会有,而其他国家造的机枪如英、德通常是不会有这种挡板的。

日俄战争后,俄国认识到了机枪的重要性,于是其投入大量战略资源去生产当时最先进的马克沁机枪,带挡板的M1910式重机枪就是当时造出来的。

这两个小盾牌在一战时还是有些用处的,毕竟那时候各国的主要武器还是以栓式步枪为主,而重机枪在当时就非常恐怖了,尤其是在双方都有重机枪的时候,进攻方要想拿下敌方阵地就更加艰难,所以在必要的时候防守方机枪手必须顶着弹雨扫射,而这种小盾牌可以阻挡敌人瞄准,敌人看不见射手具体位置,就打不中射手的要害。除此之外,这种小盾牌还可以挡住一些炸弹的碎裂片,至于拿它挡子弹是不可能的,毕竟这只是两块钢板,面对直射火力根本不堪一击。

到了二战,各国的武器也越来越先进,而重机枪的盾牌质量虽有所改进,但其作用并没有以前那么大了。重机枪一旦暴露火力,就会遭到敌军炮火打击,所以机枪手只有不断转移阵地,才能避免被消灭,而重机枪的盾牌转移时又比较麻烦,这也是其他国家没有将重机枪加上护盾的原因,可能苏联人认为加上盾牌至少可以给机枪手一个心理安慰吧。


兵说


早期的重机枪确实很多都会装上两个小防盾,其形式和轻型火炮的防盾类似,作用也类似。这么装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重机枪的布置位置一般比较靠近前线,容易遭到攻击;另一个则是因为早期的重机枪移动不便。

早期重机枪的射程一般也就是2000米以内,这个距离上有太多能威胁到机枪以及机枪射手的东西。包括敌人的机枪、敌人的狙击手还有威胁最大的——敌人的迫击炮和轻型火炮。在机械化战争时代之前,重机枪基本上算得上是步兵单位的火力核心,对于敌人的机枪阵地,一般都会重点“照顾一下”。而如果机枪火力中断甚至被摧毁,将意味着步兵的火力密度大幅下降,进而无力对抗敌人的攻击。而在重机枪面临的威胁中,来自远距离的子弹和近距离爆炸的轻型炮弹碎片与冲击波是最大的威胁,装上防盾之后,就能够有效地挡住这几种最大的威胁,从而保证射手的安全与火力的持续性。

另一方面,早期的重机枪都很重。即使是气冷的机枪,重量也都超过25公斤,水冷机枪的重量更是普遍在40公斤以上。所以早期的水冷重机枪一般都会装上轮子,便于机动。但装上轮子以后又会让机枪的体积变得更大,更加难于进出阵地和伪装。所以,早期重机枪既没办法像轻机枪那样隐蔽自己,又没办法像轻机枪那样随时转移阵地。很多时候,放置在固定阵地上的重机枪就是个显眼的目标,吸引无数的火力。装上防盾,也算是在不能随便机动的情况下,保存自己的办法吧。

当然,到了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重机枪的重量也越来越轻,甚至于通用机枪已经基本取代了传统的中口径重机枪。这种轻量化的机枪可以随时转移阵地,也更便于隐藏。同时,根据战斗需要,这些机枪往往要伴随步兵前进,再装防盾自然既没必要、又不合时宜了。不过,倒是在大口径机枪上经常还能看到这样的防盾,比如装在车辆上的车载机枪,其道理其实和当年的重机枪也差不多。T


分享到:


相關文章: